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黄石公素书》:杨园先生与补农书

人气:346 ℃/2023-12-24 14:30:46

杨园先生是明末清初理学家、农学家,《补农书》的作者,桐乡炉头(今龙翔街道杨园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姓张,名履祥,字考夫,世称杨园先生。其故居已毁,然尚知方位,其墓犹存,在今杨园村西溪桥西约150米处。

杨园先生一生未仕,以设馆授徒、躬耕农桑为业,尊崇程朱理学,著作颇多,他所著《补农书》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太湖地区农业经营的专著,内容丰富而具体,为后世所重。

传统时代的读书人一般都轻视农业生产劳动,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但张杨园则不然,他在《与严颖生书》中说:“廊庙山林俱有事”,不论是在“廊庙”为官,还是在“山林”为农,都可以有所作为。他又在《补农书》中说:“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食之所自”。这是张杨园撰写《补农书》的思想基础,可以肯定,如果张杨园没有这种重农思想的话,是不可能写出像《补农书》这样具有重大影响的农业著作的。另外,张杨园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其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也为他撰写《补农书》提供了便利。

明亡后,张杨园结束了在江浙一带的游馆生活,隐居炉头乡里,一面继续设塾授徒,一面躬耕农桑。他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识其端。”

《补农书》是为补充湖州涟川《沈氏农书》而写,《沈氏农书》成书于明崇祯末年,张杨园深感此书之不足,遂加以补充校订,故称《补农书》。由于张杨园长期的调查研究、观察比较和实验证明,所以,他在艺谷、栽桑、育蚕、畜牧、种菜、莳药等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陈克鉴在《补农书引》中说他“凡田家纤悉之务,无不习其事,而能言其理”。

《补农书》分上下两卷,包括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附)、家常日用、补农书后、总论等章节,附录有:一、策邬氏生业;二、策溇上生业、淡黄齑法;三、壅田地额、拔蛇法、削草;四、论水利书。除记述水稻、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外,还对麻、桑、菊等经济作物作了详尽的记载,特别是对菊花,张杨园是最早记载桐乡杭白菊的人,《补农书》也是最早记载杭白菊的桐乡地方文献。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英,冬食根。每地棱头种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叶之半。茶性苦寒,与甘菊同泡,有相济之用。若种之成亩,其利视种豆自倍。吾里不种棉花,亦有以此为业者。但费采摘工夫,及适市贸易,耳目混乱耳。种植甚易,只要向阳脱水而无草,肥粪甚省。有黄白两种,白者为胜。”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菊花的性能、功效和食用方法,还介绍了种植方法,核算了种植利润,并明确指出“有黄白两种,白者为胜”。考证现在桐乡菊花种植最为集中的龙翔街道、凤鸣街道和石门镇等区域,菊花确有黄、白两种,其中绝大部分为白菊,黄菊只是零星散见于高冈岸壁,但始终未绝迹。由此可见,早在三百多年前,桐乡人即以种菊为业。所以说“三百年留香”一语,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杭白菊在桐乡漫长的种植历史,而且涵盖了桐乡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涉及桐乡历史名人张杨园先生和他不朽的农学著作《补农书》。

后世对《补农书》的评价相当高,现代著名农学家陈恒力教授在《补农书研究》一文中称它“是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最可宝贵的遗产”。1957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曾专门组织力量来嘉兴地区农村进行过深入调查,对此书作过专题研究,并来桐乡炉头拜谒了杨园墓。

张杨园卒后初葬于故宅东南半里处,四年后迁葬村北西溪桥西的高燥地中。有清一代,杨园先生墓曾数度重修。康熙六十年(1721),海盐张朝晋、余姚陈梓募资首修墓园。乾隆十六年(1751),浙江学政雷鋐题碑:理学真儒杨园张先生之墓。嘉庆六年(1801),桐乡县令李廷辉捐俸重修,二十三年(1818),县令黎恂又重修。咸丰四年(1854),平湖顾征君募捐建墓门,栽松柏,并在西溪桥南堍筑石埠头,以便谒墓者停泊船只。同治三年(1864),浙江巡抚左宗棠捐廉银大修,于墓周以条石筑罗城,并从河埠筑一石道直通墓门,题写墓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又立石碣于墓门前,以示乡人永远防护,禁止采樵。同治十一年(1872),桐乡县令李春和在墓左侧建祠二进,作祭祀之用,并于祠前开凿一池,内植荷花。

十年动乱中,杨园墓、祠被毁,荷塘改为水田。2005年,墓地周围进行土地整理,高地削为平田,但为了保护杨园墓,特意留下一块未作整理,所以现在墓地尚存,并遍植松柏以示纪念。

2011年,杨园先生诞辰400周年,龙翔街道办事处与文化部门出资重建墓园,筑道建亭,植松栽柏,修葺一新。常有人前往吊古追思。

搜索更多有关“《黄石公素书》:杨园先生与补农书”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