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历史>正文

李村大集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李村历史,商贸篇

人气:391 ℃/2024-05-17 09:42:37

市场

李村地区的商贸活动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1944年洛阳沦陷前夕,李村地区是洛河以南粮食、棉花、药材的集散地,山南山北的物流中心,被誉为洛阳四大名镇之一,有“小洛阳”之美称。

“市场”即“集市”

市场也叫集市。李村地区的集市分为三种:一贯每天早晨交易的,叫“露水集”或“鬼集”,其特点是规模小,集散快,早饭前后,集市结束。二是每日集,就是每天早上到中午都有集,随到随卖,卖完就走,一过中午集散人无。三是定日集,规模较大,日期固定,集址固定,每月数次。定日集上市的商品多而全,主要有粮食、棉花、土布及其它手工产品,生活日用品。李村镇(双日集)以交易粮棉著称,每集可吞吐粮食万余斤,棉花百余捆(每捆7.5公斤),土布500多匹。

历史上,李村地区除了镇上,其他村庄每个村一年只有一个会期,有的小村一年连一个会期也没有。1966年以后,李村地区滩下的几个村,除了新民村二月二的庙会,石罢村正月十九的火神社会还保留外,其他村子的会期基本上消失了。然而,坡上却有几个村子仍保留着会期。陈沟每月逢八、油赵每月逢二,会上大都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南宋每月逢六的会期,多以牛羊牲畜交易为主;万安山三月三祖师爷庙会,多为香客烧香拜佛,青年男女踏春游玩为主,会上买卖各种玩具,各种餐饮小吃颇多。

商号

旧时李村镇有许多商号。

李记万益堂、石记保全本,以行医为主,万益堂以儿科著名,保全本因内科见长,药材皆为自行炮制。两家因直接与病人打交道,更注重药材地道,讲究“取其地,采其时”,譬如人参必用吉林的,枸杞必用宁夏的,白芍必用浙江东阳的,大黄必用青海西宁的;需要炮制的,严格遵守炒、蒸、炙、晒诸般规范,一丝不苟;有时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如黄连要一根根去掉须根,远志要一颗颗人工去芯,为保证口感,坚持使用80目细眼箩过筛。

苗记聚源店、宋记五常店、孙记全盛店、李记全盛店、李记合成店、苗记公盛店、石记永庆祥、和合店、德盛店、合盛店、怡祥店、五常店,均以经营棉布(土布)为主,兼营洋布。

石记德盛昌、李记德盛亨、全兴店,主营中外杂货。德盛昌还以制作糕点见长,尤其月饼、兰花梗、蜜三刀、绿豆糕、芝麻酥制作精致,名声甚响。德盛亨还经营调和品,开办有米醋柿子醋、酱油酱豆作坊。

冯记冯万泰、冯记万德成、赵记同仁玉、李记西泰恒、李姓常姓合营的万盛德,经营药材、膏药丸散。冯家制作的六味地黄丸、保和丸、诸葛救急丹、诸葛行军宝丹等,不仅销往内陆各地,还经下庄村一胡姓药商,远销新疆进而走进俄罗斯。同仁玉制作的苏合丸、活络丸、龟龄集也很有名。冯家还从事烟草生意,是当时地方民族工业的典范,制作的红双喜、宝塔牌卷烟,省内闻名。

吉记中发长染坊,主要从事布匹印染,率先使用德国进口的靛蓝,所染印花布布料颜色经久不褪。

李记政和堂,是一家修车为主的杂修铺子。

穆章记酒楼,位于东大街三岔口,本地名厨大邢师、小邢师以烹饪洛阳地方菜最拿手。还有广太昌、涌庆祥、和兴号、三合号、合盛号、和太号、万盛号、永盛号、曰仁店、恒盛号、大办成号、长兴号、和顺号、全兴号、新盛号、致祥号、长发号、兴顺号、中和店等,只在一些碑志上看到一些商家字号,不知经营何种货物,但文化味儿颇浓,“小洛阳”之称名不虚传。

行规

布行行规碑。李村旧时的行规包括了各行各业,甚至连泥瓦匠之类打零工的、卖豆芽菜之类的小本经营者都有自己的规约。有一通《布行行规碑》,立石时间是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三月,碑高1.5米,郡庠生闫敦撰文,监生苗怀新以行草体书丹,遒劲洒脱,颇具王铎之风。而且此碑以行草和正楷两种书体书写,在全国极为罕见。

碑文开首强调了订立行规的必要性:“从来行帖为集市之大本,行凭帖立,帖由行生,倘行有倒败之日,则帖无所归兮,贻害于后者少□也。”

接着,通过今昔对比,阐述了修订行帖的重要意义:“吾李村镇布行由来已久,想当日之客众常广,所帖绵绵不绝者,皆因前人行规整齐,处事朴实,虽无司市之立,颇有淳制之则……迨今人心不古,每多奸猾之徒,横行霸市,猖獗阛阓(huán huì,街市)之中,以致客少货稀,竟将集市紊乱,岌岌颓败。”

文末,叙述了新行规的产生过程,说明是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吾等不忍坐视,去岁因整理行规,数月以来似有复兴之机,然而纲领虽云略举条目,尚未详列也,所以今春公议重为整理,所议条规开列于后,而又恐物换星移,法以文而或湮也,爰撰俚言勒石以志之。”

碑首刻一短尺,注明“校准,官拐(把布匹从手绕至肘为一拐)”字样;碑石中间纵向刻制一把长尺,方便商家和买主校对使用。这表明,虽没有显示官方批示,但这个以保证公平为原则的行规得到了官方的确认,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法规,同时也省却了官方制定规则的麻烦。

行规的核心部分是商家应该遵从的行为规则以及对违犯者的处罚规定。行规对商家收购布匹的长短、宽窄、布稍有无印子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对违犯的具体情况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以维护整个行业的规范运作,对商行的成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维护规则的保障手段,行规的处罚方式设计得很巧妙,有的条款让人看了会哑然失笑,如“布窄短无印子者,定罚,用于众人看戏使用”,这既使违规商家经济上蒙受损失,名誉上也会受到一定损害,以至名声扫地;而对行众则既有娱乐功能,还会产生遵规守纪的教育效用。行规的最末一条亦颇有意思:“以上行规,有伙计所犯不遵者,出名,各店不用;有强收留者,众人与一家理论。”

碑刻的最后,开列了聚源、五常、公盛、合盛、协泰、全盛等6家布行的商行字号和执帖老板的名字,执帖行头是全盛店老板孙绍武。这些信息具有向社会公示的作用。

城乡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采取多种措施。1951年,实行棉花统购。1953年11月,国家对粮食、油料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粮油购销完全由国营粮食部门经营。1954年9月,又实行了棉花、棉布的统购统销,严格管理花、纱、布市场。1955年2月,对生猪实行派养派购政策。1956年元月,取缔了私营屠宰场,同时对棉花、油料、烟、麻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预购,重要商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1957年,完成了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以国营和合作社为主的社会主义统一商业市场。

1959年至1961年是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集市贸易的指示》,允许农村社队在完成对国家交售粮食任务后,剩余部分可在农村市场进行交易,为农村社队、社员调剂余缺,帮助缺粮队、缺粮户克服了缺粮的困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李村的农贸市场被关闭,个体商户被取消。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集贸市场重新开放,李村由原来每月逢四的会期改为每月逢“四”、逢“九”六天的会期。一到会期,李村大街两旁,各种摊位,依次排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还形成了其独特的猪市、牲口市、羊市、狗市、鸽市、兔市、木料市、花木果树市等等。

2010年以后,随着安置小区建筑以后,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和人口集聚,逐步形成了师范学院玉泉商业街市场和二号、九号、十号安置小区门市商业。玉泉商业街主要针对职教园区学生生活需要,由区建投公司建设的临时商业街,二层结构,两排四栋文体建筑,三条街道,聚集商户数百家,主要是餐饮零售,休闲娱乐个体商户。安置小区商业门市为入住小区群众提供服务。与城市商业联系紧密,餐饮、超市、物流、售后服务等种类齐全,二号小区商业齐全,社区医院、大型超市、汽车服务等各类商业种类齐全。

搜索更多有关“李村大集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李村历史,商贸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