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曹操墓134个墓穴:曹操墓,最难解的谜团

人气:132 ℃/2024-02-11 02:01:47

曹操画像

曹操,是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差不多家喻户晓,其底细,一般中国读者都比较清楚。虽然《三国志》上称他为“魏武帝”,实际上曹操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二儿子曹丕当了皇帝后,才让死后的曹操当了回皇帝,追谥为“武帝”。曹操生前真正的最高封号是“魏王”,下葬前谥为“武王”。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

曹操是卒年正月在洛阳病死的,次月即下葬于“高陵”。从下葬这天起,曹操墓的传说,便开始在民间散布开了。特别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著小说《三国演义》风行之后,曹操墓之谜与元朝皇帝的葬地之谜,并列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两大最难解谜团,吊足了大家探索真相的胃口。

曹操墓谜多多,谜中有谜。葬法之谜、葬地之谜、葬品之谜、反盗之谜等诸多有趣现象,集合成了一个大谜团。

葬法之谜

一个曹操,葬地却有这么多的说法,为什么?这与曹操的葬法有一定的关系。

民间传说,曹操下葬时实行的是秘葬制。下葬那天,邺城所有城门洞开,从里面抬出一具具棺材,向四面八方出殡。

为何又会有这种传说?这与曹操的“民间性格”有关。

在老百姓看来,曹操是很狡诈的人物,是白脸奸臣。由于他生前盗过不少墓,因而他在选择自己的葬地时,也用足了心思,搞了明一套暗一套,即所谓的“疑冢”。

明的,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西门豹祠西原上”:暗的,则史无记载,邺城人相信葬在邺城附近。毫州人则相信,秘葬回了谯。

秘葬,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反盗墓手段之一,通俗说来,就是今天农村为了躲避火葬而搞的“偷埋”;“疑冢”,也叫虚冢,即假坟。

西汉初年的南越王越佗,是比较早施行秘葬的一位。这位活了一百多岁的一方君王,传说死后出殡时便是多门出棺。而且他的墓是造在山中,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墓址。

能证明曹操是“秘葬”的,还有一个根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有遗令。要求他的丧事一切从简,“不树不封”。

“不树不封”,就是秘葬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国远古时期,“不树不封”葬法,是时人普遍的选择。而“墓”字的出现,也是因为“不树不封”,不树不封就棺椁埋下后,地面没有任何痕迹,即“没”,“墓”“没”相通。

曹操传说中的秘葬制,影响了后代。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葬俗来看,秘葬是民间和官方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之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众多君主墓。至今都找不到,特别是两晋帝王陵的“集体失踪”,都与“不树不封”有关。

但是,根据《全唐文》中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凯旋而回,途经邺城附近时谒高陵的记载,“秘葬说”“七十二疑冢”则是不成立的。

除了疑冢和秘葬,古人有多种反盗墓手段,如设机关、放毒气、流沙积石、灭口等。

薄葬之谜

从史料记载来看,曹操不只实行“秘葬”,还实行了“薄葬”。

曹操所处的朝代是个乱世,社会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国家财政和社会财富都不是很富足的。死后减少随葬品,这也是时人一种客观选择。

更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严重的盗墓现象刺激了曹操和时人的神经,厚葬带来的危险太大了。盗墓的主要目的,就是盗掘随葬的有价值的财物,即所谓“寻宝”。如果墓内没有宝物随葬,自然没有人想去盗墓。曹操声称“薄葬”,从反盗墓角度来说,也是防止自己的墓被盗墓贼光顾——我墓中什么也没有啊,你们别来挖!

据《三国志·魏书·陈琳传》注引,曹操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盗墓贼,为了筹集军需,他甚至在军中成立了“盗墓办公室”,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业盗墓军人,把盗墓寻宝当成一种特殊的作战任务来做。在盗掘梁孝王刘武墓时,曹操亲临现场,指挥取宝。在这种情况下,看到厚葬危害的曹操,提倡薄葬并不令人意外。

曹操生前曾两次提出过“薄葬”。

第一次是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十年春正月,攻谭,破之,斩谭,诛其妻子。冀州平,下令曰:‘其与袁氏同恶者,与之更始。’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第二次是在其去世前两年,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再一次表明薄葬的愿望。

曹操要求,自己的墓内不得随葬金银之物,随葬的物品都是“瓦器”,甚至连穿的“送老衣”,也都是平时穿的衣服。

现在河南安阳境内发现的“曹操墓”,不只有金器,还有珠宝。如果此最后被确认是曹操墓的话,那他的薄葬意愿在死后还是打了折扣的。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与西汉的王侯们相比,“曹操墓”中值钱的东西并不多。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薄葬”,并作为认证曹操墓的理由之一,这是不妥的。因为此墓早已被盗了,剩下的还能找出一些东西来,谁知被盗走的又是多少?

质疑曹操墓的一方,也以墓中有值钱的随葬品进行反驳,曹操墓中是不应该有一点“含金量”的。河南考古专家认为,那“金器”是曹操衣服腐烂后留下的,这更增加了非曹操墓的可能性,曹操难道是穿金戴银下葬的?

根据古代的风俗,曹操墓中应该随葬代表他身份的金印玉玺一类东西,因为曹操有禁令,也只得作罢,最后解下系印的带子,随葬墓中,象征一点。在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皇帝时,也未敢打开墓室,将“帝印”葬进去,而是在墓道外面挖了一个“石室”埋藏。

有的质疑者甚至认为,曹操的墓中不应该有一点随葬器,如果照这样理解,曹操不只是薄葬,还是“裸葬”。

人殉之谜

殉葬制度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丧葬恶俗,有动物随葬和活人随葬两种。用人随葬的叫“人殉”。这些殉葬的人一般是主人生前宠爱的妻妾、离不开的侍人等“身边人”。

曹操死后有人殉吗?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殉葬制度早在西汉初年,已被官方废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人殉习俗就很反感,严厉禁止,刘邦死后便没人殉。但在西汉,殉葬现象并没有根除。到了三国时期,这种惨无人道的人殉,仍是阴魂不散。连当时比较先进、定都建业(今南京)的吴国也是这样,大将陈武死后,皇帝孙权便下令,将陈武的爱妾全部殉葬。

曹操死后是否有人殉,史上不见记载。

“卑不动尊”,是古代丧俗规制。以皇帝为例,如果皇帝死在前,后死的皇后、宠妃,是不能再打开墓道,葬到一起的。如果皇后先死,皇帝则可以打开墓道,与皇后合葬一处。武则天是在唐高宗李治去世22年后才死的,她临死前请求与李治合葬,便遭到了大臣的强烈反对,理由就是“卑不动尊”,但继位中宗李显还是满足了武则天的愿望,这是另外一回事情。

再者,在两汉时,皇家流行同茔不同穴的风俗。就是皇帝皇后各自营建墓穴,也就是说,皇帝皇后不是葬在同一墓室中。

曹操当时不是皇帝,可能不受这些规矩的限制,但也应该是有讲究的。他的尸身边不可能随便躺其他女人的。而怎么那么巧,墓室中会有两个年龄相差20岁的女人?先后葬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不大。如果是同时葬入,怎么死得又那么巧?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殉葬。

其实,曹操死后是否人殉,还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找找影子。在《聊斋志异》中,打鱼的人在漳河底发现曹操墓后,钻进去一看,发现里面有很多殉葬美女,栩栩如生。《聊斋志异》中所记,便来源于民间文化。

从史料中看,曹操对自己死后如何安置和处理自己的后宫,是有考虑的,却没有要求殉葬。他在“遗令”中称,“吾婢妄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从“遗令”中看,即使是没有本事的女人,曹操也无让她殉葬之意,而是嘱其学会针线活,做鞋子卖,自食其力。而在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自己死后让妻妾改嫁他人。(来源|百科知识 作者|倪方六)

搜索更多有关“曹操墓134个墓穴:曹操墓,最难解的谜团”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