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清明节与柳树的习俗,清明节不戴柳的4大后果

人气:464 ℃/2024-02-06 21:01:27

清明节戴柳,是我国流传了将近二千年的传统文化风俗。

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魏晋时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说法。

到了唐中宗的时候,他把戴柳作为皇帝的恩赐赏给朝中大臣。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自此以后,清明戴柳习俗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广为传播。

戴柳成为清明节主要习俗。

清明不戴柳会有4大严重后果。

哪4大后果呢?野渡杂谈为你慢慢道来。

一是不戴柳易感“虿毒”。

唐中宗为何编制柳圈赏给大臣佩戴?

好玩吗?显然不是。

唐中宗的目的是为了让群臣“免于虿毒”。

什么叫“虿毒”?

就是像蝎子一类的毒虫。

戴柳防毒也不是空穴来风。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医书《肘后方》。

唐代医学家许仁则的医书《子母秘录》。

以及唐代医学家王焘的《外台秘要》。

等诸多古代医书对柳枝、柳叶、柳絮、柳芽的医药作用均有记载。

柳枝柳叶性寒味苦,可清热解毒,治疗疮毒。

如江苏一带清明吃柳芽。

上海一带用柳芽做饼给小孩吃。

其目的都是为了防“虿毒”。

又如农谚诗:

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

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二是不戴柳易容颜衰老。

明朝田汝成曾在《熙朝乐事》说:

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倩可爱,男女亦成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两天,过寒食节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在屋檐上插柳条,在头上戴柳圈柳帽。

如果清明节不戴柳,人的容貌就容易变老。

三是不戴柳不吉祥如意。

古人戴柳,讲究辟邪,讲究吉祥如意。

柳条辟邪与佛教有关。

观世音手持净瓶,蘸水点化众生,用的就是杨柳枝。

所以唐宋以来,清明戴柳渐成习俗。

明清时期,戴柳、插柳几乎成为清明过节的标配。

如清代诗人杨韫华的诗: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诗中形象地描写了当时人们的戴柳习俗。

四是不戴柳就是不孝顺的表现。

清明戴柳的习俗,民间认为是为了纪念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

他割股奉君却不食朝廷俸禄,深得朝野爱戴。

这也是寒食节的由来。

因此,人们认为清明寒食节纪念先人,必须戴柳。

因为“柳”与“留”谐言,以表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如广为流传的民谚: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先人不庇佑。

今世不戴柳,下世无娘舅。

等等,从反面角度表述了戴柳的重要性。

更有甚者,不仅仅人戴柳,连动物都要戴柳。

如乾隆四年修订访的《祥符县志》记载:

当地人采柳枝“归插屋檐,且佩带焉,下逮犬猫不遗”。

足见古人对于清明戴柳的重视程度有多高。

对于以上4种不戴柳的严重后果,你相信吗?

野渡认为,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

不可全信,是因为要去除糟粕。

如因果报应的思想,不符合科学要求。

不可不信,是因为要吸取精华。

如戴柳以纪念,戴柳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值得发扬光大。

正似农谚所说:

胡不踏青,又过清明。

胡不戴柳,须臾黄耇。

又似宋代词人张炎所描写: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总之,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既要慎终追远,不忘先祖,更要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把传统的戴柳习俗,与时俱进,赋予更新的意义。

搜索更多有关“清明节与柳树的习俗,清明节不戴柳的4大后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