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惠城中考按户籍还是学籍 惠民城考,二

人气:288 ℃/2024-03-05 23:26:09

自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棣州治迁至乔氏庄,至崇宁元年(1102)朝廷派工部尚书牛保亲赴棣州督筑城墙,其间近百年,棣州一直处于有城无守的状态,这是为何?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朝与契丹在澶渊(濮阳)一带有一场影响宋朝乃至中国历史的战争,史称“澶渊之战”,此战以宋朝的胜利而结束。战后,交战双方订立了“澶渊之盟”。此盟给宋朝带来了近百年的和平环境和发展机遇。盟约中其中一条规定: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因棣州城处于北宋王朝的北部边关地区,所以迁至新址后的近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有城无守的状态。

徽宗崇宁元年(1102),宋辽“澶渊之盟”已过去九十八年之久,边境盟约早已名存实亡。契丹南侵,屯兵已至庆云,棣州有城无守,裸立于北宋抵抗契丹的前沿。徽宗上台后整肃边防,急派工部尚书牛保亲赴棣州督筑城墙。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武定州志》对牛保所建的宋城做了如下记述:“崇宁元年,始诏工部尚书牛保甃(zhòu,音“宙”,砌砖)治砖表。周十二里,崇三仞有三尺,上阔丈余,基倍之。”结合对卫星照片的测量及这段文字的描述,我们对武定州城的大致尺寸,有了一定的了解。武定州城周长约6700米,其中东边长1941米,西边长1960米,南边长1417米,北边长1382米,大致呈南北长方形,其东西两边略长于南北两边。按宋时的度量,一仞等于八尺,一尺等于现在的31.2厘米,折算城墙的尺寸:高约8.5米,上宽约3.1米,基宽约6.2米。墙体为夯土建成,外覆以墙砖。另据《武定州志》载:“所建门楼有四,重城并门有八,腰角楼十一,小铺百,直房并马道八,炮楼一十六。砖覆城面阔丈余,垛口千余,池深数尺,”城上前沿有垛口(堞墙)。志称“垛口千余”。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定量数词。按古时的筑城规制,垛墙每八尺有一口,口长二尺。也就是说,一垛一口共一丈,即三米。武定州城长6700米,加城门、角楼、敌台约有7000米,按此计算,应有垛口2300多个。按规制,垛墙高1.75米,厚45厘米(即一立砖长)。垛口的中部还留有“悬眼”用以瞭望和射击。城上内沿的矮墙称“宇墙”,一般高0.75米,厚与垛墙同。

抗战时期的城墙

西南角城墙现状

东南角城墙现状

城有四门,门上各建有一楼,称“门楼”。门楼为两层歇山重檐式阁楼,楼在城上,雕梁画栋,巍峨高耸。明为瞭望,实为壮一方之形盛。四城门外各有半圆形瓮城。瓮城是城门外拱卫城门的小城,半圆的两头与城墙墙壁相接,高与城墙同。城初建时,出于防御的考虑,四瓮城均不开正门,但在明万历《武定州志》的城图中看大门已正出。这说明在后来城墙的维修中有所改动。四瓮城门眉各镶有青石板,青石上与城门楼上都镌刻有门额。初时,南门瓮城门额为“明远”,楼额为“明远”;北门瓮城门额为“靖安”,楼额为“紫薇”;东门瓮城门额为“青肃”,楼额为“春风”;西门瓮城门额为“金景”,楼额为“景山”(在1997版《惠民县志》以及乾隆、光绪版县志中都记载为南门瓮城门额为“金景”,西门瓮城门额为“明远”。然而“金景”的意思为“西方落日”,用在南门门额有些不妥,所以笔者认为此处应该是县志记载错误。在查阅嘉靖《武定州志》后发现,其对门额的记载为“东南西北门四,各三重,中门不正出,惟委外门额各有石镵(chán)“青肃”“明远”“金景”“靖安”字。”所以南门门额应为“明远”,西门门额应为“金景”)。明嘉靖十四年(1535),王玑任武定武备道佥事,重修武定城墙,并根据武定州所处的战略地位,更楼额四扁,南门为“仰岱”,北门为“拱京”,东门为“眺海”,西门为“思河”。嘉靖《武定州志》载:“玑之说曰:拱京,志急君也;思河,志民隐也;仰岱、眺海,志学也。”

1945年惠民解放时的南城门

南门瓮城

复原的北城门

城墙的四角有角台。角台即城墙四隅转角凸出墙体的实心台。按型制,一般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武定城墙角台均为圆形,各角台上均建有歇山重檐式二层阁楼。后因城墙的东南角台占州城巽(xùn,音“训”,即八卦中所指东南方向。此位为大吉,一般为文化设施。)位之利,故改建为魁星阁。

魁星阁

城墙四边凸出墙体的台称“敌台”,也叫“墩台”“马面”。是城墙进行立体防御的重要平台。按城防计,两敌台间隔两箭所及的距离,站在敌台上用弓箭可对攻击到城下任何地方的敌人实行进攻性防御。所以敌台的间距一般在120米左右。宋人陈规在他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写道:“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嘉靖《武定州志》的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武定州城墙的防御设施。武定城墙敌台有两种,一种是大敌台,称“腰台”,共七个,南、东、西边各两个,北边一个。均坐落在城门与角楼中间,台长25米,凸出城墙约8米,台上均建有歇山重檐式阁楼,称“腰楼”。另一种是小敌台,称“炮台”,共十六个,每边各四个。炮台长约6米,凸出城墙约3米。时至明朝,随着*********的普及,火炮已成为重要的防御武器,城墙敌台的设置就没必要按宋时那样密集。明时武定城墙的敌台,共二十三个,都均匀地布置在角楼、城门之间,平均间隔290米。高与城平,台前、左、右有垛墙,这对以火炮为主要武器的防御体系来说,正是火力所能覆盖的距离。

武定城墙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防御设施就是铺房。铺房,也称“卡房”,是明清时期住兵的房子。嘉靖《武定州志》载:“敌台百有九。”疑为铺房的笔误。根据实地考查来看,武定城墙周长6700米,不可能,也没有如此密集的敌台。根据万历《武定州志》武定城图及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城墙的铺房均为硬山式面阔一间的房子,根据测算,铺房的间隔平均在50米左右,南墙24个,北墙21个,东、西墙各32个,共109个。

棣州城墙建成九百多年来,除正德七年(1512)许逵进行过大修外,先后又有过十三次修缮,即金大定十九年(1179),诏守臣修葺;明成化五年(1496),知州卫述重修;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赵永祯与千户所分修;嘉靖十四年(1535),佥事王玑重修;天启元年(1621),知州南拱极重修;崇祯十一年(1638),副使曾栋、知州王永积相继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州董鼐重修;乾隆九年(1744),惠民县知县张维垣奉文修筑;五十七年(1792),知县王修龄重修;五十八年(1793),署知县熊官梅领帑重修;嘉庆十八年(1813),知县兴昌修排墙、垛口;咸丰二年(1852),知府程伊湄捐廉修北城;三年(1853),知县余棨捐廉修城池,所费甚巨。

搜索更多有关“惠城中考按户籍还是学籍 惠民城考,二”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