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青年公诉检察官典型事迹:我与检察共成长,赵莹穿越尘封的记忆

人气:239 ℃/2024-03-12 07:07:16

本文为“我与检察共成长”主题征文活动

一等奖获奖作品

作者:本溪市检察院 赵莹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伴着丝丝的细雨和阵阵的凉风,秋天又一次如约而至。可这个秋天不一样,一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

这一年秋天,院里新的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正式投入使用。院史展示厅也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我作为礼仪人员,穿着端庄的检察服,不用照镜子,我知道自己一直在微笑。这一天,我期待了很久,因为院史展示厅从筹划到收集文物到布展都凝结着我和伙伴们的心血。

走进展示厅,以红色五角星为中心的圆盘放射状灯光笼罩着整个大厅,我的思绪却飞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井冈山。

难忘的光棍节

双十一的一大早,我和几个单身贵族就盘算着晚上去哪happy。那年,23岁的我,单身,未爱。

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检察长要我们赶赴江西井冈山检察博物馆考察学习,即刻出发。

无疑,晚上的计划落空了,不过此时此刻的心里更多的是被兴奋占据着,处长说除了要去井冈山的人民检察博物馆考察,回程时还要去北京的警察博物馆看看。北京,有我大学四年回忆,嗯,想不到我今年的光棍节还挺有意义的。

第一次飞行

登上飞往江西南昌的飞机,开始了我的若干个“第一次”:第一次随领导和同事出公差,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南下江西,第一次红色之旅……窗外片片轻柔的浮云在眼前悠然的飘动,像小船轻轻地划过。天空用它宽广的胸襟包容着我,而我完全陶醉在它温柔的怀抱中……

驱车前往位于井冈山的人民检察博物馆的路上并不顺利,雨雪交加的高速路上,车子像蜗牛一样缓慢地移动着。到达井冈山的人民检察博物馆已是中午了。

人民检察博物馆里,我拿着照相机,记录着每一件展品的细节,不仅观察文物的外观,还要注意到文物展出的方式、样式,记录着点滴细节。

“梦”游仙境

井冈山很美,山在云中,山依着云,云环山外,云抱着山。山云相拥,仙雾缭绕。近处,身边雾气蒙蒙,远处,山顶笼罩的云雾,宛如人间仙境。回头看看,原来我们刚刚途经的那片雾林就是“仙境”。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几位是来玩的吧,游井冈山吗?”我心想:“游啊游,博物馆考察完了,到这红色圣地岂有不游之理呢?”可是带队的领导只说了一句,我的心情就凉凉了“不了,谢谢,我们赶下午的班机。”那个生意人似乎比我更加失望。天空开始转阴,抬头望时,已经开始飘下了雨滴。

到达机场时雨已经下得很大了,“你们是要飞北京的吧,这机场小,一共没几趟飞机,而且还经常晚点。这不,今天的飞机又晚了,本来这趟飞机是应该从北京起飞到井冈山,降落后再返回的,可是都这点儿了,据说现在还没从北京起飞呢。”

秋末冬初,南方是湿冷湿冷的,我从家穿来的呢子风衣,在这一点儿也不觉得热,反倒是雨后觉得有点儿凉飕飕的。那晚的菜记不清了,但那碗热汤记忆犹新,喝下去暖暖的,从头到脚,都缓了过来,真是雪中送炭啊。

晚上十点多,飞机终于来了。

落雪的北京

飞机终于降落在飘雪的首都国际机场,时针已经指向凌晨两点。

昨夜的飘雪为清晨的北京悄悄的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北京警察博物馆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要算是博物馆二楼的枪展了,勃郎宁、王八盒子、六四式、七七式等等各种样式,各个时代的枪支在这里应有尽有,真是收获满满。

银装素裹的北京!熟悉的气息、熟悉的街景近在咫尺,自己一直惦念的母校和同学们也近在咫尺,但看来我是没有时间回去了。此刻我的心竟然与同伴们高度一致,更牵挂的是正在紧张施工的办公大楼。

下午13时开往沈阳的动车,一路向北,穿越飞舞的雪花开动了。

三天两夜,匆匆而去,又匆匆而返,高速路塞车、飞机晚点,雨夜井冈山的等待、落雪京城闪电式的学习却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或许这就是我们检察官特有的办事速度吧。

展示厅内,大家刚刚进入第一展区。

解说员正指着一幅 “肉丘坟”的图片讲解:“ 1952年10月,刚刚对外办公的本溪市人民检察署,根据最高人民检察署的指示,派员参与了调查日本战犯在本溪地区屠杀爱国军民,镇压“特殊工人”的罪行,为指控日伪罪行立下了第一功。”我很惊讶,因为照片上“肉丘坟”的位置就在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溪湖区,想不到这个生我、养我,让我如此熟悉的地方,70年前,竟然有这样一段历史,更想不到70年后的今天,我能成为检察官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份子。

图为本溪市检察院院史展示厅的“本溪检察第一门”

展示厅的第一展区讲述了本溪检察机关1950年至1978年从成立办公的艰难创始到文革时期的被迫中断。如果不是当初和同事们精心的收集这里的每一幅老照片,我就不会了解到那照片背后的一个个老故事;如果不是当时凭着仅有的几份珍贵文件去努力探索那个时代的背景,那在场的每个人此刻就不会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本溪检察机关走过的那段风雨征程。

两份无比珍贵的报纸,随着解说员的讲解,映入大家的视线。一份是1956年的《工人报》也就是现在《本溪日报》,刊登的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在本溪召开了检察工作保卫工业现场会,《本溪日报》刊发的社论。看着泛黄的纸面上记载的比我们父母年龄还大的行行繁体字。

也许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它们的来历:

华灯初上,灯火阑珊,我们又一次次伏案在市档案局和图书馆的故纸堆里。

这些泛黄的散发着霉味的旧报纸堆成了两尺来高。

没有一会儿,我就觉得脸痒痒,胳膊也痒痒,越挠越痒痒,鼻子也不舒服,直想打喷嚏。这几乎尘封了半个世纪的旧报纸除了有股不好闻的味道之外,还尽是螨虫,必须坚持,经过两天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寻到了昔日检察工作刊载在报刊上的原件。

“原来这就是咱们单位最开始的办公楼。”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干警指着展柜里的楼模对旁边的同事说。

“这不是我当年做书记员时用的油印机嘛!”

“当时印个文件可费劲啦,动不动就弄得满手黢黑。”

大家兴奋着、感慨着……

我们自豪着、欣慰着……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检察署”

展柜里检察院办公旧址的楼模都是按照比例复原的,小到每一处窗户、雨搭都非常的形象逼真。时过境迁,当时的旧楼现在好多都不在了,或是翻新为别的建筑。不过收集旧文件、旧报纸的经历已经让我们有了经验和信心。我们几人分头查检察志,跑档案馆、城建局,多方收集中找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照片,当年的旧址也就慢慢的有了原形。

最难找的要数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溪检察署刚成立时的办公楼。距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又是建国初期,留存的资料更是屈指可数,我们找遍各种地方,都没办法复原当时检察署的原貌。

检察署刚建立时是在现在的溪湖区彩屯,原来老六中的地方,那六中毕业的人会不会记得?这个念头让我们有点儿失落的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最后想到了一妙招。发动七二、七三届六中毕业的人举办一个老同学聚会,分享在学校时的老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还真的奏效了。六中的原貌终于可以复原了,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年轻的老干警

为了充分展示检察机关的三次大换装,我们像广大干警收集各个时期的检察制服。1984年和1988年的两次换装,时隔二十多年了,这就得靠检察系统的“老人儿”了。包仁坤是我们院里一位年轻的老干警,说她年轻,是因为四十出头,正值壮年,说话办事雷厉风行。说她“老”,是因为二十多年的从检经历,实在算是检察院有资历的“老人儿”。她一下子给我们捧来了六、七套制服。洗得干干净净,折叠的整整齐齐,冬装、夏装齐全。她告诉我们,自己一直留着这些衣服压箱底,这么多年了几次搬家都没舍得动,即便以后退休了也给自己留个念想。

千里情缘

从艰难创始,到风雨征程,从恢复重建,到耕耘奋进,检察战线的前辈们用他们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谱写了检察事业的辉煌篇章。为了寻找前辈的遗物,再现他们当年朴素而简陋的办公和生活状态,同事们想方设法地联系他们的妻子、儿女。时隔多年,已故前辈的亲人好多已经移居外地。于是,一个个通往深圳、西藏、青海的长途电话,传递着后人对先辈的景仰,连接着家人对检察事业和已故亲人的眷恋,牵扯着几代检察人血脉相连的检察情结……

陈玉华,生前曾是本溪市人民检察院的第四任检察长,我们几经辗转找到了他的儿女,陈检的儿女告诉我们,父亲有个皮箱,去世时父亲留下来遗物都被母亲保存到了这个专门的皮箱里,皮箱上了锁,锁住了妻子对已故丈夫的留恋与思念。半个世纪了,就连自己儿孙们都没让碰过。年过八旬的老伴儿,现在居住在海南,当我们电话联系到这位耄耋老人时,老人家的声音有些激动和颤抖,她不同意只把钥匙邮寄回来,执意从海南千里迢迢的专程归来,用颤抖的双手打开了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皮箱……

图为陈玉华检察长生前珍藏的皮箱

干警们静静地端详,有的不时地掏出手机拍照。一件件珍贵的物品,一幅幅斑驳的老照片,无声地讲述着检察机关从探索到波折,从重建到发展,40年来走过的坎坷历程。

此时此景,如果允许许下一个心愿,我想说:“做检察官,今天、明天,直到永远……”

搜索更多有关“青年公诉检察官典型事迹:我与检察共成长,赵莹穿越尘封的记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