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家人信迷信怎么解决?触犯了迷信禁忌有点担心

人气:314 ℃/2023-11-19 15:57:49

我有晚饭后散步的习惯,一次散步时听到草丛里沙沙响,拿手机手电筒一照,有个白色的东西在那里移动。一时好奇,我就走过去拨开草细看。原来是这种小动物。如下图。

草丛里的刺猬

想到女儿没见过刺猬,我就想带回家让女儿看一看。结果,刺猬太重,身上的刺又太乱,拎着刺走不了多远就失手掉了下去,路上掉了两次。我用手电筒照它的时候发现地上有血,心里面就有点膈应了。摔破腿还好,小伤,血是嘴里吐出来的就说明内脏受伤,会致命的,要是无端害了它的性命,那就太糟糕了。

恰好这时有个上年纪的老人路过,问我捉了什么,我还没回答,他就大声说,赶快放了,这可不能随便捉,这是在神位沾神气的!我说,五通之一的白仙嘛,我知道。等老人走了,我就把它给放走了。过了几天,老婆说在单元门口见到一只刺猬,开玩笑说,会不会是找你报仇的,我说,怎么会呢?心里面却着实不舒服,膈应,忌讳,不安。

好歹是研究心理学的,怎么就被一点小事被吓到了呢?冷静下来想一想,突然有所觉悟,以前觉得宗教可怕,迷信可怜,现在觉得宗教也好,迷信也好,其实都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过线,利大于弊也说不定。比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真实的幸福》里这样写道:

有信仰的美国人的确较少吸毒、犯罪,离婚率和自杀率也较低。他们也比较健康,寿命较长。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太会受离婚、失业、生病和死亡等打击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无神论者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也更幸福。

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看,宗教与科学的对立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宗教是“宁可信其有”,科学是“宁可信其无”。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法律上以前实行的是“疑罪从有”,是宗教的态度,现在实行的是“疑罪从无”,是科学的态度。打这个比方可以让我们明白,科学的处事原则不一定就是好的,就像美国的辛普森杀人案,只因为找不到足够证据(有人毁灭证据),杀人者就被判无罪。但是,这个比方也可以让我们明白宗教的处事原则被滥用多么可怕,只是有嫌疑就被投入监狱几十年的人多么冤枉啊,那些无辜被杀的人更可怜。所以,两种态度都要有界限,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宁可信其有,要用到约束自己的言行上,不能用在惩罚别人上;宁可信其无,可以用到别人身上,可以用来探索规律,自己遇到事情实际上常常难以做到。

直接面对浩瀚大海的人更容易心生敬畏,也更容易迷信

在我看来,迷信和宗教代表的人生态度是一样的,都是“宁可信其有”。注意,我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义。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发现,生活在海边的那些原始人平时并不搞迷信仪式,只有到深海去捕鱼或者天气恶劣时才会做一些奇怪的仪式。王小波曾在他的杂文里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假如我没有病,我说肯定不信中医、神医的,但假如我得了不治之症,科学对我来说就不重要了。当一个人渴望某种结果时,难免“病急乱投医”,当一个人不愿面对某种结果时,难免会忌讳那些众口相传的“禁忌”。利益无关,高高挂起,利益相关,慌得一比。这种本性深植于人性,管你是什么大科学家,什么成功人士,都是一样。

约翰·哈佛雕像

理查德·怀斯曼的《怪诞心理学》里有大量有趣的迷信案例:

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在考试之前会习惯性地去触摸约翰·哈佛(1607-1638)雕像的脚,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则会去摸发明家乔治·伊斯曼(1854-1932,柯达创始人)铜像的鼻子。哈佛的脚和伊斯曼的鼻子都因这种迷信心理而被摸得愈来愈光滑了。

邮票上的乔治·伊斯曼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1709-1784,英国重要诗人)每次出门的时候都会先迈右脚,以求为自己带来好运,此外,他在人行道上行走时总会避开路面上的裂缝。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相信数字 13 一直在为他的生活带来好运,他说自己的名字由 13 个英文字母组成,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呆了 13 年后成为了该校的第 13 任校长。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波尔(1885-1962)会在自家门口放一个马蹄铁。有人问他是否真的相信马蹄铁会给他带来好运,波尔回答说:"不,但是有人告诉我,不管信不信它都会给我带来好运。"

然而,迷信毕竟要比宗教low得多。信仰宗教好歹也代表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迷信呢,只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担心俘虏了心智。宗教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规范,迷信呢,可谓是怪力乱神的大杂烩。宗教好歹给带人安抚,因为信仰宗教而过着节制有规律生活的人会更幸福、健康,而迷信则会让人过度忧虑而受到伤害。

要看透迷信的本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态度。迷信的本质是过于关注利益得失而轻易相信未经验证的因果结论。因此,迷信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为了得到某种结果的人会因为迷信而上当受骗,损失金钱甚至丢掉性命,不小心触犯了“禁忌”的人会因为迷信而过度忧虑,以至于损害了健康。比如,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研究发现:

在华裔和日裔人口中,每月 4 日因心脏病发作死亡的人数要比当月的其他任何一天高出 7%, 如果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慢性心脏病上,这个比例将会上升到 13%。 相对而言,美国白种人的死亡率在每月的 4 日并没有出现峰值。

与之相反,破除迷信则会让人更加健康。美国有一个“十三俱乐部”,是老兵威廉·福勒发起的,专门做一些破坏禁忌的活动,吃饭时,他们会每桌坐13个人,把盐撒在桌子上,交叉放置叉子,在室内打开雨伞,“尽管一直都在参与据说会招致厄运、死亡和疾病的活动,但十三俱乐部的成员被证明一直生活得健康而快乐。”(《怪诞心理学1》)

需要注意的是,对自己说“我不要迷信”是毫无用处的,甚至会加重心理负担。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维存在反弹效应(魏格纳效应),你越是压抑想法,想法就会变得越强烈。想要不受迷信的危害,应该这样:当你想要某种结果时,你可以做一些带有安慰性质的活动,但不能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到那些未经验证的事情上,以免上当受骗;当你不小心触犯了别人口中的禁忌时,你可以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去分析禁忌的由来,明白了怎么回事,就不会那么担忧了。

刺猬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禁忌”?因为刺猬生活在地下,似鼠似蛇,且一身尖刺,牙尖爪利,在缺乏生物知识的年代,被赋予一定的神力是很正常的。有些地方的食谱里是有刺猬的,在那些地方肯定就没有所谓“刺猬是白仙”这样的说法。

搜索更多有关“家人信迷信怎么解决?触犯了迷信禁忌有点担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