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健康>正文

双肺病变伴空洞形成:慢性病中的隐病灶

人气:152 ℃/2024-03-09 05:37:56

在多年探索慢性病治疗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与思考,对慢性病有了新的认识:多数慢性病除了存在被确诊的显病灶外,还至少存在另一处与此显病灶直接相关的隐病灶,隐病灶大多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阻滞所致,而且该隐病灶总处在与显病灶所属组织、器官直接相连的血液循环通路或神经传导通路的上游,制约着显病灶的康复。

多数慢性病同时存在显病灶与隐病灶是作者在长期治疗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认识,显病灶指以患者的自觉症状为指征判断出的病灶,如肢体软组织及骨、关节的痠、麻、胀、痛所在处;或根据自觉症状,经病理、生化检验或影像检查而确定的病灶,如各内脏的病变处。而隐病灶指患者没有自觉症状或症状很轻微的病变处,往往易被患者及医师忽略。

治疗显病灶的重要性无需论述。治疗隐病灶则有必要强调:

(1)隐病灶可有多处

上述病理分析和临床经验都证明,多数慢性病同时存在显病灶和隐病灶。目前,医生确诊的绝大多数仅是显病灶,隐病灶常被忽略,这是造成慢性病治疗变慢的主要原因。一个器官、腺体、组织和同一条血管的平滑肌,常由多条发自椎旁神经节或发自脑与椎前神经节的自主神经控制;一组骨骼肌及与之对应的皮肤,也会由几条从不同脊段发出的脊神经控制,所以,一个显病灶可能有几处隐病灶。要治愈慢性病,必须循症找出所有隐病灶,同时治疗,方可收良效。

(2)复杂病情更要诊治隐病灶

有的慢性病患者因耽误治疗而有多种并发症缠身,或因误补误泻而使机体功能紊乱,或因治疗失当,为药物所伤而免疫力低下,体质衰弱,其病情或症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医师应避免在病因不清、病理不明的情况下过度使用抗生素、激素,以免出现恶性循环。中医界虽然早就警醒执业者辨明复杂症候的重要性: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疾甚;阴证似阳,清之必毙;阳证似阴,温之转伤;并强调“对病欲愈,执方欲加者,谓之下工”,但多数执业者仍未脱此窠臼。其实,不只中医有“对病欲愈,执方欲加”的问题,西医也流行此病。不善于增强患者的抵抗力、恢复机体功能的平衡,是治病的大忌,都是因为对慢性病的病因、病理认识不清,没有真正理解血液循环阻滞、周围神经传导功能阻滞与慢性病形成的关系,不明白治疗慢性病的关键是要同时治疗显病灶和隐病灶而发生的现象。

有的疾病,西医久治无效,中医却治好了,往往是因为中医在调理阴阳、血气平衡时不自觉地治好了隐病灶,带动显病灶一起康复的结果。

树立同时治疗显病灶与隐病灶的自觉性,祛邪与扶正相结合,会使中、西医治疗慢性病的效果显著地提高。

(3)区分隐病灶的现象与本质

必须强调,隐病灶发生在周围神经传导阻滞处,这是致病的本质。隐病灶的这种本质不是用生理指标或生化指标的变异予以确证的,是以其具有带动显病灶发生或康复等一系列特征而判断的。

周围神经纤维是伴随着脊柱、骨骼、血管、筋膜、肌腱运行的,既可因这些器官、组织致病而受伤,神经受伤也可殃及这些器官、组织。因而,隐病灶在现象上是指受阻滞的神经和它周围受伤的组织共同的病灶,隐病灶的特征是指其共同表现出的特征,而不仅是那十分纤细的受阻滞的神经单独的特征。正因为神经受阻滞与其周围组织的病变总是相伴发生的,隐病灶是其共同的病灶,才可能用触诊法诊断出隐病灶。

隐病灶及其特征是现象,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文:周振亚, 周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源:网络

编辑:张雪珠

相关推荐

《 慢性病的显病灶与隐病灶 》

作者:周振亚 周雷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点击购买按钮享购书优惠 ↑

内容简介

多数慢性病除了存在被确诊的显病灶以外,至少还存在另一处与此显病灶直接相关的隐病灶。隐病灶大多因周围神经传导功能被阻滞所致,而且总处在与显病灶所在组织、器官直接相连的血液循环通路或神经传导通路的上游,制约着显病灶的痊愈。事实证明,同时治疗隐病灶和显病灶能显著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慢性病康复也就不慢了。这是作者在多年诊治慢性病的过程中,以触诊法进行探索,反复实践验证获得的认识。经验表明,综合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可有效消除周围神经传导功能阻滞,逐步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慢性病的康复。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好看”都先点一个吧 ↓

搜索更多有关“双肺病变伴空洞形成:慢性病中的隐病灶”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