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史海揭密,周恩来外祖父与清朝状元李振钧两大名门的雅逸情谊 史海揭密,周恩来外祖父与清朝状元李振钧两大名门的雅逸情谊

人气:358 ℃/2023-12-22 15:21:25

撰文 | 曹杰友

史河悠长,无数的星辰垂耀在河流之上。总有一群社会名流和精英犹若繁星,他们或以家族为单元,主导和传承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和儒家思想。在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家族和太湖状元李振钧家族,因仕途相识,或以诗文倾慕,或以书画结缘,演绎了一段传统士大夫修身进德惺惺相惜的雅逸情谊。在李振钧的《味灯听叶庐诗草》里,以诗歌形式记录了这段情谊。

李振钧的诗文,据《太湖县志》载:“存稿甚富,兵火大半散失。”《味灯听叶庐诗草》(以下简称《诗草》)是现可资考的他唯一的一本传世诗集,虽经他生前删编成功,一直未能刊印。后由李振钧的门生宝鋆应李振钧之孙李德星之请,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刊刻而成。《诗草》分上、下两卷,按编年和主题分为二十二个小类。诗歌所涉时间跨度从他的孩提习文到高中状元前后,虽不能全貌展示时代烙印,基本记录了他从事举业和随父宦游的人生经历。

李振钧身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大清王朝从康雍乾盛世,开始向嘉道咸渐次中衰弱过渡。河漕腐败,臣工贪墨,百弊丛生。******的严禁和弛禁朝令夕改,主战和主和莫衷一是。各地民间教团更是相继揭竿起义,危及大清根基。世事蜩螗沸羹,大清王朝内外交困,时局江河日下,迫使文人的诗风也随之转变。

在清朝早中期,以袁枚、赵翼和张问陶为代表的性灵派诗学逐渐式微,林则徐、龚自珍和李振钧的坐师黄爵滋(道光八年黄爵滋充任南京的江南乡试副考官,李振钧在此年乡试中举)等一批改良派,开始倡导经世之学,到道咸时期更是声势煊赫。在徐宝善、黄爵滋主持京师坛坫时期,频繁召集文人雅集,旧时的宣南诗社渐移至陶然亭,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士人集团,被后人称为“江亭雅集”或“春禊圈子”。其中最盛大的一次,乃道光十六年的“江亭展禊”,清人梅曾亮《江亭展禊序》曾云:“三选七迁之英流,九墨八儒之硕彦”,英特魁磊之才鳞集羽萃,词翰盛美一时。士大夫们雅集结社旨在阐发经义、敦砺气节,寓经国之志于游宴之中,他们联络声气、转捩诗文,匡济天下、“处士横议”,引领了当时的士林风气。

道光己丑九年(1829年)李振钧高中状元之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人虽在京师,据李振钧的门生宝鋆在其《诗草》序中写道,“顾性傲岸不羁,语言戆直,不合于时。”“宣武坊南无足与语者。”喜纵谈不谐,却不愿折冲于宣南诗社,未能主动融入当时诗文的主流圈,诗情一度很是寡落。即便身处翰林清要之所,却无不向往江南的田园生活,积习性地追求下层僚贤的酬唱活动。

李振钧从十六七岁开始应试,直到三十六岁终于大魁天下,独占鳌头,其间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九次艰辛应试。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历来是古时读书人的最大梦想,也成为整个李氏家族的巨大荣耀。此时衣锦还乡,光耀门庭,亦为人之常情。就在这年的秋天,李振钧和道光己丑九年同榜进士、太湖“北门李”他的族侄李国杞[①]一道请假离京,结伴回太湖省亲。

在李振钧《诗草》卷下二十八《锦车行》(编年为道光己丑年)中,《到家杂咏》有九首,其一云:“高堂色喜唤佳儿,但得成名不恨迟。尔亦生儿应肖尔,恰逢弥月是归期。”末句自注:“子世佑九月十七生,予以十月十三到家。”由此得知,到家已是深秋。第二首后两句:“更闻父老村前说,四十年间见两元。”从嘉庆元年(1796年)的赵文楷到道光九年的李振钧,四十年不到连中两元,在太湖科举史上千古未见。村前的父老乡亲争相传说,颂扬太湖文脉繁盛。此时,他的父亲李长森已经过世六年多了,第一任妻子汪正珠也离世十三年多,见证不了他此刻的荣光。而他的继室另一汪氏在他高中状元之后衣锦还乡之时,生下长子李世信,真可谓双喜临门。

清代状元李振钧画像

李振钧回到树林冲后,住进余园,该园于道光四年(1824年)夏建成,“沿村一溪水,近郭半山田。”(《自题戴笠小像》)“地小容真乐,山平绝竞心。”“最宜消永夏,一枕梦羲皇。”(《小园落成》第一和第五首)在园中独自徜徉吟哦,享受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闲暇时,曾携社中兄弟畅游棠梨宫和龙门寺,或和族中的兄弟、地方上的友人雅集诗唱,大约盘桓了近十个月,于第二年的七月底才开始返京。《诗草》卷下三十六《留别余园》第三首诗开篇有短序:“将以七月廿四日启行矣,前一夕忽大雨,喜而有赋,示九烟弟。”

根据《北上杂咏》(编年为道光庚寅年即1830年)推断,这次返京大约以水路为主,先从太湖入长江往东,过青阳、无为等地,再往南京、太仓等地。其间还前往宜兴的梁溪,再度拜访了齐彦槐[②],他们暌隔这么长时间未见面,相谈甚欢。两人非常投缘,李振钧是齐彦槐的忘年交,他们曾多次面见,相互赠诗很多。《味灯听叶庐诗草》书名或许就是此次见面时齐彦槐所题写的。他还曾赠句李振钧:“好句居然似放翁,豪情亦与放翁同。”对李振钧评价甚高。后经齐彦槐介绍,此次行程中还结识了其女弟子、画家许定生等人。

在回京游历的路途,闻讯襄平相国蒋攸铦[③]仙逝,为其挽绝句十首。因李振钧的二妹嫁给了蒋攸铦的次子蒋蔚远,故而蒋攸铦是李振钧的姻翁。就在此年,时任漕运和河道总督的蒋攸铦因病回家休养,不想曾经被他惩处且自愿投诚的江苏“盐枭巨魁”黄玉林和他的党羽,又重操贩卖私盐和劫盐的旧业,蒋攸铦作为封疆大吏,未能及时疏请上报严治黄玉林而获罪,降为兵部侍郎。当年十月,在回京赴职途中病逝,享年63岁。

由此可知,李振钧此时也正在南京一带,或在南京探望继配汪氏的族人。蒋攸铦曾在道光五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充军机大臣,管理刑部。李振钧的挽诗第十首末句自注:“公内召,泊舟淮上,钧日侍侧,所语皆枢密,入直仪注及相业。”此次北上到京,李振钧曾同舟淮上,随侍其侧。因父辈的情谊和姻亲关系,李振钧也许不止一次得到过蒋攸铦的垂教。拥有如此优渥的人脉资源,李振钧竟然没有充分运用好,以至于后来的仕途发展非常困顿,不得不为之惋惜。

李振钧且行且游,且不断地拜访故旧,后折向北行,拟从京杭大运河入都。大约十月底十一月初,抵达淮安的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来到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家中,谒访了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在李振钧《诗草》下卷中的《北上杂咏》完整地保存了关于万承紫和万青选的题画诗,计四题共十四首,这些诗从一个侧面可以推断出状元家族和万氏家族交往的过程。

题画诗这一诗歌题材,滥觞于六朝,形成于唐,勃兴于宋,到明清代发展到一个高峰。清人诗集里很常见,数量浩繁,吴伟业、袁枚等人都有大量的题画诗。题画诗也是李振钧诗歌的一大特色,常常以组诗的形式描述所见所闻所思,展示他笔力横溢的艺术才华。据曾是中国人大国学院硕士生王龙襄、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吴瑞侠等人研究,李振钧《诗草》中的题画诗约有二十题五十九首,近占全诗的百分之十四。

李振钧和万氏初交于何时,现无从查证。从李振钧的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万氏家族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字里行间饱含着他与万氏家族深厚的雅逸情谊,也透露出两大家族应该是多年的世交。

第一题题画诗共有六首,有一较长的题目《万渊北丈承紫属题其尊人梅皋先生归帆图》(以下简称《归帆图》),主要描写的是万青选的父亲万承紫及其祖父万廷兰。开首诗云:“两点金焦射夕曛,一帆风利拥归云。披图相见登舟日,多少人看万石君。”这首诗是对万青选祖父万梅皋先生《归帆图》的赞评。“金焦”指的是镇江三山之一的金山、焦山,另外一山为北固山。“万石君”即石奋,在东汉时期,石奋及其子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汉孝景帝刘启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故而世人号石奋为万石君,李振钧借此赞赏万梅皋家族优厚的政治身份。这里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万梅皋家族的情况。

万梅皋,即万廷兰,其父为万惟佐。原载于2014年第2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周伟华先生撰写的《南昌名士万廷兰及其家族考述》一文所述,他对万廷兰家族进行仔细地考证。

先说万惟佐(1694—1767)。据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十八《孝友》载:“万惟佐,字畊者,南昌人,少贫,读书无以资馆谷,乃弃去入市肆。从人假百金贸易,饶于赀。”万惟佐经商致富后,热心宗族事务和地方公益,在乡里颇有名望。人称其“德不崇贾而好义,其置祀产,建义仓,人多称之”。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十八亦载其救济族人和出资赈灾之义举。万惟佐共生四子,长子万廷兰,依次为万廷莘、万廷藩、万廷芮,兄弟四人后来均取得功名。万廷兰家族的发展经历了由赤贫到豪富,进而大贵的历程。万惟佐因经商而摆脱贫困,并成为一方大贾,为万氏家族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从万廷兰起,万氏家族成员陆续取得功名,也逐步使万氏家族在南昌一带获得很高的声望。此后,万氏家族绵延数代科甲不辍,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地方望族。

再说万廷兰(1719—1807),字芝堂,一字梅皋,清代江西南昌县合熂人,是清代乾嘉年间南昌一位知名的文化人,其家族成员或在仕途、或在诗文、或在书画等方面均颇有建树。万廷兰家族是清代南昌县的望族,据吴宗慈所编民国《江西通志稿》第三四册《氏族略(一)》记载,在南昌县著名姓氏里,将万氏在清代的代表人物列为万廷兰,可见万廷兰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万廷兰于乾隆十五年(1785年)考取优贡。十六年国子监肄业,考取武英殿謄录。十七年三月,顺天乡试举人,八月会试成贡士,九月殿试为二甲第48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四月,散馆授职即用知县,六月选顺天府怀柔县知县。二十年十月,署北路同知,总办北路兵差。二十一年,题升宛平县军功加一级。二十四年,服阕,署顺天府通判,十二月,补河间府献县知县。二十八年四月,调永定河筑长堤,事蒇,擢顺天府通州知州,军功加一级。

万廷兰为官四方,颇有政声。其主要政绩有:一是免除百姓徭役负担。“献县当孔道,遇有差役,辄多派民车,吏胥追呼勒索,苦扰累甚,廷兰蒞任即禁绝之”。二是淳风俗,息诉讼。“(献县)俗好讼,恒以妇女出而诈控,廷兰每讯实,辄罚其夫,风乃少止”。三是建书院,修县志,兴文教。“建万春书院课士,修邑乘及河间献王陵以励文教”。四是督修永定河工,革漕运之弊。“调永定河筑千里长堤”,“升通州......又漕道之咽喉,公察其牵挽之劳,陈其守候之苦,遂使劳抒赪尾,利逮黄头,今漕船到通,无有搁滞即予盘粮者”。万廷兰为官政绩优著,一方面使其仕途顺利,屡次获得升迁,另一方面也让他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当中赢得较高的声誉。

但是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万廷兰在通州知州任上,吃了官司身陷囹圄。在全士潮撰《驳案新编》卷二十八详细记载了万廷兰所牵涉官司原委。因宝坻县的士绅王铨柱父子报官追究佃户苏汉臣种地欠租未清,本是小案。王氏父子担心审理不公,到处打点,通过他人找到时任通州知州的万廷兰代为说情,并许诺送银七千两。万廷兰颇有侠义之风,碍于情面才同意说合,事后其实并没有受贿,不想被刑部官员治以重罪,被拘于保定狱中长达十六年之久。万廷兰的获释出狱也颇具传奇色彩,乾隆丁酉年(1777年)春,乾隆銮驾驭东巡。路过通州,乾隆见京城外城的崇墉百雉屹然耸立,问此城工为何人承办。身边的大吏以前任州牧万廷兰答对,乾隆闻之,立即施恩,改缓决。到壬寅年(1782年),忽奉特旨出狱。万廷兰一案到此才得以沉冤昭雪。

李振钧的《归帆图》第二首就记录了万廷兰获刑这件事。“鼓打回帆宦海深,江城亲付旧弹琴。模糊却忆瀛洲路,烟水苍茫不可寻。”在诗后他还自注:“先生由翰林改官茂宰,擢剌史,缘事击,请室十五年高庙,特恩免罪,不复仕,进寿八十有九。此图盖作于就养廉山五丈丹徒署中,而归江右时也。”简明地记录了万廷兰宦海沉浮和创作《归帆图》的具体地点。

《归帆图》第三首云:“老人八十六春秋,历尽繁华买尽愁。借问何如归梦稳,到家船泊百花洲。”万廷兰创作《归帆图》时,已经是八十六岁高龄了。“买尽愁”再次指出他历尽仕途波劫。百花洲,即江西东湖,明代以后分成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俗称三洲即百花洲,以此代指万廷兰故乡南昌。

《归帆图》第四首云:“匡庐峰下有柴关,天壤无拘老更闲。补就太平寰宇记,船窗一路证江山。”诗后李振钧自注:“先生著述甚富,有太平寰宇记补,渊北近以相赠。”陶渊明曾隐居庐山脚下的彭泽县,此处暗喻万廷兰获释后归里,效法陶渊明。万廷兰后期主要活动有应邀参加了《南昌府志》《新昌县志》《上高县志》等志书的编纂,被聘为瑞州府(府治,今高安市)凤仪书院、南昌东湖书院的讲席,刊刻《南昌文选》《十一经初学读本》《元遗山诗集》等各类书籍。尤其重新校刻了《太平寰宇记》,洪亮吉对此刻本评价很高,李振钧诗中指的就是这事。周恩来的曾外祖父万承紫号渊北,将这本《太平寰宇记补》当场相送。万廷兰后来还与翁方纲、梁同书、陆继辂、乐钧、洪亮吉、罗聘等当时颇有声望的政界清流和书画友人,相互交游赓酬。

万廷兰共生十子,有六个儿子都取得了功名。其中第七子万承紫因长年在江苏为官,后来定居于淮安,其子万青选即是周恩来的外祖父。

再说万承紫(1775—1852),字荔云(或作俪云、荔畇),号渊北,又号碧香居主人。清嘉道年间因任职于南河而迁居清江浦。万承紫在整个家族兄弟辈中排行十二,故人称万十二。他生于直隶保定其父万廷兰的任上,幼年时随生母返南昌,嘉庆中期随其五兄万承纪至江苏。万承纪先于嘉庆十六年被南河总督陈凤翔延为幕僚,不久改入两江总督百龄幕。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百龄以熟悉河务为由,奏准将万承纪留于南河以同知即补,已捐纳候补布政司理问衔的万承紫,乃随其兄一同进入清江浦南河衙门任职。万承紫任职于南河之时,正是南河工程经费最多的年份,被称为“金穴”。万承紫先于道光元年任主管海阜厅十巨汛的阜宁县丞,两年后改任江都知县。道光四年任邳北河务通判,一年后又改任中河通判,其间曾兼署外南同知三个月。道光六年九月在中河通判任上被免职,后经南河总督张井安排,曾于道光十三年暂署桃北厅印。

道光四年高堰十三堡溃决后,运道梗阻,乃于道光六年试行漕粮海运。此时黄水高出清水过多,不敢再行借黄济运。万承纪于该年(1826年)创立灌塘济运法,恢复了清口段运河的通行。据段朝端《万筱庵先生七十寿序》所述,灌塘济运法为时任外南同知万承纪与中河通判万承紫兄弟二人“商立”。道光十一年至十二年,万承紫还承担了水利史经典《续行水金鉴》的监刊工作。

万承紫时期的万公馆,在清江浦运河北岸十里长街置有房屋99间,是一座园林式建筑,有一雅斋名为“还读书室”。万承紫颇有乃父之风,好与当时的文士名流交游。在“还读书室”里,钱塘画家、嘉庆五年(1800年)进士钱杜曾仿元代倪瓒《狮子林图》,绘有《还读书室图》《还读书室消寒雅集图》。沈蓥、郭桐曾长期寄居于此,齐彦槐、郭麐、改琦、沈彦曾、梁章钜等曾下榻于此。李振钧结识万氏,极有可能为齐彦槐的引荐。曾在此雅集的还有龚自珍、戈载等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龚自珍参加了万承紫召集的延秋会,这也是有史记载的龚自珍暴卒前参加的最后一次文人聚会。

无锡人沈蓥《秋霁》词序中曾载:“寓馆延秋,同集者为华亭朱蔗根、仁和龚定庵、旌德江春舲、泰州程小松,主人则南昌万渊北也。”万承紫尚风雅,精鉴赏,好字画,善收藏,眼力独到,家藏甚富,郭麐嗣子郭桐曾云:“后主万氏还读书室,昼夕临摹其所藏,阅三数年,于画理益邃。”藏画数量可见一斑。且所藏均为精品,现已被各大博物馆所藏,有档案可查。据由上海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卷记载,万承紫共收藏元代书画一幅,明代五幅,共收录其二十七枚收藏印章。其中收藏有元代赵孟頫绘水仙画一幅,文徵明书画册一幅,唐伯虎书法一幅,沈周绘山水画一幅,仇英绘画一幅。件件堪称国宝,现在市场价值不菲。书上尚有未记载而流落民间的书画,估计不计其数。万承紫可谓清代淮安收藏大家,当之无愧。

万承紫被免去中河通判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和其书画玩好有很大的关系。据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河厅奢侈》条载:“衙参之期,群坐官厅,则各贾云集,书画玩好无不具备。昔琦侯为两江,赏一手卷,乃元人王野云《龙舟图》,中绘数千人,面目无一同者,已还价一千五百金,次日询之,则中河厅万君以二千金购之去矣。琦遂劾万,终身以此废弃焉。”查《道光朝上谕档》,万承紫确在中河通判任上被琦善参劾罢官。从此事中可见道光时两江总督对江南河工事务的介入、江南河工的奢侈之风,以及南河官场的文化氛围。

万公馆所藏《宋赵子固水仙卷》和《宋郑所南墨兰卷》,皆为真迹。李振钧还专门为这两幅画分别题诗两首。其一《题赵子固水仙真迹》:“断雨零烟水一涯,鲛宫空忆旧儿家。让他金屋要琼珮,不作同心姊妹花。”其二《题郑所南墨兰真迹》:“西山薇蕨许同伦,劲草离披撇淡痕。不似楚香托沅澧,此曾无地著孤根。”郑所南为南宋末著名的诗人、画家,擅长画墨兰,宋亡后改名郑思肖。在第二首诗有个短序,“此卷与子固水仙皆渊北珍藏极品,以一匣双贮之。炎宋遗风,可称双绝。”在句末,李振钧自注:“所南画兰,露根而不画土。”还点出了郑所南画墨兰的特点。从这两首诗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李振钧在绘画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万承紫还是治印大家,斋号有映红仙馆、碧香居。在2008年由钟银兰主编、何鸿执行主编的《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上卷里,收藏了二十多枚他的印钤。如“渊北氏”“渊北珍玩”“万十二渊北氏收藏印”“南昌万氏珍藏图书”等等。

《归帆图》第四首云:“世交情重话深宵,肠断浔阳早晚潮。也欲挂帆归未得,萱堂九十发萧萧。”诗中“世交情重”颇有深意,也就是说李振钧家族和万氏家族应该在父辈就有交往。李振钧的父亲李长森曾在京城任职,在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内转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在嘉庆十七年复出为督理江苏苏松常镇太粮储运道兼巡视漕河,先署江宁布政使,有一年多时间。后在嘉庆十九年调任江宁布政使,同年十一月乞假,终养归里,任职时间很短,仅有四个多月。李长森和万氏家族成员任职地有重叠,虽暂无史料可证,以此推断,相互之间一定有很深的交集。诗中还提到,此时万承紫的老母亲还在世,白发萧萧,有九十多岁的高龄了。

在《诗草》卷下的四十二卷,李振钧还专门为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题诗,总共一题六首,题目为《题萱帷课读图,为万十二丈作兼勖少云四弟》。其一云:“夫人九十有三岁,膝下偏怜第四孙。愿尔成名娱我老,眼看麟凤大吾门。”从开篇诗意中可看出,万青选的祖母在众多儿孙中,最溺爱第四孙万青选,此年万青选仅12岁。而李振钧时年37岁,却以兄弟相称,祝愿万青选早日成才,光耀门楣。其二云:“绛帷悄悄上灯初,不爱分甘爱授书。漆点双眸齿伶俐,有人笑曳老莱裾。”点出万氏不求分甘同味但求诗书继世的家教传统,同时描写出万青选自幼一表人才,聪明伶俐,孝敬长辈。在其三云:“若把聪明相比并,当初尔那得如他。”其五云:“读书最是儿时熟,老去翻书悔已迟。”还寄望万青选要想将来成大事,光靠聪明是不够的,要从小发奋读书,不然老来悔恨已迟。其六再云:“劝渠勤下董生帷,科第何关远大期。为欲报刘须及早,金花罗纸祝期颐。”全诗巧妙地借用了两则著名的典故。顾炎武曾有诗《酬程工部先贞》诗:“几窥尼父室,独近董生帷。”元朝马祖常《壮游》诗:“三年不窥园,自谓五经笥。”希望万青选像王佐之材西汉董仲舒一样,幼年时目不窥园,刻苦学习,专心致志,将来必出大器;同时希望他以西晋初年一代名臣李密为榜样,早日建功立业,还要孝敬笃勤,尽早深报祖母的养育恩情。全诗警示直白,言简意赅,可谓发自肺腑。

万青选后来果然大器晚成,从普通基层幕僚干起,成为一名正直廉明、体恤民情的地方官。万青选(1818—1898),谱名万启甸,官名万青选,字少云、少畇、少筠,号泉甫,晚年又自号随庵。去世时间为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二日(1898年3月4日),就是周恩来出生的头一天,享年八十岁。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万青选在父亲万承紫北京宛平县令的任上出生。万承紫生四子,万青选为其最小的儿子。据《光绪淮安府志》《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和《民国续纂清河县志》等地方志书记载,万青选长大后,因其伯父万承纪等均在江苏做官。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四十四岁的万青选由捐官先任宝应县(今属江苏扬州市)主簿,再起任清河县知县,在任不到一年,于同治元年卸任;同治二年,改任盐城县(今盐城市)知县,至同治四年卸任;同治十年,第二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三年多,至同治十三年卸任;光绪元年,任苏南的震泽县(今吴江市震泽镇)知县。光绪二年,改任安东县(旧址在今淮安市)知县,任职为半年多;同年八月,第三次出任清河县知县,任期达四年多。三任清河知县任期累加达十年之久,光绪十六年二月,升任淮安同知,为分管水利的“里河同知”,驻节清江浦,在此期间曾署理过淮安知府。1894年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在如今由万青选后代保存的《江西南昌合熂万氏余乐堂世系支图》上,其名下还留有“累官至淮安知府”的字样。从1861年万青选任清河县知县,到1897年任徐州府运河同知、淮安知府,前后有36年。

清代的清河县是河道和漕运事务的重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民、兵民、民众关系错综复杂。《清河县志》载有《万青选传》,其为官期间,“为治不尚覆(核)察,以和洽舆情为本,而钩稽疑狱必详审,再四核实乃也。”及时回应老百姓的诉求与愿望,每遇疑狱,对疑案进行稽查,多次核实后才判决。自奉节俭,自己种植蔬菜、养殖家禽,以供家庭日常吃食,平日步行上堂,外出办事多不坐轿。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派副将陈国瑞围剿捻军。清兵过清河时,向万青选索要军粮,万青选对曰:“市墟无处得米,我举家数十人皆食粥。”陈国瑞不信,闯入厨房一看果然是粥。第二日,陈国瑞拜曰:“我遍访百姓悉称君廉明慈爱,真大好官,请以兄事君。”万青选赴苏南做官,为了不牵扯是非,从不带家眷就任,早起晚睡处理公务,日常生活极为简约。

万青选在江苏任职三十多年,政绩优著。尤其擅长治水,后来成为一名水利专家。据说从河中舀出一杯水,他闻一闻、看一看便知道水的质量。黄河北徙前,黄、淮、运交汇地带素称难治,万青选在任南河主簿、山阳外河主簿时就参与了治理黄河南徙。咸丰十一年冬天,代理清河知县,在清江浦四周建造土圩,“首议筑运河两岸土圩,周回二十余里”,“檄劝乡耆,遍筑圩寨”,至次年即同治元年三四月建成,使清河民众得以安居。

在震泽县修过十多公里的运河塘岸(石纤道)。同治十年,二任清河知县时,采取以工代赈方法疏浚文渠,便民饮用。还劝课棉桑富民衣食,《清河县志》载其“劝导棉桑,刊为图说,传示通邑”,“设局募工教以蚕绩之法,而除其累赋,民怀其德久而化之。”地方养蚕、栽桑和纺织业等发展很快,一度形成规模,从山阳的河下到清江的石码头曾“户户皆闻织机声”,足见当年纺织业的兴盛。

万家素有治水的传统,据民国《南昌县志》记载:“廷兰子孙不由科甲出身,然均擅风雅,习于河工。”万家三代的治水经历也对周恩来产生影响,任总理期间特别重视水利事业。周恩来曾对水利系统的同志说:“我的祖上也有治水的。”和万青选祖父同辈的万廷悟,在常熟县任知县;万承紫于道光五年五月接替其兄万承纪署外河同知,三个月后万承纪又接替弟弟任外河同知,而万承紫调任中河通判。万承纪在嘉庆十九年就做过山阳县(今淮安市)知县,道光四年、五年做过外南同知(负责黄河河工),署理过淮安知府。另一伯祖父万承绍还在长洲县(今属苏州市)担任过知县。祖孙三代人皆有参与治水的经历。

周恩来的生母万冬儿(1877—1907),为万青选继室张氏所生,因在家族上派行十二,万公馆内人都称呼她十二姑。她读过四五年私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897年嫁给隔壁山阳县(淮安市淮安区)周起魁的次子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1874—1942),字懋臣,在周恩来出生前两三年时更名为周劭纲。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第二年3月5日生下周恩来,小名“大鸾”,取自于《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云:“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寄托周恩来将来振兴国家。周恩来不到一岁,最小的叔父周贻赓病危,膝下无子,十二姑决定将周恩来过继给叔父,后由嗣母陈氏带大。1904年周恩来随父母和嗣母以及弟弟周恩溥一起搬到外祖父万青选家曾暂住了一段时间。

作为书香门第,万公馆的三代人秉承传统,有大量的藏书,书画藏品更是富赡。在万青选去世后,因为儿孙众多,周恩来的外婆怕丈夫这些珍贵的藏品散佚,书房门一直锁在那里,只有小外孙周恩来到来时,外婆出于对周恩来的特别宠爱,才破例允许他进外公书房。在外公书房里,周恩来除了饱读诗书外,也利用书房的文房四宝练字,他临过碑帖,也仿外公的书法作品,这使他的书法功底又多了一份厚重。周恩来十四岁曾奋然命笔,写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周恩来的一生始终是面净、发整、衣挺、纽结、头正、肩平、胸宽、背直,不傲、不暴、不怠,待人和蔼可亲,这毫无疑问受到祖父辈的影响,他们崇尚传统文化,重学识,重品行,重操守,有抱负,有担当,同时也得益于周恩来父母给予良好的家教。

文化的传承,具有强大的惯性,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李振钧家族和万氏家族集中体现了天下情怀的士大夫精神,他们相互吸引,相互交游,相互尊重。士大夫修身进德,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一心为公,品行高洁,为中国社会大众树立了高尚的人格标杆,引领着社会进步。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注释:[①] 李国杞(1806—1840),字午林,号晋卿,又号南叔,为太湖县“北门李”,他和李振钧同为道光八年戊子乡试举人、道光九年己丑榜进士。

[②] 齐彦槐(1774—1841),江西婺源人,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曾任江苏常州府金匮县(现无锡市梁溪区)知县,深明弧角之算,懂天文地理和水利兴修,为政有方,治绩优异,人称“齐青天”。升苏州府同知、知府后,因母亲病故,主动辞官归隐,定居在宜兴的梁溪。

[③] 蒋攸铦(1766—1830),字颖芳,号砺堂,辽东襄平人,隶汉军镶红旗,先世由浙江奉化迁辽阳,故又称襄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出任翰林编修,曾任四川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后转任太子太傅。“敢于任事,不唯阿。”他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重臣,清史稿有专传。

本文作者曹杰友

【本文作者简介:曹杰友,安徽省怀宁县人,现任安徽省太湖县文联副主席,安徽省作协会员。主要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和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迄今在各类报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达30余万字。】

近期热文荐读:

搜索更多有关“史海揭密,周恩来外祖父与清朝状元李振钧两大名门的雅逸情谊 史海揭密,周恩来外祖父与清朝状元李振钧两大名门的雅逸情谊”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