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桓台城市记忆,记忆桓台卫生篇

人气:476 ℃/2023-12-04 20:08:47

桓台县卫生健康事业源远流长,医药人才荟萃。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境内即有刘南川、毕荩臣等名中医治病救人,夏庄田氏整骨术已相沿六代不衰。近代以来,西方医学渐入城乡。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近百年中,西医西药在桓台发展缓慢。民国时期,只桓城、索镇等处有简易中、西医院(诊所)3家,设简易病床十余张,中、西医技术人员百余人,卫生条件很差。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发展防疫保健事业,强化措施进行地方病、传染病防治。1958年后,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性病和黑热病在境内绝迹,白喉、脊髓灰质炎亦得到控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1988年,实行院(站、所)长负责制和多元化投入补偿机制,卫生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3年,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前7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1996年,实行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规范农村医疗医药市场。2005年,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7年,组建以3处县级医院为“龙头”,13处镇卫生院、309处村卫生室、14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建立了“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服务新模式。2019年,稳妥推进医共体建设,13家镇卫生院全部纳入3个医共体管理,实现了医共体建设镇级卫生院全覆盖,同时逐步把村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管理,初步建立了“管理统一、服务同质、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工作机制。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

2020年,全县医疗机构总数441个、总床位数4011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29人,构建起覆盖从妊娠期、新生儿期、学龄前和学龄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直到生命终点的全生命周期,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在内的全人群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由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20年的79.80岁(其中:男性77.87岁,女性81.69岁),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桓台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防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获批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试点县、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省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承担了亚洲唯一的0—2岁儿童体格发育指标自动化测量评价研究项目。

卫生主管部门的设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境内没有专门的卫生健康行政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就十分重视全县卫生事业。1953年5月,桓台县人民政府设立卫生科(科长孟春山),具体指导县内的卫生医疗防疫工作。1958年10月,桓台县并入博兴县,设立博兴县卫生局。1961年9月,桓台、博兴分县,设立桓台县人民委员会卫生局,孟春山任局长。1962年5月,桓台县人民委员会设卫生科。1970年9月,桓台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设卫生组。1972年3月,桓台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设卫生局。1976年10月,桓台县革命委员会设卫生局。期间,鞠学源先后担任科长、组长、局长。1980年5月,桓台县人民政府设卫生局,由沈常玉、王信永、倪印来、孙献云、张联国、金树会、王昌生先后任局长。2016年8月,桓台县卫生局与桓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合并为桓台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王昌生任局长。2019年1月,按照桓台县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整合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及有关部门相关卫生健康管理职责,设立桓台县卫生健康局,荣若平任局长。

医疗机构的创办

民国时期至桓台县第二次解放,县域内医疗机构主要有索镇普济药房(1913年郭林仙在索镇创办)、光复医院(1923年春,潍坊人于子云在桓城创办)、中东医院(1923年于子云在桓城开办,规模及经费状况次于光复医院)、红十字会医院(1935年,桓台县红十字会在桓城开办)等。

桓台县人民医院1948年3月,桓台解放之初,即在当时的县人民政府驻地桓城(即现在的新城镇)成立“桓台县人民政府卫生所”。1949年改为“大众医院”。1950年1月更名为“淄博区桓台县卫生院”。1950年4月,卫生院随县政府从桓城迁至索镇乌河大桥西大街南侧一处民宅开展业务,时有旧平房13间,工作人员3人,无专门病房,只设门诊。1953年,人员增至20人,设门诊医疗组、卫生防疫组、会计组。门诊分内科、外科,并设立妇产室、司药室、化验室。1954年,有病床19张、住院62人。1956年,医疗人员增至43人,病床30张,建立手术室。1958年10月,桓台县与博兴县合并,改称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1961年9月,恢复桓台县建制,定名“桓台县人民医院”,职工74人。

联合诊所1951至1954年,桓台县先后成立联合诊所21处,列表如下:

桓台县卫生防疫站 1953年,桓台县卫生院设卫生防疫组。1956年,桓台县卫生科设防疫组。1958年10月,桓台、博兴合并博兴县,两县卫生防疫人员组成博兴县卫生防疫站。1961年,恢复桓台县建制,成立桓台县卫生防疫站,与县卫生科合署办公。1966年,县卫生局、县医院、妇幼保健站、卫生防疫站合并,称“六·二六”卫生公社。1970年,这四个单位分开,组建桓台县防疫妇保站。1973年4月,复建桓台县卫生防疫站。

桓台县妇幼保健院 1954年8月,县卫生院成立妇幼保健组。1956年,成立桓台县妇幼保健站。1991年12月,妇保站更名为桓台县妇幼保健所。1996年经县政府行文批准,将桓台县妇幼保健所更名为桓台县妇幼保健院。

桓台县皮肤病防治院 1958年,建于博昌桥附近,时称“麻风村”。1965年,为集中收治麻风病患者在侯庄公社龙南洼专建此院。民间仍俗称“麻风村”。

乡镇(公社)卫生院 1958年,在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起桓城、田庄、起凤、索镇、唐山、陈庄、荆家7个人民公社卫生院。1966年5月,设立15个公社卫生院。1970年10月,合并为13个公社卫生院。1984年,改称乡(镇)卫生院。1987年,在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中,有起凤、田庄、新城、马桥4个卫生院属全民所有制,称“县分院”,其余9个卫生院为集体所有制。

桓台县结核病防治所(桓台县肺病专科医院) 1967年,惠民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支援桓台结防工作,在耿桥人民公社卫生院设立了桓台县卫生防疫站结核病防治门诊,开展对桓台县的结核病筛查工作。1972年春天,结核病防治门诊改建为桓台县防痨门诊部。1978年秋天,防痨门诊部迁至索镇张桥村西,成为桓台县结核病防治所。1987年,结防所迁至张北路南段路西2477号。1996年采用“招工带资”模式筹集资金,将结防所平房翻建成四层门诊病房楼。1998年增挂了桓台县肺病专科医院的牌子。

桓台县中医院 1987年7月,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决定筹建桓台县中医院。经数次选址、考察分析,并经市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利用地处县城已闲置的原蠕墨铸铁研究所地址和房舍,建设桓台县中医院。1990年12月31日正式建成并挂牌开诊。

民营专科医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县内民营医院相继建立。1989年6月,华沟银屑病医院建立;1997年2月,桓台县骨伤医院建立;1997年8月,桓台县起凤整骨医院建立;2001年1月,桓台县肾病医院建立(后更名为济民医院);2001年12月,淄博圣洁医院建立;2002年1月,淄博肛肠医院建立(5月更名为桓台少海医院)。此后,桓台茂桐整骨医院、桓台起凤田氏整骨医院、桓台起凤田氏正骨医院、桓台夏庄昭亮医院、桓台亮睛医院、桓台史氏医院、桓台后金光明医院、桓台龙光医院、淄博鸿巢医院相继建立。

农村卫生室 20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号召创办“农村合作医疗”。高王公社里仁大队带头办起村卫生室,成为桓台县乃至惠民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第一村。1960年,当时的高王人民公社16个大队有14个办起了合作医疗,加入合作医疗的共8254户,32576人。由此推动了全县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其他医疗机构 截至2020年,全县共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441家,其中,公立医疗机构19家,民营医院15家,农村卫生室30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家,城区诊所85家,形成了覆盖全县城镇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保障了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

基础设施与执业职能的变化

1950年,原县卫生院(县医院前身)从桓城迁至索镇时,只有桌子8张,椅子6把,无专门病房。1953年,建起了62平方米的病房和102平方米的门诊。1953年,桓台县卫生院设卫生防疫组。1956年,县卫生科设防疫组。1961年,县防疫站正式成立时,只有房屋10间。

1954年8月,县卫生院内设妇幼保健组。1956年,在位于索镇乌河大桥西侧的县招待所内成立桓台县妇幼保健站。1961年9月,县政府投资在乌河桥西为妇保站新建10间平房。1973年4月,妇保站在县卫生局院内重新恢复开诊。1988年,设立病床10张。

果里医院初建时租用农户5间民房;侯庄卫生院初建时只有7间平房;马桥、陈庄卫生院初建时设在西孙村的民房内;索镇卫生院初建时设在张桥村、东镇村内,病床紧张,病人住地铺;起凤卫生院初建时只有14间平房,无病房、无床位;邢家卫生院初建时基础条件非常简陋,抢救室就在院子里的井台上;田庄卫生院初建时,只有土坯平房17间;荆家卫生院初建时设在荆一村的村民家中;周家卫生院初建时因条件极为简陋被称为“马车店”医院。

面对如此简陋的基础条件,全县医疗卫生系统的干部职工,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县政府也持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力度。自1987年以来,全县13处乡镇卫生院先后实施两轮改貌工程建设,至2020年,全县13处乡镇卫生院的建筑面积达79985平方米,平均每个卫生院6152平方米,拥有病床888张,每院平均68张。13个乡镇卫生院都建有门诊楼和宽敞明亮的标准化病房。

县人民医院历经两次改造搬迁,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2009年7月搬迁至桓台大道2198号新院以来,实现了跨越发展,拥有了16层的病房楼和4层门诊楼,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达1200张。

县妇幼保健院经不断建设提升,规模和环境亦有了彻底改观。2015年,妇保院整体迁至新院,一期总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其中,门诊医技楼三层,高14.5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病房楼12层,高50.5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增至500张。其规模和标准,在全省县级妇保院当属一流。

1998年12月,县中医院迁至新院。2003年9月,11层高、建筑面积达18420平方米的病房楼投入使用,使中医院有了独立的病房楼和门诊楼,总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开放床位达580张。

1970年,县卫生防疫站在县招待所南楼的县生产指挥部办公,只有两间办公室。1985年10月,在卫生街中段路南建1200平方米办公楼。2003年1月,整体搬迁至建设街4074号,有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的六层办公楼。

农村卫生室是全县卫生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中共桓台县委、桓台县人民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全县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持续加大对农村卫生室的投入。2004至2007年连续4年总投资达1104.5万元,改造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198处。2008年,又改造村卫生室69处,改造总数达267处,占全县农村卫生室的近90%。

积极创建甲级村卫生室。1988年,建成甲级村卫生室230处;1989年,全县甲级村卫生室达264处。县卫生局为325处村卫生室颁发行医执照,签发乡村医生任用书,合理解决乡村医生报酬,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重视“村医”培训提升。培训和提升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办好农村卫生室的根本和关键,全县卫生系统一直作为重点常抓不懈,并建立长效机制。1978年,县政府批准成立桓台县卫生进修学校,培养了大批农村急需实用卫生人员。自2007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00万元建立培训基金,实施卫生技术人才培训工程。2017年,县卫生局启动实施“基层医护提升工程”,聘请省市知名专家对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

为乡村医生办理职称评定晋升。1990年5月,确认829名乡医具有初级卫生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医师232人,中医师194人,医士245人,中医士87人。1991年,有30名乡医晋升为中级职称,288名晋升为初级职称,有22处村卫生室和33名乡医受到省、市卫生厅(局)的表彰。1995年,对符合省卫生厅标准要求的811名乡医发放《执业证书》。2000年5月,由县卫生局、镇卫生院聘任卫生所长275名,组织1213名乡医进行业务考试,对首批成绩合格的580名乡医实行聘任。2013年10月23日,开展乡村医生再注册工作,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经考核,全县1130名乡村医生全部合格。

2014年8月,全县开展对乡村医生的调查摸底工作,对年满60周岁以上无异议的离岗乡医,按每工作一年每人每月2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费。这一举措,既稳定了乡医队伍,又为实行新农合和广大农村群众的卫生健康保障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搜索更多有关“桓台城市记忆,记忆桓台卫生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