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美食>正文

陕北人喜欢吃什么美食?陕北人逢年过节必吃的一道点心

人气:165 ℃/2024-05-04 19:54:02

中午,袁小猫吃完饭想散散步,随随便便就溜达到了旁边的一个城中村,然后就偶遇了一个三轮车,上面摆着金灿灿的“小蛋糕”——黄米年糕。于是,袁小猫就和摊主谝了起来。

一锅黄米年糕镇个楼

摊主是一对57岁的绥德夫妇,在西安卖黄米年糕已经10年了。老两口非常和善,见袁小猫在拍摄,也很高兴地在镜头前介绍着自己的生意。大叔说他们这10年就只做年糕,其他都不卖。现在他们每天能卖400到500个年糕,早上在15街坊的早市上卖,中午就回转战到村里街头到处卖,“很知足啊!”阿姨一说一笑非常攒劲儿,大叔只是默默地一边忙活着。

老俩口一直忙碌着

黄米年糕,在陕北人的饮食菜单上非常重要,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喜糕,油糕,年糕等,是最具代表性的陕北特色风味小吃和最重要的陕北传统美食。

阿姨介绍说,这个年糕是用黄米做的。袁小猫因为生长在关中,对小麦玉米高粱甚是熟悉,但是要说起黄米、小米等区别还是有点燃燃糊糊,“黄米和小米的区别就是颗粒大小不同。”阿姨解释到。

城中村很有节庆气氛

3年前的10月,中央科教频道《文明密码》之《陕北黄土农家情》走进了陕北,用细腻的镜头向人们展示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米、荞麦和小麦的各种美食,黄米年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黄米,就是糜子去壳后的产物,有软黄米和硬黄米之分。硬黄米没有黏性;软黄米有粘糯性,所以一般都用软黄米做年糕。黄米因为是粗纤维粮食,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含有很多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加之是现吃现做,所以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特别自然健康。黄米年糕的色泽非常漂亮,这只是黄米本身的颜色,温暖而美丽。做法就是把黄米先磨成浆,然后用醪糟发酵(除了醪糟里面不添加一滴水)。发酵好以后再放在特殊的容器上进行制作。

黄米年糕的面浆

面浆倒进年糕制作模子里

袁小猫今天看到的黄米年糕,在陕北人的饮食菜单上非常重要,从它的名字就知道,喜糕,油糕,年糕等,是最具代表性的陕北特色风味小吃和最重要的陕北传统美食。所以,每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满月宴、寿宴、升学宴等重要时刻,主人家的宴席上都要有油糕来庆贺,预示着吉祥如意,节节高升。

吉祥如意,甜甜蜜蜜

而且陕北人还发挥了想象力,把陕北的其他特产结合起来,让这块金黄的年糕更美味营养,比如黄米红枣年糕、黄米红薯年糕等。这家卖的是4种,红枣、红薯、山楂和豆沙。袁小猫尝了一个红枣的,年糕酥软,糕面发得很到位,气孔充盈饱满。一股甜丝丝的味道让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变甜了,“这里有没有加糖啊?怎么闻着这么甜?”阿姨笑着说,这里面除了醪糟,一滴糖都没有。原来,粮食与粮食结合,是如此暖香。

大叔给年糕上放豆沙、山楂等

外来物让黄米年糕更丰富

所以说,黄米年糕,用温暖的色泽、醇厚的甘甜、紧致的粘性,把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活中所有重要的美好感情,都凝结在了一起,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饮食史上不敢说是鼻祖,但肯定也是名列前茅了。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黄米年糕的做法与古时年糕方法大同小异,所以说,食物也是历史传承非常重要的载体,或者说,更有生命。

谁能想象这样一个街头小吃与7000多年前的中华土地握着手?

而且,陕北的黄米年更有地域性的历史记忆。比如,在陕北的信天游中会有这样的歌词“手提上羊肉怀揣上糕,拼上个性命往哥哥家里跑”,金黄的年糕给陕北婆姨汉子的爱情增加了粘稠的香甜动力;再比如,《回延安》中的“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更是将食物,比喻成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奠基石,在陕北那块贫瘠的黄土地上,人要像那顽强的糜子一样活得有精气神儿;在隔壁宁夏的一首信天游《夸河套》中,"软格溜溜的油糕,胡麻油儿炸,亲朋好友坐一跶",更是把年糕那种将友情、亲情粘结在一切的劲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黄米年糕,用温暖的色泽、醇厚的甘甜、紧致的粘性,把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生活中所有重要的美好感情,都凝结在了一起,这才是它的伟大之处。

色泽金黄,味道清甜

很多事情,最开始也许是因为金钱、名望、欲望等,但是到最后,肯定是因为内心的热爱,否则,谁也无法坚持到底。

吃年糕,我是认真的

这里有4种黄米年糕

袁小猫很佩服那种一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很多事情,最开始也许是因为金钱、名望、欲望等,但是到最后,肯定是因为内心的热爱,否则,谁也无法坚持到底。

这对绥德夫妇,现年已经57岁了,做了整整10年黄米年糕了。“我们啥都不卖,就做黄米年糕。”大叔一边点火一边说。与大叔的交谈中得知,为了做好这门生意,他自制了现在的这口锅。

一锅两用,真的很棒

一人添水,一人加油,配合默契

“以前我们是用一种很薄的小鏊子做黄米年糕,多为油炸。”健谈的大妈说。大妈说那种鏊子很小,而且一次只能做一个黄米年糕,不仅速度慢,口感也不够。所以,大叔在琢磨了一阵之后,发明了眼前这口锅——大锅套小锅。

我们所看见的是一个平面光滑、面积很大的鏊子,“这一锅一次就是39个!”大妈高兴地说。而袁小猫观察到鏊子中间有个管口,大叔正从那个管口朝里面倒水,“这就是下面小锅的进水管,也是排气孔。”原来,大叔发明的这口锅把做黄米年糕的两个步骤合二为一了——年糕首先是要蒸熟,然后在鏊子上用油煎炸才能出锅。大叔所做的这个工具则是小锅里的蒸汽上来直接把放在鏊子上的年糕蒸熟,而鏊子上的油水受到蒸汽热能的作用又再次导入年糕里面,待彻底蒸熟以后,只需要把年糕上下翻个身,略微再煎两三分钟就好了。

加浆

一共39个模子

黄米年糕雏形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啊!厉害厉害!”袁小猫连连赞叹。“都是下苦人,没啥本事!”大妈谦虚地笑。据了解,大叔做得这个家具一般人没有,“只有我们自己有。”这独一无二的秘器真的很宝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简单的农人能够在长年累月辛苦的劳作中,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大叔大妈不知道什么叫创新,但是他们懂得,有问题就应该想办法解决,解决了生活就会越来越舒坦。这就是黄米年糕的力量,把人们对生活的希望牢牢镶嵌在心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专心做事的大妈

沉默笃实的陕北大叔

愿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不会被亏待。

最后以一盘香甜的黄米年糕结束

原创不易,仅支持原文链接分享,其余未经允许的转载均不允许。一经发现,一律举报!

关注袁小猫,和这只猫一起,偷偷发现,这世界真的很好吃!

搜索更多有关“陕北人喜欢吃什么美食?陕北人逢年过节必吃的一道点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