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足跟骨质增生董氏奇穴处方,董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人气:305 ℃/2023-09-13 22:20:14

【原文】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悠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白话文】凡是想学习书法的人,下工夫可分作三个阶段,初始时要专一,其次要广博,三要脱胎换骨至化境。

每段约三、五年火候才行。初学者取古人的大家,以一人作为宗主(专攻)。找对门庭后,脚根要把牢,朝夕沉没其中,务必使笔笔相似,使人一望就知道是从某家嫡系,纵使有人劝说、讥谤我,都不能为之稍有动摇。

常有一笔或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的,此时犹如头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种地步,往往退缩而灰心。我此时却心更坚,志更猛,功更勤,一往直前,久而久之,则会有部分合辙相应,初段的难处就是这样。此后才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临时各家外形规范,时时铭记于心中,又要常常回顾开始的宗主,将各家的长处默记并归其源处(我理解为原是某家还属某家。不知然否),不为所诱惑,工夫到此,约五、六年可以。

到未段则没有其他方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而又时时出入各家,至无古无今无人无我之境,一直写到极其熟练的程度,忽然开朗,层层深入,洞察古人精奥,我笔底自然迸出天机,变化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受束缚又不脱离的境界,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原文】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锋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白话文】书法之路小道,但并不容易!能用笔就是大家、名家,需要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钟太傅(钟繇)的得意处;“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书的赏心悦目处。就此几句,便可体悟古人用之妙。古人每每说弄笔弄字,最可细细品味。临《乐毅论》十五日,深刻体会藏锋的妙意;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这就是悟到二层了。癸巳(注:时间我不能确定)临来仲楼(估为藏书之楼)《十七贴》,深悟转换的妙用;到二十日,又悟到侧左让右的秘诀。余二十多岁时见到苏东坡法书,即猜测其为偏锋,亦时有疑惑,不敢轻意下结论,直至癸巳(应当指年,估计上同)秋,在蒋子久家见黄山谷(庭坚)小品,其中有苏东坡不善写草书,只用诸葛笔,又说弓背伏案,倚笔(估为持笔法)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想此说法,二十年不可解的疑惑,一日而豁然开朗了。

【原文】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一时尽悟,可入古人之室矣!

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或曰古人有忙中不作草字,奈何?曰:斯人斯时所未学者,草耳,未学则以为难,理或然欤?或曰:此说误。不及作草者,不及起草再誊真耳。学行书即能通真,学真书不能通行。以此知行书之功不小。

【白话文】大凡以学书而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而应当以行书为主,守定一家作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的入微处,然后另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面所学临三月,经此一番,眼力自是不同与前,如此数番,以各家之妙资养我,转变阻塞为变化,再转到入再到妙(此句颇费解,故只能胡乱翻之),这样三年,然后再取所主宗法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显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而得奇宕,此时真书、草书、行书自会融会贯通,可入古人堂室了。

行书点画之间要有草意,是指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循,而有遒劲萧淡静远之风致,要深得回腕藏锋的妙处,必须自然出笔下墨。如果你先学《黄庭经》《洛神赋》以端正固本,而后学习各种草书用以发启气韵,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定格调,怎能不至灵妙境呢?行书之功十倍于草收。或许你会说:古人有惶恐(注:忙,《康熙字典》可解为“怖”怖,惶也)而不作草书,为什么?答复:此人那时没学草书,草书,没学的人以为难,或许就是这个理吧。或者说:这种说法有误。不能写草书的人,都不能举(起,古有举之意。是举一反三之举)草哪能察(誊疑为詧字,因古书上查不到誊。此字作察解)真书呢。学行书就能通真,学真书却不能通行。可见行书之功不小啊。

【原文】锺太傅书,一点一画皆有篆隶之遗,至于结构,不如右军。格之凤翥龙蟠如张芝,如索靖,皆锺一家书,以右军视之,正如太羹元酒不复过而问矣!锺书须玩其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旨趣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动,简却少蕴藉,于势之一字尚未尽致,若夫王则纯以势胜势,奇而反正,则又秘之又秘矣!

【白话文】钟太傅(钟繇)书,一点一画之间皆有篆隶遗意,至于结构,不如右军(王羲之)。如张芝凤翥(古解:飞举也)龙蟠之法式(格亦可作法式解,或感通,此处亦可),如索靖,都是钟繇一家书,在右军看来,正如太羹元酒(太、元均有初的意思,此处未查到,是否为典故,我理解为没熟的羹和酒。不知然否)不复过问(勉强可解)!钟书须玩他的点画,如鱼、如虫、如枯枝、如坠石,其趣旨在点画之间,虽古却少变化,简却少蕴藏,于势一字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而王则纯以势取势,奇反而正,真是神秘又神秘啊。

【原文】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白话文】华亭(董其昌)年少时,学李北海(李邕)书,又学米襄阳(米芾)书,于两家盘旋最久,故得到李书十之二三,得米字十之六七。生平无所不临写,而最得力却在这里。后学董其昌书法的人,不知舍掉李、米而直接学董。如果以董来学董最终得不到董。米芾中年才临颜书(应该是颜真卿)。陈中丞(此名历史上有唐朝和明朝有记录,文中似是宋朝人。资料有限故无法确定)好学习书法,得米元章(米芾)提笔法,说是“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而无臂力。问道:提笔也可写小字吗?元章笑着答,小吏取纸书黼黻,称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形容很小,蝇头小楷),而位置、规模皆仿佛若大字,你说为什么?回答说:没有其他方法,只有从今往后,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而久之自然熟悉了!①

【原文】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白话文】八法(永字八法)转换(我理解为八种之间变换),要每一笔分得清楚,又要笔结合得浑(我理解为无痕迹,想来是指笔画转换之间结合部)。之所以能够清而又能浑,全在能留得住笔,留笔是在于能转换,看见转换的地方,用笔一反一正,这是结构用笔,即古人所谓回腕藏锋之秘,只是不肯说明吧了。所谓手授口传诀,试问如何能留的原因,首先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下坠时,才能说到留,笔笔既能留了,如何能转?说:此就是提笔的结果啊,能提笔,而又认得转换笔(锋),自然笔清,笔笔浑。得其法贵在书窗下练熟,及临书时,一切都忘,只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观舞剑而悟得书法的人,是张旭,观斗蛇而悟的人,文与可(文与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名“文同”),舞剑斗蛇最能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才定下来。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是:出、收、放、转。

【原文】余虽得元宰嫡传,初学书时,只临肥本兰亭,三年不辍,又不敢易他贴。介子尝笑其拙。三年后方临董书,旋临官奴贴,又稍涉坡仙北海,旋弃之,遂转学杨少师乐志论,又复有悟,但嫌其结构谨严,无疏散之致,又以舞鹤赋为主,如此二年,遂临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者,七月及临毕。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如意。余私心恨之,乃掷笔不敢作书者数月,后又猎心复萌,取旧日所临再虚心奋入,觉此际较从前大有不同,每一字中,又开无限法门,与我相瞻于静对之际,若以精微相合者,然后知古人之妙,未敢轻示后人,又必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见一分,有十分则见十分也。盖每字有数层悟入者,余乃知之又敛。我胜气淡,我妄心临颜柳欧虞而寝食于褚者,数月于宋之四家,元之一家,明之诸家,皆无所不窥,而独以米老为最,又取从前诸帖,时时拈起,回旋往复屈指计之,不知费几许几月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白话文】我虽得元宰(董其昌)嫡传,初学书法时,只临肥本兰亭(《定武兰亭肥本》),三年不停辍,又不敢换其他帖。介子(人名,未考证)曾经笑我笨拙。三年后才临董(其昌)书,后又临《官奴帖》,又稍涉猎坡仙北海(李北海,李邕),后又放弃,转学杨少师[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官至少师太保,世称“杨少师”。]《乐志论》,又有所悟,但嫌他的结构过于严谨,无疏散的风致,又以《舞鹤赋》为主,这样二年,随后不停地临二王全帖十册,不下座位,七月临完。之后,作字更拙陋,无一笔能如意。我心里恨啊,于是有几个月丢下笔而不敢再写书,一天突然又萌发写书之意,拿来以前所临的帖,再虚心临习,学得现在比从前大不一样,每一字中,又显现无限门道,和我相对与精微之处,悟得古人书法之妙,不敢轻意示于后人,必等待后人有一分眼力,则能见一分微妙,有十分则见十分微妙。大概每一个字要有数层体悟才能深入,我明白后又聚敛它(我理解为现代词之“总结”不知然否)。我不熟(胜:古字作不熟意)而气薄,忙乱(妄:乱,诞,罔)地临写颜、柳、欧、虞各体而废寝忘食,几个月在宋四家,元一家,明各家之间,无所不窥,而在米芾用力最多,又取从前各帖,时时拈起再临,似这样反复,而屈指算算,已不知多少个日月了!

乙巳年春天,经过昆陵,见到王双白,王双白见我书由于偏于谋正(静,古可作谋解),告诉旁边的人说:这似董而深谙少师书法的,是董元宰(董其昌)后一人而已。因此劝我,不必遍临各家书法,应当以董家笔法为主,间以少师,已足够成家传世了。从此开始专学董华亭(其昌),发誓以此终老。王双白少年就跟随董先生历游,到现在已六十多了(不知此处是六十多岁还是六十多年)。董先生历游南北各地,王双白多跟从着,所以笔法精深,说得不传之秘,又亲自书定了三十二字传授给我,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我初见不以为然,大概我对势字,还未深明,而每取各家说法,以为没有不从中锋而得书,今日说“侧笔”,从何说起呢?(有中锋哪还有侧笔第二呢——或除中锋外哪还有其他呢?)我从事此有些年,唯这一字没有了解,不是中锋的过错吗?回来后临帖数百字,试双白所传授的方法,还是不能了解这一势。初秋病了一场,一直到十九日才好些,坐在亭子中,见风吹竹叶互相迎送,忽近忽远,仿佛有所悟,觉得前些日子的半解半阻,到此茅塞顿开,突然清楚了!羲之说: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这中句贵在先讲清楚了,参透这话,知道转腕重要啊,其次选临古帖,选择好的临摹它,贵在知道取舍,再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察看起止,方法熟练之后自然能神化。

【原文】董先生用羊毫笔,笔头很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笔笔尖!用它写小楷、小行楷或微杂紫毫。若写匾额则宜用羊毫,字大,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一般是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说是用笔宜肥也。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贱,以其偏旁欹斜鲜庄雅之度耳。

搜索更多有关“足跟骨质增生董氏奇穴处方,董元宰先生临池妙诀”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