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02节: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慎独吗

人气:248 ℃/2024-02-29 06:11:51

原文:

正之①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之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之工夫②,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③’。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木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便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词语解释:

①正之:即黄宏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江西雩县人。王阳明学生,官至刑部主事。

②“戒惧”二句:《中庸》中有“是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语出《大学》,原文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厌然”躲闪貌。

译文:

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时的工夫,慎独是自己独知时的工夫,这种说法如何?”

阳明先生说:“这二者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自然为独知,有事时也是独知。人如果不能在此独知处用功夫,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夫,就是在作假,就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个独知处就是‘诚’的萌芽。此处不管是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这里正是王与霸、义与利、诚与伪、善与恶的界限。在这里立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其精神命脉全在此处。真可以说是不隐不现,无时无处,无始无终,只是这个工夫。现在倘若又把戒惧分出来当成自己不知时的工夫,工夫就会支离,也就有了破绽。既然戒惧了,那就是知,如果自己不知,又是谁在戒惧呢?”像这样(把戒惧和慎独分开看)的见解,就会坠入佛家的断灭禅定论中去。

正之说:“不管是(感知)善念还是恶念,都没有虚假,那么独知之处,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

阳明先生说:“戒惧也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如果戒惧之心稍有放弃,不是昏聩,就是流入了恶念去。从早到晚,从小到老,若做到要心中无念,就是自己没有知觉(这种状况),除非是人昏睡时,或者是形同枯木,心如死灰时。

解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慎独”正在灯火阑珊处,前文我们曾经无数次目睹了“慎独”这个概念的倩影,但当时“慎独”也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为我们轻弹低吟一曲后,又飘然隐去,为我们留下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悠悠余音,盘亘不绝,绕梁三日。 终于在这一段,阳明先生在与得意门生黄正之的问答唱和之下,为我们掀开了“慎独”的面纱,现在,我引领大家一睹其芳容。

曾国藩在临终之时,曾经留下一篇遗嘱,以教导自己的后辈,其中一共列了四条,第一条就提到了“慎独”,我们看下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在这里,曾国藩先生将“慎独”定位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其重视程度之高,引人深思。曾国藩是从“人无一内愧之事”的角度来看待“慎独”的,只有“内省不疚”,才能让“此心常快足宽平”。人一生的生命历程,从某种角度看,实质上不过是心的体验历程,能有一种准则可以将此心安置在一种“常快足宽平”的境地,这种准则足以成为一生遵守不渝的圭臬,这个圭臬正是“慎独”。

我们再来看阳明先生对“慎独”的解释,他首先认为,人无论是密室独处,还是处于闹市通衢,你心中的“知”都是你自己的“独知”,并不是说你处于热闹的境地,就可以有别人来代替你去“知”。点破这一层,才能显现出个体“知”的独立性和可贵性,换用一种诗性的语言来描述,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孤独而高贵的,因为每一个心灵都主宰着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坐止起息,而每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不过语言描绘得再精巧华美,也不如让人反躬自省到自己内心上来得切实,如果我们肯静下细思,会领悟到阳明这里所表达的意思:社会的礼俗,外在的规章制度,充其量可以限制约束人的外在行为,但是你内心真正的意念,只有你自己知道,人在面对自己心中的念头时,真的是掩无可掩,逃无可逃,避无可必,而“慎独”所“慎”的正是这个自己独知独见的心中意念。

只有在这个独见之处切实用力,在修心的功夫上,才真的可以做到纲举目张,领挈衣整。在文革期间,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叫做“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虽然历史证明了这句口号的荒谬性,但是在这里,在修养心体上,我们如果说“‘慎独’一抓就灵”,倒是千古不易之理,而“慎独”所谓的“慎”,其中的关键点是对“善”念的存养扩充,以及对“恶”念的清除遏制。

阳明后面又解释“戒惧”之念,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人只要是在清醒的状态,心中就会持续不断产生意念。人的这种心体状态,很像那些流淌不息的河流,前念刚灭,后念又生,心中断然不会有什么真空期,这种景况,空说无用,大家还是自己体验一下自己的心体。看能否做到在清醒时保持心中什么念头都没有,我曾经尝试过,从没有做到过心中无念,即便是我想要把自己的心体放空,此时我也会觉察到心中的念头正是“我要把心体放空”的这个念。

“戒惧”就是在心中念头升腾之时,上前去帮持一把的那个功夫,他虽然也可以被称之为念,但是他更像是足球场上的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其主要工作是不断地吹哨举旗以规范心中念头,保证心念升起之时不要犯规,缺失了这个公正的裁判员,心中的念头不是踢假球(流于自欺),就是故意犯规(流于恶念)。

欢迎关注我:

“一生伏拜王阳明、曾国藩,想交一起知行合一、修身养性的朋友”

搜索更多有关“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02节:你真的明白什么是慎独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