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宠物>正文

白菜鱼丸汤作者:山珍野味,酸汤子作者

人气:230 ℃/2023-10-27 05:46:01

山珍野味

关东地处祖国的最东北部,特殊的自然环境,生长着见所未见、为所未闻的山珍野味。识山珍、玩山珍、品山珍,实属人生难得之乐趣。识破山珍的来龙去脉,玩透山珍多趣神奇,品尽山珍的原滋原味,可谓不枉活一生了。

人参,又叫“棒槌”,因主干像纺棰,又似人形而得名。在山间自然生长叫“山参”,或者叫“野山参”。人工栽培的叫“园子参”。园子参由于生长期短,又缺乏野山参在自然山林中生长的优越环境和条件,所以它的营养价值远不及野山参。人参真有些像人,生长速度非常慢,据说每年只长一品叶,但它的寿命非常长,可达百年以上。人参的年龄越长越珍贵,以七品叶为贵。人们视山珍为宝物,认为吃了人参会长生不老。后来,关东有专门采山参为生的人,俗称“放山”。进山采参时必须听“老把头”的支配,有语言、行为上的一系列禁忌:不得大声吵嚷、以免惊动山神,不可欲言采参的数量,不能见利忘义,独吞所得,否则不得好报……关东还产生了关于人参的许多传说。据说山参时“人娃娃”,会跑,在采参时,必须先用红线把人参拴住,然后在一点一点细细地挖掘,连根须也不能弄折,保证人参的完整无缺。先传还有一种鸟叫“棒槌鸟”,专门引导善良的采参人找到参源。因此,有“棒槌鸟”的地方都生长人参。

人参难得,为其贵。放山人艰辛,缘由是人参藏在大自然的山林中。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是放山人不喜欢园子参的缘故吧?尽管人参难得,不辛劳苦的放山人终于能挖到它,是因为有棒槌鸟引路。写到这里,我好像听到棒槌鸟又叫了,一声声,一声声,那么急,那么切,它在催放山人快去找“大棒棰”呢!

·

关东山区生长着一种野生植物—黄花菜。它又叫黄菜、金针菜。它是一种中药药材,故又有草药名叫萱草,古时叫“忘忧”。黄花菜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等成分,香味浓郁,可称为珍馐,在菜谱里列为上品。自古以来,倍受赞美。

黄花菜叶片淡绿,细长条状,花蕾像小棒槌,花开后像喇叭,呈艳黄色,春天开花。花开季节,一簇树枝,数簇连成片,微风拂过,寒露溢彩,甚是好看,大诗人李白曾赞美它:“杜康能解闷,萱草可忘忧,”古籍《延寿书》上说它“嫩苗为菜,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趁着它开花是将其采撷下来,即可鲜食,又可晾干长久使用。

黄花菜含有东碱和秋水仙碱等成分,入药能治一切肿疼痛等症。常食黄花菜,对治病防病和健身延寿都很有益处。

中国菜谱讲究色香味形。黄花菜色香味形俱佳,还能治水肿,并有消炎、止血、健胃、安神等功效。故,国人喜吃,将其列为菜谱中的上品。我记起儿时常唱的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绽开的花朵真鲜艳。”我想,这绽开的百花之中,当有黄花一员了。国和家一样,老人和孩子一样,都有不舒服的时候,难免患水肿、消化不良之症。中国已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贵在知晓健身延寿之良方。昨夜,我做了个梦。恍惚中,又梦见大诗人李白了。他一手执杜康酒,一手端黄花菜,反复吟唱着:杜康能解闷,萱草可忘忧……

·

猴头蘑形似猴子头,因此得名。它与熊掌、海参、鱼翅齐名,是贵重的山珍野味。它很有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风味独具一格。

据古代医术记载,猴头蘑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脏等强身功能。经现代科学分析,猴头蘑主要含有多肽、多糖和脂肪族的胺类等,用其制成的猴茹菌片,有治疗胃癌,贲门癌、食道癌的功效,并无副作用。

猴头蘑生于关东的密林深处,长在柞树、胡桃树、榆树等阔叶树上,小的重几两,大的重几斤。有趣的是,它成双成对的生长,若在甲树的一侧发现猴头蘑,在顺着它生长的一侧向前望,保准在乙树相对的一侧也长着猴头蘑,故有采一得二之说。

关于猴头蘑,还有一个民间是传说。早年,金与宋交战,金兵将宋徽、钦二帝俘虏,曾将他父子囚禁于北国山林中的五国头城“坐井观天”。同时被掳走的,还有徽、钦二帝所心爱的两只猴子。和他们的主人一样日夜思念故国家乡,梦想着能早日返回南国家园。就这样,与徽、钦二帝朝夕相伴的两只猴子便依依不舍地守候在两枝树杈上静静地死去,化成树的蘑菌。后来,人们在猴子死去的地方发现了这种独特生长的树蘑,称它为猴头蘑。

这个传说听了很动人,引人所思,发人深省。连猴子都知思恋故国家乡,何况人乎?国都不在了,安能有家?宁可冻死、饿死在北国山林,也不做异国的亡国奴,其一片丹心图报国的慷慨捐躯之举,实在可亲可敬。当后人在北国山林里品尝猴头蘑的时候,是否也知道这个动人的传说?是否也品出“坐井观天”的苦涩味儿?莽莽的北国山林,朔风阵阵,空谷回音,关门闭守就要亡国,乃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

关东的椴树蜜,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远销欧美国际市场,倍受客商青睐。

椴树蜜,就是蜜蜂采集椴树花而酿成的蜜。它色泽乳白而透明,含水量小,结晶细腻,甘甜适口,气味芳香,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滋补佳品。明朝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云:蜂蜜“生则性凉,故能解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创伤之痛。”现代医学表明,常食蜂蜜,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活力,调整生理功能,增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

一到夏末初秋季节,关东漫山遍野的椴树都开了花。一片一片的金黄色的椴树花,清香四溢。这时,四面八方的放蜂人带着蜂箱来到这里放蜂采蜜。到处是蜂箱,到处是嗡嗡飞舞的采蜂蜜群,简直成了蜜蜂的世界。

孰不知,椴树蜜源也是有限的,蜂多花少,供求失调,乃是蜜蜂王国的大忌。听说,蜜蜂王国里早就按自然规律办事了:采蜜的,酿蜜的,探蜜源的,都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供求矛盾解决得很好,绝没有浪费窝工现象,绝没有不看市场,上马一窝蜂,下马一团糟的现象。看来,人类也得像蜂蜜王国学习了,所谓按市场规律办事,蜂蜜王国早就给人类做出了榜样。

酸汤子

关东人都愿吃酸汤子。关东人就是怪,香喷喷的米面不吃,为何要弄酸了才吃?后来,我知道自己的想法错了,酸汤子非但好吃,且能吃上瘾。中国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文明古国,在吃文化上堪称世界一绝。聪明勤劳的关东人在这方面岂能甘心落后?我敢说,关东人创造的酸汤子在中华民族的吃文化上独树一帜,让天南地北的人们刮目相看了。

皎黄皎黄的酸汤子盛在碗里,黄得鲜亮,黄得透明,黄得溢出油花儿来。夹一条儿放到嘴里细品,慢慢嚼,立刻满口米香,挨和着一丝淡淡的酸味儿,一缕浅浅甜味儿,再浇上蒜泥、瘦肉丝、大酱做的调料,真是酸甜苦辣感,五味俱全了,不把肚子撑圆不罢休。特别是酒酣之后。吃上一碗二碗的又解酒又解渴,吃了上顿想下顿,有道是,好酒不怕巷子深。我看,好面不怕巷子深,也是同理。我细心观察过,凡在关东饭馆里就餐的常客,饮酒过后,都会喊一声:“老板,来汤子!”就是来了南方的高贵客人,好客的关东人也上酸汤了。起初,南方客人不敢吃,又碍面子不好说,当看到关东人狼吞虎咽时,才小孩学吃般地往嘴里送。刚吃到嘴里,便觉得像有小手从嗓子眼儿往里拽,比关东人吃得都欢。下一顿,不用主人说,一进饭店,保准儿告诉店老板:“主食吃汤子!”店老板笑眯眯地点着头:“怎么着,吃上瘾了吧?”问得你不住地点头称是。

看攥汤子,好似欣赏秧歌舞。那姿势,那动作,实在让人赏心悦目。只见一系腰裙女子端一盆和好的酸汤子面,站到锅台前。面对一锅沸沸扬扬的开水,她要手舞足蹈了。先把汤子套儿夹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间——汤子套儿就是攥汤子的工具,薄铁片砸制而成,漏斗状,上口有手指般粗,下口有筷子般细,旁边带个小尾巴,曰:“汤子套儿”。戴上汤子套儿,便进入舞蹈的角色了。锅台就是舞台,滚动的开水就是激情的观众。右手一捧酸汤子面和右手攥到一起,一捏,一甩,筷子粗细尺把长的条儿接连不断地甩到滚烫的锅里去。白藕般的手臂一扬一扬的,纤细的腰身一扭一扭的,丰满的前胸一颤一颤的,浑圆的地方显得更浑圆了,突出的地方晃得更突出了,十足的曲线美。或许是被沸水熏的,或许是忙得欢了,只见攥汤子的姑娘面似桃花,红扑扑的好看,白嫩嫩的动人。有道是姑娘好像花儿一样,那意境,那韵味儿,只有看关东姑娘攥汤子时,才能领略的到那淋漓尽致的感受。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朋友恋爱的故事。他和爱人的结合,是酸汤子做的戏媒。我想,我的朋友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酸汤子的,他两口子对酸汤子的感情,恐怕比任何人都深。那是六十年代初,我的朋友刚从戏剧学院毕业,分配到县剧团工作。我的朋友长得帅,风华正茂,惹得团里的姑娘们一阵骚动,有事儿没事儿愿往他办公室钻,想方设法和他套近乎。李大姐是个大美人,戏也唱得好,可她眼眶子高,县城里有好小伙多得是,她却一个没相中,一晃十年过去了,仍没选中以身相许的郎君。有一天刚下班,李大姐把我的朋友拉住:“兄弟,今天大姐攥汤子,你愿吃吗?”“行啊,都说大姐汤子攥得好,小弟求之不得。”我的朋友欣然应允,说攥就攥。李大姐系好腰裙,在锅上忙起来,我的朋友也不能闲着,帮她往灶里填柴。他样子在填柴,眼睛却不住地往李大姐的身上溜。她攥汤子的动作,比我在舞台上招人看,若是……我的朋友正胡思乱想,李大姐叫他:“兄弟,我腰裙要脱落,快给我系上。”“李大姐,你长得真美!”我的朋友边给他系腰裙,边往她的前胸膜。李大姐两手是面,不得施展:“兄弟,别这样,别这样……”她满面胀红,连连躲闪。猛地,我的朋友抱住李大姐的后腰,李大姐半推半就……那天,我的朋友在李大姐家过的夜。

第二天,我的朋友和李大姐同时宣布:“这星期我俩请大家喝喜酒!”同志们听了,皆大惑:“他俩结婚,般配吗?”“哎,有啥不般配的,生米早煮成熟饭啦!”同志嘻嘻哈哈,为我的朋友张罗婚礼。有好事者,给我的朋友献上一副对联:古有王华买爷,今遇张生娶母。横批是:先尝后买。我的朋友见了,连声说写得好。李大姐呢,只是抿着嘴乐。

十年的岁月一闪即逝。“酸汤子面——酸汤子面喽!”天刚麻麻亮,我常常被李大姐的叫声喊醒。那时高时低的声调,韵味儿浓得很,还像当年唱戏似的,让人越听越爱听。随着她的叫卖声,一家家的房门了,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端着小盆争相购买。一车颤微微的汤子面,眨眼的工夫就卖完了。一天,一个小吃部的经理特意请她当师傅,每天给一百元工钱,管吃得喝,李大姐一笑了之。又有一天,几个小贩子登门请她当经理,联营经销酸汤子面。李大姐也没搭茬儿,照样风雨不误地“唱”她的“单出头”。

前些日子,我看见李大姐站在一幢家属楼前不走了,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卖起来,呼儿唤女似的,果然,楼内女主人都沉不住气了,走出一群小媳妇。李大姐开心地笑了:“大娘想收你们做徒弟哩!”“收徒弟?不怕俺抢你的饭碗子?”“怕抢饭碗子,大娘就不找你们啦!大娘老了,迈不动腿儿了,没有接班人哪成?”“你不怕俺把生意做赔啦?”“赔赚大娘都兜着,甘心情愿啦!”从那天起,小城里卖酸汤子面的媳妇突然多起来,大街小巷的叫卖声,高的,低的,粗的,细的,都和李大姐一个调儿,一个音儿。


【作者传记】刘国林,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1975年以来,创作地域散文1000多篇,先后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儿童文学》《延河》《萌芽》《少年文艺》《北方文学》等全国报刊发表散文作品近600篇。其中《草塘风情画》1984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少儿出版社联合举办的《我爱祖国山河美》散文征文中获一等奖,著名老作家叶圣陶之子、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叶至善先生亲自为《草塘风情画》写了读后感。《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分别对刘国林进行采访和报道。1986年,经叶至善先生的推荐,刘国林的散文《草塘风情画》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课本至今,题目改为《可爱的草塘》。

2006年,刘国林的散文《捉蛇记》发表在《儿童文学》元月号上。经日中儿童文学交流协会会长中尾明先生的推荐,该作品被译成日文,发表在《彩虹图书室》2006年第2卷上,成为日本少儿的课外读物,为中日文化交流,为日本少年儿童了解作者的家乡七台河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2013年聘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草根文学网》驻站作家、《优酷网》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课堂主讲。2016年被聘为《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中国老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会员。2017年被世界汉语文学出版社与杂志社聘为副总编辑,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中国东北分会主席,《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课堂》被聘为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单位。2017年7月被聘为《今古传奇》签约作家。《中国作家文学》北方编辑部总编。


《赤峰文学艺术》微刊与赤峰市文联合作办刊:

征稿要求:诗歌、散文、小说、评论、书画、摄影作品等。随稿投递,标明题材。作者简介及2张照片。

投稿邮箱:737144473@qq.com


【作者授权发布】

搜索更多有关“白菜鱼丸汤作者:山珍野味,酸汤子作者”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