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教你几道百吃不腻的家常菜:这才是家常菜应有的样子

人气:225 ℃/2023-12-18 19:47:50

估计很多人都吃过具有浓烈农家气息的“炒三丝”,今天我们来做个扩大版的“炒五丝”吧!

其实无论“三丝”、“五丝”并没有什么准确的定义,无论是鲁菜还是浙菜中,都均有这道菜,它口感微辣,食用爽口,还特别下饭,食用过后回味无穷。而且这道“素炒五丝”的食材没有局限性,可以根据季节不同,来搭配不同的食材。

对于上班族来说,回家做饭可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大多数人会选择在回家的路上随便吃点,从而忽略了饭菜的营养。尤其是在秋季这种需要补秋膘的季节,应当摄入一些有营养的、健康的饭食来补充一天消耗掉的能量。

今天分享的这道“素炒五丝”所用到的食材有:杏鲍菇、胡萝卜、木耳、青椒和红椒。杏鲍菇肉质肥厚、质地脆嫩,虽说是个素菜,可是却能吃出肉肉的感觉;而胡萝卜可是富含丰富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对我们身体各方面都有不错的营养价值。与其出去吃没营养的饭菜,不如自己在家做,营养健康,低脂低卡。特别推荐大家收藏和制作哟!

素炒五丝——下饭菜的做法

——配方用量——

食材主料:杏鲍菇2个,胡萝卜半根,青椒1个,红椒1个,木耳1小把

配料:葱、姜、蒜适量,豆瓣酱1勺,蒜蓉辣酱1勺

酱汁:盐2-3克(根据自己食材的多少酌情添加),生抽15克,白砂糖25克,醋30克,淀粉5克,清水50克

——制作步骤量——

1,准备好所有材料,青椒和红椒要去缔去籽,木耳提前用冷水泡发,然后将所有的食材主料全部切成丝,配料的葱、姜、蒜需也要切碎。

*青红椒去籽可以顺带去除辣味,冷水泡发的木耳比较爽脆,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用温水泡发,但是不可以用开水来泡,会把木耳的表皮烫破,而且开水泡发的木耳不耐炒,还失去了脆感*

2,胡萝卜丝要先焯水。水开后下入胡萝卜丝,煮30秒即可捞出,过凉水,然后沥干水分,切不可煮时间太长。

*胡萝卜属于难炒型的,如果单独炒胡萝卜丝,就不用焯水了,但是要跟其他食材同炒的话,就要顾忌一下其他食材是否是快熟型,如果是,那么胡萝卜丝就要焯水后再一起同炒,这样可以保证锅里的食材同时炒熟*

3,炒菜之前先把酱汁调一下,盐2克、生抽15克,白砂糖25克,醋30克,淀粉5克,清水50克,全部倒入小碗中,搅拌均匀。

*炒菜的过程中可能没空再去调制酱汁了,所以提前调好更加省事,也可以让盐和糖融化一下*

4,起锅烧油,油烧至5成热,转小火,放入一勺豆瓣酱和一勺蒜蓉辣酱,一起慢慢炒出红油,炒出香味后就可以下主料了。

*炒红油的过程是小火慢炒,炒至油色变深红,闻到香味就可以了,别吵太久,容易发黑,而且还会失去香味*

5,放入切好的葱姜蒜,煸炒出香味。

*葱姜蒜一定要煸炒出香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一步炒好了,其他的菜就更容易入味了*

6,放入杏鲍菇和胡萝卜丝,慢慢煸炒至食材变软,煸炒的时间约1分钟。

*胡萝卜和杏鲍菇跟其他食材相比,要熟的慢一点,所以需要提前放入,先煸炒一分钟,食材变软后再与其他食材同炒*

7,再放入木耳丝一起煸炒1分钟。*这时候的杏鲍菇已经被炒出了水分,再加入木耳同炒,让木耳吸入汁水,味道更加鲜美*

8,最后就可以放入青红椒丝了,只需要煸炒30秒就好。*青红椒本来就可以生吃,最后下锅既可以保持它的新鲜度,又可以保证营养流失最少*

9,将调制好的酱汁再搅拌一下,由锅边淋入,然后翻炒10秒至汁水被吸收就可以装盘了。*酱汁中有淀粉,会沉淀,用之前搅拌一下;沿锅边淋入可以让酱汁加热,能够更好的挥发出它的味道*

10,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素炒五丝就做好了。这道菜五色俱全,香味浓郁,诱人解馋,不管是搭配米饭还是拌面条,都是一道非常开胃下饭的菜哟!

——素炒五丝——技术总结——

1,炒豆瓣酱一定是小火慢炒,顺着一个方向搅动,让油和豆瓣酱充分融合,慢慢颜色变深发红,闻到浓郁的香味就代表炒好了,不可以炒过了,炒过的豆瓣酱颜色发黑,而且会失去香味。

2,这道菜的食材是分三步下锅,胡萝卜和杏鲍菇属于耐熟型的食材,要提前炒一会;把木耳放到第二步下锅是因为木耳可以更好的吸收杏鲍菇的汁水;青红椒一般都是最后下锅,因为青红椒烹饪的时间越短,营养流失就越少。

3,蒜蓉辣酱在这里是提味的,不喜欢这个味道的可以不加,不影响整个菜的口感和成品色。

秋季比较干燥,平时的饮食应当平和一些,不要过多食用温热型的食物,会加重秋燥。

我是@悦食萌点,定时分享美食,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见或者是建议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互动。

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以示鼓励谢谢!

搜索更多有关“教你几道百吃不腻的家常菜:这才是家常菜应有的样子”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