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阳曲附近有什么名胜古迹?山西阳曲县北社村西林寺戏台及碑刻考

人气:333 ℃/2024-04-05 05:05:33

山西阳曲县北社村西林寺戏台及碑刻考

选自《中华戏曲》第41辑,张国英

阳曲县位于太原市北部,汉末所置,历代均属太原府。明清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或行省衙门皆设在该县城内,与省会太原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北社村原名郭家堡,南距县城16公里,相传为唐代名臣郭子仪的祖居之处,郭氏肇兴之地,其堡门、古井及大片窑洞等遗迹尚存。现有村民80余户,400余口,以郭、康、白、牛诸姓为主,多以种田或进城打工为生。西林寺坐落于村西,现存戏台一座及清代碑刻6通。碑文的信息和反映出来的民间戏曲观,都值得我们注意。

“西林”之名取自江西庐山西林寺,庐山西林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名气很大,故中国各地寺院以“西林”为名者不少,阳曲北社村的这座佛寺只是其中之一。不过,北社村西林寺原名天王寺,直至清雍正年间还是如此(附碑2),到乾隆十五年《重修碑记》里才正式称之为“西林寺”的。①

西林寺现存三进院,外院是剧场,中院为天王殿,后院则是大雄宝殿。中院和后院的地势高于外院。山门位于戏台东侧,但已是新建之物。外院东西两侧的平房亦系今人所建。从外院北边拾阶而上,经仪门即可进入中院。仪门之北是天王殿,此殿前后辟门,内奉四大天王。中院两侧分别是钟鼓楼,然鼓楼已不存。钟楼南侧有小门与后院相通,

天王殿后门也通后院。后院正北即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东配殿供奉观音,西配殿供奉地藏。诸佛、菩萨及天王等像,全是近年的新作。

西林寺创建年代早已失考,惟知清代之前即已存在。现今可据碑刻了解到,历史上它曾经有过七次规模大小不等的重修工程。第一次是在清顺治四年(1647)以前,“正殿、两廊、钟楼等处,靡不修焉"(附碑1),此次维修的具体时间不详。第二次即在顺治四年,主要维修了南殿(天王殿)和钟楼等,俱见当年所立的《重修北社村佛寺碑记》(附碑1)。第三次是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此次重修在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碑记》中有记载,具体情形不详。第四次是在雍正四年(1726),增建了乐亭(附碑2)。第五次是在乾隆十五年,这是一次全面的重修及彩绘,并且“拓其基址”,令庙貌焕然一新。第六次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此次维修,“自正殿两庙以及腰殿、钟鼓楼彩口一新,其中一切圣像并皆金,口山门一座"②,工程较大。但是真正使西林寺的规模扩大的一次重修,即第七次,是在同治六年(1867)。此次重修的原因,是因为本寺:

创建之初,限于地势,神棚、戏台掬去不过数武,规模狭隘。每春秋报赛,前后稠匝,执事者病焉。寺又岁月覆久,栋楹案楠,盖瓦级砖,丹垩埼畳,悉有腐挠穿漏、漫漣缺落之处。(附碑4)

因为庙院狭窄,祭祀及看戏均很不便,所以有善士“邢正利施乐亭地基一块,东西四丈,南北三丈四尺五寸,“郭禧施神棚西畔地基半块,东西南北俱壹丈九尺;白彩丰施神棚东畔地基半块,东西一丈,南北一丈六尺五寸;牛王氏施毛厕地一块"(附碑3)。占地面积扩大了,于是“徙置戏台于后,而神棚亦退后数丈”,戏台到天王殿之间的距离大大拉开了,而“寺内地步则绰乎有余矣”(附碑4)。可见此次重修相当于推倒重建。

碑中的神棚,指的是寺中的天王殿。据我所知,神棚有两种,一是演戏时临时搭在戏台正对面的供神牌位或画像的棚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里便提到的“正对戏台的神棚”,此和神庙戏台面向神殿的用意一样。二是民间对神殿的另一种称呼,此庙即是。

大雄宝殿是全庙最为高大的建筑,灰脊筒瓦,悬山顶三间,前后四架椽,带前廊,廊下立満碑刻。廊檐下用圆木柱,覆盆础,柱上施阑额、平板紡、斗口跳,耍头变体。平身科各一攒,两侧则加雕花翼棋。殿内四架梁对前单步梁,单步梁头伸出刻作耍头。四架梁上为三架梁,梁上竖立童柱一根,下施云朵形角背,两端施叉手,撑起屋脊。结构简洁。一门二窗,窗为花根,门为六抹四扇。大殿面阔10.05米,明间宽3.35米,进深6.21米,基高6.52米,但在晋西北一般的佛寺中,此殿的规模属于较小的一种。

观音殿、地藏殿及天王殿,均为硬山顶三间,灰脊筒瓦,进深四架椽,不带前廊。檐下用圆木柱,素平础,五架梁伸出置于平板紡上,梁头垂直截去,不假雕饰。其梁架结构均与大雄宝殿近似。天王殿柱头与额杭接缝处,有泥塑的龙头护朽。

仪门为单间牌楼式,悬山顶,两架椽。两根圆木柱支撑屋脊,柱间用平板就、额植、由额相连,不施斗棋。柱间安装板门二扇。檐下匾额上书“西林寺"三个大字。

钟楼以砖为基形成正方形平台,台上四角立柱,撑起悬山顶,构成小亭。四柱上施大额、阑额,大额上置五架梁头,不施斗棋。亭内五架梁中部刻作凸形,其上之三架梁中部刻作凹形,二者相扣,甚为牢固。三架梁上再以童柱支撑短而粗的屋脊,脊仿下即为吊钟处,然钟亦不存。

戏台位于外院的倒座处,为卷棚顶三间,灰脊筒瓦,三面观,台基很高。檐柱为圆木柱,覆盆础。平柱上施一大额,额上斗口跳,因是移柱造,故不在梁头的对应位置,耍头为变体。次间柱上施平板杭、阑额、由额,由额一端穿过平柱,雕为龙头,美观大方。平身科明间三攒,次间各一攒。台上隔扇已毁,现存放许多桌椅,胡乱地堆在那里。

戏台梁架为普通的卷棚顶结构,前后五架椽,四架梁对后双步梁,梁上用三块木块垫起上一层梁架的前端,而上下两梁的后端则俱插入后脊柱中。上层梁上再施一童柱支撑前脊,后脊则由后脊柱支撑。后脊柱同时也是前后台隔扇的安装凭借。舞台面阔6.75米,明间宽3米,台高1.75米。前台进深3.54米,后台因有砖墙相隔,无法测其数据。后台有门,直通台外,方便艺人活动。

在古人的观念里,所谓剧场就是一个演剧的场所。古代神庙里最简易的剧场,是由一座戏台及前面的空地构成的。西林寺的外院就是一座简易的剧场。此剧场院宽20.8米,深18.65米,可容纳上千人同时看戏。

按说佛教寺院一般是不建戏台的,那里的祭祀活动有其自成系统的法乐而排斥俗乐。不过自明代中叶以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寺院也和民俗神系、政统神系的行祠一样,建起了固定剧场。北社村西林寺就是这样。其创建剧场的理由,据现存《创建乐亭碑记》说:

自古立庙,桃,建坛禅,奉神以隆祭祀,则必作戏以表虔诚。此地建立天王寺,历有年矣,而苦无乐亭以作戏。于是本村西股纠首人等,出内带,慕众姓,盖造乐亭一座。此岂徒以口观哉?而嗣后祭祀之秋,作戒有所,庶不至于慢神,而此□虔诚,亦得以将焉耳(附碑2)

清代初年,佛寺剧场开始递增,俗家民众与清净佛地在是否接纳戏曲进入庙院的博弈中,似乎是俗家更胜一筹,于是众多的戏台陆续“登堂入室”进入佛门。不过,戏曲及其剧场进入寺院是有条件的,故“自元杂剧起,戏曲徘徊于寺院门外不得进长达200多年”①。情况到明代中叶以后才发生变化,如山西宁武县二马营村广庆寺、太谷县阳邑乡净信寺等,这是民间戏曲蓬勃发展、越来越兴盛的现实促成的。

寺院增建戏台表明了佛教向民间戏曲妥协的立场。不过,据我们调査,寺院创建戏台主要前提是其产权原在村民手中而不归属于佛教组织。

僧侣只在此住持、修行,但没有该寺房产的处置权。也就是说,此庙是村里的,村民想看戏,建戏台,由不得和尚们反对。何况,戏曲对于那些僧侣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只是限于教义、教规而不敢表示罢了,在普通的僧侣看来,村民要建戏台,何乐而不坐享其成呢?山西中北部不少寺院的戏台,差不多都是在这种情形下兴建起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碑只谈神而不谈佛,将佛与民间众神同等看待,由此提出正大光明的祭神"必作戏以表虔诚"的“理论”,给村民兴建戏台于佛寺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理由,并且获得了住寺僧侣的赞同,此碑是一和尚书写的就是明证。

另外,在同治六年重修时,有很多低级官员,如从七、从八、从九品流内职官,还有商号如源和茂、义生泉、永瑞岐、兴义公、丰源永、二合成、益丰永等,踊跃捐资。商号中,还有诺尔瑞和庆、诺尔同和义、诺尔同成公、诺尔福泰义,很值得注意,因为都冠以“诺尔”二字,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家商号的四家分号。录此待考。从这些捐款者的身份看,可说明三个问题:第一,清末士大夫阶层对民间戏曲的观念、态度有了进一步的转变,他们比元明以来的读书人更重视戏曲在祭祀礼仪中的作用,认为庙会时不演戏是不虔诚的。第二,当地各阶层已经把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倾注到他们对庙宇的修建中,此次修缮规模之大,动员之广,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第三,村民主动捐献土地,用来扩大本寺剧场的观众席位,也从一个比较重要的侧面反映出晚清民间对戏曲的喜爱和戏曲文化的繁盛。

附带说一句,北社村还有五爷庙、大王庙等,五爷庙现存戏台也是清代遗构,保存完好。

【附碑】

1.重修北社村佛寺碑记

粤稽佛祖之口也,在周昭王九年。其诞祥也,在□域天竺之国。自金人入口,维什见迎,教始口口土。其说深沉,大抵出迷途而登觉路,其旨幽远,祗是觉鹭果,以利来生。上自王公,下及士庶,莫不倾心奉载。故汉明帝创白马寺于西京,而明太祖亦创宗善寺于晋省。即穷荒绝微,弹丸村舍,靡不有佛寺焉。阳曲城北有北社村者,其村有佛寺一所,莫知创□何年。正殿、两廊、钟楼等处,靡不修焉。惟南殿三间,口妥神侑飨之所;钟楼一座,为晨昏儆众之资。岁久年深,口风雨所侵,鸟雀所毁,损坏颠颓,众姓议修之。有僧人福□者,口□颖异,口发披缁于直峪村之不二寺,后因众请,侨寓南社村之天王寺,兼□北寺住持,协仝本村善诱,乐善好施,挥金不吝,纠众倨功,有财者出财,口力者出力。不泱旬日,焕然一新。诗不云乎:“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咏文王也。斯殿也,口有斯修也,亦何神速之,若此□请□佛之然佑口可口。圣人神道设教,口岂欺世也哉?若夫福口之勤口口□必登正果,众人之口口口时必跻莲台与?夫一时出财出力者,又焉可泯其姓氏?咸请为文立石,久志不朽。余世居此土,义弗获辞,仓卒操笔,愧不成文,是为记。

吏部侯贡生郭□英薰沐顿首拜撰

纠首(阙文)铁笔(阙文)(以下人名漫滤不清)

直峪村不二寺师修纪□福环口口口口口口

住持僧福口

大清国顺治四年五月□□日立石

注:碑高106厘米,宽54厘米,侧宽11.5厘米,笏首方趺,额刻"建碑记"3字,均为楷书,多处漫滤不清,现立于大雄宝殿廊下。

2.创建乐亨碑记

自古立庙,桃建坛禅,奉神以隆祭祀,则必作戏以表虔诚。此地建立天王寺,历有年矣,而苦无乐亭以作戏。于是本村西股纠首人等,出内帑,募众姓,盖造乐亭一座。此岂徒以节观瞻哉?而嗣后祭祀之秋,作戏有所,庶不至于慢神,而此口之虔诚,亦得以将焉耳。功告竣,而刻石为记,以志后日之不没。

大盂镇太原府儒学生员荣承瓒谨撰

比丘□礼谨书

大清雍正四年岁次丙午孟秋吉日立

经理住持僧复禄徒侄崇明崇寿

(以下为捐银者姓名,略)

木匠徐姓男徐维芳施银一钱

铁匠张灿泥匠杨荣

铁笔匠贾配施银二钱

注:碑高156厘米,宽65厘米,侧宽15.5厘米,珪首方趺,额刻“施财众姓"4字,均楷书,现立于大雄宝殿廊下,保存完好。

3.3.重修西林寺神棚乐享等碑记

(碑阳全是施财者姓名,略)

大清同治六年岁在丁卯

碑阴

邢正利施乐亭地基一块东西四丈南北三丈四尺五寸

邢邦基施戏厂东畔壹条东西一丈四尺南北贰丈五尺

郭禧施神棚西畔地基半块东西南北俱壹丈九尺

白彩丰施神棚东畔地基半块东西一丈南北一丈六尺五寸牛王氏施毛厕地一块

(以下为捐银者姓名,略)

本村居士康尔民薰沐书

注:碑高156厘米,宽66.5厘米,侧宽16厘米,方首方趺,碑阳额刻"福禄善庆”4字,碑阴額刻"福果”2字,均楷书,现立于大雄宝殿廊下,保存完好。

4.重修西林寺神棚等碑记

盖闻有创于前者,必有继于后;有为于始者,必有述于终。此继述之,所以称善也。况易旧为新,足征举废修残之力;由小加大,可睹日增月盛之形。苟神人之共愿,不妨变革而从时。省北范家堡北社村旧有西林寺,乃古刹也。创建之初,限于地势,神棚、戏台相去不过数武,规模狭隘,每春秋报赛,前后稠匝,执事者病焉。寺又岁月寝久,栋楹束桶,盖瓦级砖,丹垩汚侵,悉有腐挠穿漏、漫澳缺落之处,同治年,邑人善士于台后、神棚后各施地一块,众议徙置戏台于后,而神棚亦退后数丈,寺内地步则绰乎有余矣。议既成,纠首等鸠工庇材,量功度费,

移盖神棚、戏台。外腐挠者修之;穿漏者补之,漫滤缺落弗饰者新之,次第完修改作,而寺宇为之一变。作始于同治六年十月,而工程告竣,共花费钱玖百肆拾贰千玖百文,外处施钱伍百壹拾壹千六百肆拾文,本村施钱肆百套拾壹千贰百六拾文。从兹寺院宏敞固属有加于前,禅林益新,原非有侈于后,将纜诸石,属余为辞以记之。

本邑东万寿村候选教谕王怀榜撰

西店村赵荣焕薫沐敬书

登仕郎郭开云字定清男连城江城募化银玖拾六两

诺尔瑞和庆施银陆两

从八品张全平男尔裕

靳刘氏男全修全文

红福三子福元黑子

议叙从九品刘子杰男致中施银伍两议叙国学生刘执中男睿施银伍两

刘天禄男璋孙魁施银伍两诺尔同和义施银伍两从九白新明施银冬两

飾泰义施银冬两丰源和施银卷两乔忠厚施银壹两五口庆祥公施银壹两五口宋永安施银壹两耆宾田种仁施银壹两晋省源和茂诺尔同成公诺尔福泰义从九王慰之从九张全材从九郑宏照从九孙正富议叙正七马杰谦义生泉永瑞岐兴义公丰源永二合成益丰永曹斌乔忠箴榆次刘終林董恩级直隶刘学礼彭九皋吕世疑孙栋发郑恒年以上各施银贰两

大清同治六年岁在丁卯十月念一日吉立

碑阴

(均为捐银者姓名,略)

注:碑高175厘米,宽66厘米,侧宽17厘米,方首方趺,痺阳額刻“永垂不朽"4字,碑阴额刻“善因”2自,均楷书,现立于大雄宝殿廊下,保存完好。

搜索更多有关“阳曲附近有什么名胜古迹?山西阳曲县北社村西林寺戏台及碑刻考”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