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旬邑县未来的规划:旬邑县,三线建设

人气:394 ℃/2023-09-24 18:28:11

“三线”建设[1],是国家从1964年5月到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7年中,在中国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经济战略调整。

一、“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为防治外敌的突然袭击和改变我国工业级国防建设的不合理布局,作出的集中国力加速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50、60年代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紧张,由意识形态领域某些问题上的分歧,发展到撕毁协定和合同,撤走专家、逼还抗美援朝时期购买军火所欠的债务,甚至策动新疆等少数民族叛乱。

在国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的布局70%集中在沿海一带,50年代新建的一些国防工厂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华北一带,这对国家安全是很不利的。而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西南、西北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微乎其微、交通十分闭塞。基于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和改变我国工业及国防建设的不合理布局,在1964年5至6月召开的中央会议期间,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时期,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防备敌人入侵。会议作出了“集中力量、抓紧时间、建设三线、加强国防、进行备战”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拉开帷幕。

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 1965年正式开始进行“三线”建设。1965年7月,咸阳地区成立了“三线”建设办公室(简称内建办公室),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毛泽东关于“抓革命、促生产、出工作、促备战”的号召及有关“三线”建设的指示,负责“三线”建设队伍建设(主要是施工队伍),支援在咸阳定点的国家、省部属企业的基本建设。因此,咸阳市“三线”建设办公室向各辖县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关于加强“三线”建设工作的决定>的通知》。

旬邑地处陕西省咸阳市最北部,地处偏远,是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在全国“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之后,旬邑县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并于1965年8月,成立了基建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全县的“三线”建设,制定了《旬邑县“三线”建设工作方案》,重点围绕农业办企业,发展制糖、制药、造纸和以煤炭开发为中心的地方工业,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筑公路和备战工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旬邑县“三线”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地方工业。1964年,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推动全国工矿企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旬邑再度掀起大办工业热潮。1965年,旬邑各厂矿落实精简职工、加强管理、提高产量、扩大生产规模、提升质量、创新品种、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亏损、成龙配套、设备更新、专业协作、技术改造等措施,完成了工业内部全面调整,提高了工业产量和生产总值。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推动下,从1969年开始,全县相继建成旬邑县下河水力发电站、百子煤矿、燕家河煤矿、化肥厂、农机修理制造厂、制药厂、制糖厂、食品厂、造纸厂、印刷厂、陶瓷厂等县办工业。除此之外,木器加工、五金生产、粮油加工等县办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截止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828.09万元,是1962年22.32万元的的37倍。

1、电力工业。

发电。1969年在上河发电站(1960年建成)成功运营基础上,在汃河下游(小塔村)建成下河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为125千瓦,架设3.3千伏线路1.5公里,供县城机关单位的生活用电。1972年,在县城东关建成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1500千瓦,年发电280万度,供县城和全县11个公社大部分辖区的生产、生活用电。1973年上、下河两处水电站停止运行。1977 年陕西大电网进入旬邑,1980年县火电厂停止运行。

输电网。1975年11月,由咸阳地区电力局施工,建成陕西电网至旬邑35千伏输电线路,大电网遂进入旬邑。1979年,旬邑输电网基本形成。

配电网、变压器。1960年,旬邑县架设了由上河发电站至县城的第一条303千伏线路。1972年,供电电压由 303千伏升至6千伏。1978 年,高压配电线路增加到 198.69千米[2]。

2、煤炭工业。旬邑是煤炭资源大县,在“三线”建设期间,旬邑煤炭生产获得较大发展。1969年先后筹建了百子、黑沟、燕家河三家县办煤矿,矿井6眼,年生产原煤34万吨。百子煤矿1972年投产,1974、1976年先后两次改造矿井,更新设备;红旗煤矿(今黑沟煤矿)1969年开办,1971年建成投产,时年产能力1.5万吨。1974年矿井进行改造,年产能力提高到3万吨。1977年在原矿井以东500米处建成新矿井,新井次年投产,年产量3万吨。1978年5月26日,红旗煤矿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煤矿产值从1971年22.9万元、1972年36.79万元再到1977年127.5万元,逐年呈上升趋势[3];燕家河煤矿(今中达燕家河煤矿)1975年10月投产,初由郑家公社经营,名“五七煤矿”,后收归县有。

3、医药化工业。旬邑县制药厂,位于县城西街,1970年筹建,1971年投入生产,产品有十多种针剂、片剂,销往陕西、甘肃、广西、广东四省(区)50多个县(市)。旬邑县化肥厂,1974年10月筹建,1975年3月投产,产值21.9万元,利润1万元。此外,张洪镇手工业社最后发展为生产蜡烛、塑料鞋底等产品的旬邑县化工厂,其产品远销河南、甘肃等地。

4、机械工业。旬邑县机械厂,1966年建成投产,1970年更名机械厂,试制生产了MF66型面粉机,兼顾机械维修,1976年试制生产秦岭400型垂片式粉碎机,1977年试制FI翻斗车和南泥湾12型手扶拖拉机且当年产值达到52万元。

5、造纸印刷业。旬邑县造纸厂,1977年筹建,推行工业学大庆,完善定额、原始记录、经济核算、质量等管理,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旬邑县印刷厂,1967年在原旬邑报社印刷厂基础上筹建,1968年1月投产,1971年正式建厂,其有印刷机10台,铸字机、铸条机、磨刀机各1台,切纸机、订书机各2台,树脂照相制板设备1套。业务逐年有所扩大,1978年产值12.9万元,完成税金2万元。

6、食品加工业。旬邑县食品加工业起步比较早,面粉厂、糖厂、酒厂等都曾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旬邑县糖厂,1970年筹建,主要以甜菜为原料生产食用糖,1971年1月投产、年产食糖48.2吨、产值4.06万元,1976年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年产307吨,1980年产量2000多吨。旬邑县副食厂,1955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蛋糕、点心等,1961年产值4.18万元。旬邑县面粉厂,1961年由县水电站建设,日产面粉2吨,1964年增加设备后实现日产10吨,1972年1月迁至粮食局院内并由粮食局管理,1978年增加日产3吨菜籽油的榨油设备,1980年经设备更新实现日产面粉25吨。旬邑县酒厂,1980年在县制药厂建设黄芪酒生产车间,年产量5-6千瓶[4]。

(二)公路建设。“三线”建设期间,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按照咸阳地区“三线”建设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国道、省道旬邑段及县道、乡道公路建设,部分乡村道路实现砂石化,使全县17个乡镇、280个行政村全部可通汽车,形成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使货畅其流,人便于行,有效缓解了旬邑县交通不便,运输能力低下突出问题。

1、过境国道。西(安)—银(川)公路(211国道)旬邑段:南自土桥镇牛家屯庄入县境,经土桥镇土桥街、排厦社区排厦村、县城、太村镇野鸡红村、职田镇早池村、湫坡头镇湫坡头村,由底庙镇郭村出境入甘肃省正宁县界。境内全长72.6千米,其中野鸡红十字至早池段与306省道(旬邑至麟游)重叠。1959—1961年,修通牛家屯庄至县城段。1966年,修通县城至郭村段。1974—1978年,逐年铺筑沥青路面。

2、过境省道。正宁—铜川公路:东自雕灵关入县境,经南寺、石底、转角、杨家店到方坡出境,全长39.1公里。1966年中共西北局决定,由旬邑县修建305省道画眉梁至转角段,由甘肃正宁县修建转角至雕灵关段[5]。

3、县际公路。旬(邑)—耀(县)公路:1966年开始修筑旬耀公路县城至石门段土路29千米,最小曲线半径10米,最大纵坡8%。彬(县)—旬(邑)公路:自旬邑县城经野鸡红、张洪、原底至彬县与西兰公路接通。全场44公里。县城至野鸡红段8公里与三(原)—正(宁)公路重合。1956年修成土路,1976年将306省道彬旬界至野鸡红段铺成沥青路面。

4、乡间公路。榆(林子)—丈(八寺)公路,1965年建成,从榆林子至丈八寺,全长10公里。旬(邑)—赵(家洞)公路,1965年建成,从旬邑县城至赵家洞,全长10公里。湫(坡头)—曹(家店)公路,1969年建成,从旬邑县湫坡头至曹家店,全长8公里。

5、专用公路。黑沟煤矿路,1969年建成,由土桥街经新庄子、张家嘴到黑沟煤矿,全长19公里[6]。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线”建设期间,旬邑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60年代初,全县就开始进行“四田”建设,即兴修水平梯田、水平埝地、坝地、河滩造地。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全县所有塬面基本得到治理,共兴修水平梯田两万多公顷,人均0.1公顷;修筑汃河堤12.2千米,河滩造地40多公顷。全县粮食平均亩产由1965年的96千克提高到1978年的175千克。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产量也得到一定增长

1、强农业基本建设。1964年6月13日,旬邑县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夏收后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的安排意见》,要求夏收后,川、塬地区的社队从7月中旬开始,大搞50天;山区和半山区的社、队由于夏收迟、秋播早,从7月下旬或8月上旬开始,大搞40天,塬坡区主要抓修水平梯田、修堰窝地、改胡同、打涝地坝、引洪漫地等;川道区主要抓灌区平整土地,筑埂打畦,一块一块达到园田化。1964年10月旬邑县水土保持工作站成立,主要工作任务是编制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规划,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科研试验项目,推广先进治理技术,负责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农建技术指导。1964年11月7日,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大力开展今冬明春水土保持运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行动起来。县上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何金升县长为主任,下设办公室(设农林水牧局),抽调专人办理日常事务,坚持做到从高、从严、从速、从省。从11月上旬起,抽调30%—50%的劳动力,采取打歼灭战的方法,大干60天。各社队坚持做到政治挂帅,统一思想认识。因地制宜,合理摆布治理措施。以塬区的走水地、坡地的缓坡为重点,大搞样板,把张洪、原底、赤道三个公社的全部和太峪、城关的部分作为重点作战区。抽调20名干部,住在重点队,专职搞农田基本建设公社也要抽调1—2名干部到重点队长期蹲点,住在村上的干部,亲自参加劳动。深入开展比、学、赶、帮活动。组织专业队,专业队以生产队为单位,小的生产队组织一个,大的生产队组织几个,各生产队队长担任专业队队长。实行定额管理,各社、队要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工程规格、标准和质量、定额验收和记工等。城关镇崔家河川道地区进行土地深翻,大搞“海绵田”(海绵田是深翻地三尺,目的大概是让农作物扎根深,遇降水土地能多吸收水分)。60年代中后期,旬邑县每年坚持搞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工作不断发展,直至70年代全县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

2、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64年下发的《关于大力开展今冬明春水土保持运动的通知》,同时要求水土保持坚持“因害设防,就势设施”的原则,进行大连片套小连片,大集中套小集中,社与社、队与队联系,一个流域,一个塬面,一个山头集中力量治细治好。工程提倡适应我县的椽邦埝,路埂结合,划分田块,分阶平整,围埂等方法。在搞好工程措施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封山育林、育草,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兴修的同时,必须加强已成工程和生物措施的管理养护工作。实行定额管理,各社、队要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工程规格、标准和质量、定额验收和记工等。水土保持专业队,作为水土保持的核心力量,坚持长期治理。抓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60年中代后期,旬邑县坚持(1963—1982)水土保持二十年规划,结合“三五”计划。每年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全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3、开展农业学大寨。旬邑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从1964年开始。初以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为农业先进典型学习,后逐步为“方向路线”典型学习,使其成为政治运动,并成立建设大寨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时久面广,影响深远。文化大革命期间,旬邑县农业学大寨步伐缓慢。1966—1970年旬邑县按照“三五”规划,大抓关键性的增产措施,突出水保作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大寨田”(“大寨田”是采用统一规划、削高填低的办法,把过去那些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零碎地块,整修成统一标准、平平整整的梯田),主要做法是坚持治塬和治坡、治沟结合;道路和地埂结合;田间工程和生物治理结合;农田建设和新村庄布局结合;渠和路结合;长远建设和当年增产结合,全县3万多人(占当时人口的20%)投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到处摆开了修地治川、改造河山的战场,职田公社搞出了“田园化”的模式,旬邑县在职田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将职田农田基本建设经验全县推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广大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各级党政部门没有放松抓粮食增产,扎扎实实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治山治沟、植树造林等方面均取得显著的成就。截至60年代末全县修建“大寨田”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推动了旬邑县前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

1970年北方农业会议后,“先治塬、后治坡、再治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职田公社率先实施,刘书润把职田大队作为他的工作点,1971年县委副书记王伟章也以职田公社照庄大队为点推动全县农田基本建设工作。1972年8月,陕西省革委会在职田公社召开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更加推动了全县的农田基建工作,创造出“前后保表土、上下倒桄子,方椽打埂、埂端路直”等经验,涌现出职田公社园田化建设、土桥公社南沟大队和牙里大队连片治理等先进典型。1975年,刘书润担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后,更加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1976年,全县累计平整土地11667公顷。刘书润出席了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旬邑县受到国务院嘉奖。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四次到旬邑检查指导,要求各县“要像职田那样搞园田化建设”,全省各县及山西、河南省一些县纷纷来旬邑参观学习。1976年后,全县又一次掀起“以土为首,土、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群众运动,坚持连片治理,地、埂、路、渠、村通盘规划,机耕、灌溉、运输合理布局,达到地平、埂端、路端、树端。在此期间,男女社员“三出勤、两加班,24小时连身转”、“日战太阳夜战星、没有月亮提马灯”,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各公社都成立了“铁姑娘”战斗队、“老黄忠”战斗队、“杨宗保”战斗队,打擂台、夺红旗,给落后社队插白旗。县委、县革委会机关搬到农建工地办公,17个公社机关关门停灶,2500多名机关干部与两万多名农民并肩修地,一直坚持到腊月二十九,正月初三又奔赴工地。广大干部群众凭着铁锨、?头、架子车和钢钎、铁锤等简陋工具,斗酷暑、战严寒,苦干实干,顽强拼搏,终于把全县90%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修成水平台田或梯田,把小块地修并成可以机耕的大块地。

(四)备战工作。在抓紧“三线”建设的同时,旬邑县还积极开展了具体的备战工作。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西省委的一系列指示,1969年8月29日,咸阳专区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咸阳分区联合发出《关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二八”革命的决定》。《决定》指出,毛泽东亲自指示“照办”中的中央“八二八”命令,是加强备战、准备打仗的战斗令[7]。在旬邑县革委会动员组织下,实施开展了防空教育、挖防空洞等备战活动。

1、防空教育。旬邑县从20世纪60年代起,每年结合民兵训练,县人防领导小组和县人民武装部都进行防空袭、防空投、对空射击知识教育。还印发了一套人民防空教育教材,对广大群众特别是民兵进行人民防控的意义、目的、任务、措施及对付空降的行动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教育。1970年后,防空教育重点在国家机关、事企业单位、学校、厂矿中进行,以“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武器)教育为主。县上放映“三防”影片,下发“三防”教材、挂图、图册,把防空教育纳入人民兵训练内容,使干部、工人、学生普遍受到教育[8]。

2、防空工程。1964年成立旬邑县人民防空办公室,业务受咸阳专区公安局和旬邑县公安局领导。1969年3月2日,中苏边境发生珍宝事件,毛泽东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1969年。毛泽东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旬邑县按照要求,加强军队、军民、军政团结,加强备战教育,大力做好打仗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为了加强备战,1969年10月,设立旬邑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革委会的动员组织下,旬邑县城区机关、学校、厂矿等事企业单位普遍开展深挖防空洞活动。在农村,有少数大队的民兵也开展了这一活动。防空洞多为坑道式、地道式,有连接通道、主干道、出入口,一般埋深5米左右,最窄宽度1.5米,最低高度1.8米,并用砖块、石灰、石子加固,做到“五能”(能藏、能打、能生活、能生产、能疏散)。主要地道有县委机关、县人民医院、城关公社机关、机械厂、旬邑中学、农牧局等14条,全长3656米,面积6907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1971年,全县设5处警报站、两处对空观察视哨,规定了警报信号,制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疏散方案。20世纪70年代后,所挖的防空洞有的塌毁,有的作地下室使用[9]。

三、“文革”期间对旬邑“三线”建设影响。

(一)对旬邑工业企业影响。“三线”建设期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旬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稳定。1966年,旬邑进入“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年),但此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工业交通局陷于瘫痪1967年3月,旬邑造反派组织“联络站”夺取了县委、县人委领导权,旬邑社会经济发展陷入无序混乱状态。5月,旬邑县人武部吸收县委、县人委部分领导参加,成立了旬邑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对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1968年7月,旬邑县革委会成立,工业由县革命委员会生产组主管,因受“停产闹革命”等无政府主义思潮冲击,之前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被流于形式,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工业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利润连年下降,1967年县办企业11个,工业总产值64.25万元,比1965年同比减少29%,1966年企业收入3.84万元,1968年企业亏损5.76万元。1970年全县企业数量虽然从1967年的11个增至18个,从业人数从218人增至839人,但全员劳动生产力降至历史最低点1335元/人。同时,由于盲目照搬照抄“大庆经验”,忽略了旬邑实际状况,导致一部分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最终倒闭。如1970年开办县水泥厂,由于原材料质量差,技术落后,生产水泥质量较差,强度不够,无法凝结成块,更无法应用于生产建设中,只能用来铺路,最终于1972年停办。

“三线”建设期间,旬邑虽受“文革”冲击,工业遭受破坏,但部分关系民生和生产生活的工业取得到一些成就。旬邑县建成的下河水力发电站、百子煤矿、燕家河煤矿、化肥厂、农机修理制造厂、制药厂、制糖厂、食品厂、造纸厂、印刷厂、陶瓷厂等企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0]。

(二)对旬邑县农田水利建设影响。旬邑县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重大历史时期,在当时“大批促大干”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个别水利工程仓促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工程废止无利用价值,发展步伐追求过快,脱离实际,以及强迫命令风导致的错误,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旬邑县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害,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加之当时旬邑县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主要依靠关中水利工作队。

四、“三线”建设经验与教训。

总结17年的“三线”建设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旬邑县“三线”建设对于改善全县生产力布局,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促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中,广大三新建设者们,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创业精神,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非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抱着高度的建设三线、加强后方战略基地,战胜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三线”建设促进了旬邑地方工业、农业、水利、电力、交通、军事备战等方面的发展,为旬邑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修建的公路、煤矿等至今还在使用。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改善。“三线”建设的开展,较大规模地改变了旬邑工业业布局,改变了旬邑县生产落后的局面,为以后解决更多的经济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纵观17年的“三线”建设,成绩虽然很大,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政策性问题:

(一)对上级政策的盲目遵从。加速“三线”建设决策,是我国处于一个特定的国际环境下作出的。就当时的国际形势而言,确有严峻的一面。毛泽东当时认为,爆发战争的危险性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他反复讲了要“准备打仗”的问题,并向全国各民族人民发出了“要准备打仗”的号召,全国性的战备工作也随之进入高潮。在对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下,旬邑县在制定“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把加强“三线”建设始终摆在首位,将全县一半左右的建设资金投向三线建设中。特别是新建大中型建设项目,使工业企业基本建设规模庞大。由于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超过承受能力,资金、设备、原材料难以到位,造成一部分工程只好中途下马,有些工程则建成不能投产,后来只好实行“关、停、并、转”,造成不小的损失。

(二)对“三线”建设的进程要求过快、过急。由于毛泽东对爆发战争危险性的过重估计,导致对“三线”建设的进程要求过快、过急。在毛泽东的“三线”建设要加快的思想指导下,当时旬邑县“三线”建设,都把抢时间、争速度,放到了突出地位,这虽然加快了建设进度,同时也造成了严重后果。造成了经济效益不佳,由于原料短缺、销路不畅、成本较高,使不少设备闲置,影响了部分工业项目的发展。建设浪费比较严重,许多建设项目的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新建的企业生产能力低下,亏损、关停甚至倒闭现象普遍。

这虽然是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但是与“三线”建设要加快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这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能快则快,切莫赶浪潮,甚至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片面追求数量和高速度。如果不顾客观经济条件,盲目强调建设速度,欲速则不达。

(三)对战备强调过了头。“三线”建设是作为战备工程进行建设的。由于对爆发战争严重的估计,“三线”建设中提出了必须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旬邑作为我国“三线”建设的后方战略基地,无论当时是现在甚至将来,都必须考虑战备因素。但是,强调战备,并不是不讲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在当时“准备打仗”的气氛十分浓厚的情况下,“三线”建设工程过分突出了备战因素,忽视客观经济建设规律,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为了突出战备,旬邑县组织商店、学校、医院、广矿、机关单位,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到开山打洞等基础设施上,大大增加了建设费用。


[1]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2]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00年版,第292页。

[3]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00年版,第243-244页。

[4]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10年版,第296页。

[5]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00年版,第308页。

[6]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10年版,第270-271页。

[7] 参见社会主义时期《咸阳党史资料专辑》,第259页。

[8]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10年版,第653页。

[9] 旬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旬邑县志》,2010年版,第654页。

[10] 参见《旬邑县工业体系的建立和贯彻落实工业七十条情况》。

搜索更多有关“旬邑县未来的规划:旬邑县,三线建设”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