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唐朝薛氏家风家规家训 李绍金翟凤翀及翟氏家风

人气:279 ℃/2023-12-31 09:03:05

翟凤翀及翟氏家风

□ 李绍金

淄川区西河镇河南村村史馆建在村里明、清建筑遗址尚书府东墙和北墙的拐角处。此墙是明万历年间进士翟凤翀府第的围墙,因受地形所限,多处拐角进退,形似锯齿,后世人称锯齿墙。历经390多年风雨沧桑,尚书府已面目全非,除了民间传说的藏金楼遗址之外,只有几段锯齿墙还保持原貌,供后人缅怀西河翟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翟风翀及翟氏家族作为本村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名门望族,理所当然地成为村史馆展示的重要内容。

村史馆由复旦大学博士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德硕老师担纲策划。王教授认为,翟凤翀作为西河镇历史上第一个被明确载入青史的人物,他及翟氏家族的历史存在感不光在西河及周边地区影响力很大,多年来已远播鲁中及青州、莱芜等地。通过对翟凤翀及翟氏家风的形成过程、精神品质及代代传承的家学、家教、家风等进行全面系统地展示,对于当下大力倡导的培育、养成、践行和传承优良家风的社会风尚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注脚。

《明史》记载:“翟凤翀,号凌元,字尔腾,益都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吴桥、任丘,有治声,征授御史。”翟凤翀一生历经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除任地方官以外,曾授光禄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廷尉、少司农、兵部右侍郎等职,卒赠封兵部尚书。

历史上的翟凤翀以“清、慎、勤”为处世准则,为官地方则清正廉洁,宽政爱民,百姓立生祠以示纪念;高居庙堂则举贤荐能,犯颜直谏,于个人荣辱得失于不顾;镇守边陲则运筹帷幄,披坚执锐,力保边疆安危,用几尽完美的一生诠释了建生祠、立牌坊、入正史、赐御葬这种封建社会致世贤臣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被后世誉为“耿介尚书”。明崇祯六年(1633年),圣谕敕建“尚书府”及“三世荣宠 四锡恩纶”石牌坊一座,以旌表其为黎民社稷碧血丹心、终生不悔的处世情操。翟凤翀对于翟氏家族历代传承的“读书、行善、勤政、清廉”家风的践行树立了标杆,对后世影响深远。

西河翟氏一族,原籍安徽,明初洪武元年迁至直隶枣强县,明朝大顺四年(1460年)翟凤翀的祖上徙居青州府博山县孝妇乡西河庄河南村(现淄川区西河镇河南村),卜地筑屋,安居于此,繁衍生息。翟凤翀出生时,翟氏家族已是人丁兴旺,仓廪丰盈,成为当地望族。翟氏家族办私塾,读经书,修身齐家、博施济众的家风家训家规已成风气。

据《博山县志·义行志》记载:翟凤翀的父亲翟入道,字静吾。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梓里大饥,翟入道“众瘠而独肥,我心斯戚暹遑呼!遂出粟米百石以赈之,乡人皆颂其德。”

翟凤翀受家族的影响很大,少年立志,勤奋好学,23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28岁即任地方官员。每到一地,他“究心民隐,务使民无怨色”,夙夜忧叹,旦夕勤政,治声斐然,深得人心。尤其在河北吴桥县任职期间,“究隐民心,纳户封识。自投讼者承符自摄,清如止水,案无留牍。岁祲多方赈济,日夕单骑,诣厂取粥先啖,躬阅唱散,全活者以万计。吴桥百姓感其恩徳,为立生祠以示感恩。”

翟凤翀慧眼识才,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举贤荐能,提携后进。他提出用人的六项原则和需要权衡好的五条注意事项,都颇有见地。崇祯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吴桥人范景文,后来被称为“忠节名道”,就是他亲手推荐的一代名臣。他举荐的东林党领袖人物赵南星等人,都成了朝廷重臣。

翟凤翀主张为官之道在于文武兼备,下马能治国安民,上马能定国安邦。这种理念显然是受到孔子“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思想的影响。万历四十一年,他奉旨巡抚辽东,提出的“将之才器,固自不同,用之所长,则人皆可奏效;困人之所短,则豪杰不免束手”的观点,充分体现了翟凤翀对于戍边的卓越见解。

翟凤翀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始终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敢于犯颜直谏,申张正义。明神宗长达二十五年不临朝理政,宦官权势熏天,朝臣多明哲保身,委身诺诺。翟凤翀与刑科给事中郭尚宾上疏直谏:“旨不由内阁,托以亲裁。言官稍涉同类,辄云党附,将使大臣不肯尽言,小臣不敢抗论,天下事尚可为哉?臣乞陛下明诏阁臣,封还内降,容纳直谏,以保治安。”神宗大怒,将两人双双贬出朝廷,史称“二谏”。这件事被金庸先生写入长篇武侠小说《碧血剑》,对两人大加赞赏。

翟凤翀著有《疏草录略》存世,内容丰富,民生民本、朝政吏治、军事戍边等多有涉及,其间留露出来的家国情怀,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悯然动容。这种情怀在“道”的层面上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在“术”的层面上有可行的操作指南,丰富和拓展了翟氏家风,几百年来一直被翟氏后人学习和遵循。

翟凤翀的后代在家风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深受其沾溉和影响,即使后来开枝散叶,迁徙各地,仍然通气连枝,弦歌不辍,代代相承。其中以学业优秀而取得功名和高位的不乏其人。据《博山县志》记载,明清两朝西河翟氏家族“出进士四人,举人十四人,各类贡生三十余人”。为官从政者自不必说,其他方面颇有建树者也大有人在,可谓人文荟萃,气象万千,蔚为大观。

翟卓焱,字博南,号龙垣,西河翟氏家族后人。喜读书,好钻研,通五经,知星纬,尤熟易理,学问人品声誉日隆,远播海内。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三月,皇帝玄烨在畅春园宴请天下名士,翟卓焱奉诏赴京,在宴席上为康熙皇帝宣讲《易经》,“帝俯身静听,颔首称赞”,欲授爵位,翟卓焱坚辞不受,并进《仰观修省》《俯察恐慎》二疏,婉劝皇帝以民为重,躬身自省。其言切切,深得圣悦。其家国情怀与翟凤翀一脉相承。

德不近佛者,无以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悬壶济世,医者仁心,这是人们对西河翟氏后人翟良的评价。翟良,字玉华,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行医四十余年,救人无数,尤其擅治疑难杂症,多收奇效,被乡人称为“神医”,入选《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医学大辞典》。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曾奉诏任皇家御医,为顺治帝及太后医病,得以痊愈。他用皇帝赏赐的金帛银两修建了博山药王庙,至今香火旺盛。晚年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脉诀汇编说统》《治症提纲》等十余部医学专著。顺治十五年,时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的孙廷铨为《脉诀汇编说统》作序,给予高度评价。

有好家风气自华。翟凤翀对后人影响巨大。几百年来,翟氏家族那种融入血脉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恒久不易,传承不绝,历久弥新。在大力弘扬良好社会风尚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选自 淄博晚报 晚周末 特此感谢原作者】

搜索更多有关“唐朝薛氏家风家规家训 李绍金翟凤翀及翟氏家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