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曾侯乙编钟文字讲解:以黄钟定度量衡

人气:383 ℃/2024-03-21 06:16:40

“以黄钟定度量衡”——黄钟律管(四者合一)

在中国是以“黄钟律定度量衡”,这也是古代“度量衡”标准制定的起源了!

《尚书·舜典》中就有:“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意是说:舜继承帝位后,到各地巡视,在泰山下的岱庙,朝拜诸神,为了安抚百姓及时耕作,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历法,又下令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吕氏春秋·适音》中已有用管定律的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这段文字是说,在很早很早的古代,黄帝派他的乐官伶伦,到昆仑山的阴面寻找管壁厚薄均匀的竹子,用来做音律管,又以音频稳定,声音优美的一种鸟的叫声定为基本音律。当律管吹出来的声音与这种鸟的叫声相合时,就把这一基音定为黄钟律,所发出的音为宫音,雄鸟之鸣为律,雌鸟之鸣为吕。

首先,确定黄钟的律管用竹子做成。竹管长的声音低,竹管短的声音高。在尚未确定音律标准之前,律管的长度当然也不能确定!

古人将这支黄钟律管的长度规定为九寸,一寸又分为十分。对这支黄钟管的长短与粗细的比例也有严格要求,即,如果它的长度为九寸,那么它的内截面积就应当是九十平方分,体积应当是八百一十立方分。假如不符合这个要求,则需要通过损益其长度,增减其粗细,通过侯气重新确定,直至完全符合为止。

黄钟律,在古乐理中是以黄钟定十二律的首律。

其实相当于用黄钟律管给当时一尺之长下一个定义,也就是说,黄钟律管是九寸之标准长度,把律管分成九分,再加一分就是一尺之长。

因此,汉代法定的计量基准器,称为“黄钟律管”。这说明,古代中国用固定音调的乐管来确定长度标准。

【注意:最早时,古人制定度量衡的标准,是以黄钟律管形制来确定尺度“以律定尺”,而不是以先有的尺度来确定黄钟。后来才出现“以尺定律”的情况。

看起来乐律和度量衡没有关系,也想不到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古代以黄钟律管为准,建立起统一的音律体系,因为黄钟之律奠定了五声的基础。

《汉书·律历志》说,“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也就是说,五声都是由黄钟派生出来的。

其次,十二律也是以黄钟之律为基准。怎样才能确定这十二律的音准呢?

《汉书·律历志》指明,是按照“三分损益”法确定的。具体地说,就是以黄钟九寸之长为准,“三分损一,下生林钟。三分林钟益一,上生太族。三分太族损一,下生南吕……”以此类推,形成十二律。

正是这种以黄钟律管为基准器而建立起先进、完整、严密的音律体系,使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乐器,至今都能演奏出古今中外的优美曲调甚至是交响乐曲。

古代又以黄钟律管为准,建立起了统一的长度体系、量器体系和权衡体系。就这样,一根黄钟律管将乐律和度量衡联系了起来。

按照《汉书·律历志》云:“度者,本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

用来测量长短的分、寸、尺、丈、引,是起源于律管黄钟的长度,参照黑黍来测量,一个单位就是一分,十分就是一寸,十寸就是一尺,十尺就是一丈,十丈就是一引,以此确定五种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容积的龠、合、升、斗、斛,起源于律管黄钟的容量,一黄钟管的数量就是一龠,两龠为一合,十合是一升,十升是一斗,十斗就是一斛。量器从龠开始,到合相会,到升上升,到斗相聚,把斛用角来量,这样确立了五种量器标准。

称量物体重量的单位有铢、两、斤、钧、石,起源于律管黄钟单位容积内容纳的黑黍重量。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十二铢的两倍就是一两,一两有二十四铢,十六两是一斤,三十斤是一钧,四钧就是一石,这里“石”的读音为“担”。

为什么要以“候气法”验黄钟律呢?

《汉书律历志》告诉我们“度量衡”源于“黄钟律”,在《史记律书第三》说: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陰六为吕,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是也。名曰律者,释名曰“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律历志云“吕,旅,助阳气也”。案:古律用竹,又用玉,汉末以铜为之。吕亦称闲,故有六律-六闲之说。元闲大吕,二闲夹钟是也。汉京房知五音六律之数,十二律之变至六十,犹八卦之变为六十四卦也。故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也。

所以,制事立法以六律为平准(因为乐器在制作的时候,长短重量材质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然出音不准,所以古人认为这是天数)

也是《淮南子·天文训》中所说的:

“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兵重三罕以为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日冬至,德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钟。律之数六,分为雌雄,故曰十二钟,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十七万六千一百四十七,黄钟大数立焉。

凡十二律,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徽,南吕为羽。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 八生。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林钟之数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簇之数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吕。南吕之数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数六十四,主三月,下生应钟。应钟之数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宾。蕤宾之数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吕。大吕之数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则。夷则之数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夹钟。夹钟之数六十八,主二月,下生无射。无射之数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吕。仲吕之数六十,主四月,极不生。徽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比于正音,故为和。应钟生蕤宾,不比正音,故为缪。

日冬至,音比林钟,浸以浊。日夏至,音比黄钟,浸以清。以十二律应二十四时之变:甲子,仲吕之徽也;丙子,夹钟之羽也;戊子,黄钟之宫也;庚子,无射之商也;壬子,夷则之角也。

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黄钟之律修九寸,物以三生,三九二十七,故幅广二尺七寸。音以八相生,故人修八尺,寻自倍,故八尺而为寻。有形则有声。音之数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为匹。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秋分蔈定,寞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日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而为丈。其以为量,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铢,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铢而为一两。天有四时,以成一岁,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两而为一觔。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故三十觔为一钧。四时而为一岁,故四钧为一石。其以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当一岁之日。故律历之数,天地之道也。下生者倍,以三除之;上生者四,以三除之。”

黄钟律管的长度、音律、容量和重量无一不是在应天文十二月二十四时之变化,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数字,而是有所依据故有所使用。

这在《庄子》也说黄钟律为律之始,皆为应冬至气至之故:“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气至则黄钟之律应。”《汉书·律历志》也称“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

蔡元定在《律吕新书卷二·律吕证辨》中说:“今欲求声气之中而莫适为准则,莫若且多截竹,以拟黄钟之管,或极其短,或极其长,长短之内每差一分以为一管。”将所有这些竹管按照方位置于室内案上。冬至日与气相应的那一根就是黄钟。

冬至这一天阴气极,而一阳来复,是自然界的客观现象。将这支与冬至阳气相应的竹管确定为标准音,体现了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们应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度量衡”的标准并不随意取定的,随意取定的就一定不是源头,因为从无到有,以何为量天地之尺?是一件非常重大且重要的事情,总得要有所依据才是。

这就是古人选择以“黄钟律定度量衡”的由来了吧!

--------------------------------------

黄钟、累黍定尺

黄钟律管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获得长度,那么容积和重量又该怎么办呢?

古代是以黄钟律管形制来确定尺度“以律定尺”,容积和重量用的就是黄钟律管的累黍法了。累黍法是用一个物种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使标准有一个恒定的参照物,可以世代相传。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黍是自花授粉作物,一个品种如果不断去杂保纯,能够保持种性的长期稳定,籽粒大小是不太会改变的。而且黍的籽粒均匀、外壳坚硬,便于贮藏和携带。它比秦代采用青铜标准器推行度量衡标准,成本要低得多,因此,这一标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汉书·律历志》记载:“度者,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量者,本起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贯其龠,……权者,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

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定为九寸,并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九十粒为黄钟律管 之长,一百粒恰合一尺,律管的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一龠之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使度量衡三者都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上,这种用数理统计和音频原理定长度单位的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图 汉代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23.1厘米左右

度量权衡,以黍生之。十黍为一分。

刘歆所采用的黍称为秬黍,以此种子作为长度基准,形成了1粒黍为1分,10粒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这样的长度标准。

通过这一长度标准,确定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孔径为3分,所吹出来的音即为我国古代十二律的最低音,称为黄钟宫音。

黄钟律管可装1200粒黍,其容积为1龠。2龠为1合,形成10合为1升,10升为1斗这样的容积标准。

以100粒黍为1铢, 6铢为1锱,12铢或2锱为1龠,24铢即4锱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制定了重量标准。

能否容黍一千二百,是检验是否符合黄种古制的标志。黄钟尺长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以24厘米多为一尺,取其九寸),从而其容积才能达到12毫升,从而才能容黍一千二百,这么多的黍才能有半两之重。

度量衡三者相互制约,长度如不合标准,容积、重量就无法衔接,小小黄钟其制作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

不过,《汉志》所记的黄钟并非汉代度量所制定的依据,而是度量均有差异的汉以前的制度,只有权重仍沿用汉以前之制(一斤250克)。汉代的尺(小尺)长23.1厘米,短于24.63厘米的与黄钟相有关系的黍尺(黑黍尺,有人称之为“夏尺”);汉代的合升斗石也非从黄钟之龠进位而来,其半合(龠)容积10毫升,实小于黄钟一龠之积。

但是,有关黄钟的史料确实依靠《汉志》的记载才得以流传下来。黄钟之容积自《汉志》始著其说(810立方分);容黍之法亦始闻于《汉志》;《汉志》并指出了量与重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汉志》所保存的史料,就无法了解黄钟。虽然《汉志》摭取刘歆在平帝时考定律之言,但属“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并不等于全出于刘歆之手,更不等于《汉志》所记是新莽之制。

明朱载堉考证,《虞书》、《周礼》有“听律”之官,无“算律”之法。以“累黍法”算得黄钟律长反定其音,是王莽以后为之,本末倒之。

新莽的黄钟,长度、容积、容黍数目以及重量,与古黄钟全然不一(莽制的一龠为10毫升,容黍少于千二百,黍重小于半两)。不能把古黄钟与新莽的那套黄钟混为一谈。

汉以后,由于历代统治者制礼作乐,大都是提倡恢复古乐、雅乐,制乐者也就以古黄钟律为典则,同时用来作为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由于,黄钟实物早已失传(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套十二音律管是随葬明器,非黄钟实物,其长只17.35厘米),所谓古黄钟律只能根据古书记载并试制成器物来进行考订,检查,至于古黄钟律管所发之音,其高低如何,是无从推断的和证实的。

所以制乐诸家,莫不各树其说,纠缠不清。

有的以黄钟之尺长为24厘米余——如杜夔律尺、晋后尺、宋氏尺、北周调钟律尺、开皇初调律尺、唐小尺、北宋胡瑗的乐尺,所制黄钟与《汉志》所记大体相合。

有的以新莽尺为标准(23.1厘米),黄钟之尺偏短——如西晋荀勖之尺,后周王朴之尺、北宋蔡元定所定之尺,所制黄钟比古黄钟声高三律。

有的则把黄钟之尺放长——如北宋李照的太府尺(30.72厘米)的九寸为黄钟之长(27.64厘米),明冷谦更用明营造尺定律(32厘米),黄钟长九寸,达28.8厘米。所制黄钟分别比古黄钟低二律或三律。

清代虽把律尺回缩(25.9厘米),以其九寸(23.328厘米)为黄钟之长,仍非古黄钟之律。

在历史过程中,黄钟随时应声而有变迁,历代黄钟之长也并不相等,以律定尺逐渐变为以尺定律(律非古律),黄钟作为制定度量的根据,随着时间发展,尺度不断增加,出现了大小制之别黄钟律定尺也发生变化,有些律尺与《汉志》相符合,有些则偏高或偏低,这是需要注意区别的。

搜索更多有关“曾侯乙编钟文字讲解:以黄钟定度量衡”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