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智永的楷书好还是行书好,智永为何没有全篇临写兰亭序

人气:281 ℃/2023-12-10 15:18:21

昌谷飞龙

智永本姓王,名法极,是隋朝时候的人,也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据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智永和侄子王孝宾(法号慧欣)一起出家。二人刚落发为僧时,都住在会稽嘉祥寺,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的旧宅。后来移居到永欣寺。

为什么叫永欣寺?是因为梁武帝萧衍看到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发为僧,就根据两人法号把他们住的寺庙赐名为永欣寺。

一、他没有见过真迹?

我们知道,《兰亭序》真迹是经由智永之手流传下来的。

据传,智永出家时把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带进了永欣寺,并将《兰亭序》传给他的弟子辩才。后来,萧翼用计骗走了《兰亭序》,献给了唐太宗李世民,才有了二王书风的第二次流行。

二、他不会临吗?

智永继承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兰亭集序》,前后凡三十年。

从智永传世的《千字文》来看,与《兰亭》同出一脉,甚至有人认为《兰亭序》就是智永伪造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对比欣赏一番,对理解兰亭笔法很有启发。

横,《兰亭序》和《千字文》中的横笔兼有尖起和钝起二种写法,其中在字的主横划上采用尖笔起笔,渐行渐粗,至尾部加重收笔的横划尖起笔法非常普遍。

捺,《兰亭序》和《千字文》中的捺笔兼有尖收和钝收二种写法

竖弯钩,《兰亭序》、《千字文》中的竖弯钩兼有尖收和钝收二种写法,其中尖收写法为典型笔法,钝收写法为辅助笔法。

交叉起笔,《兰亭序》、《千字文》中的单字,在横、竖或撇.捺联接的部位,有直伸出头的趋势,形成交叉搭笔。

向外收笔,《兰亭序》和《千字文》中字的点、捺、 横等笔划,在收尾处时常将笔心暴露于纸端,形成向外收笔的“残尾”。

蟹爪钩,通常行书的竖钩只有一个转折,蟹爪钩却有二个转折,因形似蟹爪得名。蟹爪钩是《千字文》的典型笔法,随处可见、触目皆是。《兰亭序》中有所收敛,亦有二处典型蟹爪钩笔法复现。

扫帚钩,扫帚钩是在竖划的尾端直接向左下方扫出,以形似扫帚得名。扫帚钩用撇笔代替了钩笔,字迹因而显得沉雄厚重,富于变化,是《兰亭序》、《千字文》的书者在揩、行书竖钩笔法上的一大创造。

顺势起笔的扭笔,《兰亭序》和《千字文》中字的竖划或者撇划在起笔时,笔尖常常习惯性地有一个扭挫的动作,勉强称之为“扭笔”。

反捺右下尖收,反捺右下尖收的笔法在唐宋以前的书法作品中,除《兰亭序》、《千字文》外,全无踪迹。

三、他临过,但没有保存?

《兰亭序》一直由王家后人珍藏,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便曾收藏,智永用了几十年钻研其法,还写下了一卷极为罕见的草书版《兰亭序》,现保存在故宫博物馆。

如果有临过,那一定会保存好的。

四、他很懒吗?

在永欣寺这个“世外桃源”,智永为自己建了一间阁楼,自建成之日起,就带着自己的笔墨纸砚,走进阁楼,立誓“不成书,不下楼”,一支支毛笔写秃了,堆积在阁楼里,临池学书三十年,三十年间,被他写坏的毛笔头就有十几瓮,每瓮都有一石多(一石等于50千克等于100斤)。他将这些写坏的毛笔头埋在一起,给它们立了块碑,叫“退笔冢”。三十年后智永终于学成,将王家书法灵异之气流传了下去。

智永禅师毅然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一管毛笔一张纸色,作为祖先的羲之献之应该也会感到欣慰吧!

流传至今的智永书写的《真草千字文》,有名的有四种,现存于日本的墨迹本《真草千字文》被启功先生定为真迹。

当时,智永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求取墨迹的人络绎不绝,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永欣寺(后改名云门寺)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寺里只好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智永将《千字文》用真、草两种笔法大写特写800余本分发给各个寺庙。

智永的书法故事有很多、很多,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写字的人的心里面去了。

五、为何王献之也没有临过兰亭序?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又称“二王”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二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

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书法家的艺术水准有高下之分,在一般情况下区分起来并不困难,但有时候对某些作品来说就很难裁决。王献之与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几乎是在一个层次上。一定要准确地分出他们的高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各有特色,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各人有各人的成就、贡献。

六、难道王羲之没有写过兰亭序吗?

郭沫若先生是杰出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上世纪60年代,随着“文革”的深入,郭沫若先生的学术思想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因素。他的观点基本上认为《兰亭集序》是假的。郭沫若从书法和文章的思想——佛道的哲学因素综合考虑,认为《兰亭集序》不出于王羲之之手。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篇论文,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王谢”指的不是王羲之和谢安,而是王兴之和谢鲲。作为同样是东晋时代的作品,这两篇墓志的字体和《兰亭序》的字体大不相同。这成为郭沫若先生对于王羲之《兰亭序》产生质疑的根本依据。郭沫若先生引李文田的论据来批驳《兰亭序》:李文田看到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加了一段跋“连文章都不可相信,这字是王羲之就更加谈不到了。如果王羲之的字存世的话,那一定要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相似才对!(主要是考虑历史时期相同)”郭沫若先生扩大了李文田的观点,坚定了文和书二者都系伪造。

郭沫若先生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合理性的。在东晋《高崧墓志》出土以后,基本可以看到,高崧墓志与唐代的楷书大为相似。这时很多学者认为,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彻底失去了历史实物的支撑,应该予以完全否定。但是,并不尽然,兰亭论辩中,郭老提出了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郭沫若怀疑《兰亭序》是智永。这点很有道理。智永的字迹和《兰亭序》十分相似。反而,《兰亭序》与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相比,风格特征出入很大。如,兰亭序当中的“和”“兰”“群”“映”“流”诸字和智永的书迹几乎如出一辙。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嫡孙。《兰亭序》真迹曾一度在智永手中。我们在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中,显然能发现,字迹并不像王羲之以往的作品,干脆爽朗,而且圆笔明显更多。宋代《淳化阁帖》的王羲之字迹行行草草,并没有完全的行书,这是和《兰亭序》是迥然有别的。因为行书,脱离完全的行书加草字,大概在隋唐时期。这恰恰是智永生活的时代。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行书和草书相参才是普遍的书写字体。这点,郭沫若先生的怀疑有合理性。但是,郭沫若在兰亭论辩当中的立场和态度是应该予以否定的,因为他基本上从对《兰亭序》否定,扩展为对于整个东晋时代书法成就的否定,是完全错误的。持反对观点者认为,在唐太宗时期,诸如李世民本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不论学识书法都堪称一流,如果《兰亭序》是假的,怎么能逃过此类人的法眼?而且李世民等人,距离王羲之只有200余年,而郭沫若等人距离王羲之的时代却长达1300余年。

郭当时处于文化界的巅峰位置——中国科学院院长。正是由于郭沫若本人的学术权威身份和政治权威身份,才会在文化界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论辩”。但是,本来是学术问题,但却被上升到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争论”的政治立场的高度,郭沫若以“唯物史观”的身份出现,论辩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对与不同观点,郭沫若却把“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拿来作为搪塞之言,是不合适的。这不能不说是郭沫若先生的“以势压人”。启功先生在1965年被迫写了《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一文,表示支持郭沫若先生的观点。然而在文革结束以后,启功先生一反前言,表示当初的“言不由衷”“明眼人一看就明白”。

七、兰亭序与怀仁集王圣教序、王羲之小楷、王羲之手札关联不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兰亭序》有可能是智永写的。例如他们从《兰亭序》里面找出了很多字,尤其是勾的写法,有一种叫“蟹爪勾”,这种勾的写法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就出现,除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有这种写法,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的出土的墨迹碑刻里边出现这样的勾法。

搜索更多有关“智永的楷书好还是行书好,智永为何没有全篇临写兰亭序”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