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清明节为什么吃清明粿?清明粿,润饼菜插杜鹃花插柳于门

人气:390 ℃/2023-12-21 23:48:12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明日,扫墓培土挂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迟之数日者。《安溪县志》:插柳于门。"

清明节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的节日,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海内外创业、拼搏的游子都会回来,其主要活动为扫墓祭祖。一般认为,扫墓起源于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时扫墓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人多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扫墓。后来,寒食扫墓逐渐改在清明,寒食这个节日也就被人们所淡忘了。

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清"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喝茶"说为"喝清茶",他听了很气恼,立即训斥纠正。特别对于"清明节",把"清"字压在"明"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节"扫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嘉禾断人种"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祭祖

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扫墓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约盛于唐代。《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有一首唐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先人的坟茔,是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要携带子女亲临察看。 扫墓的一般原则是"新者添土,旧者除草":前者指新筑的墓,要连续在3年间的清明节前后择定吉日上墓 ,同时添土修墓,俗称"培土";后者指3年以后的旧坟,需清理墓埕,拔除墓边杂草,开沟理水。但无论新墓 、旧墓,均要描碑文(旧用朱砂调蛋清,后用红漆)和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压"纸钱",上供果,点香烛(或只点香),烧金楮,放鞭炮,或在树枝上挂纸条。做法上新墓较隆重,贡品丰盛,还要恸哭志哀,旧墓相对简单一些。

据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方志记载,永春、德化两地岁时民俗与泉俗独异之处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门开,与今不同。

现在推行火化,扫墓均在火葬场公共墓地和骨灰存放所进行,诸事简化,但仍有不少旧墓地在山上,还按旧俗扫墓。

润饼菜

闽南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春卷)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唐宋时期,因中原人们南下迁徙,春饼随之流入了闽南地区,成为闽南润饼菜的前身。随着中原人定居泉州后,润饼菜这一传统食物也落地生根,在清明时节,便成为家家户户祭祖的必备祭品。

民间还传说,润饼菜是由明代厦门才子蔡复一的夫人首创。相传蔡复一是一个独眼跛脚的残疾人,虽然他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却屡遭奸臣陷害。因听信谗言,皇帝要求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廷历年来的文书,且要他在四十九天内完成九大箱的文书,否则,以违抗圣旨论处。

为了完成任务,蔡复一废寝忘食,昼夜双手齐书,难得有歇息吃饭的时间。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再把各种菜切细,炒成烩菜,然后用面皮把烩菜卷成圆筒状。每天用餐时,蔡夫人双手捧着“薄饼”喂丈夫吃,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耽搁吃饭。在夫人的照料和协助下,蔡如期完成了朝廷的使命。从此,蔡夫人做“薄饼”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即由高丽菜(包菜)、冬笋、红萝卜等为主馅,配以虎苔(海苔)、芫荽(香菜)等置于面皮中包卷而成的特色小吃。

"润饼"或"擦饼"

润饼菜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清明日……田家以新麦甫登,炒而舂粉,和糖为丸,包以糯米粉,外裹笠叶,或以麦粉作壳,舂豆为馅者,谓之清明馃,俗号脚目馃。乡人提筐挚篮,分馈城中亲朋。予少时有咏《脚目馃》一律云: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袛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跟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眼频。"

在《康熙字典》里,"粿,米食也",而在闽南,凡是 用糯米、面粉、薯粉等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为"粿", 一年到头炊龟做粿的闽南人,会根据不同时节研究出别出心裁的粿品,贯穿整个闽南人的生活中,鼠曲粿就是其一。

鼠曲草

鼠曲草

清明时节恰逢小麦、甘蔗收割完成,这为制作"清明粿"提供了天然的原料。相传,旧时劳动人民因生活拮据,只能将麦粉与蔗糖混合揉团蒸煮,以此作为祭品,久而久之,成了泉州清明节的一样传统食物。泉州的清明粿有两种:一种以糯米粉揉成薄粿皮,炒小麦磨粉调糖水做馅,泉州人称为"麦馅粿";另一种叫做"豆馅粿",用甘薯干磨粉加糯米浆揉成粿皮,豌豆沙或绿豆沙加糖为馅。两种粿坯都搓成小皮球状,抹上食用油,再用栗子叶或竹叶绕一团包紧,蒸透放凉即可食用。泉州的清明粿,既可以用来当作清明节祭祖和扫墓的贡品,也可以充当点心或者赠送给亲朋的节日礼物。清明粿要吃不用再加热,直接就可以吃,省去开火点灶,也算是对清明节寒食习俗的保留吧。

清明粿

踏青、插杜鹃花

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篇介绍曰:"清明,各祭其先,前后十日。墓祭挂纸帛于墓上。妇人亦出郊展墓踏青,采新麦簪之。"

泉州风俗以清明节插杜鹃花于祭品,漳州风俗插柳枝于户上,祭先以三月三日。《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搜索更多有关“清明节为什么吃清明粿?清明粿,润饼菜插杜鹃花插柳于门”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