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谈谈对针和灸的理解:一篇老文章深入体现了针与灸的区别和灸法的衰退

人气:406 ℃/2023-12-03 22:21:35

“针”和“灸”并称针灸 ——人们常说的“针灸”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而今,中医界一片慌乱中,灸法亦有成为历史的危机…… 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灸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灸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

呜呼!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灸法,如今已不为普通人群所知晓;不再被中医普遍采用。中国的宝贝——中国的灸法——已经开始失落。

灸法深植于中国文化精髓,曾在我国古代兴盛一时。古代中国,许多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即痊愈。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疗专家。葛洪也许深受其妻影响,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这说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还要超过针法。灸法创造许多奇迹,中国历代医学专家皆对其推崇倍至。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灸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灵枢经》则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唐代药王,更是深受灸法之益处。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并在书中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公元3世纪的《曹氏灸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 《痈疽神秘灸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灸法而不言针法。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传说灸法起源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古人偶然发现用植物点燃后,刺激身体某些部位,可缓解甚至治愈病痛,其具体发展过程已无从考证,只能于史料中,似乎隐约能梳理出灸法的发展简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灸法。《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艾灸医治疾病的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显示灸法的历史比针法长——帛书《灸经》中只有灸法,并无针法。中医学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明确指出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此外,该书还介绍了灸法的适应症、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灸法家族中,现今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艾灸,即用艾柱烧烫穴位以治病。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谚语。这些谚语、评价及相关的记载表明,灸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古代医家认为,艾灸“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实,灸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灸法用于治疗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然而,当今各中医院,皆“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灸法日益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使用灸法医生,曾有医生为病人用灸法治疗时,被院长强行禁止,原因是烟雾太大,不安全且污染环境。目前医学界“存针废灸”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灸法这一中医学命脉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仅存的几位灸法大家的年纪增长而濒临失传。

2003年,灸学界泰斗刘冠军在长春去世;安徽周楣声已经88岁高龄;山西谢锡亮已82岁高龄;最年轻的灸学大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田从豁教授已78岁…… 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国人“不敢看病”的真实原因。灸法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应该更好、更广泛的加以普及。然而在吃着“麦当劳”长大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甚至连灸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呼吁业界同仁拯救灸法,迫在眉睫! 中药之草—艾 您听说过“艾”吗?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几千年来被世人广为应用,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极大。

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用艾3年就可治好。 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岁。民间亦有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如此说来,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

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气味芬芳,又能达到消毒杀菌、除害防病的目的,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

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以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这种神奇的良药为人类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艾灸的现代应用 实践证明,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关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搜索更多有关“谈谈对针和灸的理解:一篇老文章深入体现了针与灸的区别和灸法的衰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