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宠物>正文

鱼肠剑的特点描述,因为剑身小巧可藏鱼腹之中还是剑身纹路犹如鱼肠

人气:331 ℃/2023-12-14 21:44:16

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

鱼肠剑炼成了之后,越王请了善于相剑的薛烛前来相看这把剑,薛烛的相剑本领通灵,他说: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按照薛烛的说法,鱼肠剑天性逆理悖序,是用来弑君杀父的。后来越国进献宝物给吴国,这柄剑因此由越而入吴一一怎么感觉是越王给吴王上眼药呢?相传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曾在机缘凑巧之下得到过这五口宝剑其中的三口,即胜邪(磐郢)、鱼肠和湛卢。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当时在位的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化身大厨的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但本人也被其侍卫所杀,这一事件史称为“刺王僚”、“专诸刺王僚”或“鱄设诸刺吴王僚”。

(武梁祠专诸刺王僚汉画像石)

刺杀了吴王僚之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将”逆理不顺“的”凶器“鱼肠剑用专门的匣子封存起来,永不再用。

鱼肠剑之所以被称为鱼肠剑,据说有两个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鱼肠剑之得名,就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公子光和专诸之所以选择鱼肠剑,除了因为其锋利之外,主要就是因为其可以藏于鱼腹之中而吴王僚又恰好喜欢烤鱼这一口。

另一种说法就比较有意思了。这种说法认为鱼肠剑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剑身上的花纹犹如鱼肠——所谓像鱼肠并不是指像生鱼的内脏,而是要如同烤熟鱼剥去两胁后鱼肠的样子,即剑身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古剑有沈卢、鱼肠之名。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热,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古代宝剑有沈卢、鱼肠一类的名称。沈卢是说这种剑光泽黑亮。古代人用剂钢作剑刃,用柔铁作剑身,如果不这样就往往容易断折。过分刚硬的宝剑,剑刃容易被砍缺,像巨阙剑就是这样的,所以不可以完全单独用剂钢。鱼肠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又叫作松文剑。将鱼烧熟了以后,去掉肋部肌肉,看见鱼肠子的排列形状,正像现今的蟠钢剑的花纹一样。

(沈括,1031—1095年,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这么分析的话,鱼肠剑就是类似大马士革钢这样的锻造方式形成的花纹,但比较让人疑惑的是当时是不是已经有了钢的冶炼。

答案是无疑的。

根据考古发掘成果,在湖南长沙杨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该剑经过热处理,剑身断面还可以看到反复锻打的层次;河北易县战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

中国古代最早的炼钢工艺流程可能是:采用木炭作燃料,炼出块炼铁,再用块炼铁作原料,在碳火中加热吸碳,提高含碳量,然后经过锻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这种钢,叫块炼铁渗碳钢。

鱼肠剑被认为是“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的大凶之器,与其说基于怪力乱神的预言,或许更可能是早期传统铸剑师对那个时代高新科技的警惕和隐忧——如果鱼肠剑是钢剑,那所谓欧冶子铸剑用赤堇山之锡和若耶溪之铜,则也只是传说了。

搜索更多有关“鱼肠剑的特点描述,因为剑身小巧可藏鱼腹之中还是剑身纹路犹如鱼肠”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