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平安福禄娃保险怎么样?福禄娃

人气:195 ℃/2024-04-10 03:28:01

44 颈淋巴结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淋巴结而引起的慢性炎症,又称颈部结核性淋巴炎。本病约占体表淋巴结核的70%,多见于儿童和青年,30岁以上者少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瘰疬”范畴。

1. 消核灵

(1) 处方:琥珀、黄柏、青黛各20 g,枯矾、明矾、月石各10 g,麝香1 g,生砒9 g。

(2) 方法:以上方药研细末,备用。用时将药末与任何一种抗生素油膏调和,涂在白纸上,或与黑药油相拌摊在油纸或厚布上。一般每个病灶用药0.3~2 g。若局部有轻微反应可适当减量。贴敷12~24小时,隔日换药,3次为1个疗程。

2. 拔瘰药

(1) 处方:轻粉、红升、黄升、丹底、两面针、广丹、砒矾化合物(红砒1份,明矾2份,共研末置瓦壶中火煅成雪白色)各3 g,白降丹30 g。

(2) 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加米饭制成如芝麻粒大小,置于溃疡面中心,外贴黑膏药固定。5~7日后将膏药剥离,坏死组织已附其上,腐肉脱尽改用收口药收口。若有混合感染,先排脓再敷药;单个淋巴结结核经久不消者,用针刺破再敷药;若腐肉尚未完全附于膏药上,忌用力拉,以免出血;若本病破溃后,基底部有灰白色肌膜,或干酪样絮状物,应继续治疗。

3. 软坚散

(1) 处方:海浮石、炒黑栀子、南星、炒山药、土贝母各30 g,昆布(焙)、海藻(焙)各15 g。

(2) 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以鸡蛋清调敷。如大人生痰核等症,可加生香附同研。

4. 推车散

(1) 处方:推车虫(蜣螂)3 g,干姜末1.5 g。

(2) 方法:先将推车虫放置瓦上焙干,研末,再入干姜末共研细末,取药粉吹入管道内,或用棉纸等卷成线条插入管道内,外盖膏药。

5. 捻粉散

(1) 处方:三仙丹(水银、白矾、火硝各30 g,用升丹炼制法炼成丹药)18 g,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份,与灯草同炒去净油,共研极细末)12 g,硇砂15 g,煅石膏9 g。

(2) 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极细末,拌成药捻备用。将疮口洗净,以此捻条插入疮口,外撒拔毒,再贴膏药。

6. 八宝丹

(1) 处方:珍珠3 g,牛黄、冰片各0.9 g,制象皮、琥珀、龙骨(水飞)、轻粉各4.5 g,炉甘石(水飞)9 g。

(2) 方法:将象皮研末筛细,与诸药混合,共研极细末,用时将药粉撒于创面,外盖软膏。

7. 红升丹

(1) 处方:雄黄、朱砂、皂矾各1份,水银、白矾、火硝各2份。

(2) 方法:以上方药共研成末备用。将丹药粉掺撒于创面,或用棉纸捻成线条,或厚糊调稠,搓成线条,插入脓腔或瘘管内。

8. 白降丹

(1) 处方:朱砂、雄黄各6 g,水银30 g,硼砂15 g,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45 g。

(2) 方法:将诸药共研细末制成丹剂。用时从瘘管或寒性脓肿切开处插入,直至药捻不能继续进入时为止,上敷黑膏药或用纱布包扎。每周更换药捻1次,一般5~7次。

9. 提瘰丹

(1) 处方:水银、白矾、青铅、硼砂各250 g,牙硝200 g。

(2) 方法:先将青铅放入锅中翻炒,利用空气使之氧化后,放入水银,待熔化后再放入牙硝、硼砂、白矾,紧接着加瓷盖(忌铁、木盖)盖45分钟左右即将锅端起放于阴凉潮湿处,待冷即提炼成丹,密封备用。一般每枚瘰核1次需0.2 g,对未溃者首次将所需之提瘰丹放入黑膏药中,贴在瘰核的中心部位,待1~2天后皮肤即破口。第二次换药时将提瘰丹直接放入瘰核破口处,待2~3天后,第三次换药时将丹药直接放入破口深处之瘰核体部,2天后瘰核即可自行脱出。如有瘰核数枚,可以2枚同时按上法进行,取尽为止。对于已溃的患者首次可直接将丹药放入溃口瘰核部,只需2次就可脱出。如果瘰核较大,可适当加大剂量和增加换药次数。

10. 化核丹

(1) 处方:水银15 g,硫酸钾(火硝)、硫酸铜(胆矾)、明矾、青盐、硼砂、乳香、没药、蓖麻仁、血余炭各12 g。

(2) 方法:先将水银、硫酸铜共研至不见水银星为度,再将...

11. 千捶膏

(1) 处方:蓖麻子肉150 g,嫩松香300 g(在冬令制后研末),轻粉30 g(水飞),东丹、银珠各60 g,茶油40 g(冬天须用75 g)。

(2) 方法:本方须在大伏天配制。先将蓖麻子肉入石臼中捣烂,再缓入松香末,俟打匀后,再缓入轻粉、东丹、银珠,最后入茶油,捣数千捶成膏。隔水炖烊,摊油纸上贴患处。

12. 消核膏

(1) 处方:制甘遂60 g,红芽大戟90 g,白芥子24 g,麻黄12 g,生南星、僵蚕、藤黄、姜半夏、朴硝各48 g。

(2) 处方:用真麻油500 g,先投甘遂、天南星、半夏,熬枯捞出,次下僵蚕,三下大戟、麻黄,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黄,逐次熬枯,先后捞出,六下朴硝,熬至不爆,用绢将油滤净,再下锅熬滚,徐徐投入炒透之铅丹,随熬随搅,下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热倾入水盆中,扯拔数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摊贴,宜厚勿薄。此膏妙在不用毒烈之药,虽好肉贴之无损。已溃者不可贴。

13. 琥珀膏

(1) 处方:琥珀30 g(细研),丁香、木香各22.5 g,桂心、朱砂、白芷、当归、木鳖子(去壳)、防风(去芦)、木通各15 g,铅丹210 g,垂柳枝90 g,松香60 g,麻油540 g。

(2) 方法: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细末。其余锉碎,浸油内7日,入锅内慢火熬至群药焦黄为度;绢滤净油,徐下铅丹,以柳枝不住地搅,候至膏成,滴入水中,软硬得中,掇下锅来,置于盆中,搅至烟尽,方下群药搅匀,瓷器盛之。临用取少许摊贴患处。

14. 消瘰膏

(1) 处方:生半夏30 g,生穿山甲、皂角刺各9 g,甘草3 g,生马钱子12 g(剪碎),朱血竭6 g。

(2) 方法:以上方药用香油煎枯去渣,加黄丹收膏,火候到时,将血竭研细搀膏中,熔化和匀,随疮大小摊做膏药。临用时,可加麝香少许贴患处。

15. 蜂房膏

(1) 处方:蛇蜕皮、玄参各15 g,黄芪22.5 g,露蜂房、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各30 g,乱发鸡蛋大一团,黄丹150 g。

(2) 处方:以上方药细锉,用麻油500 g煎沸,先入发及杏仁,候发消尽,即以棉布滤去渣,另倒入锅中,将前药煎令焦黄,又滤去渣,下黄丹,以柳木篦不住手搅,候熬成膏,即倾于瓷盆中盛。旋取涂于布上贴疮上,每日一换。

16. 瘰疬膏

(1) 处方:露蜂房(瓦焙存性)1个,轻粉5 g,象皮、黄蜡、乳香、没药各9 g,官粉45 g,儿茶30 g,龙骨4.5 g,血竭3 g,香油130 g。

(2) 方法:先将香油、象皮入锅内,熬热去渣、再入黄蜡、次入官粉、轻粉、蜜蜂房(均研细末),拌匀,离火凉温,入乳香、没药、儿茶、龙骨、血竭(均研细末),搅拌均匀成膏,瓷瓶收贮,备用。用时每取此膏适量,外涂擦患处,外用油纸贴之。每日换药1次。

17. 地黄膏

(1) 处方:生地黄1000 g,藤黄15 g,红粉9 g,冰片3 g,铅丹12 g。

(2) 方法:上述后4味药共研细末,备用。先将生地黄洗净,放砂锅内煮30分钟左右,取出捣烂,再放入原汤煮20分钟,过滤取渣。将渣再煮再滤,然后将滤出的药液放砂锅内,用大火煎熬成膏,以提起成丝为度。放入罐内待冷后,将备用药粉搅入即成。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或温水洗净疮面,用无菌敷料摊贴上药膏(不宜太厚),敷在疮口上,隔日或3日换药1次。

18. 神品膏

(1) 处方:香油500 g,铅粉75 g,黄蜡60 g,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各12 g,胡椒18 g。

(2) 方法:先将香油熬至滴水不散,下铅粉熬成膏,下黄蜡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再下余药。疮久者胡椒加半,捣匀,入瓷器内收贮,退火毒,用单油纸摊贴。用时先以葱须、花椒、艾、槐条熬水洗疮,净后再贴此膏。

19. 消化膏

(1) 处方:炮姜30 g,红花24 g,白芥子、天南星各18 g,生半夏、麻黄、黑附子各21 g,肉桂15 g,红芽大戟6 g,红娘虫2.4 g,芝麻油2500 g。

(1) 方法:以上诸药用麻油炸枯后,每500 g药油加入铅丹(夏季256 g,冬季225 g)熬成膏,每500 g内兑入麝香4.8 g,藤黄面30 g。将膏药熔化后,摊于布或纸上外贴患处,必要时可加麝香少许。

20. 生肌膏

(1) 处方:象皮90 g(无象皮时可用驴马蹄甲120 g),全当归、血余炭各60 g,生地黄、龟板各120 g,真麻油1500 g。

(2) 方法:先油煎生地黄、龟板、象皮,后入血余炭、当归,熬枯去渣。加黄、白蜡各180 g,改文火煎。再入生甘石粉、生石膏粉各150 g,边煎边搅,拌成膏为止。用时先于肿大淋巴结波动感明显部位穿刺,后在局麻下切开排脓,并简单搔刮干酪坏死组织,窦道形成者一并切开,切口阔大,创面开放。腔内放链霉素粉0.5 g或1 g,纱布团块压迫止血。3天后开始敷生肌膏,将生肌膏均匀涂于脱脂棉上,范围与创面大小相当,药厚0.1~0.2 cm,外加3~4层纱布,胶布固定之。根据创面分泌物多少,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换药时用棉球将创面分泌物蘸吸干净,干酪坏死予以清除,切忌擦伤新生肉芽组织。

21. 麝香膏

(1) 处方:麝香(细研)3.5 g,雄黄(细研)、连翘、常山、附子、昆布、狼毒、黄芪、败酱各7 g,斑蝥30枚,虾蟆灰(细研)14 g。

(2) 方法:以上方药除麝香、雄黄、虾蟆灰外,余药细锉。将腊月猪脂300 g,于净锅中炼10余沸,去渣后下诸药,用慢火煎搅,候黄芪黑色时,绵滤去渣,收入瓷盒,后下麝香、雄黄、虾蟆灰,调令匀。每次摊匀于旧帛上,贴于患处,每日换药2~3次。

22. 铁箍膏

(1) 处方:大青叶60 g,大黄、黄连、黄柏、五倍子、乳香、没药、芙蓉叶各30 g。

(2) 方法: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用清油或香油300 g,下花椒炸枯捞出,下黄蜡熔化,离火待凉冷却,为软膏基质。每用基质120 g,加药粉90 g,充分搅拌均匀即得。用时外涂局部。

23. 辛木膏

(1) 处方:麻黄、天南星、白僵蚕、藤黄各30 g,甘遂、大戟、白芥子各60 g,生半夏、朴硝各45 g,菜油1000 g,铅丹(冬季180 g,夏季240 g)。

(2) 方法:将油放入锅中煎熬,煎至油不扩散,但未滴水成珠,冷却,将麻黄、甘遂、大戟、白芥子、天南星、白僵蚕、半夏放在上述油中浸3~7天(夏季3天,春秋季5天,冬季7天)再熬,煎至药枯,滤去药渣,直至滴水成珠,再加入藤黄,待藤黄完全溶解,离火加入朴硝,加入时泡沫增多,立即搅拌至泡沫消失。待朴硝全部溶解再煎,用铅丹收膏即成。用时,将膏薄涂纱布上敷患处,5~7天换1张。

24. 瘰疬神膏

(1) 处方:当归、穿山甲、黄柏、黄芩各150 g,陈皮90 g,肉桂、木鳖子肉、象皮、黄连、白花蛇、蕲艾各30 g,大蜈蚣10条,金银花120 g。

(2) 方法:用香油1500 g,冬季浸半月,夏浸5日,春秋浸10日。然后火熬至黑色,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飞过的铅丹300 g,搅匀再熬;又下乳香、没药、儿茶、血竭、密陀僧(俱为末)各39 g,搅匀后候温,入麝香3 g,再搅入水中去火气。用时摊贴于患处。

25. 猫眼草膏

(1) 处方:穿山甲、全蝎、夏枯草各15 g,羌活、当归各9 g,桃仁、乳香、白芥子、没药、天麻各6 g,铅粉45 g,黄丹90 g,鲜猫眼草500 g,麻油620 g。

(2) 方法:上药除铅粉、黄丹外,其他药物入油内浸泡3天,入锅内用文火将药物炸枯后,过滤去渣,滤净后再入锅内,然后先下黄丹,后下铅粉,熬至滴水成珠,再放入冷水内浸泡1天,收膏备用。治疗时取膏摊贴布上,贴敷患处。

26. 阳和解凝膏

(1) 处方:鲜牛蒡子根、叶、梗共1500 g,鲜白凤仙梗、川芎各120 g,附子、桂枝、大黄、当归、川乌、肉桂、草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乳香、没药各60 g,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 g,苏合油120 g,麝香30 g,菜油5000 g。

(2) 方法:白凤仙熬枯去渣,次日除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外,余药俱入锅煎枯,去渣滤净。每500 g药油加黄丹(烘透)210 g,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为度,撤下锅来。将乳香、没药、麝香、苏合油入膏搅拌,半月后可用。治疗时摊贴患处。

27. 万应紫金膏

(1) 处方:赤芍、当归、红花、黄芩、连翘、黄柏、僵蚕、蝉蜕、白芷、甘草、胎发、大黄、银花、蜈蚣、川乌、草乌、羌活、苍术、细辛、川椒、秦艽、乳香、没药、骨碎补、首乌、蛇床子、木鳖子、大枫子、生南星、生半夏各15 g。

(2) 方法:用猪油、麻油、桐油各250 g,将上药浸入油内,如春夏浸3日,秋冬浸7日,倾入铜器内,文火熬至药色焦黑,取起滤渣,再熬,加炒铅丹300 g,用槐枝不断搅动,熬至滴水成珠,再加白蜡15 g,随即起取,用槐枝搅匀,收入瓦罐,浸水中,拔去火毒。用时以布摊贴患处。

28. 千槌绿云膏

(1) 处方:松香(熔7次,滤去渣)、乳香、没药、铜绿各4.5 g,血竭、杏仁(去皮)各3 g,儿茶0.9 g,蓖麻子(去壳)7.5 g,麻油30 g,乳汁150 g。

(2) 方法:以上方药共为细末,同乳汁、麻油拌匀,捶捣千下成膏。摊在绢上,贴患处,每日一换。

29. 石灰大黄膏

(1) 处方:熟石灰400 g,大黄(研细)100 g,香油适量。

(2) 方法:选质地较好的生石灰1000 g,加水熟化后过120目筛,即得熟石灰粉,称取400 g,放沙锅中,炒至烫手后,加入大黄粉,拌炒至石灰呈微红色时,取出放凉,再过120目筛,装瓶备用。用前加香油适量,调成糊状,用纱布条浸药后备用。局部病灶软化者,在局麻下于病灶中央切口(切口范围大,深达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创面),先用凡士林纱条填伤口,隔日取出凡士林纱条,用艾叶煮水冲洗伤口后,用石灰大黄纱条填充于伤口内,然后覆盖消毒纱条块。每天换药1次,至伤口愈合。

30. 复方蟾酥膏

(1) 处方:活蟾蜍1只,鸡蛋1个,猫眼草10 g。

(2) 方法:取活蟾蜍1只,不刮除蟾酥,将嘴扒开,迫使吞咽熟鸡蛋黄1个,绳捆后,黏泥土包裹,放文火内焙干。取其干燥尸体及猫眼草研成细粉,过100目筛,装容器备用。用时取药粉加香油适量调成膏状。常规消毒,在颈丛局麻下,先以球头银丝探查管道通路,再以有沟槽针自瘘口穿至盲端病灶处,而后用剪刀沿槽针切开管道,注意切开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结扎止血,后用刮匙将瘘管内干酪坏死脱落组织彻底刮除,盐水纱条充填创道,次日拔出,将调好的药膏敷创面,每日换药1次,每次换药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清洁创面后再敷药膏,一般换药5~8次,见新生肉芽长出时,即停用药膏,改常规换药至创面愈合。

搜索更多有关“平安福禄娃保险怎么样?福禄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