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农村大爷抓到一条15斤的鳝王:浙江渔民捕获1.4米鳝王

人气:484 ℃/2023-09-23 15:17:54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是世界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大国,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家园。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好转,近年来不断有珍稀物种抛头露面,比如罕见的豺、白颈鸭、中华穿山甲、中华鬣羚等等。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禁渔两年来水生生态也有所改善,“水中精灵”相继回归。就在近日,浙江温岭的一位村民打捞上一条罕见的怪鱼,全身遍布黑褐相间的花斑,连当地的老人都不认识。经专家鉴定,原来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在内陆河湖已局部消失多年。

1.4米“鳝王”现身浙江:性情凶猛,为何却很少见?

花鳗鲡是长江、黄河流域的珍稀名贵鱼类,也被称为大鳗、雪鳗、花鳗等等。在外观上,花鳗鲡区别于其他鱼类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体型特殊,鱼体前部为圆筒状,后部侧扁,体表光滑且有丰富的粘液,很像一条巨型黄鳝。另外一个特征则是体色呈褐色或灰黄色,全身遍布不规则的灰黑色或黄绿色斑点,辨识度较高。

花鳗鲡还被称为“鳝王”,主要是因为该物种是鳗鲡属中最大的一种,寿命可达40年,成年后可长到米级,比如:温岭市箬横镇村民意外捕获的这条花鳗鲡体长就达到了1.4米,体重足足有5.9公斤,这么大的规格非常罕见。

图源见水印

花鳗鲡究竟能长到多大?分开来看,雌鱼和雄鱼还有一定的差异,雌鱼的极限体长可达2.3米,雄鱼约为1.5米,重量可达20~40公斤。除了体型巨大外,花鳗鲡的习性也相当凶猛,主要捕食小型鱼虾、沙蚕、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饵料,偶尔摄食浮游植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2010年,在海南五指山的溪头坝子河边,上岸的花鳗鲡还曾捕食过鸡鸭,这类巨鳗在自然状态下几乎没有天敌。

根据老一辈鱼类学家的调查,我国的鳗鲡在60-70年代曾有很多,长江口、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诸省区的江河均有自然分布,“碗口粗的鳗鲡也很常见”。但到90年代以后,各地的鳗鲡开始从历史分布区退却,2000年后就更加罕见了。浙江温岭捕捉到的这条花鳗鲡,其实就是当地的首次报道。由此可见,现在的鳗鲡已经非常少见,但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野外种群数量稀少,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鳗鲡虽然缺少天敌,但长期的鳗苗捕捞、水域污染、江河水电站等枢纽兴建导致资源量锐减,成鳗的自然繁殖陷入了困境,导致种群规模逐渐萎缩,甚至局部消失。

鳗鲡的繁殖较为特殊,幼鱼在江河中生长发育,成年后则集中洄游到台湾省以东海域,亲本在水深400~500m的产床中产卵,一条雌鳗可产下700~1300万粒卵子。但仔鳗的成活率却很低,能成功洄游到江河并长至成鳗的几率十分渺茫。有专家做过估算,一条仔鳗自然成熟的几率只有0.0001%,100万尾幼鱼中可能只有一条能顺利降海繁殖。

在多种因素中,商业捕捞是幼鳗损失率居高不下的关键。一是因为鳗苗价值堪比黄金,一条5~7cm的幼苗价值30~50元左右,鳗苗捕捞业成了渔民眼中的黄金产业。二是因为幼鳗存在聚群洄游的习性,具备商业捕捞的规模效应。

鳗鲡之所以罕见,和生性也有很大关系。

野生鳗鲡行踪隐蔽、喜光怕暗、昼伏夜出,喜欢在阴雨天活动觅食。和鲢鳙等常见的上层鱼不同,花鳗鲡属于底栖性鱼类,平时单独摄食,水温高于38℃会潜入深水区或者钻入温度较低的淤泥中,温度低于5℃时活动减弱并进入冬眠状态,这些习性都增加了花鳗鲡活动的神秘性,被人发现的概率小之又小。

鳗鱼困局

根据生长规律,每年12月至次年6月,沿海的鳗苗陆续进入淡水河流,在河口处已完成从柳叶鳗到线状透明幼鳗的发育过程,若此时集中捕捞,人工养殖的成活率可达80%~95%,因而采捕时机最佳。

据资料记载,我国渔民对鳗苗的规模化捕捞始于20世纪70年代,鳗鲡养殖业的崛起激发了幼苗量的需求。很多渔民为了增收而暗自改进网具,密网网眼缩窄到0.8~2.2mm,远低于国家渔业部门所规定的3mm。在90年代初,鳗鲡资源就出现了严重衰退,期间,国内学者对种群结构、溯河生态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野生鳗鲡的生存危机。

例如在1997~2008年,国内科研团队前往长江口监测鳗苗的捕捞现状,经调查得知:每年参与作业的有证捕捞船数量为954~4713艘,平均每年为2190艘。在鱼汛期间,每天渔船捕捞593~52298尾鱼苗,平均值为13894尾。据此计算,(禁捕前)每年长江口的鳗苗捕捞量就高达数千万尾。

而在黄河流域,鳗鱼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因为根据多年来的监测,黄河鳗鲡近乎绝迹,很多河段都已经多年未见。

根据上世纪的调查,鳗鲡在黄河的晋、陕、豫、鲁等河段均有自然分布。黄河渔业资源调查协作组在1986年对各地种群进行了评估,发现鳗鲡的渔获量有减少的趋势。此后30多年,沿黄各省区又设计了多种采样频度,覆盖范围广泛,但黄河干游均未采集到鳗鲡的标本,这也再次说明其资源数量呈现出了减少、衰退的趋势。

正如前文所说,鳗鲡种群的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兼而有之。另外,国内很多水利枢纽在修建时未充分考虑到鱼类洄游的习性,没有尝试设计生态鱼道,对亲鱼的洄游、栖息和活动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鳗鲡还无法通过人工繁殖并育成,人工养殖的苗种也只能依靠于自然繁殖。所以,保护鳗鲡的主旨有且仅有一条:维持并扩大自然繁殖的规模。为此,有必要在减轻捕捞力度的同时,着手改善江河生态,加强河口保护,并在水库项目的设计中加入鱼类迁徙保障内容,为鱼儿的洄游打通“生命通道”。

总结

结合野生鳗鲡的生存现状来看,浙江温岭发现1.4m的巨型鳗鲡是一个“罕见”的好迹象。根据繁殖周期,每年10~11月正是花鳗鲡从内陆江河转移到近海繁殖的时间,这条花鳗鲡很可能是待产卵的亲鱼,所幸当地已将其放归至金清大港滨海段,希望能顺利繁殖。

除了花鳗鲡外,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的资源保护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长江禁渔以来,沿江生态逐渐改善,禁渔范围东扩至长江口东经122°15′,划定了鳗苗禁捕区,为濒危物种的回归铺平了道路。

搜索更多有关“农村大爷抓到一条15斤的鳝王:浙江渔民捕获1.4米鳝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