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经历:珍贵影像丨余光中生前专访

人气:131 ℃/2024-03-02 19:14:04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昨日辞世,享年89岁。

一首《乡愁》让余光中赢得了“乡愁诗人”的美誉。从夫子庙雅韵到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再到欧风美雨、西子湾落日,生命的沧桑感,造就了时间的乡愁。余光中这位茱萸之子将乡愁写进生命,也写进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

2013年,《新杏坛》栏目曾远赴台湾高雄专访余光中先生《余光中的美丽乡愁》。昨日先生仙去,刊登专访以致缅怀。

他把黄河的土,带去了台湾

余光中,享誉整个华人世界的文坛巨匠,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诸多领域皆取得很高的成就。文学大师梁实秋曾这样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2013年4月11日,新杏坛工作人员在画家刘国松的引荐下拜访了著名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因为我们是来自山东的客人,余先生就讲起了他2001年第一次去山东看黄河的经历。

带我去的是山东大学的主任,在去的途中就警告过我,说不要盼望太多,因为黄河有的断流,结果到了黄河那里,水势还是蛮大的,不过是在转弯的一个地方,比较慢下来,我看了还是非常感动。中国古代的历史,战争也好,或者是一些出塞也好,或者是杜甫南下也好,甚至于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也是黄河来来去去。所以令我非常感慨。

因为黄河比较松,所以里面粘了很多粘土在我的鞋底,那我回到山东大学,是第二天才坐飞机走,我就想了想,我就没有把它刮掉。那泥土就像肖邦把波兰的泥土带去巴黎一样,我就把那泥土带回台湾,等它干了我才把它刮下来,摆在一个瓶子里。

南京大屠杀那年,他9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称自己是广义的江南人。少年时代的故乡,原本是多水多桥,多藕多莲,杏花春雨的江南,然而,诗人真正的少年时代,却被战争的硝烟改变了味道。

我出生在南京,所以从记事起,我一直待在南京,到九岁那一年,就是“七七抗战”爆发了。我母亲等着我逃难,然后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我母亲带着我正在前线,不久日军就超过我们了,我们就落在沦陷区里面,那时候我们来不及逃,在一个佛寺的大雄宝殿的过夜,前面有香案,有一个垂帘,我母亲跟我就躲在里面,幸好这些日本兵都是信佛的。我们躲在佛像下面,被帘子遮住的,幸好这些日本兵没发现我们。第二天他们起兵撤退了,我们再往反方向逃走。

先住在重庆,然后重庆大轰炸的时候,我们就搬到乡下去了,搬到重庆郊外北边的一个小镇,我就在那里开始读我的中学。

当时住在乡下,当然没有今日的中学生那么多赏心乐事了,一下子上网了,一会看电视玩电脑了,等等等等。那个时候科技还很差,尤其是战争的时候,那后方也是很穷的。可是因为这样子,我们就住在乡下,深入大自然,跟造化非常接近,所以我们可以晚上去捉田鸡,去捉萤火虫等等这些,可以爬树爬山。当时对于乡村的生活,吸收了很多,虽然说物质很贫乏,可是精神上觉得很愉快。

动荡年代,他考取了五所大学

我中学毕业之后先后考取了五所大学,第一次考取了两所,就是北大跟南京当地的金陵大学,也就是后来合并为南京大学,我当然想去北大,可是我母亲说不能去,已经打仗了。所以我经常这样讲,两千里路的京浦路伸出那么长的手臂来欢迎我去,我母亲伸出三尺不到的手臂就把我拦下来了。所以我就读金陵大学。然后战争又往南边推进,我又跟家人去了厦门,读厦门大学,之后去香港做难民,最后来到台湾,考取师范大学跟台湾大学,我就在台湾大学读最后两年大学。所以我一生考取过五所大学,读过三所大学。我那个时代,战争的时代,很动荡,不可能从一而终,在一个大学读毕业。

重阳登高,茱萸遍插。余光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里,所以他自称是“茱萸的孩子”。重阳登高,九州的山上,少了一位故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南京话我不太会说,会说一点。我读中学,(在重庆)待了七年的,四川话我倒是完全会讲。我最早的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里面第一首诗,副标题叫,“用四川话朗诵”,就是“我在扬子江的南边歌唱,歌声振动了东方”。

余光中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乡居的少年十分神往于火车。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年幼的余光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着去远方游历。余光中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所有经历的总和。在经历了战争的奔波迁徙之后,1958年,余光中第一次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方”——美国。

那时候从台湾去,简直是乡巴佬。第一次进美国,海关是在西雅图,候机室很大,看美国人都朝一个角落看,然后我也看,看见一个长方的盒子在那里,上面有人影晃动,然后恍然大悟,那就是TV。

当然美国对我很新奇了,我的乡愁被新奇冲淡了一些。不过我去读的创作班,其实对我并没有好处,因为大家都要交英文的创作。我心里想,美国人凭什么教我创作?我有这么深厚的中文背景,所以我们的创作都是把自己的创作翻译成英文交上去,这个不大有趣味。当时我学了两门课,一门就是现代艺术,一门就是美国文学。这对我日后的教学,跟日后自己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远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在美国)没有太磨合,所以顽固的像一块冰,在鸡尾酒里面化了半天都还没有完全化。其实这有点顽固,应该到了外国尽量吸收外国的好处,忘记他的坏处。

一个人,尤其是青年,很自然会向往远在天边的东西,拿不到手的东西。等到拿到手上的时候,就变成现实了,现实与梦想,虚与实之间,就是会这样子,骚扰我们的一生。

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就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谱成的。余光中从立志从文起,就一直在探索、在锤炼、在改革,从格律到现代化到新古典主义再到民谣风格,余光中在努力让笔下的文字更加有韧性、更加有弹性。

我要在中国语文的烽火炉里炼出一颗丹来,就是说我要把我的母语好好锻炼,在李杜之后,在鲁迅沈从文之后,我还可以炼出新的东西来,我的创造会更新。所以我有首诗是写给杜甫,最后一个句子是这样讲:“在你无所不化的烽火炉中,请教我如何炼出一颗新的丹来”。我读古人的东西消化了,然后变成新的中国文学。

天主教的一个高僧,叫做汤姆斯·阿奎那,他讲的一句话,他说上帝无所不在,这个就像一个圆一样。我引用这句话,就是中国文化无所不在,中国文化圆心无所不在,圆周无迹可寻。这个圆到底有多大呢,就要看中国文化的载体,中文的半径有多长,我希望我的贡献是把这个半径延的更长一点,能承载更多的中国文化。

我有一次开玩笑,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两样东西听我的话,一样就是我的母语,一样就是我的可怜的汽车。

烧我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萦绕着那片厚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

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

壮士登高叫她做九洲

英雄落难叫他做江湖

余光中用仓颉的文字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深依恋

他说,中文在手就等于故乡在握;

他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的中国。

来年重阳登高日,世间再无这位茱萸之子。

搜索更多有关“乡愁余光中小时候经历:珍贵影像丨余光中生前专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