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教育>正文

小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短篇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200篇9.与善人居

人气:287 ℃/2024-02-25 06:51:28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

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

一、注释

1. 商也日益: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商,即孔子的学生子夏。益,增加,进步。

2. 赐也日损: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赐,即孔子的学生子贡。损,减少,退步。

3.漆: 油漆。

4.是: 这。

5.丹: 丹砂,矿物名,红色。

6.化: 同化。

7.居: 交往。

8.善人: 指品德高尚的人。

9.是以: 所以,因此。

10.芝兰之室: 兰、芷,两种香草;用来比喻良好的环境。

11.鲍鱼之肆: 肆,店铺;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12.丹之所藏者赤: 朱砂所放的地方一定是红色,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二、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

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生长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放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放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三、知识拓展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本文节选自《孔子家语·六本》卷四,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的一段对话。题目“与善人居”为编者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被称为“端木遗风”。

四、提升练习(后附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1)赐也日损

(2)故曰与善人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并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日损:一天天地减损。

(2)善人: 指品德高尚的人。 居: 交往。 如:好像。

2.(1)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

(2)所以说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3.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要谨慎交友。我得到的启示:必须要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要谨慎交友。







搜索更多有关“小学生文言文必读40篇短篇 小学生必读文言文200篇9.与善人居”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