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山东游记之曲阜孔府孔庙:掌故知鲁,曲阜孔庙十三碑亭

人气:208 ℃/2023-12-09 12:42:37

曲阜十三碑亭

孔庙十三碑亭位于孔庙大成门前、奎文阁后,即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在这条东西狭长的院落内,矗立着十三座古色古香的碑亭。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汉白玉基座,方形砖木结构,平面三间见方,明间开敞,稍间砌墙,两层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由于建造年代有一定距离,各亭风格也稍有差异,例如金、元碑亭形式略微古朴,清代碑亭则规格较高,稍显豪华。

十三碑亭是金、元、清三代帝王为保存唐、宋以来祭孔、修庙的五十余座石碑专门建造的,碑文多为历代帝王撰书,习称“御碑亭”。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不同的碑面镌刻着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真、草、隶、篆书体俱全。碑刻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也有祈求孔子神灵保佑其封建统治的文书,还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十三碑亭也因此成为我国政治史、思想史及文字发展史中刻在石头上的文献。

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东西排列,栉次鳞比。道南的八座亭中,以靠近奎文阁的中间两座构建最早。这两座金代碑亭约建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的大修工程中,是孔庙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东侧的两座碑亭分别建于元朝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朝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其余九座碑亭为清代所建。道北5座碑亭为御制碑亭,西起第二、第三亭分别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和二十六年(1687年),始建时为绿琉璃瓦,雍正二年(1724年)雷火时被延烧后又重建,改为黄瓦。西起第一亭、第四亭为雍正大修工程时所建,第五亭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新建。其余4座则为遣官致祭碑亭。

金代碑亭,斗拱豪放、布置疏朗、结构精妙,保持宋式营造特点。十三碑亭中较早的两通碑刻就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一通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通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鲁孔夫子庙碑”六字为篆书,碑文二十一行为隶书。碑文前署“朝散大夫使持节渝州诸军事守渝州刺史江夏李邕文。正议大夫使持节宋州诸军事守宋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张廷珪书。”可知,此碑由李邕撰文,由以善书而誉满天下的张廷珪书丹,其文字、书法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十三碑亭不仅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还是研究封建统治思想的珍贵史料。北宋朝廷崇儒重道,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太宗“乃鼎新规,革旧制”,对孔庙进行修缮。新修孔庙完工后即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

用八思巴文和汉文刻制的“元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庙碑”便是元武宗尊崇孔子的例证。碑额篆书为:“有元加封孔子大成诰。”更有碑文:“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教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风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阙里祀以太牢。於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主者施行大德十一年七月十九日。”新即位的元武宗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虽有借助加封孔子尊号宣传纲常礼教以维护其统治之意,但却传达了尊孔重儒的信号,同时也给予了儒士极大的鼓舞。

更有大长公主鲁王妃孛儿只斤·祥哥剌吉亲临孔庙,并立有“皇妹大长公主懿旨释典祝文碑”。碑文载于《续修曲阜县志》:“皇帝福荫里皇妹大长公主懿旨、鲁王钧旨:先圣言言,光贻万世;明君重道,高迈百王。眷兹诗礼之庭,在我汤沐之邑,不待闻金石丝竹而起敬,盖将致肴羞葅醢以荐诚。今遣承务郎应昌路同知王谦前去造酒,择日致祭。其庙宇常务清洁,勿致亵渎。凡孔林木地土,诸人无得侵夺,须议文字者。至大元年九月。”同年冬闰月癸丑皇妹大长公主鲁王又遣使致祭林庙,“皇妹大长公主祭孔庙碑”详细地记载了这两次祭孔经过:“大长公主以天人之姿,诵习经史,命工绘圣人像……初大德七年冬,皇姑鲁国大长公主以阙里大殿落成,备香酒牲币致祭,谦实将其命也。六年之间,两奉命恭拜殿庭,荣幸多矣!”泰定四年(1327年)皇姊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又遣承务郎位下总管府总管赵昌龄等奉香酒诣阙里致奠,刻立“皇姊大长公主降香碑”。这三碑皆在孔庙十三碑亭院南排西起黄瓦耀金的第四亭内。

祥哥剌吉公主是首位以公主身份主持祭祀过孔子仪式的人,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祭孔人。她遗留的碑铭也是山东曲阜孔庙内仅有的妇女祭孔碑。她不仅是元成宗之女、武宗之妹、仁宗之姊、文宗的姑母兼岳母,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收藏家。鲁王妃孛儿只斤·祥哥剌吉的公主受祖父真金太子推崇汉文化的家风熏陶,对汉族文化有浓厚兴趣。至大三年(1310年)其夫都尉琱阿不剌去世,祥哥剌吉没有随蒙古收继婚习俗,再嫁丈夫的弟弟桑哥不剌,而是遵从汉人习俗,一直守节。蒙古族学者云峰评价说:“祥哥剌吉公主在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以其显赫的地位与权势,学习和热爱汉文化文艺,结交和提携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学士,代表朝廷祭祀孔庙,收藏保存大批中国书画作品,召集了‘天庆寺雅集’等,对元代民族文化交融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十三碑亭中,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即“清阙里至圣先师孔子庙碑”。这座 “孔庙碑王”位于斗栱飞翘的大成门前东侧第一亭。此碑碑身重35吨,连同赑屃、水盘共重65吨。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康熙帝亲自在北京西山选好石料,并在北京将碑刻成,御碑于同年四月从北京通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运往济宁,用时两个多月。衍圣公孔毓圻派人造礼四辆旱船,同时搭桥、修路,把御碑从济宁运至曲阜。等到十二月,征用的600多民工,在行进的道路上泼水使其结冰,让石碑在冰上滑行。又用500多头耕牛来拖拉旱船。百余里走了整整15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才把碑从济宁运至曲阜。

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和康熙亭建筑上也可以畅见。按孔庙的建筑发展规律,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但清帝为彰显自己,将碑拥挤在唐宋元碑亭周围。因而出现了亭阁檐角顶对、各抱地势的局面,即建筑学上的“勾心斗角”。这种匠心独具的建筑美学,巧妙地解决了空间狭窄所造成的拥挤现象。

在此院内,除十三碑亭外,院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素有“小碑林”之称。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历代大臣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碑碣。

十三碑亭把石刻艺术与建筑工艺完美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这些石头上的文字时时散发着古代文明的光芒,使中国人的尊孔颂孔变得多姿多彩,也让我们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更加志趣盎然。

作者:路阳 郭云鹏

搜索更多有关“山东游记之曲阜孔府孔庙:掌故知鲁,曲阜孔庙十三碑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