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怡贤亲王家祠:位于北极阁三条的宁郡王府

人气:393 ℃/2024-03-28 01:56:43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朝 华

位于西单繁华闹市中的蒙藏学校旧址修缮一新后,前些天向公众开放了。在清代时,蒙藏学校旧址是贝子绵德的府邸,绵德是定安亲王永璜长子。而在东单十字路口北行几十米的北极阁三条胡同中,也有一座府邸,名为宁郡王府,宁郡王弘晈是怡亲王允祥的第四子。说起允祥,看过清宫剧《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不会陌生,因为他就是剧中的“十三爷”。相对于其他兄弟,雍正对十三弟允祥极为倚重,不但封其为怡亲王,使其成为清朝的第九个铁帽子王,而且加封弘晈为宁郡王。要知道,有清一代,铁帽子王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但在承袭王爵之外,很少再加封铁帽子王的其他子嗣为王,宁郡王弘晈是个特例。

然而,世事难料,曾经的宁郡王一系,却也起起伏伏,在政治漩涡中难以独善其身。

宁郡王府大门

郡王爱花,著有《菊谱》

沿着北极阁三条胡同东行二十米,就是门牌号现为北极阁三条71号的宁郡王府。府门西侧开有两扇可以通行车辆的铁门,府门朝南,雕梁画栋,殿顶的彩绘精彩细腻,旁边立着标明“宁郡王府”的北京市文物保护碑。奇怪的是,府门被改装为现代化的金属框大玻璃,与古建筑的风格貌似不太契合。

修缮前的宁郡王府破旧不堪,杂物随意地堆积在角落里,已然没有了昔日王府的气派。不过正殿、后殿、后寝、翼楼及后楼基本保持完整。其布局与《乾隆京城全图》完全吻合,各大殿均为歇山灰筒瓦顶。其后楼原为两层,后被使用单位巧妙地在二层基础上接为三层。据《乾隆京城全图》所绘,该府府门面阔5间,大殿面阔5间,左右配殿各面阔5间,后殿面阔3间,后寝面阔5间,后罩房面阔7间。

修缮一新的宁郡王府 摄影:邓伟

据了解,宁郡王府由国家话剧院和京诚集团管理使用。其中国家话剧院管理使用部分的腾退修缮工作已于2019年完成,并计划将该部分打造成为国家话剧院戏剧馆。按照设计,戏剧馆集戏剧创排、交流、普及、孵化等功能于一体,以满足艺术生产、艺术教育和市场运营需求,形成戏剧生产基地。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怡亲王允祥去世,时年44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并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怡亲王允祥的爵位由其第七子弘晓继任,其第四子弘晈则被封为宁郡王。雍正帝下诏:“怡亲王恪恭尽职,夙夜匪懈,赞襄国政,披露忠诚。朕念兹勤劳,特加封王一子为郡王。”这里的一子即弘晈。随后,弘晈被恩封为宁郡王并建府于此。宁郡王府初建时,此地并不叫北极阁三条,据说明代时胡同里有一位黄姓兽医,因此这条胡同在明清时期一直被称为黄兽医胡同。道光年间,位于此处的宁郡王府曾遭火灾,为求神灵庇佑,在附近建造了“北极阁”,然而没过多久,北极阁也遭焚毁。1965年北京市统一整顿地名时,才将此处定名为“北极阁”。

弘晓与弘晈均文采出众。弘晓字秀亭,号冰玉道人,是清朝著名藏书家、诗人,著有《明善堂诗集》。弘晈字镜斋,号东园,自号秋明主人,镜斋主人。乾隆四年(1739年),清朝发生了著名的“弘皙逆案”。弘皙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弘晈被卷入弘皙的叛逆案中,不过他得逃大难,只遭到训斥。

宁郡王弘晈爱养菊花。菊花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随着菊花品种的不断丰富发展,历代的艺菊专著相继问世,文人墨客以菊为对象吟诗作赋的作品也屡见不鲜。至清代,菊书、菊谱如雨后春笋,其中弘晈的《菊谱》即诸多艺菊专著之一。《菊谱》的规格很高,正文后有慎亲王的《题东园菊谱铭》,果亲王的《题东园菊谱后》,怡亲王弘晓的《题秋明四兄菊谱后》。此本《菊谱》刻印精美,字体秀丽,流畅自然,所用纸墨俱佳。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载,惟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值得珍视。

关于弘晈爱养菊花一节,《啸亭杂录》卷九“宁王养菊”一条有记载:“京中向无洋菊,篱边所插黄紫数种,皆薄瓣粗叶,毫无风趣。宁恪王弘晈为怡亲王之子,好与士大夫交,因得南中佳种,以蒿接茎,枝叶茂盛,反有胜于本植。分神品、逸品、幽品、雅品诸名目,凡名类数百种,初无重复者。每当秋塍(chéng)雨后,五色纷披,王或载酒荒畦,与诸名士酬倡,不减靖节东篱趣也。王又自制精扇,体制雅洁,名东园扇,一时士大夫争购之,以为赏鉴云。”

家庙尚存,今为书苑

从宁郡王府沿着胡同继续东行,过了协和别墅群,就能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名为“缘庆书苑”。

推开书苑的小门,穿过起到屏风作用的前厅,视线豁然开朗,已经置身于面阔五间、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当中。抬头细看,顶部布满了万字底岔角云纹,中间是“福禄祯祥”四字变形而成的纹样,正中是一个两层的木质斗八藻井,华丽精美。从室外看,房顶为绿琉璃剪边硬山顶,带吻兽。此处建筑曾属于王府附属家庙,名为恒吉寺,是王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此处曾被陆宗舆占用。

藻井

不只是家庙,昔日的宁郡王府,在清朝灭亡后,也渐渐落入他人之手。当然,也并非他人强行夺取。昔日的清朝权贵过惯了奢侈的日子,却没有赚钱的能力。清朝灭亡后,他们没了民膏可用,坐吃山空,为了维持“体面”的生活,不得不变卖家产。

宁郡王府的变迁就是清朝权贵日落西山的表现之一。不过,清朝灭亡之前,那里早就不叫宁郡王府了,而是怡亲王府。事实上,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晈去世,按例其郡王爵降为贝勒由其次子永福继承。在这之后,子孙爵位一直递降,后来是以镇国公世袭。但是,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弘晈的后代载敦时来运转,“捡”了个怡亲王爵位,这里也就被叫做怡亲王府了。

怡亲王府共有三处,第一处是第一任怡亲王允祥的住处,允祥去世后,该处府邸被雍正改为贤良寺。继任怡亲王的弘晓搬到位于朝阳门内大街路北的第二座怡亲王府居住,这座府邸的特点是有一幢藏书楼,据《天咫偶闻》中记载:“大楼九楹,积书皆满。”“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正因如此,弘晓被称为清朝的藏书家。

如果不出意外,弘晓的后世子孙会世袭怡亲王这个铁帽子王的爵位。然而,身为铁帽子王,位高权重,历经数世,还是发生了意外,并且和清朝后期的重大事件有关。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慈禧太后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身为咸丰亲弟弟、慈禧太后小叔子的恭亲王奕訢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于是联合起来发动政变。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被诏令在宗人府自尽,肃顺被处斩,其余几人被革职或充军。

顾命八大臣中,自尽的御前大臣载垣就是第六代怡亲王,而怡亲王这顶铁帽子王的爵位也就与载垣的后代无缘了。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把闲置三年的怡亲王爵位归还给怡亲王家族,但没有再给弘晓的后代,而是让弘晈的后代,也就是载垣的族弟镇国公载敦继承了王爵,成为第七代怡亲王。由于载垣自尽后,怡亲王府被朝廷收回,因此载敦继承怡亲王爵位后,昔日的宁郡王府,后来的镇国公府,也就成了第三处怡亲王府。

令人叹息的是,大概是怡亲王一脉的好运已尽。载敦去世后,承袭怡亲王爵位的载敦之子溥静也在重大事件中成为失败者。他支持义和团,还将义和团迎进王府,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义和团失败后,溥静也成为替罪羊,被革除爵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怡亲王爵位由溥静的侄子、只有两岁的毓麒继承。有意思的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代皇帝溥仪继承皇位时,也只有两岁。大清王朝的命运,就在一帮娃娃们继承皇位、王位的钟声中,很快走向覆灭。

搜索更多有关“怡贤亲王家祠:位于北极阁三条的宁郡王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