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民俗>正文

端午节吃粽子以及赛龙舟的由来:节日正源,端午关键词

人气:214 ℃/2023-12-26 01:18:58

小编按:到了农历五月,夏季已将过半,天气将逐渐炎热起来。夏季的节日不多,端午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流传最广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日,戴上五彩线,吃着各种风味的粽子,观看龙舟竞赛,并缅怀先贤,这是我们千年相传的习俗。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忠孝节烈的精神也通过传统节日而得以更好地被代代相传。

一、天时节律

(一)华夏之夏,长养万物

夏,是中国的本名,华夏原来就叫做诸夏。夏者,大也,假也,文也,德也。

《礼记·乡饮酒义》:“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汉书·律历志》:“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

所谓春生夏长,就是指春天的积累会在夏日化作繁华锦绣。春天得天地之和而生,夏天得天地之德而长。种子为仁,春天发芽生长,夏天茁壮茂盛——由质而文,由仁而德,由小而大,这就是春夏之道。而外在的文体现着内在的质,所以以文言其质。立夏就是文质之变,宽假万物的开始,是立德的开始,而德即是夏天长养万物的力量的代名词。

(二)五月,仲夏之月

夏季的黄昏,在南方天空可以看到的是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虞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殷仲夏。”大火星即在心宿。《礼记·月令》云:“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仲夏五月,太阳运行大约在东井;黄昏时,亢星位于南天正中;拂晓时,危星位于南天正中。仲夏之星,共同装点仲夏的天空。

(三)五月,建午之月

为什么说五月是建午之月呢?一方面,午,是阴阳相交之时;而五月,正是一年之午;另一方面,五月律中为蕤宾。蕤,是下的意思。宾,敬也,所谓相敬如宾。也就是说阳气上极,阴气在这时就会表现出宾敬。

五月在节气是芒种,在中气称为夏至。所以,我们播种,我们迎来暑夏。

(四)夏季,长养之季

四月孟夏为纯阳之月,到五月仲夏,阳气已经至极。正如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阳极也会生阴。所以五月天时节律的特点,就是阳极阴生。而阳极阴生,阴阳就会相争,一争,难免有死生之分。所以俗话常说:“善正月,恶五月。”正是因为阳极阴生的特点,五月的时节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对人有所不利。一方面,阴气萌生、逆阳而出,一些阴秽的东西在经过积蓄后,也随着阴气出地发作,对人而言是一种有害的恶气。所以五月也被称为“恶月”。

另一方面,夏至之后,暑天跟着就要到了。阳气推高外放,天气炎热,此时又多雨潮湿,这种暑湿之气,对人而言是有毒的,所以五月也被称为“毒月”。

所以,针对这种天时节律特点,五月的应节习俗主要就是禳毒辟恶。蛇虫这类喜好阴气的,此时恰好是乘地气而出、游行活动。大家切要注意卫生防护,禳辟其害;另一方面,虽说禳之辟之,但不能因与人不同而肆意伤害它们,避而远之就好。

二、节日正源

(一)先秦仲夏,定阴顺阳

如前文所讲,依五月天时节律的变化,先秦仲夏注重祭祀、安定阴气、顺养阳气、禳辟恶气。这些内容也是后来五月乃至端午节活动的主要内容。

1、祭祀地祗

仲夏五月,阴气萌作,地祗得令。在夏至一阴生之日祭祀地祗,从先秦时起即是历代官方的重大祭祀之礼。

而夏至的祭祀与冬至不同,讲究祭而不贺。《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

2、静事定阴

《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月也,毋用火南方。”

仲夏五月,阴气尚弱。天时阴阳相争,人也需顺应环境。所以古礼齐戒毋躁,节嗜欲定心气,意在强调五月当顺天时,需格外注意修身克己,勿骄勿躁,心平气和。

3、登高顺阳

《礼记·月令》:“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郑玄先生注云:“顺阳在上也。”

五月阴气冒地而出,阳气则外放而推高,登高而顺阳。所以,端午登高望远也是顺应天时之阳的好机会,但切记注意安全!

4、禳毒辟恶

《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五月”一节有曰“畜兰”,注云:“为沐浴也。”兰草沐浴,也是一种禳毒的方法。后世五月五日也继承了浴兰的习俗,所以端午有时也被称为“浴兰节”。这么看来,我们的习俗可不止吃粽子、赛龙舟和缅怀先人叻~

(二)两汉魏晋,五月端五

1、祭祀地祗,顺阳不扰

(1)夏至祭地祗

这一点延续先秦的传统。夏至,阴生之日,官方祭祀地祗之礼历代奉行。

(2)不夷丘上屋

《淮南子·天文训》:“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

《异苑》云:“或问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人或上屋见影,魂便去。’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

升高处、远眺望, “顺阳在上”,是先秦仲夏之俗。但在两汉魏晋的记载中,自秦代起又添加了五月不能夷丘上屋的禁忌。

夷丘、上屋,就是夷平、翻动山丘、屋顶等高处。登临高处是为了顺阳,而夷丘上屋则是一种动摇和破坏,那就不是顺而是逆了。

2、五月五日,端五节俗

前文说到,夏至讲究祭而不贺,夏至礼俗中便逐渐形成了在初五这天的节日活动。五月五日之礼,在《风俗通》、《后汉书·礼仪志》中即有记载。

初五因为是一月中第一个五日,所以也叫“端五”。端,始也,是开端、初的意思。五与午通,所以后来“端五”也称为“端午”。但在两汉魏晋之时,还没有统称“端午”,一般是直称“五月五日”,或者称“端五”(最早见于晋代周处先生的《风土记》。后世对《风土记》的引文中,大部分为“端五”,也有的作“端午”)。

《玉烛宝典》引《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初学记》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艺文类聚》引《风土记》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

可见,“端五”在两汉魏晋时期已经形成,并为民俗所重,“与夏至同”。作为仲夏的节日,如何应对一阴生之时节律、环境的变化,是端五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了。围绕这一主题,端五日形成了很多的礼俗,并流传至今。比如:

(1)朱索五色印

朱索,又称五彩丝、长命缕等;五色印,则是五色相成的符印。《后汉书·礼仪志》:“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风俗通》:“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温。又曰,亦因屈原。”时至今日,我国仍有不少地方保留着端午系五彩绳的习俗。

(2)食角黍

角黍也就是现在的粽子,两汉魏晋时端五、夏至皆有食用。

《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

如今已市面上已有了千百种的粽子,或甘甜或肥厚,猎奇的口味也数不胜数。但是却不曾见过古人同款的“龟肉粽”。

(3)草药禳毒

先秦仲夏,即有蓄兰沐浴之俗。汉代端五,也有采药合药进行卫生防疫的做法。《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日,合止痢黄连圆、霍乱圆,采葸耳。”

魏晋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曰,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蹋百草、斗百草,是在百草中行走踩踏相嬉戏,据传能祛毒去湿热。

3、屈子沉江,端五竞渡

(1)纪念先贤

汉至魏晋时期,端五节俗不仅仅重视禳辟恶气,还和各地的人文事迹广泛联系起来。例如东汉蔡邕先生《琴操》即说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先生,“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实际是与寒食节俗有关。东汉邯郸淳记载《曹娥碑》则说五月五日是为纪念伍子胥先生:“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员)”。而孝女曹娥也因其事迹为人纪念,《会稽典录》等皆有记载。其他还有不少记载与传说,这些人物事迹大多有两个特点,一是往往与江水有关,再者就是其人其事具有忠孝节烈的品质了。

汉代人最为推崇忠孝节烈的气节,这也是华夏文明所崇尚的精神品质。各地在五月五日的民俗活动中对他们进行纪念、祭祀,就是颂扬这种忠孝节烈的德行。或者说五月五日的民俗中,逐渐形成了以纪念贤德来配合应对天时变化的节日活动。

在这些纪念贤德的活动中,又因对屈原先生纪念的影响慢慢扩大,逐渐成为共同的代表。正如以介子推先生作为寒食节的祭祀代表一样,以屈原先生作为端五节俗纪念的代表,也是借以传承节俗,并配祀其德的做法。

(2)屈原先生

屈原先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才能出众、博闻强志、品性高洁,任楚国三闾大夫,因奸人进谗数次见绌于楚王,但他仍然一心为国、竭能尽职。楚王远贤任奸,不听劝谏,客死异国;楚国内忧外患,政倾地失。屈原先生忧虑激愤,作《离骚》、《九歌》等章,抒怀明志,过汨罗江畔抱石自沉,为世人所千载感叹。

(3)端午竞渡

后世文献中基本都记载屈原先生投江的时间在仲夏五月,记载较多的日期就是五月五日。五月五日的民俗活动,比如粽子、五色丝等,也和这种纪念结合起来,并且专门的“竞渡”民俗。至此,流传至今的端五节民俗主要内容便已形成。

《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

南朝梁吴均先生《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荆楚岁时记》:“是曰,竞渡,采杂药。”并按:五月五曰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曰,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另据《初学记》、《艺文类聚》所引,端五祭祀屈原先生时,为了防止被蛟龙所窃,还以树叶塞住米筒,并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三)唐代“端午”定名

隋唐天下一统,至唐代时,五月五日的节日名称,就固定为端午了。端午节仍然是以禳毒辟恶、纪念先贤为主要内容,并且越来越热闹,成为一个重要的节庆。李淖先生《秦中岁时记》书中云:“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唐代端午辟恶除了戴长命缕、斗百草、挂艾草等,还逐渐兴起了端午饮菖蒲酒的习俗。殷尧藩先生《端午日》一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都城端午吃角黍时,有了用弓箭射食的游戏。《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说。”

另外,唐代,端午竞渡已经普及开来,热闹非凡,出现了很多的竞渡诗。例如张建封先生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

(四)唐代以后

自唐以来,端午节逐渐成为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长盛不衰。呼应天时节律,辟恶解厄,纪念屈原先生等先贤,感怀其德,一直是节日的主题。吃粽子、五彩丝、采药草、观竞渡等主要习俗也一直保持着,只是结合各时各地的风俗,端午节庆方式更为多样。同时,端午节也有了端阳、重五、重午、天中节、浴兰节等等各种名称。

1、宋代

《东京梦华录》:“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皷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糉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梦梁录》:“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

苏轼先生《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2、元代

熊梦祥先生贺节诗中描述:“五月天都庆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玉扇刻丝金线缕。怀荆楚,珠钿彩索呈宫籞。进上凉糕并角黍,宫娥彩索缠鹦鹉,玉屑蒲香浮绿醑。葵榴吐,銮舆岁岁先清暑。”

费著先生《华纪丽谱》:“医人鬻艾,道人卖符;朱索彩楼长命辟灾之物,筒饭角黍,莫不咸在。”

3、明代

沈榜先生《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投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4、清代

清代徐扬先生曾作八帧《端阳故事图》,描绘了端午节的各个重要场景,分别是《射粉团》、《赐枭羹》、《采药草》、《养鸲鹆》、《悬艾人》、《系采丝》、《裹角黍》和《观竞渡》。

《燕京岁时记》:“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5、民国

到了民国,改行西历,对端午等传统节日也曾欲禁止。例如1912年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通令云:“旧历端午,往往有无赖流氓,耸恿愚民,开龙船大会,为敛钱之举,于风俗治安,两有妨碍。”然而人们并不遵从。《申报》记载端午“武汉政学军商各界仍循旧例庆贺,各署、局、军营、学堂,虽未放假,而到署办公者,殊觉寥寥。军人非请假出外,即在营置酒酬酢,学生则多旷课不到。”

《国民生活历》的记载显示,端午的主要习俗有焚苍术、白芷、艾叶或除虫菊于室中,以雄黄酒、艾茎酒或石灰水洒于屋内墙壁,儿童胸前系老虎头、老虎肚兜、雄黄荷包和樟脑囊等,臂结五龟线,男左女右。药店和酒肆以雄黄、芷术和烧酒馈遗主顾,讲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竞渡等。

6、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仍然是重要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端午节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民俗正源

端午节以禳辟恶气、纪念先贤为主,各种民俗内容自形成以来就比较完整,历代也大体相同。端午节民俗具有很强延续性。

(一)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粽子,古时最早称为“角黍”,也叫“糉”。汉代在端五、夏至时节均有食用。

粽子主要以叶裹米制成。外面裹的一开始有菰叶、菰芦等,也有竹筒。里面包的,开始是黍,黍又称火谷。后来粽馅又有稻米、栗等,到明代就主要是糯米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

历代流传中粽子的形状、口味越来越多。《岁时杂记》载:“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秆平粽,又有九子粽。”现代的粽子馅料更是多样,南北咸甜风味各异,品种丰富。

粽子是顺应端午时天时节律的应节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文讲过,五月一阴生,阳气推外,阴阳相争。而粽子以叶包裹米,其形是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之象,食之顺气舒恶。

当然,民俗中粽子也被用以祭祀屈原先生,这也是更加广为人知一种原因。

(二)戴五彩线

五彩线又名朱索、长命缕、五色丝等,由青、赤、白、黑、黄五色丝线合成,可以系在手腕处。佩戴五彩线一直是仲夏端午的礼俗,用来禳辟恶气。

五月阳极阴生,阴阳交更。在交更之时有其相应的配饰,这种做法早在三代就有了。《后汉书·礼仪志》云: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风俗通》曰:“《传》曰‘萑苇有丛’。《吕氏春秋》曰‘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周礼》‘卿大夫之子名曰门子。’《论语》曰‘谁能出不由户’。故用苇者,欲人之子孙蕃殖。不失其类,有如萑苇。茭者交易,阴阳代兴者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按《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早期与朱索同时采用的还有桃印。而桃在古代一直有辟鬼之用。

《春秋运斗枢》云:“玉衡星散为桃”,桃木有星精。《太平御览》引《典术》:“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木剑以压邪,此仙术也”。

百鬼,代表着仲夏之时迸发的阴恶之气。五木之精、星精,代表桃木含有比较精全的阳气,能够压制阴秽。古代四时变国火,就是在不同时节以五木来燧木取火。而《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可见,五色丝线辟恶,与其五色所表的精全之气相关。五气精全,能压制恶气。

(三)草、药禳毒

五月为毒月,此时用各种草药来禳毒,也是自古以来的做法。先秦时即有五月畜兰沐浴的做法,汉至魏晋时期,以挂艾叶禳毒气。此后,挂艾叶的风俗历代流传,并且有了菖蒲、雄黄等各种草木、药物来禳解毒气。

1、挂艾叶

艾草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艾性微温、无毒,有医草之名。《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2、菖蒲

菖蒲气味芳香,可驱蚊虫,茎、叶皆可入药。汉代即出现了菖蒲酒,《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

自唐代起,饮菖蒲酒、挂菖蒲逐渐成为端午习俗。唐代殷尧藩先生《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明代有《饮菖蒲酒》:“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3、端午香囊

佩带香囊也是很早就有的传统。《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是香囊。

端午香囊,是用多种不同药材,根据不同的时间进行搭配,针对仲夏开始一到三个月内的天气变化,避暑湿阴邪之气。

(四)赛龙舟

赛龙舟,观竞渡,是为纪念以屈原先生为代表的先贤而兴起的端午活动。

今日人们所说的“赛龙舟”,早期并非如此,而是“赛飞凫“。《荆楚岁时记》:“是曰,竞渡,采杂药。”并按:“五月五曰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曰,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凫,是一种会飞的水鸟。飞凫,就是是形容舟船轻快到像水鸟一样。至宋代,端午竞渡舟船的样式,逐渐以龙舟为主。黄公绍《竞渡櫂歌》曰:“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当代每逢端午,龙舟竞渡都是一个极为热闹的活动。赛龙舟已被国家列入正式的体育比赛项目,多地赛龙舟活动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总结

端午节是夏季里最主要的节日。仲夏五月阳极阴生,被视为恶月、毒月。五月初五就是针对五月的天时节律,吸收古代夏至的部分习俗,以禳辟恶气为主的节日。

五月初五的主要习俗在汉代即已形成,并且融合了古代先贤忠孝节烈的人文事迹,形成了以纪念屈原先生为代表的活动。五月初五在两汉魏晋称为“端五”,至唐代“端午”节正式定名。端午节的活动保存完整,渊源流传,历代兴盛不绝,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

过节小建议:

1、纪念屈原先生,感念先贤忠孝节烈的精神品质。

2、吃粽子。

3、带五彩线。

4、门户挂艾叶、菖蒲等。

5、注意卫生防疫。

6、依本地习俗,禳毒辟恶,参加、观看龙舟等活动。

7、避免入山。

搜索更多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以及赛龙舟的由来:节日正源,端午关键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