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蛛形纲动物分布区域,动物界全系列螯肢亚门

人气:333 ℃/2024-02-14 05:52:47

螯肢亚门—蛛形纲(蜘蛛纲)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螯肢亚门

蛛形纲(蜘蛛纲)

蛛形纲(学名:Arachnida)又名蜘蛛纲,是节肢动物下的一个纲,包括了蜘蛛、蝎子、壁虱、螨等。蜘蛛、蝎子等常被大众误解为昆虫,虽然同属节肢动物门,可是它们都独立于昆虫纲之外,属于蛛形纲。

蛛形纲动物的特征是拥有八只脚,书肺,体内受精,半变态。蛛形纲动物大多在陆地生活,大部分为肉食性。有一些蜘蛛和蝎子有毒,主要用作自卫及捕猎用途,但大部分的蛛形纲都是无毒的。

1.动物学史

蛛形动物大约有7万多种,包括蜘蛛、蝎、螨和蜱等动物,构成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仅次于昆虫,它们有头胸部和腹部,仅有四对脚而没有复眼。大多数蛛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以小动物为食。它们许多生有锋利的有毒螯肢,常用来向猎物体内注射消化液。等消化液将猎食消化后,就可以吸食猎物了。多数蛛形动物为卵生,但也有几种是胎生。

2.形态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6节组成,背面通常包以一片坚硬的背甲,腹面有一块或多块腹板,或被附肢的基节遮住。头胸部有6对附肢,第1对为螯肢,2-3节,钳状或非钳状;第2对为脚须(触肢),6节,钳状或足状;步足4对,7节,末端有爪。腹部由12节组成,除蝎类以外,大多数蛛形纲动物的腹部不再分成明显的两部分,并且体节有合并趋势。螨类的腹部与头胸部合而为一。蜘蛛的腹部与头胸部之间通过腹柄而相连。腹部通常无附肢。单眼不超过12个。用书肺和/或气管呼吸。雌雄异体。大多数肉食性。绝大多数陆生。

3.生活习性

蛛形类一般不扩散。蝎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就不迁往远处。但蜘蛛中少数种类有飞航的习性。夏季,果树螨类可附在过往昆虫的足上迁移。伪蝎偶尔可附在蝇、盲蛛或其他动物的足上。这可能是由于饥饿而迁往食物丰富的场所。蛛形类的耐饥力很强,蝎能耐饥14个月,一种管网蛛能耐饥26个月,一种球腹蛛能耐饥30个月。

蛛形类不喜酷热,常隐蔽在石块或树叶下,或营穴居生活,多在夜间出来活动。织网的蜘蛛角质层较厚,个体较大,一般色泽较艳丽。隐蔽在石头、树叶下或洞穴中的种类角质层较薄,不能在于热的环境中生活,也不能作远距离旅行。有几种蝎只能在潮湿处生存,并要喝水。盲蛛也经常喝水。伪蝎在干燥环境中很快就死亡。但是在炎热的沙漠里,有几种蝎和盲蛛由于体表有一层蜡,能够很好地保存水分以维持生存。

4.生长繁殖

雌孔和雄孔通常都在第8体节(即第2腹节)的腹面。生殖腺单个或成对。许多蛛形类以精包间接传送精子。蜘蛛、蝎、伪蝎等类的雄性有求偶行为,而且不同类有不同的形式。盲蛛和避日蛛没有婚舞。有的种类产卵后母体不加保护,或在子代孵化前已经死去,但有的种类有保护幼体或卵囊的行为。

5.栖息环境

绝大多数陆生,仅少数螨类及一种蜘蛛为水栖。

6.生态学

蜘蛛捕捉昆虫,对害虫防治方面有一定意义。如南方早春时,海南棉、桑、马尾松等树上,球腹蛛的数量很多,因此对捕食害虫起相当大的作用。蜘蛛丝北蚕丝纤细得多,在光学测量仪器以及大炮瞄准器上可作划十字和刻度线之用,不但如此,蜘蛛丝还可纺成纤维,作衣物之用。事实上法国人曾用络新妇这一属的蜘蛛丝纺织手套、床上用品等东西。只因成本高,尚未有人认真利用达一资源。我国还利用蝎子、蜘蛛仿药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裁,蜘蛛可治的病不下数十种,譬如可用蜘蛛代替垄宁医治疟疾。蛛形纲中以蜱螨目对人类的危害最大。危害农作物较严重的有棉红蜘蛛,又叫火龙,它们成群聚集在棉叶背面,刺伤叶表皮,吸食液汁,被害的棉叶出现红色,干枯脱落。除棉外,还可危害麦、豆、瓜、果树等。麦蜘蛛在我国有两种,都是春季小麦的大害,使麦叶发黄枯萎。柑桔锈蜘蛛在华南危害柑桔甚大。受害的树其叶赤色,枯萎,受害的果表皮被损坏,变为褐色,有锈斑,品质也变劣,严重的还造成落果。面粉壁虱(Aleurobius farinae)严重危害储藏的面粉和麦粒。

7.物种危害

蜘蛛纲是节肢动物门中能够传播疾病的另一个纲,它在医学上的重要性仅次于昆虫纲。1952年初,美国在我国东北和朝鲜进行细菌战时,在他们从飞机上投下的多种节肢动物中,被我国科学工作者证明了含有带染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和出血性败血症巴氏杆菌的舞蛛。这一种舞蛛(原译狼蛛)就是蜘蛛纲,蜘蛛亚纲,狼蛛科内的一种蜘蛛。

蜘蛛纲内的节肢动物都没有触角,也没有翅,眼或有或无,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或头胸腹融合。在成虫时期有足4对,蜘蛛纲可分为11个亚纲,其中与医学有关的仅3个亚纲,即蜱螨亚纲、蜘蛛亚纲和蝎亚纲。这3个亚纲中只有蜱螨亚纲内的蜱和螨能传播疾病,其余2个亚纲内的节肢动物只不过由于它们的螫刺伤害人体而已。

8.下属目

盲蛛目(Opiliones)

蝎目(Scorpiones)

跑足亚纲(Dromopoda)

避日目(Solifugae)

拟蝎目(Pseudoscorpiones)

须脚目(Palpigradi)

古怖目(Phalangiotarbida)

节腹目(Ricinulei)

寄螨总目(Parasitiformes)

节腹螨目(Opilioacarida)

巨螨目(Holothyrida)

真蜱目(Ixodida)

革螨目(Mesostigmata)

螨形总目(Acariformes)

恙螨目(Trombidiformes)

疥螨目(Sarcoptiformes)

角怖目(Trigonotarbida)

乌拉尔蛛目(Uraraneida)

蜘蛛目(Araneae)

联足目(Haptopoda)

无鞭目(Amblypygi)

有鞭目(Thelyphonida)

裂盾目(Schizomida)

9.须脚目

须脚目(学名:Palpigradi)为蛛形纲的一个目。截止2019年,全世界共发现须脚目物种2科8属109种,其中包括2个化石种。中国仅在香港和广西发现有分布记录。

(1)形态特征

须脚目是一类体型微小、形态特殊、生活于土壤或洞穴中的蛛形动物。成体体长一般为0.8~2.8毫米(不包括尾鞭),身体纤弱、无眼,呈乳白色至黄白色。前体背板分为前、中和后背片三部分。后体部的体节分界明显,末端具有一根细长多节的尾鞭。触肢呈步足状,承担行走功能。第一对步足特化,具有感觉器官,行走时向前高举,承担感觉功能。

须脚目动物体小型,不超过3毫米。前体的背甲分成3部分:最前一片大,叫前背甲,卵圆形,覆盖从螯肢到第2对足的4个体节;后面两个自由体节分别着生第3、4对足;在第1个自由体节的两侧各有一块小的中背甲,在第2自由体节的背方有一大块较大的后背甲。腹部的最末3节变细,后面有一根细长而分节的鞭。无眼。螯肢与盲蛛的类似,分3节,钳状。触肢步足状,且与步行足功能一致。第1步足有分4节的基跗节和分3节的跗节,上有长感觉毛,行走时举在体前方,非步行用,是为感觉步足。后3对步足的跗节上各有2爪。

(2)生活习性

须脚目动物生活在石块下、土中或高湿的洞穴中。取食和生殖行为尚不清楚。有3对书肺或无呼吸器。一次产卵仅数个。

(3)种属分布

已知须脚目有2科6属,100余种。中国记录1种。

(4)下属科

真须脚蝎科(Eukoeneniidae)

原须脚蝎科(Prokoeneniidae)

10.节腹目

节腹目(学名:Ricinulei)是蛛形纲s)的一个小目,被称为带冠蜱蛛,尽管它们不是真正的蜘蛛。像大多数蜘蛛一样,它们是掠食性的,取食小型节肢动物。在较旧的作品中,有时将它们称为膝脚目(学名:Podogona)。

(1)动物学史

截至2015年6月,全世界已有76种现存的节腹蛛物种,全部属于节腹科(学名:Ricinoididae)。它们目前出现在非洲中西部(圆节腹蛛:Ricinoides)和新热带地区(Cryptocellus和Pseudocellus)。除三个活属外,还有来自欧亚大陆的石炭纪和白垩纪缅甸琥珀的化石物种。

汉斯·雅各布·汉森(Hans Jacob Hansen)和威廉·索伦森(William Sørensen)在1904年撰写的专着,仍然被视为节腹蛛在解剖学中最重要的总体记载。有参考价值的进一步研究,举例来说,可以在皮塔德(Pittard)和米切尔(Mitchell),杰拉尔德·莱格(Gerald Legg)和范德哈门(L。van der Hammen)的著作中找到。

(2)形态特征

节腹目通常长约5到10毫米(0.2到0.4英寸)。节腹蛛的腿和身体的角质膜(或外骨骼)都非常厚。它们最显着的特征是可以在头顶上抬起或放下的头盖(学名:Cucullus)。放下:时,它会盖住嘴巴和螯肢。尽管在化石中可以看到节腹蛛有两对侧眼,但目前存活着的节腹蛛没有眼睛,只在该位置保留了角质膜的感光区域。

腹部或后体部(学名:Opisthosoma)显露出狭窄的腹柄或腰部,并附着在头胸部或前体部(学名:Prosoma)上。奇怪的是,在前体部和后体部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机制。后体部的前缘卷入背甲(学名:Carapace)后面的褶皱处。

这种不寻常系统的优点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并且由于生殖器开口位于腹柄上(另一个相当不寻常的特征),动物必须“解锁”自己才能进行交配。腹部背侧分为一系列大板块或甲片,每一块又细分为中板和侧板。

(3)繁育

精子的传送像蜘蛛,但不是触肢,而是用第 3步足。第3足的第1跗节有一突起,内有一管,雄体以此从雄孔吸入精液。交配时雄体从背面抱住雌体,以第 3足围住雌体,将交配突插入雌孔。产卵的情况不清楚,但节腹蛛属的一种把单个的卵携带在头盖下。孵出的幼体象蜱螨的幼体,具6足。

(4)神秘古画

在秘鲁的纳斯卡沙漠上,有一组举世闻名的神秘古画。这些只有在空中才能看到的超级古图至今无人能解开它们的谜。在这些神秘的图形中有一幅蜘蛛图形,它精确地描绘出一种学名为“节腹目”的蜘蛛的形状。而这种蜘蛛全世界只有亚马逊河雨林中最偏远、最隐秘的地区才找得到它。现在,亚马逊密林深处发现了超级古文明,这同南美文明之间会不会有某种联系?这得等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的考证了。

纳兹卡的蜘蛛图形也精确地描绘出一种学名为“节腹目”的蜘蛛的形状。这种蜘蛛十分罕见,全世界只有亚马逊河雨林中最偏远、最隐秘的地区才找得到它。“原始的”纳兹卡艺术家,如何穿越高耸险峻的安第斯山脉,进入亚马逊河流域,以取得一定节腹目蜘蛛作为样品?更让人纳闷的是,他们为什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去抓一只蜘蛛?他们没有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精细描绘出一只蜘蛛的身体结构,尤其是位于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

(5)下属科

节腹科(Ricinoididae)

11.裂盾目

裂盾目(学名:Schizomida)为蛛形纲的一个目。

裂盾目(Schizomida)与疣戮目(Thelyphonida)构成尾臀类(Uropygi),进一步与钝臀目(Amblypygi)构成触足类(Pedipalpi)。

(1)外形特征

裂盾目动物体长不足1厘米,体柔软。最显著的特征是前体分成三部分:前面的一大区由一块大的前盾板覆盖,小的中区(第3步足)有一对小的中盾板,稍大的后区(第4步足 )有一对较大的后盾板覆盖。腹部由12节组成。第1节缩小而形成腹柄;第2~9节宽,各有背板和腹板,并有侧膜相连,第10~12节细,组成后腹部,其背板和腹板愈合;后面有由1~4节组成的短鞭,鞭的形状,雌、雄不同。无眼。螯肢分2节,钳状。触肢步足状,分6节。第1步足为触角状器官,非步行用。基节特别长,无膝节,跗节分成8节,无爪。第2~4对步足各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3爪。

(2)生活习性

多为陆生,生活在石块下、倒木下或落叶层中,为隐居动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布范围

裂盾目动物分布于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

中国常见种类有分布于台湾的索氏裂盾蝎等。

中国一共记录四种(陈樟福 & 宋大祥, 1996):Apozomus sauteri (Kraepelin, 1911)、Apozomus zhensis (Chen & Song, 1996)、Bamazomus siamensis (Hansen & Sørensen, 1905)、† Calcitro oplonis Lin, 1988。

(4)下属科

蹴盾科(Calcitronidae)

裂盾蛛科(Hubbardiidae)

原裂盾蛛科(Protoschizomidae)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搜索更多有关“蛛形纲动物分布区域,动物界全系列螯肢亚门”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