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腾冲地名来源:腾冲

人气:164 ℃/2023-11-27 13:48:14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腾冲”以及“柘俞”城是南诏对腾冲城的建置和命名,它表达了南诏统治者对腾冲历史、文化、地理的认识和希望。本文主要从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分析研究并阐述了“腾冲”以及腾冲古代地名“柘俞”的语义内涵。

关键词:腾冲;柘俞;地名;考注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高黎贡山西麓,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是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名城。关于腾冲地名以及腾冲古代地名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将历史事实、古代汉语音韵、白族语音等结合起来考察,可见腾冲地名以及腾冲古代地名的真实含义。

腾冲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居住,据考属白羊村与小河洞融合型新石器晚期文化。古属哀牢,西汉称“滇越”,属益州郡,东汉属永昌郡。然唐“开元以前闭绝,与六诏不通。盛逻皮始置柘俞城,阁逻凤以后,渐就柔服”。光绪《永昌府志》第二册也说:“正元十二年,异牟寻取越赕,置软化府(在永昌西,僰、骠、峨昌三蛮所居,唐为羁縻州,至是始立郡,即今腾越也)”。可见,其史书所见的具体建制的古代腾冲地名——“柘俞”始于南诏。

01 “柘俞”地名的含义

“柘俞”城,如上所述,是唐开元以后,南诏未盛之前,南诏主舍龙之第六代孙盛逻皮“始置”,则它的音、义应该是命名它的南诏上层的语言。众所周知,南诏上层使用的是“僰文”,“僰文”就是“译僰音为汉语",以“僰文”之言为书,用汉字记僰音、识僰义。如共用汉语,则写汉字、行汉义;如不用汉语,则写汉字、行僰义。“柘俞”城也是僰文,彝、白语无对应的音义,应该是“写汉字、行汉义”,要用汉语的音义来解释。

“柘”,宋·陈彭年、邱雍《大宋重修广韵》分二音:①名词,“之夜切”,郭锡良拟音

,“桑之属”,指黄桑树。②动词,“之怒切”,无拟音,种植柘树。声母,根据清人钱大昕所说:“古无舌上音”、“《广韵》声母亦无卷舌音”,即声母应为“端组”;韵母,按王力和清人顾炎武的“幽、宵”旁转的原理,应为“uo”,即可拟音为[tuo⁵1]。宋元人注《四书五经·思齐五章》:“柘,叶都故反”可为旁证。

根据上述“柘”的动词音义,《康熙字典》的注释是:“柘,《唐韵古音》:之怒切。”《诗·大雅》:“攘之剔之,其

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十三经注疏》孔颖达的疏是:“启柘之,开辟之者。名刊山林木以自居处,是乐就帝德之甚也。帝所以提就文王之明德。”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则进一步解释说:“剃去其繁,便成长也。,山桑也,与柘皆美树;可为之干,又可为蚕也。”“此章言大王迁于歧周之事。蓋歧周之地,本指山林险阻无人之境而近于昆夷。大王居之,人物渐盛,然后渐之开辟。此乃上天迁此明德之君,使居其地,而昆夷渐遁”。可见“柘”有“开辟”、“开拓”之意,“柘”、“拓”音近义通(“拓”:《广韵》:“他各切”,郭锡良拟音

,声母同属端组邻纽;韵母,据宋·郑庠“六部”说,宵、尤同属第五部,韵通,故二字音近)。“柘”,彝、白语无对应的音义,可断定是汉字写汉义,相近的音(tal),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白汉词典》注为“拓碑、拓本”,意旨也是“开辟”、“开拓”。南诏上层是精通汉语的,整个唐代,他们每年都要派大批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这和后来南诏在今永寿又置柘南城,40多年后广德初凤迦异在善阐府又置的柘东城,其“柘”字都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方国瑜所说“柘东,言将开拓东境也。交趾在南诏之东,故置焉”是对的。《南诏野史》:“柘东节度,在今云南府昆明州北平定乡。蒙氏子凤迦异曾筑城于此,不知何本也。”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六册所注:“柘东城不可考。《新唐书》所作柘东,柘字从木,当误木”是不对的,因为中古二字是音近通用的。

“俞”,《广韵》也有二音义:①“羊朱切”,《康熙字典》注有“脊背”、“进”、“安”、“益”、“踰”等义。②“春遇切”,《康熙字典》注:“音戌,北陵西隃’雁门是也,或作俞。”并解释说:“郭璞注:‘隃,雁门山也。海内西经雁门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更引《寰宇记》强调说:“代州雁门县句注山(按:即雁门山),一名西陉山”。可见,“俞”、“隃”是古今字,一名雁门山,也叫西陉山,“俞”通过借代有“西”之义。彝语支白语音(SVI)有“路、愿、梳”等义,与前面的“柘”相组合,似有“愿前进”、“开拓、梳理”之义,但仍不妥;还是汉语“开拓西边之境”义较妥,因为柘俞城西边的寻传、骠、吉蔑等部族正是南诏处心积虑需要征服的,异牟寻之时也果然派兵征服过,只是因为气候等原因,最终只得放弃。

综上所述,“柘俞”城,即“柘隃”城、“拓西”城、“开拓西境之城”。言盛逻皮如周文王那样的明德之君,将开辟西边险阻无人的关隘之地,上天保佑,人物渐盛,周边的民族渐遁,自己将得兴盛安居。

02 “腾冲”地名的含义

“腾冲”,因为唐·樊绰《云南志》曾写有“藤弯城”的字样;据史料记载,蒙古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天启《滇志》点校本又都写为“藤越”、“藤冲”,有人就认为腾冲地名好像与藤苏有关。其实,樊绰《云南志·永昌郡物产纪要》就曾强调说:“藤

生永昌、河赕。缘彼处立竹根,以藤渍经数月,色光赤,彼土尚之”,并非腾冲多有或专有。腾冲之音非汉语,应是译音异字。解放前一直称“腾衝”,解放后推广简化字,便统统写作“腾冲”。

“腾冲”,彝、白语称"De·ware"。中科院民族研究所《白汉词典》:“De·wart:腾冲”。即樊绰《云南志》所说的:“越礼城在永昌北,管长傍、藤弯”的“藤弯”城。“礼〔li214〕,彝语:“坝子、盆地”,“越礼城”即“越人住的坝子”,在今大塘附近,与“越赕”、“越间”相通。“长傍”城即今之“江心坡”。《白汉字典》:“‘弯’,ware:狂奔(马)。”可见其义是“马在狂奔”,与藤无关。

查《新唐书·南蛮上》:“越赕之西多荐草,产善马,世称越赕骏。始生若羔,岁中纽莎縻之,饮以米潘,七年可御,日驰数百里”。周去非《岭外代管》:“闻南诏越赕之西善产马,日驰数万里,世称越赕骏者,蛮人座马之类。”李根源按曰:“腾越有马驭窝、马场、龙马窝、马

街诸地,俱近白王城(按:即今西源城,唐代的藤弯城),即当年产神骏之地。今茏苁山区产马仍繁”。而且苍山会盟后,这里的越赕骏一直是南诏献给唐王朝的贡品之一,直到宋代还是江南马市(横山寨马市)的紧俏商品,需要官府带着翻译直接控制。“腾”,《广韵》:“徒登切”,郭锡良拟音〔dəŋ〕,彝、白语无直接对应的音义,相近的音,彝语是(de),为“坝子、坪子之意”;《白汉词典》音为(denl),义为“甸、村落、居民点”。“甸”即“坝子、坪子”,据此,“藤弯”即可译为“养马狂奔的坝子”。

但是,如果仅仅把“腾”理解为“甸”的话,就又带来“腾越”、“越赕”、“越甸”的区位内涵问题。因此,我们还得换一个角度看。“腾”,《广韵》“徒登切”,“徒”属唐韵“33声类”中的定母,郭锡良拟音〔dəŋ〕。而“寻传”的“传”,《广韵》“直挛切”,“直”也属唐韵“33声类”中的定母,郭锡良拟音

,“腾”、“传”同属定母,韵母“登”、“挛”(“əŋ”与

)属于“蒸”(“əŋ”)、“真”通转,二字在唐宋音通,可通用。“腾、藤”唐宋同音,故“寻传”可念“寻腾(寻藤)”;“藤弯”、“藤冲”、“藤充”可意为“寻传地养马狂奔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南诏时,“藤弯”、“藤充”、“藤越”是同时通用的。樊绰《云南志》有时用“藤弯”之名:“越礼城管长傍、藤弯”(前已述);有时用“藤充(腾冲)”之名:“大雪山在永昌西北,从藤充过宝山城,又过金宝城以北大赕,周围百余里悉皆野蛮,无君长也”。南诏上层有时则用“藤越(腾越)”之名。《玉溪边事》载:“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骠信(按:诏主)诗曰:‘避风善阐台(按:拓东城),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仍然烟与月’”。“藤越”可意为“藤弯”与“越赕”,也可意为“寻传和越人住的地方”,当然有时也专指“藤弯”、“藤充”。如万历《云南通志·腾越州沿革》:“元改腾冲府,后以顺江州及腾越、越甸、古勇三县省入,是知原分为数部。疑腾越即腾冲地区,越甸即越赕(按:‘甸’、‘赕’、彝语同音同义,即坝子、坪子之意),在今腾冲东部瓦甸地区,申赕在今腾冲西部古勇地区”。

作为唐宋“传”、“腾”通用的另一证明是如下事实:向达注“寻传”条:“寻传即寻声,‘声’原作申’”。方国瑜按:“陈从申声(《说文》),则申赕作赕,而误为软化府也。”又说:“软化府,软应作,读为陈(按:,陈异体字,为古陈字),陈从申声 (《说文》)。申赕、越赕、腾充并在腾冲”。此外,乾隆《腾越州志》亦有此说。“声”,《唐韵》:“书盈切”,郭锡良拟音

,“申”,《唐韵》:“失人切”,郭锡良拟音,二字同声而韵通转,是故,寻传即“寻声”、“寻申”、“寻腾”,即异牟寻逐诸蛮所置的大盈江流域的“软化府”,应为“化府”。因为“化府”是管申赕的官府,也就是管寻传人的官府,所以,与“化府”同一区域的“藤弯”城、“藤充”城、“藤冲”城的“藤”、"腾”有“申”、“声”、"传”的音义,“藤弯”、“藤充”、“腾冲”可意译为“寻传地养马狂奔的地方”,或“申赕养马狂奔的地方”。唐·樊绰《云南志》:“藤充及申赕出名马”,亦可佐证。至于“藤越(腾越)”,可意为“藤弯(藤充、腾冲)”和“越赕”的缩称,也可意为“寻传和越人”的地方。“越赕”,广义指龙川江流域和大盈江、槟榔江流域,三地至今还留下大量的越人地名;狭义专指龙川江流域。“申赕”,广义应指槟榔江流域(至今还留有诸如“胆扎”、“当戛”、“普瓦”、“浪萨”、“普勒”等寻传后裔如“景颇”等的地名)、大盈江流域;狭义则专指槟榔江流域。大盈江流域当时湖水还旺,居民只能围湖而居,应是多民族僰(濮人)、骠(越人)、峨昌(寻传人)等三译四译乃得通的民族聚居区,因为古永(槟榔江流域)至丽水城(今密支那)以西已属大赕,大盈江和龙川江合流以后的南部已属骠赕。

至于藤弯城(腾充城)何时称为腾冲城,《元混一方舆胜览》说:“蒙氏置软化府(按:应为‘化府’),段氏改腾冲府”。《元史地理志》说:“蒙氏九世孙异牟寻取越赕,逐诸蛮有其地为软化府,其后白蛮徙居之,改腾冲府”。明·天启《滇志》也说:“开元中,蒙氏异牟寻即其地置软化府,宋属段氏改腾冲府”,可见“腾冲”作为官府名是始于段氏大理国时期的,唐宋“藤弯”、“藤充”、“腾冲”是译音同义异字。“弯”,《唐韵》:“乌关切”,郭锡良拟音〔wan〕,“充”,《唐韵》“乌冬切”,郭锡良拟音

,“冲”,《广韵》:“定冬切”,郭锡良拟音

,声母 (反切上字)“乌”中古属“影”母,“定”属“定”母,“影”、“定”邻纽谐音,故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说:“冲读若动,中音如得”。韵母(反切下字) an”、

,属“充”、“冬”通转,“弯”、“充”、“冲 (衝)”三字在唐宋是谐音的。只是因为译者的感受不同而不同。当时永昌一带,包括今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地区和缅北一带,红藤盛多,译者或觉得此地藤长弯曲而用“藤弯”,或觉红藤盛多而用“藤充",南诏在此地设柘俞城,又改化府以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空前繁荣,成了中外四邻的商品集散地、中外交通的要冲,因而汉化很深的大理国统治者可能认为马的狂奔即交通的四通八达,便使用了汉字“腾冲(衝)”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再加上两宋及以后频繁的中原激战,淘汰了善于在山岭骑战的腾弯马,元改藤越州置藤越县,“马”的意义便逐渐被人遗忘了。

作者:文薇 尹家政

来源:《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选稿:耿 曈

编辑:宋柄燃

校对:贺雨婷

审订:计梦菲

责编:王玉凤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搜索更多有关“腾冲地名来源:腾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