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贵州黔西南春节是怎么过的?黔西北记忆,59那些年毕节城里人是怎样过年的

人气:309 ℃/2023-12-23 19:56:47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兜里有钱了,鸡鸭鱼肉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用老百姓的话说现在的日子天天都是过年。

现在的毕节人过年形式多种多样,花样百出,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与四五十年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回忆起毕节城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过年景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过年时节毕节人在购置年货(罗大富 摄

那些年一到过年,天气特别冷,低矮的房檐都结起厚厚的冰凌。一年到头了,不少家庭准备置办过冬衣服、被褥和窗帘。每个城市居民一年的布票一丈五尺七,指定在百货大楼棉布商店凭票购买,花色品种很少,只有灯草绒、卡其布、蓝布、花布和劳动布。选好买好以后,赶到裁缝店请师傅量身定做,许多孩子一年到头,也没得一件新衣服穿,身上穿的尽是大哥大姐穿不了,才下放老二老三的旧衣裤,洗了补,补了洗,补巴摞补巴的,而大哥大姐穿的又是父母亲脱下来的。

天冷了,人们总希望有一双暖和的鞋子,当时商店里面有布鞋、棉鞋、反帮皮鞋和黑色皮鞋,成年人穿的黑色皮鞋,一双要20—30元钱,大部分父母亲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一双皮鞋。童鞋也有,价钱高,还不结实。我们几兄弟穿的都是母亲自己纳的千层底鞋,鞋底配轮胎底,用布壳做鞋帮塞进棉花,毕节人叫“抱母鸡鞋″,不好看,但是很结实,很暖和,脚不冷,身上就更加温和了。

纳鞋底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生活用水是必不可少的,毕节人在倒天河取水的地方不少,双井寺、水井坡、猫猫城水井、北门口涵洞都能维持居民的生活用水,后来自来水公司在每条街道设立了供水点,一个低矮的小砖房,里面一个票箱,一张小板凳,一个闸阀开关,供水员坐在小板凳上,收取钱票,操纵闸阀,发行的有水票,8厘钱一挑水,拿一分钱去,补你2厘钱的水票。记得有一年过年,家里等水用,大哥挑水半天不见回来,母亲着急了跑去一看,原来他和插队挑水的人打架,水桶都打烂了。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水缸必须装满,因为洗衣服,洗菜做饭,打扫卫生,都离不开水。那时候没有洗衣粉,用的是肥皂、土缄和皂角,肥皂是凭户口供应的,一个季度才一条,半条就是现在洗衣皂那么大,肥皂是贵阳生产,模压的肥皂上面印有“贵阳”两个正楷大字。香皂有是有,贵且不说,去污力差,讲究的家庭才用得起。

有些家把凡是拿得动的,需要洗刷的衣服被褥,甚至桌椅板凳搬到倒天河边去洗刷,我们家爱去南关桥下洗衣服,手冻的红红的,在寒风中拿起捶衣裳棒,在河边一块平整石头上面捶打衣服,感觉手都是麻木的,时常呵热气到手上取暖,稍不留心,捶衣裳棒或者衣服就顺水漂去,回家免不了一顿责骂。不少人家把红萝卜、白萝卜、白菜、青菜、灰腌豆腐也拿到河里来洗头道,甚至有人觉得水干净,拿回去直接食用的。那时河水清澈见底,可以看得见河底的鹅卵石、小虾小鱼。

那时居民食用猪肉凭票供应,在食品公司供应点购买,当时全城只有五六个猪肉供应点。城市居民每人每月半斤肉,肉分三等,一等卖一块多钱一斤,二三等也就八九角钱一斤,猪脚属于等外级,卖五六角一斤,最便宜的猪大肠猪心肺才三四角一斤。

过年时节,毕节人熏腊肉场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逢年过节,家家都是把平时积攒的肉票多买一点,或用板油熬成猪油放好,做汤做菜。那时候要是哪家熬油炒菜,伴随铁锅铲勺的响声,肉油的香味特别诱人,整个院坝都闻得到。精明的毕节人在肉食方面有着天才的创新能力,要过年了,就准备起做腊肉,咸肉。咸肉五花肉是用盐巴花椒等香料直接腌制风干,腊肉就在咸肉的基础上用柏枝烟熏火燎而成,易于保存。食用时加上毕节人特制的大头菜,香气诱人,令人垂涎。

过年集市少有活鸡出售,乡下有农民有躲躲藏藏抱鸡进城换过年开支的,他们怕碰上市管会的,会被处罚没收的。那时候毕节人大部分都会喂养一二只过年鸡,平时喂残汤剩饭、烂菜、苞谷壳、米糠之类的东西,还别说,那时候自家喂的鸡鸡肉特别香。

酸菜是毕节人特有的食物,老毕节人都会卤酸菜,把青菜或白菜用开水汆过加酸本保温发酵成酸菜,配上金豆小豆巴山豆汤,既开胃又提神,易保存而方便食用。有民间谚语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可见毕节人对酸菜的钟爱。

毕节人的最爱——酸菜豆汤(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有蔬菜公司负责全城的蔬菜供应,政府指定附近几个公社栽种供应,统购统销。桂花村,五里坪,天河村是最好的蔬菜基地。蔬菜品种不多,姜葱蒜苗,白菜青菜莲花白菠菜,茄子南瓜西红柿。蔬菜还经常缺货,去晚了,尽是烂菜脚子。集市上也有零星蔬菜,那是农民自留地的,挑来换一点盐巴钱,但是时常受市管会限制。

政府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每条街自办豆腐厂,供应豆腐豆花,居民凭购粮证领取豆腐票,半斤一斤的票面。我最爱去三街半边街买豆花,小锅小桶一拎进去,走过泥泞,穿过一大堆干柴火,踏进烟熏火燎的豆腐坊,把家什往大灶台一放,排好队,买上一二斤豆花回家,一家人就着油辣椒蘸水,美美的吃上一顿,豆花香卤水甜饭也香。

粮食是国家之重,没有粮食国家就不安稳。那时要养活七八亿人口的确不容易,居民的粮食是定量供应,没有工作的成年居民,一个月27.5斤,工作的按工作强度进行定量,比如搬运工定量为45斤,记得我八几年参加工作时定量43斤,还是全家粮食定量最高的。

过年时节的毕节新街(罗大富 摄)

粮食定了量,还必须按照比例分配,细粮百分之三十,粗粮百分之六十和面粉百分之十,年岁欠收,细粮粘米晚米比例下调,粗粮苞谷比例上升,还时常搭配粮食代用品比如高粱、苕干等。当时的米价是1.38元一斤,面粉1.64元一斤,苞谷7到8角一斤。

米买回来可以直接食用,苞谷高粱还要加工磨细,人工推磨既慢又费力,只得出几分钱一斤请人用电磨加工,苞谷要多打几道筛出壳才能食用,壳壳可以喂猪养鸡,而面粉加工成面条,或者做包子和馒头。

为了便于粮食供应,粮食局在每一条街道都设立粮店,城市居民凭购粮证按规定购买。一般年关才有糯米供应,没有糯米粉卖,勤劳的毕节人大都自己会做,想吃汤圆得自己加工,把米浸泡几小时后凉干,用石碓加工舂细再用细箩筛筛过。

毕节小吃甜酒小汤圆(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节人过年喜欢做甜酒,甜酒有用糯米做的,用苞谷做的还有用高粱做的,我家做的是糯米甜酒,父亲做酒很拿手,香醇可口,酒糟不绵不沙,记得那时泡米上笼蒸熟、摊凉、和曲装罐、保温发酵、出酒,都是父亲一手操作,做酒的时候父亲很忌讳,不准我们乱说话,做年酒预示着来年家运的幸福吉祥。

父亲总是在酒米蒸熟摊凉的时候,给我们兄弟姊妹一人一碗亮晶晶,香喷喷又热乎乎的糯米饭,任我们拌上厚厚的白糖,美美的吃上一顿,第二天嘴巴依然是甜的。

甜酒经过三四天的发酵就可以了,不能再保温了,这时候,舀上一瓢甜酒糟加水一煮,满屋飘酒香味,最高档打上一两个鸡蛋,或酒水加入糯米粉团的疙瘩,甜而不腻略带一点酸味和酒的香味,如若再加上一碗用甜酒水冲好的炒面,就更加惬意了。

过年时节的毕节新街(罗大富 摄)

说到炒面,这也是毕节人过年时候的一道美食,炒面便于保存,食用方便,可以干吃和各种汤水冲泡。炒面主要原料是苞谷、高粱、天星米、黄豆、小麦等等,没有一定的比例,看各家的口味搭配,只是把这些食材炒熟好了,混合在一起,去打面房电磨而成。那时候只要经过打面坊,闻到刚刚打出来的炒面香味扑鼻,就知道快要过年了。

过年了,糖烟酒是必不可少的,当时它们由糖烟酒公司统一凭购粮证供应,烟一个季度供应一条半条,烟是贵阳卷烟厂生产的朝阳桥和蓝雁,两种烟是搭配供应的,朝阳桥一角八分钱一包,蓝雁一角三分钱一包,不抽烟的家庭留着待客或送人,抽烟的远远不够。

朝阳桥香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亲是不抽烟的,却喜欢喝酒,供应的那几斤酒不够他喝,有时他就用烟去换酒喝,还时常去三板桥良种场购买里面酿的白酒。白糖一年到头供应很少,居民们都是买一种做工粗劣的叫瓦儿糖的红砂糖食用,或者购买糖精,糖精跟味精一样的颗粒,放几粒在开水中就化出了甜味,多放了就泛苦了,糖精的甜味没有白糖纯正。物以稀为贵,有一年父母借几个购粮证买了一二十斤白糖下乡拜年,每家才送一斤半斤白糖,那湾子的人家家都兴高采烈的。

那时候带壳花生,核桃,葵花籽,瓜米干鲜也是由土产公司在外地采购,逢年过节才限量供应给城镇居民,供应地点一般是在土产公司门市。

毕节居民的生活用煤主要靠垭关煤矿、灵峰寺以及附近小煤窑出产,人背马驮的运输,或者一大家人几家人联合起来用板板车拖运来,做饭取暖全靠它。经常是热天少用,冷天多用,烧柴火代替。

毕节城区箱子街的加工坊正在制作手工黄粑 (罗大富 摄)

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大人,绝大部分都捡过残煤炭补贴家用,拿起撮箕,挑箕在机关单位大食堂厂矿的灰堆里,去刨捡没有烧完的残剩煤渣,簸一簸灰垢,用河水冲涮干净,乌黑的煤炭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烂木材、烂木枋只要是能够发火的都在必捡之列。煤建公司分别在双井寺,桂花桥,清毕路设立煤场供应居民生活用煤。当时让人羡慕的还是运输公司汽车驾驶员,他们利用出差的机会可以携带煤炭回家,大单位可以联系运输部门解决职工用煤困难,大部分购买进城的马车、板车、马驮的煤炭,直到后来许多单位有车拖煤了,居民用煤的困境才得到了缓解。

过年最怕停电,黑漆漆无声无息没有节日气氛,由于电力不足,那时停电是经常的事情,家家都必备煤油灯应急使用。供电所优先保证政府部门大院,大单位厂矿用电以后,才顾及到居民,居民区经常是白天停电晚上才恢复供应。煤油的限量供应一直都是国家计划,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渐敞开供应。

那时候一二十家人共用一个电表,保险丝经常烧坏,电线经常脱落,每户人家按用灯的瓦数收费,由一家或每家轮流收费。家家都用15瓦的灯泡,又昏又黄,电力不足的时候,钨丝烧的红红的,像没有睡醒的样子。

毕节城区新街上市民正在购置年货罗大富

过年那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准备年夜饭了,仿佛一年的辛劳就是为了一天的享受,称点水果糖、花生、瓜米、葵花,炸好的酥肉粑、豆腐条等各种各样的食物,碗碗盘盘钵钵的装好,热腾腾香喷喷的,筷子杯杯碟碟摆好。

父母把我们这些在外面疯够了玩够了的孩子唤回家,傍晚时分,依稀鞭炮声中,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围着八仙桌坐在一起,给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磕头拜年,给父母磕头拜年,我们便领到期盼已久的压岁钱,一元二元的,最低几角的,我们兄弟姊妹每个人都得到几块钱。

面对着满桌好吃的,大快朵颐,一家人欢声笑语,欢天喜地吃着喝着闹着,父母欣慰的由着我们,有时还参加我们划剪刀帕子、猜谜语、猜单双、猜有无和打牌游戏,那场景现在想起来多么甜蜜和温馨。

年夜饭(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时候没有电视机,收音机,更别说电脑手机了,只有一个小喇叭,还是县广播站安装的,播放新闻、歌曲、曲艺和通知,晚上八点就关机了,经常线路不好,听不清楚,有时呜呜呀呀叽声叽气令人心烦,干脆关了。

吃完年夜饭,已经是八九点钟,外面冷飕飕黑魆魆的,不如围着火炉热闹游戏,最后带着睡意带着兴奋上床睡觉,期待明天高高兴兴地上大街、逛商店、瞧稀奇、看热闹、买玩具、吃小吃,放放心心无拘无束痛痛快快玩过了新年。

大年初一一觉醒来,母亲已经包好汤圆在等待我们了,枕头边放好的是新衣服,或是洗的干干净净的衣服,穿好衣服吃了汤圆,揣上压岁钱,我欢呼雀跃跟随两个哥哥逛街去了。

南关桥上游玩的人多了,卖东西的人不少,用玻璃吹制的兵乒砰、转转花、拨浪鼓,各种形状的泥哨子,各种颜色的气球和气球哨子。

小摊摆出的小吃的有麻糖,高粱饴,花生沾,糖糕,印合粑,热黄粑,魔芋豆腐,炒米糖。街上不时有县京剧团、川剧团出来展示表演,踩高跷,大花脸,文臣武将,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锣钵镲鼓敲得是有板有眼,招摇过市,醒人耳目。

看小人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完热闹就和两个哥哥去老工会门口看小人书,那里有几家摆小人书摊子,几大架小人书,自己选看,一分钱看一本二本,听他们给我讲说唐西游封神三国,看到天快黑了,把书一还,意犹未尽的回家了。回到家里一看,父母早已把饭菜准备好等我们开饭。

我们兄妹狼吞虎咽赶紧吃完,经父母同意和带领下,赶到百货大楼或五金公司门口占据有利位置。等待观看建筑一二社的龙灯队来表演耍龙灯,烧铁水。那场面人在欢,龙在舞,鞭炮在响,铁水在飞溅,在燃烧,在冷冷的冬季,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向往。

这是我们一小家人过年的故事,当时绝大多数毕节人也是这样过年的,和今天比起来当时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生活水平温饱都没有解决,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今非昔比,可那时过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至今仍有说不尽的温馨和甜蜜。

作者简介

周昭贵,1962年8月出生,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毕节市石油公司员工,喜爱文学,具有浓浓的毕节情怀,有散文和随笔在多家媒体发表。

作 者:周昭贵

编 辑:吴 芳

编 审:秦 恒

监 制:叶光良

总监制:朱光伦

更多新闻

  • 《黔西北记忆》栏目开篇语

  • 黔西北记忆 ① 美丽毕节我的家

  • 黔西北记忆②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 黔西北记忆③毕节古人类的足迹

  • 黔西北记忆④毕节的来源及建制沿革

  • 黔西北记忆 ⑤ 水西改土归流的历史过程

  • 黔西北记忆 ⑥ “乌蒙磅礴走泥丸”用典追考

  • 黔西北记忆 ⑦ 革命老区黔西北

  • 黔西北记忆 ⑧ “彝族古代百科全书”——《西南彝志》

  • 黔西北记忆⑨ 享誉全国的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

  • 黔西北记忆 ⑩ 黔西北苗族迁徙路线图

  • 黔西北记忆 ⑪ 黔西北苗族与蚩尤

  • 黔西北记忆⑫黔西北苗族的传统节日

  • 黔西北记忆⑬ 猪拱箐:清末黔西北苗民起义的根据地

  • 黔西北记忆 ⑭ 毕节布依族的历史与文化

  • 黔西北记忆 ⑮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 黔西北记忆 ⑯ 毕节一中的前世今生

  • 黔西北记忆⑰ 毕节彝学研究院

  • 黔西北记忆⑱毕节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⑲ 毕节“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综述

  • 黔西北记忆 ⑳ 西部大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洪家渡

  • 黔西北记忆 ㉑ 乌江源头在毕节

  • 黔西北记忆 ㉒ 毕节摄影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㉓ 毕节公路交通史话

  • 黔西北记忆 ㉔ 磅礴乌蒙万里路

  • 黔西北记忆 ㉕ 毕节飞雄机场建设始末

  • 黔西北记忆㉖皮皮翻翻及其它方言土语

  • 黔西北记忆㉗经典的毕节话荟萃

  • 黔西北记忆㉘惊世骇俗的毕节兰花

  • 黔西北记忆㉙东汉南中第一名士——傅宝

  • 黔西北记忆㉚助诸葛亮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领“济火”

  • 黔西北记忆㉛奢香:明初著名彝族女政治家

  • 黔西北记忆 ㉜ 张谏:明代贵州第一个进士

  • 黔西北记忆 ㉝ 李世杰: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

  • 黔西北记忆 ㉞ 晚清重臣丁宝桢

  • 黔西北记忆 ㉟ 周素园:贵州辛亥革命元老

  • 黔西北记忆㊱ 中共贵州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

  • 黔西北记忆㊲钱壮飞:中共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之一

  • 黔西北记忆 ㊴ 丁扬斌其人其诗

  • 黔西北记忆 ㊵ 余达父:毕节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

  • 黔西北记忆㊶黔西北清朝著名女诗人周婉如

  • 黔西北记忆㊷毕节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熙乙

  • 黔西北记忆 ㊹ 一代宗师王之和

  • 黔西北记忆 ㊺ 威宁籍苗族大学校长杨汉先

  • 黔西北记忆 ㊻ 威宁籍医学博士张超伦

  • 黔西北记忆 ㊼ 朝鲜战场上的二级战斗英雄刘兴文

  • 黔西北记忆 ㊽ 打虎英雄罗学芳

  • 黔西北记忆㊾品读毕节

  • 黔西北记忆㊿七星关赋

  • 黔西北记忆(51)七星关的来龙去脉

  • 黔西北记忆(52) 毕节倒天河是怎么来的?

  • 黔西北记忆(53)毕节城区40余万人的“大水缸”——倒天河水库

  • 黔西北记忆(54)@所有毕节人,“响水轰雷”名字的由来

  • 黔西北记忆(55)纱帽山的故事

  • 黔西北记忆(56)倒天河上的桥

  • 黔西北记忆(57)南关桥,老毕节城的地标建筑

  • 黔西北记忆(58)毕节五龙桥的考证与传说

看完记得

点亮下方“赞”和

搜索更多有关“贵州黔西南春节是怎么过的?黔西北记忆,59那些年毕节城里人是怎样过年的”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