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明清进士第一榜:澄海第一进士张会宗略考

人气:404 ℃/2024-04-17 20:22:26

声明: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潮汕文化,作者许涛,此内容信息量大,慢慢阅读,若有问题,请私信我,谢谢!

(澄海之春,摘自《澄海风光》画册》)

澄海,地处南海之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始置县。旧邑志载:“澄虽僻在海隅,贤哲之生,代有其人”。又云“设县以后,人才蔚起,尤有海滨邹鲁遗风”。【1】然而,置县后的第一位进士张会宗却非本地人。

张会宗,旧志载:“下外人,隆庆丁卯经魁,辛未进士,历官云南副使”,【2】事迹在潮中未见著录。2007年新编的《汕头东墩张氏怀远堂族谱》将其列为澄海冠山人。而冠山张氏旧谱已佚失,后世对其入潮源流诸多臆测,或凭耆老口传,以为源出东墩、岐山(此两地旧属澄海)。

(福建儒林张氏家庙为张会宗重立按察使匾)

2010年12月16日,笔者会福建晋江及澄海冠山部分张氏后人至汕头东墩怀远堂,三方围绕张会宗的籍贯、世系等具体问题进行相互探讨与交流。据怀远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元朝末年(约1329年间),会宗的先辈为避战乱,由福建迁入东墩,分支迁岐山,至第八世会宗的祖父始从岐山张厝下迁居冠山。因世系名讳失考,衍接不上,族谱暂把其父名为“福公”,祖父名作“冠山公”,寓意始迁冠山,而以会宗为迁入冠山的第三代。其实这个决论是错误的。根据顺治《潮州府志》卷五之“科名部”,及康熙《潮州府志》卷七之“选举”,在张会宗条下均载为“原籍晋江人”。经查对《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张会宗确为晋江人,以“广东中式”。

《隆庆五年进士登科录》

若说地方志乘的记录过于简单,《隆庆五年进士登科录》则有详细记载:“张会宗,贯广东潮州府澄海县民,籍福建晋江县人。澄海县学生,治易经。字于震,行一,年三十(此处疑漏一字),十月二十一日生。曾祖质岩,祖基,父文,嫡母柳氏,生母陈氏,永感下。弟九思。娶郭氏。广东乡试第二名,会试第一百六十六名。”【3】《明代进士登科录》乃是朝廷对考生履历的登记,透过《进士登科录》可以看出当时张会宗真实的家庭情况。即是“福建晋江县人。澄海县学生。”而其中三字短语“永感下”又透露出什么家庭情况呢?按明代进士陆容《菽园杂记》,“今进士登科录,其家状式,姓名下云贯某府某州某县某籍,某生治某经,字某,行几,年几岁,某月某日生。曾祖某,祖某,父某,母某氏。祖父母、父母俱存,曰重庆下。父母俱存,曰具庆下。父存母故,曰严侍下。父故母存,曰慈侍下。父母俱故,永感下。兄某,弟某,娶某氏,某处乡试第几名,会试第几名。”此则说明会宗中进士之时父母已经亡故。

(福建晋江儒林张氏家庙石匾)

另据《泉州人名录》,“张会宗(1536~1597),名九鼎,字于震,号澄江,明晋江张林衙内人。居郡城。祖父张肇基,父张文,素有清望。”张林(今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雅称“儒林”,开基于宋初,乃晋江望族。有《谱》记其家族“惟耕读业,罕工商,而得称为泉南著姓者,则以书香绳绳藉有起家云尔。”故以儒林为村名。儒林张氏“始祖镜斋公,开闽延鲁公后裔也。镜斋生九子,分支九房。依次曰:仁郎莲池房,义郎上仓房,礼郎上库房,智郎厅上房,信郎楼下房,恭郎上方房,敬郎同安房,逊郎安溪房,让郎漳浦房。”居住在张林的莲池房,自15世起取“仕朝于一廷,孟彦启光元,永建乃家,孙子贻谋以克世,君卿侯伯大其宗,孝友承前德,和亲笃本根”作为字行。会宗是莲池房的第十七世裔孙,字于震,乃属“于”字辈。【4】

(儒林始祖镜斋公像)

会宗生于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十月廿一日,其初名九鼎,“少有圣童之称”,“奇警异于凡儿”,“方龆龄”其父即遵祖命,“携徙居郡城学宫之傍,俾习衣冠礼节,以观爼豆文物,人谓之‘义方之教’”。【5】会宗的祖父张基(一名肇基,号乐吾),“性耿介,城府坦易明快,尤好施与,所交多名公贵客,人称乐吾翁。”【6】父亲张文(字朝焕,号寄泉),“遇事义气激发,不为私面”;父子素有清望。

会宗十三岁时,即能以才自见,其父“挟之以试于郡公,郡公以上于绣斧使者(即御史)”,【7】时应御史观风试,乃“抱牍入试”,因成绩优秀,“御史异之”,受青睐,破格录补为“郡庠生”,取得府学生员(俗称秀才)资格,“一时奇童声名赫然”。按明代科举制度,“入泮”(进学宫读书)是成为科举功名的必由之路。只有取得生员资格,进入学宫,才有可能入国子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所以考取生员,也是功名的起点。但问题是,观风试毕竟不是与科举制度直接挂钩的正式考试。会宗的学识虽然得到御史赏识,但轻易就取得生员的资格,却招来“督学使者”(即学政)的不满。后来,督学竟以御史“侵官录士”为由,将其“落之”,革除秀才功名。【8】

(2013年福建重修张会宗祖父母父母墓全貌)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七月初三日,会宗的父亲张文病逝,享年五十一岁,时会宗十六岁。前因功名遭革除,不能入泮学习;“继罹丧父之慼”,生活“拮据万状”。幸得祖父“为张其事,且力勉之”。会宗的祖父为人“亢直自任,荡然不设机阱”,“尤好施与,赒人匮乏不为怯,课童卜种作食力,岁计所余,以给儿曹鼓箧(入学)之资”。对会宗更是“属意”看顾,寄望至深,认为“异日亢吾宗者,九鼎耶!”又道“顾予老不及见,尚凯他日鼎釜及泉下有余荣也!”【9】因为有祖父的照顾和勉励,会宗才能够继续学业。不料,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六月二十日,会宗的祖父亦逝世,张家至此家道完全中落。失去唯一的依傍,会宗无奈流落异乡,后幸得遇于恩师郭良。

郭良(1516~1587),字复吾,号北洲,明惠安县上郭里(今泉港区山腰镇前郭自然村)人,历任刑部主事、山东按察司佥事、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广东布政使司左参议、云南按察司佥事,其为官不畏权贵、取士公明,以“不贿闻于诸侯”,“宦履所至皆有循绩”,晚年告老,寄情山水,时称良吏。【10】会宗始遇郭良之时,郭良尚不得志,在村里设馆授徒。但郭良为人孝友淳至,慷慨重诺,善急人急,奖掖后进,其“正直忠厚,为世所宗”。会宗“未弁称孤,三丧累然,洊婴家难”。【11】未满二十岁便历经人间苦痛,祖母、父亲、祖父,相继亡故。因此孤身无依,幸得遇名师,才结束了短暂的流落生涯,自此“负笈从游者十余年”。【12】郭良德才兼备的为人,对会宗后来的科举之路和为官处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会宗得以史载“循绩”,《志》称“刚正廉平,不附权柄”,乃郭良知遇之恩、教诲之功,皆不可没。

(2013年重修张会宗祖父母父母墓)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郭良中举人,四十一年(壬戌,1562)登进士,初试政吏部,因母去世,居家守孝三年。四十三年(甲子,1564)起复待选,得“授主刑曹”,治理天下重狱。而会宗自被革除功名之后,“自是试辄弗利”。【13】要知道明代科举制度,童生欲取秀才,须通过县、府、院三种严格考试,最后一关的院考便由学政主试,经学政录取为附学生员者,才有资格进入学宫读书。换而言之,天下秀才举子,都必须从学政笔下讨得出身。俗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政既不满御史“侵官录士”,会宗偏又是御史赏识的人,自然遭到迁怒,科场上一再失意。无法进学就失去科举的资格,这在封建社会是读书人莫大的悲剧。前途渺茫,加上郭良已“授主刑曹”,会宗在福建可说是没法混了,唯有另找出路。不得已“乃入粤,寓籍于潮之澄海(今澄华街道冠山乡)”。【14】这应该是迫使会宗“游学嶺表”【15】的主要原因。

那么,会宗到底何时寓籍澄海呢?据福建晋江会宗的后裔口传臆测,会宗或是在郭良任广东布政使司左参议之时,随师入粤赴任而寓籍澄海的。此说似合乎情理,但经考据,郭良于万历元年(癸酉,1573)监试山东;次年,函万寿表入朝觐贺;“竣事还,荐擢广东参议”。【16】也即是说,郭良任广东参议应在万历二年(1574)或之后的时间,而会宗早在隆庆五年(1571)已登进士,故而此说不能成立。但会宗自言“负笈从游”于郭良十余年,如果从张基逝世的嘉靖三十二年算起,至嘉靖四十三年郭良“授主刑曹”,恰好是“十余年”,以此推断,则会宗离开师门与郭良上任当在同一年的时间。也即是说,会宗寓籍澄海的时间是在嘉靖四十三年或稍后于这个时间,而这个时间恰好是澄海刚置县不久。

(儒林张氏联宗谱、儒林张氏衙内房家谱)

之前说过会宗自从家道中落,幸得遇郭良,而后“负笈从游”,方免流落四方。如今郭良赴任在即,以他的为人,为免使会宗再四处流浪,对这个跟随着自己十余年的爱徒,不能不有所安排。郭良对会宗将如何妥善的安排呢?当时潮州府已领10县,会宗既入潮,为何偏偏选择澄海呢?是否因为澄海置县不久,文教程度低,中举的机会比较多?这些问题也许是促使会宗后来成为澄海第一进士的关键所在。

据晋江《儒林张氏衙内房家谱》记载,会宗“配在城郭百户之女”为妻。在城,即旧澄海县城区,老一辈至今还这么叫;百户,是明朝卫所军中职务,掌一百军户,隶属于千户。经查康熙《县志·兵防·澄海守御千户所》,“明嘉靖四十二年,拨潮州前卫所充之,置于城内,额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5员,百户10员”。即是说,之前本无澄海守御所,它是随澄海县建制一并设置的,而且守御所的官兵是从潮州前卫所调拨过来的。那么,这个郭百户和会宗的恩师郭良是否有关系呢?假设郭百户和郭良有着某种超于寻常、或至亲关系的话,那么前面的问题即迎刃而解,一切也变得顺理成章。

(嘉庆《澄海县志》澄海县疆域图)

如果假设成立,就是:当郭良得知,郭百户从潮州前卫所调驻澄海守御所时,自己虽赴任在即,为免爱徒再度流落,于是带着会宗直奔澄海,亲自将会宗托付郭百户,并撮合会宗和郭百户之女结为姻亲。试想若非郭良的关系,以会宗当时的自身状况,能在异乡立足已算不错,那里还顾得上姻亲之事?所以,会宗入潮之所以会寓籍澄海,不是冲着澄海置县未久,而是冲着郭百户来的。同时也可还原晋江会宗后裔口传上的失误,会宗确是随师入粤的,但不是在郭良任广东参议之时,而是在嘉靖四十三年,郭良“授主刑曹”,即将赴任之前。

根据旧志“乡举”记载,张会宗为“下外人(冠山旧属下外莆都)”,可见会宗寓籍澄海之时,已弃用初名“九鼎”,而改“会宗”之名。“会宗”是否寓与冠山张氏一族会宗之意?以古人喜欢聚族而居的特点,会宗孤身入潮,要在一个“鳞次万井”【17】“烟火百千”【18】的大村落站得住脚,除了投靠亲戚,附会宗人也是一个办法。古时“潮人每有此弊,以丁多为强,常乞养他人子,非独单门然也”,而且此风“较之他郡尤甚”。【19】为了生存因小姓(在同地乡村比他姓人少)而改大姓;或惧势单力弱而附会大宗,虽起源相同,但族支相距较远者,更是不胜枚举。如现冠山乡之周氏、张氏、李氏等姓就是由两支,乃至两支以上虽同姓而不同宗,或族支相距较远的宗亲会在一起的。所以,不排除“会宗”之名有寓与冠山张氏一族会宗的可能性。

(明代知县蔡楠所建澄海第一书院,冠山书院)

会宗既在澄海“入邑庠”,为何不居住县城,反而居住冠山,这岂不是舍近而求远?其实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正值澄海置县之初,县治尚未建成,规制图纸上虽有“学宫”一项,却只是规划,并无实际动工,所以县学并不存在。而冠山“旧隶海阳”,素来富庶,更兼景色秀丽,“莅县执篆者,咸于冠山视事”。【20】尤其第三任知县蔡楠,见冠山乡民崇文尚教,民风醇厚,更以冠山为休息议事之所,又自捐俸于神山之麓,倡建书馆(后更名冠山书院,是由官方倡建的县第一个书院),“暇则进靑衿谭经术性命”,时“环封士庶,无论遐迩,咸熙熙向往”。【21】用时言讲,当时冠山乃是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属于黄金地带,因此居住冠山乃是首选。至于会宗何时入了邑庠,限于文献,未能得知。

(澄海冠山张氏大宗祠)

约两年后,即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七月初五日,会宗的长子出世,起名张汀,字伯郡,号象澄,别号海云。隆庆元年(丁卯,1567)秋乡试,会宗以“易经”中举,名列广东第二;三年(已已,1569)三月十六日,次子出世,起名张汴,字仲京,号孺澄。【22】

(澄海初开,冠山张氏大宗祠灯笼)

隆庆五年(辛未,1571)春会试,登进士,授太常寺博士。廷试时“帝躬亲祀典,会宗赞裸趋跄,见每属目”。【23】赞,是为觐见;趋跄,乃是朝拜;中国自古称为礼仪之邦,古代帝王对礼制十分讲究,在朝拜觐谒之时,须依一定节奏与规则行步。而会宗自幼即随父徙居郡城学宫之旁,见习斯文,通晓礼仪,举止皆有度,所以令人瞩目。因为澄海置县于嘉靖四十二年,至会宗登第,算来是澄海置县后的第一个进士。故御笔匾额“澄海初开”,【24】以记荣耀。虽然匾今已佚,但冠山张氏大宗祠所挂的灯笼,至今仍书写“澄海初开”四字。据传,乡陇巷毗邻书斋巷的张厝内即进士张会宗宅第,昔门前竖有旗杆石与进士墩。

(隆庆间,张会宗中进士回乡倡建的张氏家庙)

据乾隆《泉州府志》会宗本传记载,会宗初时在澄海“入邑庠,有声”之后,曾思回原籍。不料,“至黄岡(今饶平县治)为贼所劫,被(刺)三枪毙而复甦。”【25】只得作罢。那么,会宗是何时回原籍的呢?他在冠山又住了多长的时间呢?据福建晋江会宗的后裔说,“因为连捷科甲,会宗在‘隆庆年间’回乡,并在村中的莲池头兴建家庙,建成之后,请当时泉郡的通政大夫刑部左侍郎丁自申为记。”根据《儒林张氏祠堂记》,“……(会宗)归而展拜先陇,徘徊于故园之墟,因张酒而饮。其诸父昆弟曰:‘会宗藉先人余泽,幸齿录于有司,念未有以栖先神也。’(会宗听罢)则不敢以宴。虽计偕期近,愿与诸父昆弟图之。乃相地于莲池头之中,爰度工作,澄江(会宗之号)倍佐其直以为倡首。”【26】如此,则会宗回原籍之时,应在隆庆五年登进士授太常寺博士之后,赴任之前(因‘偕期近’)。又,隆庆为明穆宗年号,而穆宗在位仅6年,所以会宗回原籍的时间最迟也不会超过隆庆六年。若之前推断无误,自嘉靖四十三年(1564)寓澄算起,至隆庆五年(1571)授太常寺博士之前,这段时间即是会宗在冠山居住的时间,也是他“寓籍于澄海”的时间,前后约8年。

(儒林张氏家庙建于隆庆间,进士张会宗建)

会宗为官刚正,“以不附柄臣,移兵部主事,督武学”,“历任员外郎中”。万历八年(庚辰,1580)出守台州。【27】十三年(已酉,1585)二月十七日,会宗的长孙,张汀之子出世,起名孙乐,字士雅,号瞻云。至闰九月十一日,年仅二十的张汀却不幸夭亡。媳妇黄氏,浦口(今属南京市辖区)人,才二十一岁,自此寡守,事迹后来载在《晋江县志·列女节孝》。【28】

(儒林张氏家庙正堂)

同年“会大计”,遭弹劾,因调岳州为守。大计,是明代朝廷考察官吏政绩的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县、州、府、道、藩、臬等层层考察所属官员,申报督、抚审核后,造册送吏部覆核。当时任浙江巡抚的是温纯。温纯,字希文,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十二年以大理卿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次年“适当三年考察之期”,当时温纯“欲处其属令”,在朝廷当众折辱会宗(‘廷折之’),而会宗理直气壮,“侃侃左其意,郡豪贵遂乘是齮齕。”【29】温纯即上了一份《纠劾有司官员以备考察疏》:

臣叨抚两浙,适当三年考察之期,例有纠劾。於所属有司悉心体访,除照常造报贤否册揭,咨送部院查考外。谨按台州府知府张会宗,性甚寛平而意气未免消沮,心若抑畏而事体难望精明。知事袁行可收各县之粮,出有扣入有加,虽坊里王汝应等侧目怨言,亦不觉察;库吏徐光裕收童生之巻,或十金、或二十金,致生儒金汝济等买置髙等,竟罔闻知,以考抜之恩而存;乡官何知府遂纵伊子大壮等乘机肆诈,无乃薄已厚人,以同乡之故而庇太平;陈知县且坐小民应善等诬告重罪,岂是爱民约属;问词迟疑,承行吏董大成等已需索害民矣,乃又有於发落票内私加稍力者,左右真如虎翼;徴粮怠玩,经管吏邵兴道等已捺解勒例矣,乃又有於收放饷银私扣数两者,奸弊何啻猬毛;赎锾妄费,虽无暮夜之金,馈赠全收亦有广财之号。

……(纠劾别府、县官员从略)

以上共一十六员。内……张会宗,吏已不胜任裁,抑或可曲成,当照不及例降用。

伏乞勅下吏部都察院再加查访,照例考察施行。【30】

注:温纯此疏一共弹劾了含会宗在内的官员共十六名(不包括上文袁行可、徐光裕等小吏)。

(福建儒林张氏家庙为张会宗重立督学司马匾)

然据泉郡旧志所载,会宗出守台州六年,在任期间“廉平简易,好与民兴利。出冤滞数十狱,开支河归广东湖,迁樵夫祠,筑兴福塘,凿嵩山港,引水溉田,水患遂除。”【31】确是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好事。《闽书》亦称其“所至仁心为质,与谈民情物故,至可矜悼之事,辄愀恻改容。”但明朝后期,党争激烈,都以把持“大计”为党同伐异手段,考察已渐失其意。而“大计”又经由县、州、府、道、藩等层层考察,再申报督、抚审核,也难免有“乘是齮齕”者。而温纯曾经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明史载其“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究竟是闽泉诸志为乡人记载以春秋笔法,还是温纯就事论事而弹劾,因手头缺乏可资考较之可靠文献,未能尽知。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七月初二日,会宗之妻郭氏病逝,谥敬惠,例封恭人。 同年,郭良居乡无疾而终,次子郭世宣讣告岳州。会宗捧讣号呼,“耿耿不忍”也。无奈当时岳州“旱涝频仍,居民延烧”,会宗为“救灾赈饥,量田定税,筑堤缮城,烦苦倍之。” 【32】 只得“稍状先生平生”,寄书附郭世宣带回晋江,请太史庄履丰为之志铭。庄履丰,字中熙,明晋江人,万历五年登进士,授庶吉士。书略云:“初先生教授里中,会宗负笈从游者十余年,步趋先生,以有今日。今先生将葬矣,而宗羁岳阳,不能效柏荣侯芭,为先生负土,负负何可?” 【33】 庄履丰感念他们“师友之谊久矣”,恭敬地应承下来,“遂铭之”。

(隐逸宗祠,进士张会宗所建)

又有荆藩构狱,累岁不决,乃“反复停谳,备得其情,谕以东平、河间之谊”,使诸王感悟。巴陵俗悍好争,“罪其唆讼者,以鼠牙雀角譬晓之”,使百姓安居,“俗顿化”。会宗治理岳州,留心体恤百姓,其“政先抚字,后催科赋”,因治下子民未能按时交纳赋税,上司就停了他的俸禄(‘稍不前,停其俸’),而会宗泰然处之,一如既往(‘夷然也’)。后来是属下县令将会宗的窘境告知百姓(‘属邑令至为民语郡公状’)。“民感激,争输课,立称最”。迁云南副使。方才到任,“而前考功郎(即温纯)据津要,复修旧郄,遂解组归”。【34】

(张会宗所建第二宗祠,隐逸宗祠)

会宗“为人慷慨,生性豪饮,胸中洒落无系,初虽困踣,未尝少挫”,但“意气自如”,又幸得遇名师,悉心教养,终得“一举而魁省榜之第二人”。“本将推经世仁民之学以究于用”,【35】可惜时不我用,乃慨然而归。至于“居官无斗捷,一守匏系十二年,若不知以为偃蹇(傲慢)也”。辞官后回晋江,谢客索居,越发萧然事外,宅第就在“泉州府学口宽仁里奏魁宫边”。【36】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七月廿四日,会宗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墓葬泉州郡城“东门外宝珠石前大路边龙寿山,石镌‘龙寿’二字。”【37】得泉郡大宗伯黄凤翔为之志铭。因会宗曾就读于澄海冠山书院,并有后裔定居冠山乡,故被奉为冠山先贤之一,入祀冠山书院,配享蔡侯祠。【38】

注:据《衙内家谱》旧按,会宗志铭及形状俱载卒于万历乙亥年,寿六十四,谱载寿六十二。因不见铭、状,未知就是。

(张会宗被奉为冠山先贤之一,入祀冠山书院)

关于张会宗籍贯的问题,是历史无法更改的事实,并非笔者所要“考证”的。张会宗在四百多年前的不经意间,为他自己,也为澄海,创造了一项“第一”。可是,这个人至今在澄海,看似无人知晓,却又说法各异。鉴于有些故意或误将口传当成史实的现象,故不揣浅陋,撰文只为还一个历史真相。又有人说张会宗曾经附学澄海,寄籍冠山,所以算得上是澄海人。其实从古至今,跨地域附学的事很普遍。诸如嘉靖间揭阳郑旻附海阳学;崇祯间海阳辜朝荐附揭阳学;康熙间澄海李崇德附惠来学;雍正间澄海林柏龄附潮阳学;等等。如果张会宗是澄海人,此等光彩事,哪会遍查潮中旧志未见点滴事迹记载的道理?由于文献缺乏,上述分析和论断多有主观臆测之处,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附录

乾隆《泉州府志》卷五十九:

“张肇基,字迂叟,号乐吾,以孙会宗贵,赠中宪大夫、云南按察使副使。晋江人。”

“张文,字朝焕,号寄泉,以子会宗贵,赠太常寺博士、晋兵部武库司主事、浙江台州知府。晋江人。”

己卯年(1999)重修《儒林张氏衙内房家谱》:

“张汾,会宗三子,中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科举人。生卒年失考,据传寓籍潮之澄海。”

“张康乐,字台元,汾之子,中天启七年(1627)丁卯科举人,生卒年失考。”

《明·勅赠承德郎兵部主事寄泉张公暨配赠安人慈惠柳氏合塟墓志铭》:

“张汾,初聘刑科给事中周良寅女,觞;今聘翰林院修撰黄凤翔女孙。”

按1994年《续修衙内房谱记》,会宗传三子曰:汀、汴、汾,惟谱系只载次子汴之后裔,汀、汾不再续,世有闻会宗后裔居浙江、广东之说。据此,则冠山陇巷张氏或即会宗三子汾之后裔也未可知,惜张氏旧谱已佚,暂无可考。

————————————————

【1】见清·嘉庆《澄海县志》。

【2】见清·康熙《澄海县志》。

【3】见《明代登科录彙编》(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

【4】据《儒林张氏联宗谱》。

【5】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2·人物志·笃行》。

【6】【9】见《明·处士乐吾张公暨倪氏墓志铭》。

【7】【11】见《明·勅赠承德郎兵部主事寄泉张公暨配赠安人慈惠柳氏合塟墓志铭》。

【8】【13】【14】据明·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卷21·人物志》。

【10】据2009-03-11福建日报《历史人物郭良大量史料新现》。

【12】【33】明·进士太史庄履丰撰《故朝列广东布政使司左参议郭北洲先生墓志铭》。

【15】明·通政大夫刑部左侍郎丁自申撰《儒林张氏祠堂记》。

【16】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3·明列传》。

【17】明·晋州知州李日烜撰《仙岩第一泉记》。

【18】明·晋州知州李日烜撰《创建保宁门石桥碑记》。

【19】清·徐珂《清稗类钞·潮人多异姓乱宗》。

【20】蔡起贤撰《重修冠山书院记》。

【21】明·布政使刘子兴撰《冠山书馆碑记》。

【22】【28】据《儒林张氏衙内房家谱》。

【23】【25】【29】【32】【34】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8·明循绩》。

【24】民国·林汾《冠山创乡与县治建城关系》。

【26】【35】明·通政大夫刑部左侍郎丁自申撰《儒林张氏祠堂记》。

【27】根据临海文化遗产网·《台州历代太守知府索引(四)》,“张会宗,晋江人,任期为万历八年至十三年。

【30】《钦定四库全书·温恭毅集》卷三。

【31】据乾隆《泉州府志·卷48·循绩》;迁樵夫祠事,据明·秦鸣雷《重修东湖记》,万历十二年(1584)御史范鸣谦、知府张会宗、知县周孔迁樵夫祠于东湖后湖。

【36】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

【37】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8·冢墓志》.

【38】据双木次郎《神山的一环》,张会宗神位配享于后堂。

搜索更多有关“明清进士第一榜:澄海第一进士张会宗略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