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正史三国时期四大谋士 三国时期最有能力的扬州刺史

人气:165 ℃/2023-10-20 05:10:45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刘馥,字元颖,是沛国相县的人。他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扬州。建安初期,他劝说袁术手下的戚寄和秦翊,带着他们的部队一起归降曹操。曹操对他很高兴,让司徒任命他为司徒府的属官。后来,孙策安排的庐江太守李述攻击杀死了扬州刺史严象。庐江的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集了几万人在江淮地区,造成了郡县的破坏。曹操当时正面临袁绍的威胁,认为刘馥能够处理东南方面的事情,于是上表推荐他为扬州刺史。

刘馥

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於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茄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畜。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

刘馥接受了任命,单独骑马到了空无人烟的合肥,建立了州府,南方包容雷绪等人,都被他安抚收服,纷纷上贡。几年之内,他的恩惠和教化广泛传播,百姓喜欢他的政策,从江南逃难的人都纷纷回归,有几万之多。于是他招聘了许多读书人,建立了学校,扩大了屯田,修建了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水利工程,灌溉了稻田,官民都有牲畜。他还加高了城墙,储备了大量的木头和石头,编制了几千万片草席,储存了几千斛的鱼膏,为战争和防御做好准备。

建安十三年卒。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以为虽董安于之守晋阳,不能过也。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

刘馥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孙权率领十万人攻打合肥,围城一百多天,那时天天下雨,城墙都快要倒塌了,于是用草席盖住,晚上用油脂点亮城外,观察敌人的动向,做好防备,敌人被击败逃走了。扬州的士民更加怀念他,认为他守合肥的功劳,就算是董安于守晋阳,也比不上他。他修建的水利工程,一直到现在还有用处。

孙权

馥子靖,黄初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诏曰:“卿父昔为彼州,今卿复据此郡,可谓克负荷者也。”转在河内,迁尚书,赐爵关内侯,出为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书与靖曰:“入作纳言,出临京任。富民之术,日引月长。藩落高峻,绝穿窬之心。五种别出,远水火之灾。农器必具,无失时之阙。蚕麦有苫备之用,无雨湿之虞。封符指期,无流连之吏。鳏寡孤独,蒙廪振之实。加之以明擿幽微,重之以秉宪不挠;有司供承王命,百里垂拱仰办。虽昔赵、张、三王之治,未足以方也。”靖为政类如此。初虽如碎密,终於百姓便之,有馥遗风。母丧去官,后为大司农卫尉,进封广陆亭侯,邑三百户。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自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馀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荣辱之路;其经明行修者,则进之以崇德;荒教废业者,则退之以惩恶;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浮华交游,不禁自息矣。阐弘大化,以绥未宾;六合承风,远人来格。此圣人之教,致治之本也。”后迁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靖以为“经常之大法,莫善於守防,使民夷有别”。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边民利之。嘉平六年薨,追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曰景侯。子熙嗣。

刘馥的儿子刘靖,黄初年间从黄门侍郎升任庐江太守,诏书说:“你的父亲以前是扬州刺史,现在你又担任这个郡的太守,可以说是继承了他的遗志。”后来调到河内郡,升任尚书,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出任河南尹。散骑常侍应璩给刘靖写信说:“你进朝为皇帝的谋臣,出外管理京畿。你治理百姓的方法,日益月长。你建立了坚固的边防,消除了敌人的企图。你分别征收五种税赋,避免了水旱灾害。你提供了农具,不让耕种错过时节。你用草席保护了蚕桑和麦田,不让雨水浸湿。你按时发放封符,不让官吏拖延。你救济了寡妇、孤儿、老弱,给他们提供粮食。

再加上你明察秘密,坚持法度不屈;下属官员都服从皇帝的命令,百姓都安居乐业。即使是古代赵、张、三王的治理,也不如你。”刘靖的政绩就是这样。起初虽然很严厉,但最终百姓都受益了,有了刘馥的遗风。他母亲去世后,辞去官职,后来担任大司农和卫尉,进封广陆亭侯,封邑三百户。他上疏陈述儒家教育的根本说:“学习是治理乱世的准则和方法,是圣人的大教化。自从黄初以来,建立太学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成就很少,主要是因为博士选拔不严格,学生逃避服役,贵族子弟不愿意和平民同学,所以没有人愿意学习。虽然有太学的名义,但没有真正的人才;虽然有教育的制度,但没有实际的效果。应该严格选拔博士,选用品行高尚、有资格当老师的人来掌管国子监。

按照古代的法规,让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子孙,在十五岁时都进入太学学习。明确规定升降荣辱的途径;对于经书明晰、品行修正的人,则提拔他们以崇尚德行;对于荒废教业、无所作为的人,则降级他们以惩罚恶行;表彰善行而教导不能者则劝勉他们,浮华交游者则禁止他们自行退学。这样可以开展大化,使得未服从朝廷的地方都归顺;天下都受到风化,远方的人都来效仿。这是圣人之教,治理之本也。”后来升任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刘靖认为“经常之大法,没有比守防更好的了,使得百姓和边疆的人有所区别”。于是他开拓了边防,屯兵在险要的地方。又修建了广戾陵渠大堤,灌溉了蓟州南北的土地,三更种植水稻,边民受益了。嘉平六年去世,追赠征北将军,进封建成乡侯,谥号景侯。他的儿子刘熙继承了爵位。

曹丕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郡温县的人。他九岁的时候,有人在他父亲面前叫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轻视别人的父母,就是不尊敬自己的父母。”客人向他道歉。十二岁的时候,参加了经书考试,被选为童子郎,监考的人因为他身体高大,怀疑他隐瞒了年龄,审问他。司马朗说:“我家里外面的人,都是世代身材高大,我虽然年幼,没有傲慢自大的风气,也不会故意减少年龄,为了早点出人头地,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对他很惊讶。后来关东起兵反抗朝廷,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县,靠近山区险要的地方,想要搬到温县去。

司马朗对李邵说:“像唇齿相依的比喻,不仅是指虞国和虢国,温县和野王县也是一样;现在你离开那里而住在这里,就是为了逃避朝廷灭亡的危机。而且你是国家的重臣,现在敌人还没有到来,你就先行搬迁,靠山的县城一定会惊慌,这就是动摇百姓的心志,给奸邪之徒留下了机会,我私下里为郡内担心。”李邵没有听从。靠山的百姓果然叛乱,内迁,或者被敌人掠夺。

司马朗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於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那时候,董卓迁天子到长安,自己却留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是治书御史,本来要跟着天子去西方,因为四面八方都有战乱,就派司马朗带着家人回到本县。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跑,就把他抓住送到董卓那里,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龄,差点就背叛了我!”司马朗就说:“明公您以高尚的品德,遇到了乱世的局面,清除了一群恶人,广泛选拔了贤士,这是您真心诚意地关心天下,想要建立太平的政治。您的威德越来越盛,您的功业越来越显著,但是战乱每天都在发生,各个州郡都在动荡,京畿之内,百姓不安生活,放弃了房产田地,流离失所或者躲藏起来。

虽然您在四个关口设立了禁令,严厉地惩罚违法者,但是还是没有平息乱局,这是我回到本县的原因。希望明公您审视过去的事情,多加思考一下,那么您的荣誉和名声就会和日月一样永恒,伊尹和周公都不如您。”董卓说:“我也有这种觉悟,你说得有道理。”

董卓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到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荥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钞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於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司马朗知道董卓必定会灭亡,怕被他留住,就分散了财物,贿赂了董卓身边的人,请求回到乡里。到了温县,他对父老说:“董卓残暴,为天下人所恨,这是忠臣义士奋起的时候了。我们的郡和京城相邻,洛阳东边有成皋,北边有黄河,天下起义的军队如果不能进攻京城,就会停留在这里。这里是战乱频繁的地方,很难安全无事,不如趁着道路还通畅,带着全家人东迁到黎阳。黎阳有驻扎的军队,赵威孙同我们乡里有姻亲,他是监营谒者,掌管着兵马,可以作为我们的依靠。如果以后有什么变化,再慢慢观察也不迟。”

父老们都不愿意离开故土,没有人跟他走,只有同县的赵咨,带着家人和司马朗一起去了。后来几个月,关东各个州郡都起兵反抗董卓,人数有几十万,都聚集在荥阳和河内。诸位将领不能统一指挥,放纵士兵抢劫百姓,死去的人几乎占了一半。过了一段时间,关东的军队散去了,曹操和吕布在濮阳相持不下,司马朗就带着家人回到温县。那时候正值大饥荒,人相食,司马朗收容了自己的宗族,教导了自己的弟弟们,没有因为乱世而放弃学业。

司马朗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恐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迁元城令,入为丞相主簿。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於策为长。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议虽未施行,然州郡领兵,朗本意也。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雅好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盛得名誉,朗常显贬下之;后觌等败,时人服焉。锺繇、王粲著论云:“非圣人不能致太平。”朗以为“伊、颜之徒虽非圣人,使得数世相承,太平可致”。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遗命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州人追思之。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初朗所与俱徙赵咨,官至太常,为世好士。

司马朗二十二岁的时候,被曹操选为司空掾属,后来任成皋令,因为生病辞职,又当了堂阳长。他的治理宽厚仁惠,不用鞭子和棍子惩罚人,百姓也不违反法令。以前有些百姓搬到都城里去了,后来县里要求他造船,搬迁的百姓怕他做不好,就自发地回来帮忙,可见他们对司马朗的爱戴。后来调任元城令,入朝廷为丞相主簿。司马朗认为天下动荡的原因,是因为秦朝废除了五等爵制,而郡国没有蒐狩习战的准备。他建议虽然现在不能恢复五等爵制,但可以让各个州郡都设立兵力,外面防备四方的异族,里面威慑不服从的人,这是长远的策略。他还建议恢复井田制度。他说过去因为百姓都有自己祖传的土地,不好强行夺走,所以一直没有实行。

现在正值大乱之后,百姓分散流亡,土地没有主人,都可以归为公田,应该趁这个时机恢复井田制度。他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各个州郡都有了兵力,这是司马朗本来的主意。后来升任兖州刺史,政绩很好,百姓称赞他。虽然在军中任职,他常常穿着粗布衣服,吃着难吃的食物,节俭自己也带动下属。他喜欢人伦道德和典籍方面的书籍,他的乡里李觌等人很有名气,司马朗常常贬低他们;后来李觌等人失败了,时人都佩服司马朗。钟繇、王粲写论文说:“只有圣人才能实现太平。”司马朗认为“像伊尹和颜回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圣人,但是如果能够几代相承,太平也可以实现。”

建安二十二年,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讨东吴。到了居巢县,军队里很多士兵得了病,司马朗亲自巡视安慰他们,并且提供医药。他也染上了病去世了,当时四十七岁。他遗嘱说用布衣幅巾裹尸,并且用当时的衣服埋葬他。州里的人都怀念他。曹叡即位后,封司马朗的儿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封邑一百户。司马朗的弟弟司马孚又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后,司马望的儿子司马洪继承了爵位。

最初和司马朗一起迁移的赵咨,官至太常,是当时的名士。

赵咨

搜索更多有关“正史三国时期四大谋士 三国时期最有能力的扬州刺史”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