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古代避暑vs现代避暑:学学古人如何避暑让我们玩转这个夏天

人气:472 ℃/2024-03-23 15:17:25

夏天的热,搁在哪朝哪代都是一样的。但你知道吗?在没有空调电风扇,不能去北极避暑的时代,古人的日子可比我们想象的可有意思多了。不要再对着夏天送上一张苦瓜脸了,学学古人“烦夏莫如赏夏”,让2015年的夏天,从里到外分外清凉。

当然,一到夏天,面对清蒸火烤,忍不住要吐槽的古人也是还是有的。比如大诗人杜甫《夏夜叹》里说,“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即便是诗圣,也只能哀叹“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样消暑的。

编辑:赵佳

从设计房子开始

古人没有空调,但你可知道人家崇尚的可是“天然环保,最妙自然风”的聪明的住宅。这个角度,跟现在的建筑大师设计房屋时强调“自然”的思路就不谋而合了。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

从纳凉工具入手

根据相关的记载,我国在古代很早就有了所谓的“冰箱”。虽然在古代的时候的技术是远远的落后于现在的,但是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 “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

从着装入手

一般人都以为,即便是夏天,古代人都是穿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有人问,古代人怎么受得了?有钱人家会选择用丝绸做夏装,而普通人家多采用麻、布等,所以即便长袍长裤,倒也凉快。这是由于古人的纱袍、长裤,覆盖皮肤,不接受阳光直射。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比如达到 37℃,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古人的长袖袍子相当于起了防晒衣的作用,所以也不是穿得越少就越凉快。学习古人,选择真丝、纯棉、麻棉等天然纤维,透气又舒服,是避暑着装的首选。

去茶馆享受免费风扇车

夏日炎炎似火烧,若有凉风徐来,当然感觉佳妙。但自然风毕竟不是想来就来的,有一种风却经常有,那就是茶馆酒楼等营业场所的“水激扇车”所吹的风。南宋时的“风扇车”可能已经走进更多的家庭之中,但并非大规模普及,而茶馆酒楼是一定有风车的。如王镃有《暑夕》诗曰:“朱门正役风车苦。”程垓有《浣溪沙》词曰:“闲倚前荣小扇车。”均说明其普及范围并不大。老百姓想享受清凉舒适的风,只能去蹭,做个“蹭风族”。所以学学古人,夏天去商场、超市蹭蹭空调吧。

中药解暑汤 我中医的博大精深

除了老百姓喜欢制作暑汤消暑外,宫中的御医在夏季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还有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扁豆、陈皮、茯苓、木瓜、滑石、甘草等。这些中药对于治疗在湿疫时气发生的暑湿感冒比较有效。八月份是暑湿的月份,服用藿香、甘草、金银花等中药或汤剂也有利于预防中暑和感冒,记得这些药方,让老祖宗的智慧为我们驱散夏日的酷热。

户外亲水纳凉

来自大自然的风,自然是最清凉,晋陶渊明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是羲皇上人。”炎夏得遇凉风,羲皇莫如。唐王维也写诗:“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坐在风口处,光脚丫漱流水,自然暑热立即全消。李白选庐山避暑,还写下《望庐山瀑布》,估计也是觉得爽快到必须抒发情怀吧。所以,还是关掉空调,来宝鸡的避暑圣地清凉避暑吧。

搜索更多有关“古代避暑vs现代避暑:学学古人如何避暑让我们玩转这个夏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