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民间故事一人一剑一木盒,莱芜传说七旬老汉执笔12年

人气:344 ℃/2023-12-08 21:21:59

莱芜背影(15):莱芜传说:七旬老汉执笔12年 百万字记录三传说

编者按

莱芜,古称嬴、牟,自春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莱芜位于山东中部,如同齐鲁大地的一颗心脏,因地理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有长勺之战,金戈铁马,折戟沉沙;近代有莱芜战役,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莱芜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镇国将军刘瑀、征朔将军李果、垦荒知县吴来朝、名医朱包蒙、诗人何兰华、画家李半残、历史学家王毓铨、散文家吴伯箫、导演吴天明……人杰地灵,大家频出。

莱芜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寄母山、葫芦山、黄羊山、笔架山、三平山、莲花山……峰峦叠秀,各有典故。除了山,莱芜更有水,境内404条河流滋润大地,浪花淘尽,是非成败,古今多少蹊跷事,都随汶河水流中。

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得了诗句,读得下文章,更有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涵养,培育出朴实、厚道、聪明、灵透的莱芜人民,在每个时代的每个季节里,冬季温暖,春季晴朗,夏季凉爽,秋季金黄。

莱芜,这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藏着诸多热情迸发或者默默无语的故事素材,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对话、去整理,去提升,担起媒体责任,以飨可爱网友。

即日起,大众网莱芜频道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莱芜背影》,旨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服务当地,弘扬精神。同时,谨以此表达:有一幅白描叫做莱芜印象,有一泓眷恋叫做莱芜记忆,有一种胸怀叫做俺莱芜有,有一个情结叫做大爱莱芜。

马洪武百万字民间传说手稿(记者 亓秀宝 摄)

马洪武和他的《黄巢的传说》(记者 亓秀宝 摄)

马洪武获好友赠《黄巢的传说》书法(记者 亓秀宝 摄)

文/片 大众网记者 亓秀宝

莱芜地域虽小,却自来流传着很多民间故事、传说,如今被市民广为传颂的便是《黄巢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明指挥史毕维地的传说》,而这三个传说能够被广泛知晓与一个人有着直接的关系,那就是今年73岁的马洪武老人。马洪武出生于牛泉镇东上庄村,自2002年退休至今,已经出版30万字《黄巢的传说》一部,其余两个传说的手稿也已经整理完毕,三个传说的手稿已经达到上百万字。

马洪武说,之所以能够在退休之后执着的坚持研究莱芜民间传说,受到了四个人的影响。第一个人是他的曾祖父马俊英,第二个人是他的六爷爷马玉亮。两位老人都是手艺人,年轻时整年走街串巷,听来的故事非常多。马洪武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听到两位老人回家的脚步声,因为脚步声就意味着新的故事。至今,马洪武还记得老人向他说过的话。“我的故事是一肚子、两肋巴,鼓拽鼓拽就压煞”。两位老人年纪大后,外出不便,就在家打起铁货。年幼的马洪武为听故事,就大献“殷勤”,主动拉风箱,一边拉,一边听老人讲故事。第三个是他的父亲马龙标。马洪武十岁之前老赖炕,睡前和醒后,父亲不给讲个故事就不睡或不起床。第四个人是老石匠张继。张继是外村的,口才极好,会讲的故事也多。一见到老石匠,马洪武就跟在他的屁股后面,缠着他给讲故事。看马洪武要求急切,老石匠不忘卖关子,说几句顺口溜逗他。有两句马洪武至今仍记得,一句是:叫我拉,我偏不拉,急得那小孩子呲着牙;另外一句是:这个小孩子真喜人,我不拉呱他咬嘴,急得两脚踢打门。

2002年退休后,闲下来的马洪武决定将这些记忆从心里挖出来,让这些故事代代传下去。此事的马洪武已经60岁,但整理传说的心愿给他注入了的无穷动力。年轻时都是听别人讲故事,一些传说中提到的地方他都没有去过。为力求传说的可靠性,像将军树、白云洞、习武山等地点,他都亲自去过。有路的地方比较方便,没路的地方可就麻烦了。没法过去车,他就下步走,没法走的地方就手脚并用地爬。马洪武的亲朋都劝他说:“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在家享受享受多好!”马洪武说,在家闲着不是享受是难受,在外面整理传说才是享受。收集传说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整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故事时,为了收集一个故事,他往大王庄跑了三四趟,因为知道这个故事的是个老年人。每次去找他时,老人不是外出就是走亲戚,一次次扑空,但他并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大雨天找到了这位老人。在整理过程中,马洪武在语言上尽量保持传说故事的民间特色,让人读起来非常轻松。因为马洪武的执著,他的儿子在他的熏陶下,也爱上了传说故事。有时候,爷俩齐上阵,到农村去收集故事。

目前,马洪武手写的《黄巢的传说》已经出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50万字的手稿也已经完成,《明指挥史毕维地的传说》20万字手稿也已经进入整理修改期,为了这三个民间传说,马洪武历时十余年实地考察已经走过了数千公里,对于已经73岁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本该在家安度晚年,但马洪武并不满足,“这些传说是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如果没人收集,再过几年就没人知道了。趁着自己身体还可以,我打算多整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让这些美丽的传说永远留在民间。”马洪武说,今后会在业余时间将这些传说进行讲述,然后通过视频、音频的形式保存起来,让后代人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传说,把这些传说传承下去。

莱芜民间故事《黄巢的传说》:黄巢起义始于莱芜西北的黄巢崮,终于莱芜西南的狼虎谷。黄巢与莱芜的关联可谓密切。在黄巢崮周围有造甲峪、炉场,崮顶有竖旗杆的石窝;在狼虎谷,有“将军树”、“黄巢落马处”石刻等。

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于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国号大齐。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黄巢兵败瑕丘后逃到狼虎谷(今莱芜西南祥沟村),时值大旱,黄巢见村民争抢雨后河中积水,不忍与民争水,禁不住无奈地用刀纂连捅河床三下,不料河床石梁被戳出三个窟窿,泉水汩汨流出,解了军民饮水之忧。黄巢命夫人曹月华买米做饭,见村民无米下锅,黄巢亲自在村中槐树(现在的“将军树”)下为饥民发放米粮,村民感激涕零,纷纷表示参加义军。黄巢因之精神振奋,希望之火重新从心头升起。晚,黄巢巡哨归来在槐树下休息,不料外甥林言突然出现,将其刺杀。

祥沟村民众在村南石壁上刻“黄巢落马处”,在南山顶建黄巢庙。唐统治者命村名“降寇”以作纪念;村民却自称“祥沟”,作为对黄巢的纪念,解放后才正式定名为祥沟村。

黄巢崮起兵处留有“跑马场”、“讲武堂”、“马刨泉”、“剑鞘石”、“豆腐石”等,狼虎谷祥沟村至今保存着“将军树”、“一步三眼井”、“无蚊石”、“黄王洞”等与黄巢传说相关的遗迹。

莱芜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祖居莱芜市牛泉八里沟村。其父是八里沟李氏四世祖李富。母亲王氏,娘家是八里沟以东羊庄村。老李出生在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农历六月二十四。在传说中,他既有人的忠、孝、仁、义,刚正、善良的性格,又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

秃尾巴老李满月后,飞赴黑龙潭,在太白金星指点教诲下,不但能人龙互变,武艺高强,而且成长为一心为民的人们心中理想的龙,他既是龙又是人。其在东山口魏财主家扛活时,人缘极好。与魏小姐相爱后,被伙计逼迫现身龙形浇地,后为爱人变龙,被惊慌的爱人用洗衣棒槌砸成秃尾。因为黑龙一心为民,被玉帝封为汶河龙王。后因原老龙王制造事端并告了黑状,玉帝命他水淹莱芜一千庄、大小庄一个不留,他只淹了大庄、小庄和拾百,玉帝把他“流放”到黑龙江做了龙王。但他为民之心不变,让两岸人民很快富足起来。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在和白龙的斗争中,屡屡制胜,并回到了莱芜。在莱芜,他恪尽职守,既赢得了玉帝的垂青,又获得了人民的爱戴。成为人们敬仰的忠孝朴实、勇敢大度、机智正直的龙。老李虽然是龙,但却极尽孝道。父母在时,他常回家探视;父母亡故时,他回家“守灵”;父母忌日,他回家祭奠,还给乡亲带来一场好雨做礼物。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传播地域广,故事繁多。但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和承载此传说的历史遗迹被毁,传说故事已面临濒危的局面,极待保护和拯救。

莱芜民间传说《明指挥史毕维地的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仪卫司都指挥使毕维地,虽然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性格豪爽,热爱公益事业,正义威强。

毕维地年轻时,在张姓财主家扛活,张财主看中毕家一块地,想霸为坟地,毕维地机智地斗败了财主。后来,张财主将自己满头疮疖久治不愈的女儿扔掉。毕维地将其抱回家中,在母亲福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四处求医问药,终于给她治好了头疮。福奶奶将她收为女儿,百般调教。她聪明伶俐、知书达礼,而且出落成一位俊俏无比的美女。后被莱芜县衙推荐入选为秀女,深得皇帝的宠幸而被封为贵妃。其兄毕维地也因武艺高强被敕封为仪卫司都指挥使。

毕维地征战疆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崇祯皇帝的青睐。后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毕维地被清兵收服降清,清顺治元年(1644年)六月,清军入关东进,大顺泰安州牧史可保闻讯弃城西走,至肥城被土兵所杀。莱芜县令李开方也被故明德王府指挥毕维地擒杀。同月,清固山额真巴哈纳等兵入山东,泰安、东平等州县相继为清军所据。惟大顺新泰县令周祚鼎坚守县城,拒不降清。八月,清山东巡抚方大猷遣总兵王国栋等分统诸路军兵进剿,并遣降臣莱芜毕维地、新泰牛文等前往招降,城中士绅皆降,周祚鼎被迫弃城而去。

毕维地退休后,见家乡匪患为灾,亲自四乡奔波,组织成立自卫团保家卫乡。自卫团以其村槲林前中青年为主,各村皆有分支。他还带头发动募捐生铁,铸造火炮,在云台山及周边山上筑起长城,抵抗土匪侵扰。

毕指挥宝刀未老,身先士卒与凶悍的土匪展开殊死的搏斗,终于把无恶不作的土匪制服,打击了土匪嚣张气焰,使得土匪闻风丧胆,望云台山而畏,言毕指挥而战栗,稳定了四乡百余村庄的安全。

为了感激毕指挥,人们自发组织在云台山修了一座“毕指挥生祠”,供奉香火以作酬谢。

搜索更多有关“民间故事一人一剑一木盒,莱芜传说七旬老汉执笔12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