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唐朝由盛渐衰的转折点:唐代时期随着不断发展和演化

人气:183 ℃/2024-04-20 17:21:45

盛唐诗人王泠然《寒食篇》诗云:“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这并非文人夸张之词。

有唐一代,寒食节的地位空前提高,堪称节日群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一,寒食节首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唐代为数不多的假期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

如所周知,寒食节假日的设置始于盛唐时期。

开元七年(719),唐玄宗首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诸多节日规定为法定节假日,并给予长短不一的假期,从而将节日放假制度化,但寒食节并不在其中。

此后,唐玄宗多次下令对法律进行整理和修订,仅开元二十二年(734)至开元二十五年(737)间就废止或修订法律达3500多条,占整个律令格式的一半。

在这种法律的大变动中,节假制度 也有所调整,寒食节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设置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

据《唐会要》 记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唐玄宗颁布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寒食节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寒食节假制度由此初步确立。

此后,这一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开元二十五年(737)正月七日,唐玄 宗下诏规定:“自今已后,百官每旬节休假,不入曹司。”

天宝五载(746)五 月九日,唐玄宗又颁布敕令予以重申:“自今已后,每至旬节休假,中书门下及百官并不须入朝,外官等其日亦不须衙集。”

寒食节假日内外官不入朝、不理 官务遂成惯例。

大历十三年(778)二月十五日,唐代宗下令将寒食节假延长为五天:“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唐德 宗发布敕令将寒食节假增至七天:“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

至此,寒食节跻身唐代为数不多的假期时间最长的节日行列。

自唐代以降,迄于元代,寒食节假制度成为历代节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这么说,唐代奠定了其后各朝寒食节假制度的基本框架,后世相关制度多是在其基础上的调整和变更。

其二,禁火寒食习俗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明文认可,取得合法地位。

前文已述,自两汉之际开始,禁火寒食习俗以太原郡为源发地,不断向外扩 散。

其间虽屡遭官方禁断,但却禁而不绝,甚至愈演愈烈,至南北朝时已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并蔓延至长江中游的荆楚一带。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初唐时,此俗已扩散至全国各地,在王侯府邸乃至宫廷禁苑中也风行开来,但一直未得到官方的正式确认。

天宝十载(751)三月,唐玄宗敕云:“《礼》标 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所以燮理寒燠,节宣气候。自今以后,寒食并禁火三日。”

至此,延续数百年之久且屡遭禁断的禁火寒食习俗正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并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自此以降,迄于唐亡,禁火寒食三天遂成定制

其三,民间寒食上墓、皇家公卿巡陵与陵寝上食等习俗或仪式首次被纳入国家礼典,获得合法性、合礼性。

如前所述,早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洛阳民间已有寒食上墓之俗。

入唐后,此俗逐渐在全国各地播布开来。

至盛唐开元年间,民间寒食上墓之风“浸以成俗”,蔚为大观。

此举虽“礼经无文”,但又不乏合理性。

对于“不合庙享”者上墓祭 祀先人、“以展孝思”的正当诉求,—贯倡导以孝治天下的唐玄宗自然不能无视。

开元二十年(732)四月,唐玄宗颁布诏书,将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至此,民间的寒食上墓习俗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礼典,取得了合法、合礼地位。

此外,受民间上墓习俗的影响,李唐皇家逐步形成了包括公卿巡陵、陵寝上食等在内的寒食节祭祀仪式,并被编入国家祭典,亦为前代所无。

唐代寒食节的娱乐性与狂欢色彩

学界普遍认为,唐代节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向娱乐性方向迅速转变。

此点在寒食节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唐一代,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长安、洛阳东西二京,“比至五月五日及寒食等诸节日,并有欢庆事。”

一进寒食,便有一股欢情的激流在朝野间漫溢迸溅。

上自皇帝,下至士庶,无不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中,将节日的欢娱气氛一步步推向高潮,同时也普遍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欢乐。

一 、唐代寒食节的娱乐游戏活动

唐代寒食节娱乐色彩浓厚,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涌现出了一大批娱乐游戏活动。

节日期间,人们或聚集斗鸡,或戏荡秋千,或拔河嬉戏,或蹴鞠打球, 或绳伎走索,或角抵竞斗,或施放纸鸢,或踏青郊游,笑声、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在寒食节,唐代宫廷中惯常举行精彩激烈的斗鸡活动。

唐人诗歌中多有描述,如初唐韦承庆《寒食应制》诗云:“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旧火收槐燧,余寒入桂宫。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

宫廷中人们的欢娱心情并未因寒食禁火而黯淡,他们迫不及待地提笼出户,放鸡出笼搏斗,争强比胜。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 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时金距红冠,振羽伸喙,跳跃搏击,场面极为精彩。

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载,李隆基在藩邸时就“乐民 间清明斗鸡戏”,登基后便在两宫间修建鸡坊,选取长安“金毫铁距、高冠昂尾” 的雄鸡上千只置于其中,并选派五百名六军小儿专门负责驯养,以贾昌为小儿长。

每逢元会(元旦)与清明,唐玄宗就下令在翻山行宫中举行气势恢宏的斗鸡。

届时,“万乐具举,六宫毕从”。

贾昌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袖绣襦裤,手执鞭子,指挥群鸡进退。

随着鞭子所指,群鸡“树毛振翼,砺吻磨距,抑怒待胜,进退有期”。

及胜负已决,强者在前,弱者雁行于后,依次退场,随贾昌返回鸡坊。

“上之好之,民风尤甚”,王公贵族、庶民百姓也竟相买鸡、养鸡,“诸王世家、 外戚家、贵主家、侯家,倾帑破产市鸡,以偿鸡直。长安男女以弄鸡为事,贫者 弄假鸡。”

这股斗鸡的热情,贯穿有唐一代而不衰。

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载,威远军子将臧平好斗鸡,他有一只高大威猛的斗鸡,“高于常鸡数寸,无敢敌者”。

威远监军用十匹布帛强买过来,“因寒食乃进”,进献给唐穆宗以供寒食节斗鸡之用。

“十宅诸王皆好斗鸡,此鸡凡敌十数,犹擅场怙气。”

穆宗龙颜大悦,赏赐威远监军布帛一百匹。

不惟长安,寒食斗鸡之风在洛阳、襄阳等地也风靡一时。

唐代诗人笔下多有描述,如“花场共斗汝南鸡”“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击跔王孙如锦地,斗鸡公子似花衣”“烟火临寒食……喧喧斗鸡道”“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马骄偏避幢,鸡骇乍开笼”,等等。

“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每逢寒食,各地斗鸡场上无不观者如云,助威叫喊之声如沧海翻波,沸腾喧嚣,交织成一曲喧闹、热烈的乐章。

有唐一代,寒食节荡秋千之戏也极为盛行,尤为女性所喜爱。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年间,每至寒食节,长安宫廷中“竞竖秋千,令宫嫔 辈戏笑以为宴乐”。

宫女妃嫔们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 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尽兴入迷,遂呼之为“半仙之戏”。

流风所及,“都中士民因而呼之”,竞相仿效,“绿杨高映画秋千”的场景处处可见。

东都洛阳也不遑多让,“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恒娥到月边。”

半仙之戏可谓名不虚传。

中晚唐时,秋千戏在宫廷中仍十分流行。

“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司膳厨中也禁烟,春宫相对画秋千”,可为佐证。

唐代词人高无际曾借汉喻唐,描写宫中女子的 秋千表演,动作复杂多变,情态格外迷人。“万里秋千习俗同”,在唐代寒食 节,各地女子便呼朋唤友,相邀戏荡秋千,蔚然成风。

“绿杨枝上五丝绳,枝弱 春多欲不胜。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唤摆阶、“秋千女儿飞出墙”?“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的欢快场景屡见不鲜。

韩愈《寒食直归遇雨》“那论 彩索飞”句自注云:“北方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彩索即谓秋千。”

所言不虚。 在廊州(今陕西延安市富县),“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 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在洛南?—带的乡村,“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

在洛阳道上,寒食节不时可见“彩索飏轻吹”的情形。江南各地亦是如此, “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柳絮伴秋千。”

“薄暮何人吹蹙篥,新晴几 处缚秋千。彩绳芳树长如旧,唯是年年换少年。”

“云间影过秋千女”,在越江(钱塘江)两岸、苏州、钟陵(今江西南昌市)等地,每逢寒食节,到处都 是少女们戏荡秋千的身影,欢声笑语不时回荡在空中。

她们摆动秋千画索,荡出种种风情,直到夜晚仍未尽兴,不肯归去,趁着月光如泄玩得更加欢快。

“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夜半无灯还不寐,秋千悬在月明中。”

“一 百五夜月明天,……痴男騃女唤秋千。”

夜荡秋千,借月色舞弄芳姿,兼以男女相伴,更是情趣横生,其乐无穷。

在寒食节,宫廷中还流行拔河之戏,也为节日増添了欢乐的色彩。

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四年(710)二月庚戌,“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己上、文武三品已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 公主亲往观之。”

武平一《景龙文馆记》亦载,是年清明,唐中宗临幸梨园, 令侍臣举行拔河比赛。“以******短两头系十余小索,每索数人执之以挽,争姮, 以力弱者为输。”

七位宰相、两位鲋马为东队,三名宰相、五名将军为西队。

仆射韦巨源、少师唐休璟因为年纪大,被绳子的拉力曳倒在地,长时间爬不起来, 惹得中宗等人捧腹大笑,欢笑声响彻整个梨园。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玄宗数御楼设此戏(拔河),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

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中时常举行拔河比赛。

比赛动辄上千人参加,有时还特地邀请各国使节前来观看。进士河东薛胜曾目睹千人拔河的盛大场面,并 写下《拔河赋》,“其辞甚美,时人竞传之”。

平时如此,节日亦可想见。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蹴鞠也是一项寒食节中深受唐人 喜爱的娱乐活动。“行宫善巧帖毛球”、“公子途中妨蹴鞠”,早在盛唐寒食 节,蹴鞠就已在宫廷中流行开来,深得唐玄宗青睐。

唐文宗亦有此好,开成四年 (839)寒食节,他曾亲临勤政楼观看蹴鞠。

在长安民间,寒食蹴鞠也得以广泛开展。

在唐代寒食节的娱乐游戏活动中,马球堪称最激烈、最刺激的一种。

马球,亦称打球、击球、击鞠、会球或会鞠,打球者骑在马上,持球杖纵横驰骋击球, 双方对垒,以进球多少定输赢。

马球相传起源于波斯,唐太宗时传入中国。

搜索更多有关“唐朝由盛渐衰的转折点:唐代时期随着不断发展和演化”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