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健康>正文

新生宝宝腹泻的治疗法 发现新生儿腹泻宝妈别慌

人气:141 ℃/2024-01-21 21:37:40

抗生素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近一百年,在发挥抗感染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致病菌耐药性提高、人体器官组织的损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血液系统损害,腹泻等胃肠道损害,过敏反应等)。

婴幼儿各种组织、器官以及消化系统等身体各个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项生理机制尚未健全,当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可能会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目前,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研究人员认为此类腹泻无法用其他病因来解释,伴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而发生

目前,普遍认为,在抗生素治疗后2小时至2个月,期间发生的不明原因的腹泻均应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这种腹泻超过2天,且每日2次以上不成形稀便或水样便。

据国外文献报道,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率为8.57%~80.00%,其中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发病率高达80.00%。我国儿童发病率为16.80%~73.93%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潜伏期通常为2~6天,典型患儿常在应用抗生素时迅速发病,而延迟发病患儿大约占8%至15%。艰难梭菌所致的感染性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情较重,常合并结肠炎、全身感染,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救治。

可能会发生休克、肾功能不全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甚至死亡。西医临床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措施,除补液治疗等基础治疗以外。

其中还包括:口服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态制剂及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粪菌移植等。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治疗婴幼儿腹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该共识指出: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能改善患儿的腹泻症状、明显缩短病程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版)》,该规范认为,中医治疗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

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实症治以祛邪,虚症治以扶正,可配合小儿推拿、灸法、中药外治等疗法,强调了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病的治疗。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原则,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属“泄泻”范畴,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受外邪的侵袭,饮食失调,脾胃受损,水湿失以运化,而发为泄泻。

水湿运化需要脾气的推动功能与脾阳的温煦功能互相配合,有学者认为抗生素属寒性药物,易损伤脾阳。脾气冷,脾阳受损,其温煦与运化能力减退,水谷的消化吸收与津液的代谢输布失调,所以容易出现泄泻。

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表现为大便稀薄或如水样、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纳差、精神不振、不同程度的脱水等。

导师根据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融合中医的基本治疗原则,认为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为脾虚型,制定了健脾止泻方

本处方用量轻盈,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本篇文章意在通过观察健脾止泻方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症的临床疗效,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症提供新的临床方法。

婴幼儿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易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祖国传统医学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中医疾病命名并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但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属于“泄泻”范畴。先秦、两汉时期,用“泄”或“泻”命名,《黄带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甚则入肾,窍泄无度”。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难经·五十七难》:“泄凡由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此五泄之要法也”,《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泄泻”第一次出现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并沿用至今。

小儿泄泻的原因无外乎外因与内因。常见的外因是湿邪,常兼风、寒、暑、热;伤于乳食、素体脾虚是常见的内因。脾胃是泄泻的病变部位,病机为脾胃受损。几乎所有的泄泻,根本是由于脾受损导致。正如李东桓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脾,“后天之本”、“孤脏”,隶属于五脏六腑之一,居于人体的中焦。中医关于脾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

脾具有主运化、统摄全身血液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受到破坏,升清降浊失调,肠道内食物消化和吸收功能紊乱,水谷的精微部分不能向上输布,而发生泄泻。

脾虚,又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及脾不统血等。抗生素药物是经过微生物培养、提取的可抗感染的次级代谢化学物质,可破坏细胞壁的结构及功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转录酶的生成。

现代大多数医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大部分抗生素药性寒凉,属于苦寒类药物,寒邪为阴邪,苦寒最易损伤脾阳气。因小儿“稚阴未长,稚阳未充”,若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证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可出现肾阳虚型腹泻。

发生变证,损伤人体的气阴和津液,甚至阴损及阳,导致阴竭阳脱,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小儿泄泻以八纲辨证为纲,常证辨寒、热、虚、实,变证辨阴、阳。根据汪受传等编撰的《中医儿科学》常证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变证分为气阴两伤证和阴竭阳脱证。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准则。

基于前人的临床思想,现代中医学者继往开来,结合当下的新环境,不断创新与发展,丰富了辨证体系和用药原则。张炜教授从肾阴虚辩证,治疗小儿肾阴虚泄泻当以滋肾补阴。

教授认为抗生素等药毒易损伤脾胃而致泻,治以健脾助运。抗生素性寒凉,导致脾阳虚、脾气虚,脾的运化能力下降,肠道分清泌浊的能力下降,清气下降,出现大便溏薄、食欲下降等脾虚型腹泻;易损伤脾肾之阳,治以温补脾肾

专家学者等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系脾肾阳虚兼寒热错杂证,治之以乌梅丸加减。李云虎等从脾肾论泄,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属脾胃虚寒证、肾虚失固证、虚实夹杂证。

导师专注于儿科临床研究近40年,治愈了大量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证患儿,得到了广大患儿家属的信赖及业界同行的认可

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临床治疗原则,认为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属脾虚证,临床表现以大便不成形、或如水样便、每日大便次数明显多于平日、食欲下降、精神状态欠佳、腹痛隐隐、按揉得缓,舌色淡红,舌苔薄,脉象沉缓,指纹淡

中医治疗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虚证不是单一地止泻,更是通过健脾助运,系统地改善患儿的内环境,增强整体的协同作用。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健脾止泻方,治愈案例不胜枚举。健脾止泻方是根据四君子汤的配伍原理进行加减化裁而制,方包含党参、白术、山药、炒白扁豆、乌梅、茯苓、炙甘草7味中药,可起到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功效。

党参用于中医治疗,首见于清·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卷一草部·山草类》:“党参,补中气、生津……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妥。”根据清·张山雷所著的《本草正义·卷之一·草部》:“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

党参具有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和健运中气的功效,并且,党参健脾助运的同时不燥烈,滋养胃阴的同时不加重湿邪。低聚糖、黄酮类、生物碱、苯丙素、多炔类、己醇苷类、氨基酸、核苷、甾体等多种化学成分。

其中Cpp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缓解疲劳、改善肠道菌群。不仅能激发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大量增长,同时还能抑制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致病菌的增殖,使肠道菌群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腹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白术,在《神农本草经》等早期医学文献记载中,多通称为术,无白术、苍术之区分。“白术”一词首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首次把“术”分为白术和赤术,赤术一般指苍术。

白术内酯Ⅰ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专家等研究发现,白术水提物可改善小鼠免疫低下、造血不足等自然衰老相关症状。科研人员等研究发现,白术能调节小鼠肝郁脾虚型模型的肠道菌群,改善便溏等腹泻症状。

结语

自从上世纪20年代青霉素被发现,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研发并应用于临床。一方面,抗生素的抗感染作用疗效显著,治愈了一系列疾病;另一方面,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

例如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间接增强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药物毒性反应等。

其中,因应用抗生素导致的腹泻,被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婴幼儿在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因消化系统等生理机能尚未完善,更易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综上所述,虽然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尚无统一的诊断,但基于西医治疗的优缺点,中医治疗可一定程度的弥补缺陷,不仅缓解患儿的腹泻症状,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也是有利的,值得推广

搜索更多有关“新生宝宝腹泻的治疗法 发现新生儿腹泻宝妈别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