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湿邪最明显的2个主要特征,摸摸这里判断湿邪重不重

人气:184 ℃/2024-03-17 07:45:35

小编导读

伏天养生,祛湿是重要内容。在夏末秋初的这一段时间,如果调养得当,注意祛湿,就会帮助我们改善体质,也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基础。如何通过脉象判断湿邪较重,怎样更好地祛湿,何本阳医师为我们总结如下几方面——


濡脉

轻手按之浮而细软,稍重按之即空,再举之又见,或脉体模糊,边界不清。前人谓此脉“帛浮水面、如絮浮水、水上浮沤”。

濡脉构成要素

濡脉是多种要素的复合因素脉,脉象要素有五个方面:①脉位浮。②脉体软(紧张度小)。③脉体细。④脉力小。⑤脉体模糊,边界不清。

濡脉的第一核心要素应是“极软”,第二核心要素应为边界模糊不清。

濡脉原理与临床诊断意义

01

湿邪

出现濡脉的第一个机理是湿邪较甚引起。湿邪可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与天气及居住环境潮湿有关,内湿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但现在临床上很大一部分内湿是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或者滥用抗生素或者人体感受其他邪气而来的,例如缺乏运动,食入过量牛奶、水果、冰冻饮品、高油脂食物。如果在阳盛体质的人身上,一般就表现为湿热;如果是阳虚体质,就多表现为寒湿。现在滥用抗生素、抗病******物是临床很普遍的现象,过于苦寒就会伤及人的阳气。

湿伤人体产生的后果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瘘。”湿为阴浊之邪,易阻碍清阳之气,故头昏如裹,大筋拘挛,小筋松弛。这里的小筋应当包括血管在内。血管壁是有弹性的筋,当湿邪入侵时,因湿性黏滞,可附着于血管壁上,阻碍血管壁的气血通道,使血管壁失去营养,继而失去弹性,呈现萎软状态。湿邪黏滞于血管壁,故有软弱无力的表现;湿性黏滞,可以使脉管边缘与周围组织黏滞不清,故脉管壁模糊。

02

正虚

正虚包括阴阳气血诸不足。濡脉软弱无力也可以出现在虚证当中,此时的濡脉特点常为无力而软,脉管亦软,多兼有浮细。

阳虚者可出现濡脉。因阳气虚衰,无力鼓荡血脉,故脉细而无力,阳虚而浮,致使脉浮细无力,常伴有畏寒肢冷等虚寒现象。

阴虚也可出现濡脉。阴虚血脉失充而脉细,阴不制阳,阳气浮越而脉浮,故脉浮而细软。

气血俱虚更可见脉浮细无力,阴阳两虚也可见脉浮细无力。

虚证濡脉侧重于软弱无力,脉管虽也有模糊之象,但较湿邪引起的濡脉,其模糊之象不太严重。

医案一

赵某,男,42岁,2017年3月26日初诊。

主症:四肢浮肿3月余,纳差,便溏,汗少,不恶寒,腹胀腰困,小便频、色淡黄、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右濡,尺脉沉。

析脉:濡为脾气不足,水湿不运停滞于四肢,尺脉沉为肾虚水泛,故此证为脾肾两虚,水湿不行以致水肿。

治法:温补脾肾,温阳利水。

处方:实脾饮加减。

炒白术15g,制附片15g(先煎1.5小时),茯苓15g,炒薏苡仁18g,黄芪20g,党参15g,泽泻12g,厚朴6g,大腹皮10g,桂枝10g。

7剂,水煎服,1日1剂。服上方7剂后,四肢浮肿、腹胀消失,小便已利,后以六君子汤善后。

医案二

李某,女,34岁,2019年8月6日初诊。

主症:乏力,小便浑浊,便溏3月余,小便色不黄,欠利,眠可,纳差,经服前医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近1个月,效不佳。舌淡红,苔薄白,脉濡。

析脉:濡脉主湿,又主气虚,但此患者已服健脾补气药等效不佳,故为湿邪困阻导致乏力、纳差、小便浑浊、便溏等。最重要的是,此濡脉脉体比较模糊,与周围边界不清,此种濡脉多主湿。

治法:芳香化湿,健脾。

处方:三加减正气散化裁。

藿香15g(后下),厚朴6g,茯苓15g,苍术10g,佩兰10g,车前草10g,滑石15g(包煎),炙甘草3g。

5剂,水煎服,1日1剂。

2019年8月12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脉濡转略浮紧,各症明显减轻,湿邪已除,余寒邪未尽,处下方两剂后,脉舌症全部转为正常。

处方:桂枝15g,苍术12g,陈皮12g,茯神15g,法半夏12g,生姜20g。

按语

案1赵某的脉濡侧重于软弱无力浮细不受按,脉体略模糊,边界比案2李某的濡脉清晰一些。而案2李某的濡脉以脉体模糊、边界不清为主。以湿邪为主的濡脉,经过正确服用利湿药后,濡脉渐渐消失,即脉管边界由模糊转为清晰,表明湿邪已退。以正虚为主的濡脉,其特点常为无力而软,脉管亦软,但浮而细。

临证脉诊指导

《脉诊体悟与实践》

本书作者何本阳曾师从国内多方名医,擅长用经方治疗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对一些疑难杂症有较深研究,尤对中医脉诊研究深入。本书系作者经过20多万人次的病例验证而写成。作者在传统28脉的基础上增加了浊脉、旺脉和劲脉。全书分上篇、下篇和附篇。上篇介绍脉诊训练、脉诊与辩证、脉象与气机变化等。下篇为31种脉象的体悟,每种脉象后附以临证医案,并加按语总结。附篇精选了古代和现代的脉学文献,以助于读者对脉象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脉诊体悟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何本阳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搜索更多有关“湿邪最明显的2个主要特征,摸摸这里判断湿邪重不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