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桓玄是怎么死的?桓玄上演最强逆袭传说

人气:212 ℃/2024-03-10 06:50:12

桓温去世之后,桓氏一直在走下坡路。在桓温权力最鼎盛时,扬州、徐州、豫州、江州和荆州都在桓氏的控制之中。但当桓温去世之后,桓氏先是让出了徐州和扬州,后来又把豫州和江州也让了出去。

当桓玄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桓氏连荆州都丢了,因为当时的荆州刺史也不再由桓氏成员担任。

对于刚刚走上政治舞台的桓玄,史书是这样记录的:桓玄在江陵,荆州刺史殷仲堪十分敬畏他。桓氏几代驻守荆州,桓玄为人逞强专横,官吏百姓对他的畏惧程度甚至超过了荆州刺史殷仲堪。

玄在荆楚积年,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甚敬惮之。——《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单看这段记录,桓玄好像非常了不起。可实际上,桓玄内心深处肯定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和愧疚。因为他父亲桓温活着的时候,经常可以让谢安和王坦之这样的豪门士族战栗不已。桓玄作为桓温的儿子,同样袭爵南郡公,竟然落魄到了和荆州刺史一较长短的地步,他能不自卑、能不愧疚吗?

因为桓温的光环过于强大,以至于桓玄只能在桓温的光环下瑟瑟发抖。史书记载了桓玄说过的一句话:“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其内心的自卑和愧疚,可见一斑。

如果桓玄的上限止于此,那他顶多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客,以“桓温幼子”的身份出现。桓玄之所以能够在史书中拥有不逊于桓温的地位,完全是因为他后来又让桓氏重新恢复了桓温时代的辉煌,虽然这辉煌只维持短短的一瞬间。

荆州地区一直维持着三足鼎立的格局:殷仲堪、桓玄和杨铨期三人各有一股势力,谁也不能让另外两人真正臣服。可随着司马元显的介入,荆州地区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桓氏称雄荆州足有五十多年。而且桓氏人丁兴旺,桓温几个兄弟的儿子和孙子加在一起,足有一百多人。再加上姻亲和故吏的关系,使得桓氏在荆州的影响力,足可以称得上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殷仲堪之所以能与桓玄抗衡,主要因为他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荆州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儿当中央政府剥夺了殷仲堪的职务之后,他就失去了与桓氏抗衡的实力。杨铨期与殷仲堪是姻亲关系,曾经一荣俱荣,现在只能一损俱损了。

仲堪虑玄跋扈,遂与佺期结婚为援。——《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在这种背景下,桓玄成为了荆州的霸主,并利用荆州的军政资源,把四周分散的力量逐个兼并。

但就算如此,桓玄也称不上多厉害。因为在东晋历史上,与他权力相当的人有很多。可桓玄与他的前辈(王敦、陶侃、庾氏兄弟、桓温等)相比,却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东晋的士族政治,正处于即将瓦解的阶段。

此时的东晋豪门士族,在司马元显的压制下敢怒而不敢言。为了打倒司马元显的独裁统治,豪门士族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任何试图挑战中央政府的行为,都会获得豪门士族各种形式的默许甚至纵容。这是孙恩得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也是桓玄得以迅速入主中央政府的主要原因。

孙恩是体制之外的力量,他虽然可以从豪门士族那里获得一定的默许或纵容,却很难获得真正的支持。

虽然桓玄上位的方式,与豪门士族的传统方式不太一样,但他是桓温的儿子,显然可以算是体制之内的力量。所以豪门士族不但会默许或纵容桓玄,更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桓玄。

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在讲到豪门士族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三代论”来确定身份。

如果父亲是草根,儿子是高官或名士,那就算不上豪门士族,顶多算是土鳖成精。

比如陶侃,陶侃他爹是东吴将领,但很显然不是什么高官,而且早亡。史书说陶侃出身贫寒,陶母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陶侃后来虽然位高权重,但在豪门士族眼中,陶侃就是标准的土鳖成精。

如果爷爷是草根,但父亲是高官或名士,那就可以算是士族的一份子,但也谈不上多厉害。在豪门士族面前,也就比土鳖强一点。

比如桓温,他爹桓彝勉强算得上是高官或名士(桓彝的太常职位是追封),桓温绝对是官二代,但豪门士族说起桓温的时候,也经常是一脸不屑的样子。

如果爷爷就是高官或名士,父亲还是高官或名士,等到了孙子这一辈,就可以算作根正苗红的豪门士族了,因为这个家族已经做到了“三代显贵”,桓玄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桓玄也有些特殊,因为他父亲桓温早死(桓温去世的时候,桓玄只有四岁),名声又不好,所以桓玄是在一个饱受打压的环境中成长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殷仲堪还是杨铨期,都把打压桓氏当做头等大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桓玄虽然算得上是标准的“贵三代”,但他并不具备传统豪门士族的上位机会,只能另辟蹊径,通过与殷仲堪和杨铨期等人争权夺利来扩张权势。

让我们把话题拉回来。在桓玄进攻中央政府的过程中,司马元显就像一个光杆司令,根本没能组织起任何像样的抵抗。而当桓玄进攻都城的时候,朝堂上非司马元显一系的人,都在用各种方式与桓玄合作。

很多人认为:桓玄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战胜司马元显,完全是因为刘牢之投降的缘故。

可实际上,在桓玄进攻司马元显的时候,刘牢之一直在观望。直到桓玄即将攻入都城时,刘牢之才决定投降桓玄。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牢之的投降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我们来大致梳理一下桓玄进攻司马元显的时间表:

二月初七,桓玄率军从江陵出发,一路无战事;

二月二十八,司马元显一系(司马尚之、司马休之兄弟)做出一些抵抗。但还没开战,军队中的重要成员——武都太守杨秋向桓玄投降,司马元显一系的军队不战自溃;

三月初一,刘牢之投降桓玄;

三月初三,桓玄兵不血刃地进入都城。

看到这场战争过程的时候,我总会想到东晋初年,王敦第一次叛乱时的场景:王敦带着军队晃晃悠悠地走了一个月,顺利地进入都城,一路上根本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再看看桓玄的这次战争过程,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这是一次大规模武装演习。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根本没有发生什么激烈的战斗。

在王敦第一次叛乱的过程中,甘卓一直在王敦的背后指指点点。只要王敦在进军过程中遭受挫折,甘卓就有可能抄了王敦的后路。可甘卓最终没能等到这个机会,最终被暗杀。

在桓玄进攻司马元显的过程中,刘牢之其实一直在扮演甘卓的角色。如果桓玄在进军过程中遭受挫折,刘牢之就有可能落井下石。可刘牢之最终没能等到这个机会,最终只得投降桓玄。

如果刘牢之不投降桓玄,他还能怎么办呢?帮司马元显吗?别开玩笑了!

王敦第一次叛乱之所以会如此轻松,完全是因为晋元帝司马睿惹了众怒,所以大家巴不得有个人来教训一下司马睿。

再看看桓玄进攻司马元显的背景,和王敦进攻司马睿的背景能有多大区别呢?

王敦一路顺风,甘卓就不敢冒险,因为甘卓不愿意给司马睿陪葬。把甘卓换成刘牢之,难道刘牢之就愿意给司马元显陪葬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桓玄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原因和王敦第一次叛乱成功大同小异,豪门士族都用一种“灾年盼望雨水”的眼神来看待他们。

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力与实力固然是必备素质,但最重要的永远都是时局。

桓玄如王敦一般,在豪门士族的默许、纵容甚至大力支持下迅速成功,又因豪门士族转换态度而迅速失败。

豪门士族之所以愿意这样支持桓玄,完全是因为他们憎恨司马元显。这个愣头青完全不懂规矩,只知道一味地攫取权力,弄得大家只能可怜巴巴地过苦日子。

如果桓玄能够收拾掉讨厌的司马元显,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重新构建一个以桓玄为执政官,豪门士族共同参政的新政府,岂不比司马元显的独裁政府要强得多?

抱着这种想法,豪门士族对桓玄格外纵容,几乎达到了“两个凡是”的地步:凡是桓玄做的总是正确,凡是桓玄说的总有道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威风凛凛、无所不能的桓玄:司马道子是前任执政官,司马元显是现任执政官,司马尚之是皇族重要成员,可桓玄杀这三人,就像杀鸡一样。

玄表列太傅道子及元显之恶,徙道子于安成郡,害元显于市。于是玄入居太傅府,害太傅中郎毛泰、泰弟游击将军邃,太傅参军荀逊、前豫州刺史庾楷父子、吏部郎袁遵、谯王尚之等,流尚之弟丹阳尹恢之、广晋伯允之、骠骑长史王诞、太傅主簿毛遁等于交广诸郡,寻追害恢之、允之于道。——《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对于刘牢之这种寒门出身的军头,桓玄也看不惯,直接用一个太守的职务削掉了他的军权,并顺利将他赶出都城。刘牢之打算起兵反抗桓玄,却发现即使是在北府兵内部,都根本没人敢支持他,绝望中的刘牢之只能黯然自尽。

而敬宣先还京口拔其家,失期不到。牢之谓其为刘袭所杀,乃自缢而死。——《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司马尚之、刘牢之……这些在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桓玄说杀就杀,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异议。

看看桓玄此时的威势,再对比一下当初桓温面对王谢之时的憋屈,谁敢说此时的桓玄不如桓温呢?

可桓玄随后的行为,却令豪门士族失望不已:桓玄自领丞相,桓伟出任荆州刺史,桓修出任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出任江州刺史、桓谦出任尚书左仆射……

以兄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从兄谦为左仆射、加中军将军、领选,脩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长史为卞范之为建武将军、丹阳尹、王谧为中书令、领军将军。大赦,改元为大亨。玄让丞相,自署太尉、领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又加衮冕之服,绿綟绶,增班剑为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 ——《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桓玄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豪门士族傻眼了,赶走一个独裁的司马元显,迎来一个独裁的桓玄,这有啥区别呢?

其实还是有区别的,虽然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个不辩寒暑的白痴,但他毕竟是皇帝。司马元显作为皇族,还是要给皇帝一些面子。

桓玄可不在乎这些,当他觉得自己已经在都城站稳脚跟的时候,立刻命自己的心腹卞范之写好禅让诏书,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位!

这就是区别了,在豪门士族看来:桓玄比司马元显更可恶!

桓玄初入都城的时候立足未稳,却可以呼风唤雨,想杀谁就杀谁;等桓玄称帝之后,实力远胜从前。但面对刘裕的攻势,桓玄却像当初的司马元显一样,几乎连像样的抵抗都做不出来。

在刘裕的攻势下,桓玄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逃离了都城,挟持着晋安帝逃回了荆州。

经过反复交战,桓玄一败再败,最终在老巢江陵被杀,终年三十六岁。

看过桓玄的败亡过程之后,很多读者都无法自拔地崇拜起了刘裕。因为在他们看来:桓玄风头正胜之时,刘裕却能正面击败并最终击杀桓玄,实在是了不起!

但如果桓玄在当初清洗刘牢之等北府兵军头的时候,如果把打击面再扩大一点,刘裕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当时的刘裕,恐怕只能在桓玄的刀口下战战兢兢,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

刘裕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就能把桓玄打得一败涂地,后世读者总认为这是非常神奇的事。可在刘裕之前的几百年,陈胜率领一群乌合之众,就能把强大无比的秦王朝打得土崩瓦解,岂不是更加神奇?

在我看来:司马元显也罢、桓玄也罢、刘牢之也罢、刘裕也罢,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其实都是大势所趋。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搜索更多有关“桓玄是怎么死的?桓玄上演最强逆袭传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