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嵩山上有几个寺 嵩山佛寺遍山坳成千上百均有名

人气:473 ℃/2024-02-14 03:52:27

王建淞整理

嵩山地区群峰耸立,境内层峦叠嶂,雄险奇秀,林壑优美,岳峰连绵。寺、庙、宫、观、洞、坛遍布山坳;石阙、佛塔、碑刻、点缀其间;奇峰、怪石、古树、名木秀丽多姿;河流、飞瀑、流泉、龙潭异彩纷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奠定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调。登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名道、绿林豪侠和文人学士们,封禅祭祀、讲经论道、归山朝圣、著书立说、旅游观光的重要活动场所,并留下了成千上万处文物史迹。尤其是嵩山佛寺遍地,素有:“山有72峰,山下72寺”和“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之说。这里首先列举嵩山主峰太室和少室山登封境内的佛寺和部分庵。

1、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城北7公里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背依嵩岭,合抱如椅,溪水潺流,景色秀丽,被古人称为“嵩山第一胜地”。据《嵩书》载,法王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在护国寺前增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因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敕命补修佛像更名功德寺,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重修,复名法王寺。五代后唐时分为5院,仍沿用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旧名。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又将五院合而为一,赐名“嵩山大法王寺”。元、明以后仍沿用“嵩山法王寺”旧名。法王寺是我国建寺最早的寺院。清景日昣《说嵩》载,汉永平八年(65年),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遂遣使西天求经。永平十年(67年),使臣携佛经和高僧摄摩腾归汉,安置于接待四方宾客的鸿胪寺。因摄摩腾来时以白马负经,后将鸿胪寺改为白马寺。这是寺的起源。之后摄摩腾到嵩山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寺院法王寺。由此,法王寺创建虽比白马寺晚3年,但从正统的寺院而言,法王寺是最早的佛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后期法王寺走向衰落。特别是清末到民国时由于社会动荡,法王寺损毁严重,至建国时仅存天王殿、大雄殿、地藏殿和大雄殿两侧厢房。80年代初国家文物部门开始对法王寺进行整修。1987年后,释延佛入住法王寺,募资6000余万元,重建了山门、厢房,新建了金刚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及两侧的钟鼓楼,使法王寺建筑有了巨大变化,成为一座拥有七进院落的宏大寺院,然与旧貌已有较大差异。

2、会善寺

会善寺位于太室山南麓积翠峰下,东距登封市城区6公里,是嵩山古代最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古代嵩山地域受戒的中心,也是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出家修行的地方。关于会善寺的创建年代,目前有两种记载:据宋代王著《重修会善寺碑》载,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曾在此建造离宫。魏亡,离宫成为澄觉禅师精舍,成为佛教场所,隋开皇中,赐名会善寺。王著所记可信。又清景日昣《会善寺记》载:“会善寺者,于法窟之渊源也,始于汉盛于魏。”然此说与傅梅《嵩书》、叶封《嵩山志》及景日昣本人所撰《说嵩》所载皆不符,故不可信。唐代是会善寺最为鼎盛的时期,武后幸嵩山至寺,曾拜会善寺高僧道安禅师为国师,称老安国师。唐代,一行、玄同在此建琉璃戒坛。后梁时,遂撤佛殿,废坏60余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募化重兴,渐复旧观。金大定时,亦有补葺,至元代又重建大殿。明未之后,寺院走向衰落。清代以后虽有重修,但损坏严重,到建国时仅存山门、大殿和厢房。2003年至2005年文物部门投资400多万元对会善寺所有建筑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古刹面貌一新。

3、少林寺

千古名刹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嵩山西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群山环峙,少溪南流,翠柏蓊郁,景致幽雅。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和少林功夫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历代先贤、帝王将相、高僧名士、文人墨客、百姓士民在此拓荒耕耘,巡游礼佛,习禅演武,歌咏书丹,修阁建殿,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迹。如今少林寺已成为文物考古、观光旅游、习禅演武的胜地。

4、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少林寺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的阜丘上,现有山门、大殿、东西对亭和千佛阁等建筑。除山门为1986年重建外,余为原建筑。它是北宋时少林寺僧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修行而建的一座完整的小型寺庵,故又称“达摩面壁庵”。

5、二祖庵

少林寺西南约4公里、少室山钵盂峰上,有二祖庵,为佛徒纪念二祖修建。庵南断崖上有养臂台,是二祖慧可的“经行处”,称“觅心台”、“炼磨台”。庵内现有明代创建、清代重修的正殿三间,明、清碑碣数通,还有明天顺六年(1642年)铸造的重达千斤铁钟一口。殿前有古柏三株;庭院四角有水井4眼,这就是有名的“卓锡泉”,又称“苦、辣、酸、甜”四眼井。庵院四周有砖塔三座,分别为唐、元、明代所建(详见古塔)。

6、嵩岳寺

嵩岳寺初名闲居寺,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塔寺。寺在登封城北5公里的太室山南麓。整个寺院群山环抱,林泉秀美,嵩岳寺大塔巍然矗立寺中,把这个景色秀丽的山区,衬托得更加古朴壮丽。

据明傅梅《嵩书》记载:闲居寺原魏宣武帝离宫,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宣武帝诏冯亮与僧暹及河南尹甄琛等,依嵩山风水宝地而创建。又据唐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一载,改题‘嵩岳寺’。”由此知嵩岳寺在正光元年(520年)改为闲居寺,隋仁寿元年(601年)更名为嵩岳寺。它是一个拥有七百僧众,千余间殿舍的宏大寺院。又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当时豪华壮丽建筑众多,院内雄壮高大的十五层、十二边形的嵩岳寺塔,建造于北魏。其后建有宏畅的逍遥楼,还建有凤阳殿、八极殿等皇家形式的建筑。寺僧在食堂前造有重千斤的古铁钟及二十个石函等。隋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又在大塔前建高大的舍利塔一座。唐代在北魏和隋代建筑的基础上又改建有七佛殿、无量寿殿、定光佛堂等。唐中宗和武则天游中岳时,曾以此寺为离宫。则天皇后曾护送镇国金佛像置于寺内无量寿殿。唐中宗时又在此处的古灵台上,为禅宗北派六祖大通神秀国师追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北魏至唐代是嵩岳寺最辉煌的时期。华丽的皇家建筑,帝王的宠幸,可以说是天下众多寺院不可比的。自金元之后,嵩岳寺开始走向衰落,寺院豪华的建筑基本毁尽,唯嵩岳寺塔独存。到建国时,嵩岳寺的建筑仅存清代重建的大雄殿、伽蓝殿和白衣殿。1982年国家投资17万元对嵩岳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1984年又对大塔进行了全面整修。

7、永泰寺

永泰寺坐落在太室山西麓的子晋峰下,面向西。据《唐永泰寺碑》载,寺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年),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为尼而建,初名明练寺。北周建德二年(573年)武帝废佛、道二教,寺被废弃。隋开皇年间(581—600年)恢复寺院,隋仁寿二年(602年)建舍利塔于此。唐贞观三年(629年),因僧尼居于深山,恐受歹人侵扰,将寺院迁徙至偃师县平川地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嵩岳寺都维那僧道莹奏请朝廷说,嵩山明练寺依山带水,环境幽雅,且不受外界干扰,适合比丘尼居住,于是朝廷同意将寺院迁回原址,并重建寺院。同时,因此寺为永泰公主出家之地,赐改为“永泰寺”,并建门楼、浴室、食堂、藏经阁、七级宝塔、四十斤大铜钟等,极为壮丽。原永泰寺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殿,最后有高大的三层皇姑楼。大雄殿前左右还有配殿。明清以后虽屡有重修,但废毁严重。清末之后寺院严重废毁,仅存天王殿、中佛殿、大雄殿、皇姑楼等,且破损严重。1993年居士屈玉荣多方筹资,对永泰寺大加整修,重修了所有殿堂,新建了众多殿堂、楼阁,使永泰寺与古寺相比有了巨大改变。

8、刘碑寺

原名碑楼寺,位于登封大冶镇西刘碑村北。北齐文宣帝八年(557年),豫州刘刺史并诸刘姓人氏在此刻立一通高大的造像碑,后又为碑建立了碑楼,因名“碑楼寺”。后因碑皆为刘姓所立,当地群众俗称其为“刘碑寺”。碑前的两个村庄因碑而名“西刘碑”和“东刘碑”。旧时,因读音之误加上碑在村庄的北面,因亦称为“北楼寺”。

刘碑寺坐北向南,最初的建筑、楼阁均已毁。寺院原为一整齐的四合院,前为面阔三间的山门,山门内东为关公殿,西为六祖殿,正北为正殿,亦称佛祖殿。正殿西为老君殿,东为心神殿。民国时在关公殿南又建客堂和厨房,在六祖殿南又建奶奶殿及客堂。今存建筑除民国所建外皆为清末所建。山门于建国初倒塌,西客堂、奶奶殿、六祖殿1966年“文革”时被毁。

9、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登封市城西约10公里处少室山南麓的清凉峰下,重建于金代。据立于寺内金代《重修清凉禅院记》碑载:相传寺院开创于秦晋时,兴盛于隋唐,后废毁。金明昌五年(1194年),玄通大师见祥云起于清凉峰,于是决定在旧址重建寺院。寺院从泰和元年(1201年)开始建造,至贞祐四年(1216年)完工,所建的建筑有阁、堂、廊、庑等。为记载重兴清凉寺之事,特立《重修清凉禅院记》碑。明代之后寺院开始衰落,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兵燹,原建筑多已损毁。现存寺院范围,东到后围墙,西至大殿西侧,南到沟沿,北到崖根,南北长56米,东西宽30.4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寺内现有房舍15间,山门已倒塌,东腋门尚好。其中较有价值的古建筑唯大殿一座。

10、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登封市石道乡西2.5公里的阜丘之上。坐北向南,东侧的隐士沟水库波光鳞鳞,面平如镜,山水映衬,绿树葱茏,周围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在寺西不远处,有一清泉,四季常流,遇旱不涸,人称“龙泉”,寺院也因泉而得名。据存于龙泉寺的碑刻载,寺院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修。龙泉寺原来规模相当宏伟,有头门、二门、三门、六祖殿、紧那罗殿、火神门、老君殿和千佛殿等建筑。可惜经历代战乱及自然损毁,头门、二门、紧那罗殿、火神门、老君殿等早已无存,现仅存三门、六祖殿和千佛殿三座建筑。2003年少林寺投资对龙泉寺进行大规模整修,重点落架大修了千佛殿,同时还修建了几座厢房。龙泉寺是嵩山的名寺之一。

11、龙潭寺

龙潭寺分上龙潭寺和下龙潭寺。上龙潭寺位于嵩山东麓九龙潭瀑布下(今称八龙潭)。这里山岭环绕,河水曲流。西北峰峦之间,峻峰壁立,瀑布从上泻下,水穿石涧,聚水成潭,共有九潭,人称“九龙潭”,为嵩山胜景。唐武则天游嵩山时常同太平公主到此游览,并建有离宫。《龙潭寺志》记有武后同太平公主游九龙潭五言诗:“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环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欲骄山家尝,唯有风如松”。唐开元时,将武则天离宫改为上龙潭寺,又在东侧山涧平地建下龙潭寺。上龙潭寺早已废毁,仅存下龙潭寺。

12、卢崖寺

卢崖寺分上卢崖寺和下卢崖寺,其“”字也作“岩”上寺在太室山东麓悬练峰卢崖瀑布下,距登封城东北7公里许。这里原是唐谏议大夫卢鸿隐居之处。卢鸿,唐玄宗召见,拜授谏议大夫,卢固辞不受,归嵩山隐居。卢鸿来到这里后,博览群书,聚徒讲学,兴盛时从学者达五百众。所居之处,自命“宁极”。据《嵩书》载,他死后,其子不敢住他的草舍,遂于唐开元年间改为寺。后又在其东建下卢崖寺。上卢崖寺早已废毁,仅存原址。

13、华严寺

华严寺在登封城西20公里的水磨湾北沟。据寺内所存碑刻载,此寺乃少林寺下院,建于唐代,后毁。金正大三年(1226年)重建,历代有重修。寺前原有山门,内塑四大天王像。后原有正殿三间,内塑佛像。西偏院原有殿房三间,内塑观音、六祖诸佛像。山门、正殿、西偏院均已毁无存。寺后原有四边形七级古塔,“文革”时被毁。岩上土窑四、五孔,因年久失修,已成废墟。寺院现仅存石碑5通,大石磨一扇。其中道光三年(1823年)的《重建佛殿碑》,文字清晰,已移书院。其余四通剥蚀严重,仅显“重修、功德”等字。据当地群众传,少林僧众曾利用寺前河水设置一个水磨磨面,往少林寺运送。每年华严寺僧人过节,在河里洗面筋,洗 出的白面水,流数十里到大金店。

14、莲花寺

莲花寺,又名“嵩莲宫”,位于少室山东麓山峰下,距登封城西南约10公里。此处四山环抱,地势高爽,密林蔽日,环境清幽。寺建何时,无考。据民国16年(1927年)《嵩莲宫碑记》载,1923年前此处名“普济堂”。1923年信士在此集资修建宫殿,至1927年建成,改名“嵩莲宫”。原宫有殿、洞房舍近百间,后多废毁。现有面积7千平方米,房舍数十余间。宫分前后两院,最前为山门(今称“玉皇阁”),为双层楼阁式建筑,结构复杂,点缀秀丽,砖雕横额“竹林化原”,两边分书“云城”、“仙乡”。对联“三教九流同归大道,千岩万壑合成奇观”。山门后壁嵌1932年同心社赠的“嵩莲宫”题刻。山门前有1997年和1998年建的两座重檐亭阁,内置重修莲花寺碑。山门后为观音殿,两边配殿分别为“万佛殿”、“菩萨殿”。观音殿后二进院大殿为“无极殿”。两边配殿左有圣母殿一间,代笔殿三间;右为关爷殿一间,地藏殿三间。殿内分别有1988年至2000年绘的彩色壁画。山门、观音殿、无极殿及两侧配房均为1985年至1988年重修。现存主要碑刻有:民国时的《嵩莲宫碑记》、《嵩莲宫界址碑记》等及多通现代碑刻。莲花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融三教于一体的宗教场所。

15、朝阳寺

朝阳寺在市区东南13公里的曹村西一里许地方,始建何时不详,现仅存正殿三间,配房两间。正殿原供有南海大士塑像,早已毁。寺内房舍后毁为生产队饲养场占用。1983年春当地群众主动筹资出工翻修一新。寺西有朝阳沟水库,景水交融。现存主要碑刻有明万历时的《齐诵佛经三年完满记》、《重修朝阳庵塑像记》等碑碣。

16、崇法寺

崇法寺在市区西40公里的颍阳街西门内,始建何时不详。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仲春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又重修天王殿。建国后尚存有山门、配房及千佛殿五间。千佛殿东西山墙原有佛龛满山,每龛内佛像一尊。崇法寺东院系颍考叔祠。寺院的殿堂于1980年后全部被拆除改建,碑刻被迁嵩阳书院等处。崇法寺现为颍阳初中占用。

17、宝林寺

宝林寺在颍阳南街。据《嵩书》载,寺建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783年)。民间传说寺始建于唐,景德曾在此监工,以其儿宝林命名。原有正殿,进深各三间,施三踩斗拱,顶贯绿色琉璃瓦,殿内供弥勒佛像一座。寺东侧原有钟楼和铁钟一口,钟声可闻十余里。钟楼和铁钟年久失修,早已毁。大殿于1987年初全部被拆毁,原存寺院的唐代八棱石幢及清代、民国碑刻两通,已移嵩阳书院。

18、龙华寺

寺在城东20公里告成北门外,测景台左边,和测景台紧邻。寺建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寺早已倒塌。民国时尚存正殿残墙、两个铁人及铁制香炉,今已不知去向。据《金石考》载,测景台东龙华寺有北齐尊圣陀罗尼经幢。

19、焦山寺

寺在告成南颍河南岸焦山坡下,南北朝至盛唐时建。焦山寺内仅有遗迹尚存。据说北宋时焦山寺和尚,行凶作恶,奸污妇女,寺后被官府平毁。过去曾有《大闹焦山寺》旧戏流传。

20、普照寺

在登封市西37公里胥店东门外,原有殿房多间,早已毁。现有殿房为近年所建。寺内碑刻除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刻的《重修普照寺天王殿记》等碑已移登封城隍庙外,现存有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刻立的《重修普照禅寺佛殿之记》碑。

21、眼明寺

在卢店镇之北的屈村东头,也叫屈村寺。寺院殿房早毁,现存殿房为后来重建。寺内现存有明万历十八年(1509年)仲春吉日刻《燃灯会记》碑碣一品。另有其它石刻题记多品,但都被用作墙基石和过门石。

22、石门寺

寺在箕山东麓石门沟北,创建时间无考,寺院早已毁。现存殿房为近年重建。目前寺内有石碑三通,一为清康熙时《重修石门寺佛殿小引》,二为乾隆时《重修石门寺记》,三为光绪时《重修大佛殿暨金粧伽蓝殿、广生殿碑》。

23、水峪寺

寺位于大熊山北麓徐庄乡上山村南,建寺时间不详,传说始于唐代。据碑载,该寺为少林寺下院,寺内原有殿堂多间,清末至民国时,由于战乱,寺僧逃散,殿堂倒塌。1998年至2001年,信士屈秀珍、王苟等筹资重建南北观音和佛祖殿6间,东西厢房6间。寺内现存大殿三间。寺内碑刻除移城隍庙外,另有石碑三通,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刻的《水峪寺重修殿宇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刻的《水峪寺重修菩萨殿碑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的《金粧水峪寺佛像碑记》。

24、马鸣寺

马鸣寺在太室山东南凤凰岭最高峰上,其前身为金钟寺。传说当时寺院很大,寺内僧众不守清规,搞得四周群众不敢耕种,路上不敢行人。有一宦官携眷途经寺外,眷属为僧众所劫。宦官回京奏明皇上。皇上派兵剿灭寺院。一年后,有一侥幸逃跑的僧人乘马回寺观看, 夜宿寺内,马鸣不止,因留其寺。后寺僧学好,在此又兴建殿堂,寺被定名“马鸣寺”。寺创建何时不详,宋、元、明、清各代都重修过,今均已倒塌。寺内仅存半载古塔,惜于“文化大革命”中毁。

25、竹林寺

竹林寺地址,众说不一,当地群众传说是在市区西十里铺以西一公里的少室庙附近。又一说是在城北三公里的法王寺北。叶封《嵩山志》:“圣竹林废址建三祖庵,在岳寺东北三里许。”后者较为可靠。

26、三祖庵

三祖庵位于嵩岳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和法王寺的后边,是少林寺三祖僧璨活动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风景幽雅。三祖庵原有山门、大殿、钟楼等。原大殿面阔三间,内供二祖像,殿及像“文革”时被毁,1997年信士张水灵等筹资重建。今庵遗址范围,东至河边,西至围墙,南至河边,北至原殿后墙,东西长27.6米,南北宽25米,面积690平方米。庵内现存的光公塔,为金元光二年(1223年)所立七级四角砖塔,位于三祖庵左侧,塔铭题为“嵩山圣竹林寺重修罗汉感应记”,塔高10.2米,塔铭石刻横长0.6米,宽10.42米,行书,字径2-3厘米。寺内尚存明成化时的《重修三祖庵记》碑和嘉靖时的《重修三祖庵记》碑。寺院另有银杏树,高15米,围径3.4米,树龄当在千年以上。1987年3月1日,三祖庵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7、广惠庵

广惠庵在太室山西麓轘辕关口,为行人往来休息之处。因地高水缺,清康熙五年(1666年),少林寺僧人云堂、徒孙清保在此建一茶庵,以济商旅。之后相继建有山门、大佛殿、三佛阁、僧舍等。康熙六年(1667年),登封进士耿介开凿溥济池于大殿前,以蓄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复有登封知县王又旦,凿共济池。雍正十三年(1735年)登封知县施奕簪在夏、冬时捐茶水、姜汤等,以济行人。该庵于康熙二十八年、三十三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十九年仲秋、道光三年(1823年)数度重修。广惠庵清未民国时许多殿堂相继倒塌。1961年大殿被人扒毁,庵内现仅存清康熙时石碑2通,石碣1方,清乾隆时碑刻1通,三佛阁一座及双池并殿堂遗址。 28、乳峰庵

位于登封市区西石道乡陈家门村郭坊北三乳峰下。庵南北长17米,东西宽13.5米,殿房位于院中,建筑物早毁。现仅存一对大殿石门墩,长59厘米,宽29厘米,高28厘米。另有两品清代碑,仆于地,其一为《重修乳峰殿宇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季春刻。另一碑为《乳峰庵地界碑记》,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立。据碑文载,寺旧有佛殿一座,不知创自何年,亦不知重修几次,至康熙辛卯年(1711年)殿宇又毁坏,幸有住持僧会同附近善士,协力重修。

佛教自东汉在嵩山落迹后发展迅猛。从第一个寺院法王寺开始,到北魏时期迎来一个建寺高潮,之后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的修建,嵩山的寺庵林立。清河南按察司副史张学林在《少林寺志》序中云:“嵩山名刹百数。”当地也有嵩山“上有七十二山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据查考,嵩山主峰所在地的登封历史上已知的寺院有87座,庵不可胜计。前边已述的寺院加上少林寺及卢崖寺为上下寺,龙潭寺为上下寺,已介绍的寺有28个。庵介绍了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广惠庵、乳峰庵5个。今据《嵩书》、《说嵩》、《嵩山志》、《登封县志》所载,并加上实地调查,登封境内历史上另外还有寺院60个,列举如下:

登封其它寺院

29、嵩阳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位于今嵩阳书院,寺见《中岳嵩阳寺碑》。此寺隋改为嵩阳观,五代改为书院,宋更名嵩阳书院。

30、升道寺:始建北魏,在嵩山峻极峰,寺见《洛阳伽蓝记》卷五。此为嵩山主峰北魏时著名三寺之一。久废,仅存其名。

31、栖禅寺:始建北魏,在嵩山峻极峰,寺见《洛阳伽蓝记》卷五。此为嵩山主峰北魏时著名三寺之一。久废,仅存其名。

32、中顶寺:始建北魏,在嵩山峻极峰,寺见《洛阳伽蓝记》卷五。此为嵩山主峰北魏时著名三寺之一。久废,仅存其名。

33、道场寺:始建北魏,在嵩山,具体不详,寺见《洛阳伽蓝记》及《魏书·冯亮传》。《魏书》云延昌二年(513年),冯亮因病居于道场寺。

34、双林寺:始建北魏,在嵩山峻极峰处,据叶封《嵩山志》载,北魏善惠大士居嵩山创双林寺以居。久废,仅存其名。

35、在孙寺:始建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在告成蒋庄,寺见《嵩书》。寺原存有河清三年(564年)造像碑。寺及碑早已毁无存。

36、峻极寺:始建五代后唐,在嵩山峻极峰,寺见宋谢降《游嵩山寄梅殿承书》及金王琇《嵩顶重修峻极禅院》碑。寺又名峻极上院、峻极禅院。天福时晋高祖赐“峻极禅院”额。寺今仅存遗址。

37、峻极中院:始建五代后唐,在逍遥谷口东,寺见宋欧阳修《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中峰》诗及《嵩书》等。《嵩山志》载寺久废,后改为二郎观,已废,今仅存遗址。

38、峻极下院:始建五代后唐,在旧县城西关,寺见《嵩书》、《登封县志》。峻极上、中院早废,唯下院清初尚存,清末废,遗址无存。

39、少室山寺:始建唐或唐以前,在少室山,具体不详,寺最早见于唐褚朝阳《登少室山寺》诗。《嵩山志》疑为宝胜寺。

40、天中寺:始建唐或唐以前,在嵩山,具体不详,寺最早见于苏味道《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寺早废。

41、宝胜寺:始建宋或宋以前,在少室山宝胜峰下,寺最早见宋楼异《三十六峰赋》注,为尼寺。寺久废,今仅存遗址。

42、西胜寺:始建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在大冶东门外,寺见《嵩书》。民国时尚存山门、大殿及东西厢房。1945年被拆毁,遗址无有。今仅存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金妆神像记》碑。

43、净明寺:始建不详,在东金店东南,寺见《嵩书》。寺久废无存。仅存明崇祯四年(1631年)重修碑。

44、金火寺:约始建于北魏,在大金店箭沟村,寺久废无存。仅存古碑一通,现深埋古井,有待发掘,当地有众多传说。

45、大岳寺:始建不详,在徐庄费庄,寺见《嵩书》。寺建国初尚存大殿、东西厢房及门外4对石人,1950年修白沙水库寺被淹没。

46、黄峪寺:始建不详,在白坪小熊山阴,寺见《嵩书》。《说嵩》谓“黄谷寺”。寺久废。

47、玉泉寺:始建不详,在告成石羊关东,寺见《嵩书》。传为唐代所建。寺遗址被白沙水库淹没。

48、竹园寺:始建不详,在大熊山阴,具体不详,寺见《嵩书》。寺久废无存。

49、弘化寺:始建不详,在清凉寺西一里许,寺见《嵩书》。寺明代前已废毁,遗址无存。

50、温姑寺:始建不详,在颍阳南,寺见《嵩书》。寺久废。

51、菩提寺:始建具体不详,在颍阳车窑,寺见《嵩书》。今寺旧时大殿尚存。近年信士又建房6间。

52、清水寺:始建不详,在颍阳北石堂山,寺见《嵩书》。寺久废。有云寺在石堂山紫云洞邢和璞隐居处。

53、中岳寺:始建不详,在嵩山,具体不详,寺见《唐书·李师道传》。此寺疑泛指中岳的寺院。

54、宝林寺:始建不详,在中岳庙北黄盖峰侧,寺见《嵩书》。寺早已废毁无存,仅存其名。此与颍阳宝林寺非一寺。

55、龙潭院:始建不详,在大宁保(今中岳区),寺见《嵩书》。寺早已废毁无存,仅存其名。

56、三峰寺,始建不详,在颍阳北大峡内,寺见《嵩书》、《说嵩》。寺早已废毁无存。

57、宣阳寺:始建不详,在王村(今宣化),寺见《嵩书》。寺久废。

58、万松寺:始建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颍阳刘窑,碑称“万嵩寺”。寺今尚存殿房三间,殿内有清代壁画。另有清代碑刻三通。

59、黄龙寺:始建具体不详,在颍阳北刘爻,寺今尚存大殿。信士近年又建殿多间。

60、清峰寺:始建具体不详,在颍阳庞窑,寺院遗址尚存,今信士又修建殿房多间。

61、红福寺:始建不详,在宣化蔡沟南岭,寺亦名红佛寺。寺久废。

62、下寺:始建不详,在告成吴家村,相传寺院建于北魏。1922年寺院被拆毁,今遗址无存。

63、桐华寺:始建不详,在卢店桐华寺沟,相传寺院建于唐代。寺院久废。90年代信士在此又新建殿堂多间。

64、香山寺:始建不详,在白坪南窑,寺院久废,遗址尚存。

65、孤石寺:始建不详,在白坪南窑,寺院久废,遗址尚存。

66、黑岩寺:始建不详,在白坪石门,寺院久废,遗址尚存。

67、兴陵寺:始建不详,在唐庄寺沟村北,寺原有大殿、东西厢房各三间、碑碣10余通。寺院修寺沟水库时被拆除,今已淹没于水库中。

68、黄岩寺:始建不详,在白坪村,寺早已毁,遗址无存,仅存其名。

69、东胜寺:始建不详,在大冶,寺早已毁,遗址无存,仅存其名。

70、红花寺:始建不详,在石道陈家门,寺早毁,遗址无存,仅存其名。

71、助泉寺:始建不详,在嵩山五指岭之阳,寺早废毁。今仅存石碑一通。

72、水峪寺:始建不详,在告成水峪村,寺院尚存。此寺与徐庄水峪寺为姊妹寺。传徐庄水峪寺由此迁去。

73、佛铁寺:始建不详,在告成蒋庄,传说建于唐,明末被毁,遗址无存。

74、白云寺:始建不详,在告成石羊关,寺久废,遗址被白沙水库淹没。

75、鬼谷寺:始建不详,在告成界头鬼沟,传说建于北齐。寺已毁,遗址无存。

76、玉仙寺:始建不详,在告成八坊村,寺院1943年被国民党十三军拆毁。

77、上古寺:始建不详,在东金店石桥,寺早已毁。1985年在寺院遗址发现唐代经幢。可知此寺最迟建于唐。

78、玉皇寺:始建不详,在白坪南寨沟玉皇口,寺院久废,遗址尚存。

79、红炼寺:始建不详,在挡阳山支锅石下,寺院久废毁。遗址尚存。

80、善护寺:始建不详,在登封,具体不详,寺见少林寺《山公庵主塔铭》。寺早毁无存。

81、庄严寺:始建不详,在大金店后河,寺见少林寺后至元二年(1336年)大铁钟铭文。寺至迟建于元代,久废无存。

82、龙兴寺:始建不详,在大金店后河,具体不详,寺见少林寺后至元二年(1336年)大铁钟铭文。寺至迟建于元代,久废无存。

83、淳于寺:始建不详,在登封,具体不详,寺见少林寺嘉庆七年(1802年)《西来堂塔院碑》。寺已毁无存。

84、记善寺:始建不详,在登封,具体不详,寺见少林寺嘉庆七年(1802年)《西来堂塔院碑》。寺已毁无存。

85、雪花寺:始建不详,在徐庄,具体不详,寺久已废毁。

86、清岗寺:始建具体不详,在青岗坪,寺久废,仅存遗址。

87、黑风寺:始建不详,在颍阳南,现存旧时殿房三间,明正德六年(1511年)碑一通。

说明:嵩山地区涉及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开封五个地级市,30多个县(市),佛寺多达数百。本文所列寺院都是在登封境内的寺院。《嵩书》所载嵩山的白云寺、崇福寺、普明寺当时属登封,今属伊川,故不列入。《说嵩》所载奉仙寺、香山寺、石窟寺皆在洛阳龙门,故不列入。此外,登封历史上佛教庵、堂也很多,除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广惠庵、乳峰庵外,其它如白雪庵、宝珠庵、朝阳庵、郎官庵、史隐庵、堂子庵、保主庵、普济堂、观音庵等,多废毁,不再列入。

搜索更多有关“嵩山上有几个寺 嵩山佛寺遍山坳成千上百均有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