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昆明的吃食汪曾祺赏析 城味,汪曾祺笔下的昆明

人气:344 ℃/2024-03-03 09:23:49

“……然而说到翠湖,这个比喻还是躲不开。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有什么办法呢,因为它非常贴切。”

——汪曾祺

汪曾祺,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其代表作短篇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被誉为开创了“80年代中国小说新格局”。

西南联大时期,他曾在昆明生活过七年,这里的山光水色、市井民生、美食佳肴无不给他留下了深刻而亲切的印象。

怀着对昆明深深的眷恋和怀念,他写下了大量关于昆明的作品,在清新自然、质朴日常的文字里,流淌着的却是一腔化不开的浓情。

昆明山水胜景多,对于青年汪曾祺来说,吸引力极大,从西南联大步行即可抵达的翠湖尤其令其印象深刻。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翠湖心影》

茶花是昆明市花,滇山茶闻名于世,盛放之时浓烈娇艳,他在《昆明的花》一文中写道:

(西山某寺)(茶)花开时,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汤碗口大。碧绿的厚叶子,通红的花头,使人不暇仔细观赏,只觉得烈烈轰轰的一大片,真是壮观。

昆明一年四季如春,花开不断,除茶花外,《昆明的花》还提及樱花、兰花、康乃馨、菖兰、夜来香、美人蕉、波斯菊、叶子花(三角梅)、荷花、绣球等。

(圆通山)那么多的(樱)花,如同明霞绛雪,真是热闹!身在耀眼的花光之中,满耳是嗡嗡的蜜蜂声音,使人觉得有点晕晕乎乎的。此时人与樱花已经融为一体。风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为人为花。

汪曾祺善写习俗民风、风土人情,他说: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人民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愉。”

当年的昆明作为抗战后方,各色人等交织,文化多元激荡,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写文林街: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职业》

在这里,他描绘了卖化风丹的小贩、卖跳蚤药的老者、卖杨梅和玉麦粑粑的苗族少女、买椒盐饼子的茶馆老头、买西洋糕给小孙子的老太太等市民生活的众生百相。

他写大西门:

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线,烧饵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

《钓人的孩子》

字里行间都是他痴迷的人间烟火。

如同现在的酒吧林立,当时的凤翥街和文林街茶馆众多,是老百姓常来的喝茶聊天之地,比如这间父子俩经营的茶馆里:

“到这家吃茶的全部是本地人,本街的闲人、赶马的马锅头、卖柴的、卖菜的。他们都抽叶子烟。”

《泡茶馆》

除了市民,茶馆的主要光顾者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不过:

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读书的。

《泡茶馆》

在昆明生活长达七年的汪曾祺,对昆明铺松毛、贴唐诗、劈甘蔗、嚼葛根等年俗可谓熟稔之至。

昆明春节,很多人家铺松毛——马尾松的针叶。满地碧绿,一室松香。

昆明有些店铺过年不贴春联,贴唐诗。……此风别处未见。初一上街闲逛,沿街读唐诗,亦有趣。

《昆明年俗》

文人多饕餮,身为美食家的汪曾祺自然也不例外:

我离开昆明整四十年了,对昆明菜一直不能忘。

《昆明菜》

关于昆明的种种佳肴美馔,汪曾祺在《七载云烟》里以打油诗的风格写下这样的句子:

重升肆里陶杯绿(玫瑰重升酒),

饵块摊来炭火红。

正义路边养正气(汽锅鸡),

小西门外试撩青(牛舌)。

人间至味干巴菌。

在《昆明菜》牛肉一节里,他细数了昆明牛肉如冷片、汤片、红烧、干巴等种种做法,并在开头第一句就饱含深情的写道:

我一辈子没有吃过昆明那样好的牛肉。

关于昆明传统的日常饮食米线、饵块,自然也是他平时不可或缺的心头好、口中餐。

我在昆明住过将近七年,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大概每个星期都得吃个两三回。

(过桥米线)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米线和饵块》

《舌尖上的中国》使云南的菌子红遍大江南北。不过,汪曾祺早就写过《菌小谱》一文,说起自己在昆明曾吃过的野生菌如牛肝菌、青头菌、鸡枞菌、干巴菌等等,如数家珍。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

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则吃了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脏腑。

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味。

《菌小谱》

1939年,19岁的汪曾祺从上海经由香港、越南,辗转万里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后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做了两年教师,至1946年回到上海。

七年的岁月流光使他和联大、和昆明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产生了饱含浓墨般的情感。

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

《七载云烟》

那个时期的西南联大,师生人穷志不穷,无论治学还是求学,都严谨刻苦。

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七载云烟》

作为西南联大众生中的一员,汪曾祺如是评价联大精神:

西南联大就是这样一所大学,这样一种学风:宽容,坦荡,率真。

《唐立厂先生》

斗转星移,如今的昆明城市风貌和汪曾祺笔下当年的老昆明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这里的风景依然美丽,山水依然动人。

美食小吃依然风味十足,花样繁多。

昆明人的性格依然耿直、率性、亲切、朴实。

赶街时那熙熙攘攘的场景依然满是地气儿。

在小街小巷里穿行,那些老旧的房子、路边的小摊依然能让你感受到老昆明的影子。

这是昆明历久不变的味道。

来源:昆明范儿

搜索更多有关“昆明的吃食汪曾祺赏析 城味,汪曾祺笔下的昆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