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猪难产处理方法技巧:牛羊猪难产损失大提前预防

人气:452 ℃/2024-03-12 16:50:53

家畜难产症的诊疗与预防作者简介

刘清河,男,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总务处处长,吉林农业大学附属兽医院院长,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学科副主任、临床兽医学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吉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家畜难产症是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多发病,特别是初产牛、羊多见,猪次之,马发病率相对较少。春季是家畜产仔的集中时期,是此时期兽医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难产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分娩的第一阶段(开口期),尤其是第二阶段(胎儿排出期)明显延长,如不进行人工助产,则母畜较难或不能排出胎儿的疾病。难产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危及母畜及胎儿的生命,也能引起母畜的生殖道疾病,影响以后的繁殖能力。所以,发现母畜难产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一、难产的种类

分普通病和直接病两大类。普通病是指母体或胎儿受疾病的影响而发生难产。直接病是指影响分娩过程的因素,如产力、产道、及胎儿方面的原因。所以,直接病因分为产力性、产道性和胎儿性难产,前两种合称母体性难产;根据难产的类型可分为母体性、胎儿性和胎盘性三类难产;根据性质分为机械性和功能性难产;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难产。

二、难产的原因

按分类说有普通病因和直接病因两种。直接病因包括母体性和胎儿性两种。

1.普通病因:包括:遗传、体环境、内分泌、饲养管理、传染性和外伤性六种。

①遗传因素:指双亲一方或双方遗传性疾病造成的胎儿畸形,或双方因近亲繁殖隐性基因引起胎儿畸形,这类难产往往是致死性的。另外母体一些先天性遗传性器官畸形也可引起难产,如腹股沟疝、阴道或阴门发育不全等。

②体环境因素:指多胎家畜怀仔少,子宫营养充足造成胎儿过大引起的难产。

③内分泌因素:母体因某种原因引起的催产激素分泌减少、异常或比例失衡引起的难产。

④饲养管理因素:营养过剩引起的母体肥胖产道狭窄或胎儿过大;营养不良引起的母畜生长迟缓;过早配种引起的发育不全骨盆狭小;缺乏运动导致的分娩无力等等因素。

⑤传染性因素:传染病引起生殖道感染导致胎儿畸形或产道疾患,往往引发胎势异常造成难产。

⑥外伤性因素:外伤引起的腹壁难以收缩引起的难产。

2.直接病因:分为母体性和胎儿性两种。

①母体性难产:又分为产道性和产力性两种。

产道性:是指引起产道狭窄或阻碍胎儿进入产道的各种因素。如骨盆狭窄、软产道肿瘤、阴道或阴门狭窄、子宫颈开张不全、子宫破裂、子宫捻转等。

产力性:指原发或激发性子宫迟缓、阵缩及破水过早、神经性产力不足、子宫疝、耻骨前腱破裂等。

②胎儿性难产:是难产的主要因素,经常发生,包括:

胎势异常:指头颈弯曲、腕部、肩部前置、肘关节屈曲、前腿置于颈上、跗部或坐骨前置。

胎位异常:指正生侧位、倒生侧位、正生下位、倒生下位四种。

胎向异常:指腹竖向、腹横向、背竖向、背横向四种。

胎儿与骨盆大小不适:指胎儿过大、双胎难产、胎儿畸形。

三、分娩过程及分期

掌握正常分娩的过程和各期所需时间,是判断孕畜是否难产的依据。

1.分娩过程:分娩过程是指从子宫开始出现阵缩到胎衣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人为的分为连续的三个时期。即子宫开口期、胎儿产出期和胎衣排出期。

①子宫开口期:指从子宫开始阵缩到子宫颈充分开大为止。此时家畜会自己寻找不受干扰的地方,表现为食欲减退、起卧不安、呼吸加快、尾根抬起呈排尿姿势。

②胎儿产出期:此期子宫颈已充分开大,牛、羊的胎囊及胎儿前置部分楔入阴道;马、驴可楔入盆腔;母畜开始怒责,一直到胎儿排出为止。

③胎衣排出期:从胎儿排出到胎衣完全排出这段时间。此时,母畜暂时安静一会,几分钟后子宫再次出现阵缩或轻微怒责,但力量减弱,间歇期延长。

四、 难产的类型:

1.牛:常见的牛难产有:胎儿与骨盆大小不适应; 初产牛胎儿较大或胎儿气肿;头颈部胎势异常;腕关节屈曲或坐生。除此还有子宫捻转、子宫迟缓以及胎儿畸形也常有发生。胎向异常比较少见。

2.羊:最常见的是胎势异常、双胎及多台引起的难产。绵羊中常见初产或产公羔的胎儿与母体骨盆大小不适应引起的难产,还有胎势异常引起的难产也常有发生。绵羊中胎儿与母体骨盆大小不适的发病率较低。山羊难产常见两个或几个胎儿同时楔入产道的较多见,而且楔入的胎儿常有胎位、胎向、和胎势异常;胎儿过大、子宫捻转也较多见。

3.猪:母体性的难产发病率是胎儿性难产的两倍,其中子宫迟缓占40%以上,其次是产道狭窄引起的难产。胎儿性难产中多见坐生、双胎同时进入骨盆、胎头下弯、胎头过大以及胎儿过大引起的难产。

4.马:马的四肢与颈部较长,因胎向、胎位、胎势异常引起的难产较多。胎儿横向是马特有的难产,而且较难救治,不过发病率仅占0.1%。胎势异常多见,特别是头颈异常、前肢异常。

五、难产的诊断

如果孕畜分娩时间超出胎儿产出期,应进行难产的检查。包括病史调查、母畜的全身检查及产科检查。其中产科检查中的胎儿检查是难产检查过程中重要环节(主要指的是检查胎儿与产道的关系)。

1.胎儿在产道中的正确状态:掌握胎儿分娩时在产道中的正常状态是矫正异常状态的基础。胎儿在产道中的状态分别用胎向、胎位、胎势和前置四个词来描述。

①胎向:指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的关系,分为纵向、横向、竖向三种。纵向为正常胎向,即胎儿方向与母体方向相反。

②胎位:指胎儿背部和母体背部或腹部的关系,分为上位、下位、侧位三种。上位为正常胎位,即胎儿俯卧在子宫内,背部在上。

③胎势:指胎儿的姿势。即胎儿各部分是伸直还是屈曲。

④前置:指胎儿哪部分向着产道,哪部分向着产道就称哪部分前置。正生的叫前驱前置,倒生的叫后驱前置。

2.难产的检查:确定母畜难产后,要对患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措施。

①外部检查:主要检查乳房、阴门、阴门分泌物以及是否有胎膜外露。

②阴道检查:检查前,要对产道周围进行消毒,带上消毒手套或手臂消毒后再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产道有否水肿、损伤,胎儿是否进入产道及状态。

③胎儿检查:主要检查胎儿是否存活及其胎向、胎位、胎势及前置情况,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六、难产的治疗

1.母体性难产的治疗:因母畜原因引起的难产,包括产力性和产道性两种。

①产力性难产包括子宫迟缓和阵缩过强及破水过早:子宫迟缓多发生于牛、和羊,奶牛更多见。如果胎儿已进入产道且胎位正常,用手及器械难以拉出,可注射*********雌二醇或乙烯雌酚促进子宫口开张后再肌注催产素,30分钟后再牵拉助产。阵缩过强及破水过早的会引起子宫口开张不大或胎儿位置异常引发胎儿窒息,可用指尖掐压仔畜背部皮肤,试行减缓怒责并牵拉。如羊水已破、胎儿异常,要矫正后再牵拉。

②产道性难产包括子宫捻转,子宫颈开张不全,双子宫颈,阴道、阴门及前庭狭窄,骨盆狭窄。子宫捻转常见于奶牛,羊、马时有发生,猪少见。如捻转不超过90度,孕畜不表现异常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如捻转180~270度孕畜有明显腹痛症状,必须立即治疗,否则预后不良。视捻转程度决定治疗方法:有产道矫正法、直肠矫正法、翻转母体法、剖腹矫正及剖腹产。子宫颈开张不全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助产,必要时可先注射乙烯雌酚后再注射催产素及葡萄糖酸钙,促进子宫收缩力。总之,要根据母体产道情况决定治疗方法。

2.胎儿性难产的治疗:包括胎儿过大、双胎、胎儿畸形、胎势异常、胎位异常和胎向异常六种情况。不论哪种异常都需在诊断清楚的基础上实施矫正并牵拉。

①矫正术:适用于胎势、胎位、胎向异常的应用,通过推、拉、翻转使胎儿恢复正常分娩状态。矫正术必须在子宫内进行,为了抑制母畜怒责,必须要做硬膜外******;子宫内比较干涩时要灌入大量的润滑剂;在使用助产器械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产道。

②截胎术:在胎儿已死亡、又无法矫正和拉出胎儿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实施的手术。其目的是缩小胎儿体积或除去胎儿的某一部分使牵拉顺利。因是在子宫内进行,又必须使用尖锐的器械,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格外仔细,避免损伤子宫。如果能使用专用的截胎器效果会好些。

③剖腹产手术:是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实施的母体手术。包括剖腹产术、外阴切开术、子宫摘除术、耻骨联合切开术和子宫捻转整复术。除剖腹产术外其他项目在临床中较少应用,而且所有手术的技术要求都较高,只有是专业人员才能实施的治疗方法。

七、难产的预防

难产极易造成胎儿死亡,也可能因助产和手术不当损伤子宫、产道或造成感染,影响母畜以后的繁殖力,严重时可能危及母畜生命。所以,预防难产是饲养管理中的重要手段。

1.选好公畜:体型较小的母畜不要用体型大的公畜配种,以免胎儿过大引起难产。

2.适时配种:掌握配种月龄,不要使母畜过早配种,因母畜发育不成熟分娩易发生骨盆狭窄引起难产。

3.合理饲养:孕期营养要均衡,不要使母畜过于肥胖。到妊娠末期,要适当减少蛋白性饲料,以免胎儿过大。

4.适当运动:妊娠前期可以适当使役和运动以增加子宫肌的紧张度,避免分娩无力及胎衣不下。后期也应有一定的运动时间。

5.早期诊断:在临产前,即孕牛怒责至露出胎膜或排出羊水这段时间,或孕马、驴尿膜囊破裂尿水排出后这段时间的胎儿前置部分是否正常。

6.分娩环境:提前进入产房,并为孕畜提供良好的分娩环境,避免寒冷、高温、嘈杂、强光刺激。要有专人护理及助产,对整个分娩过程要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排除。

来源:开犁

编辑:李萌

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搜索更多有关“猪难产处理方法技巧:牛羊猪难产损失大提前预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