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明理学特点及评价 宋学到理学的形成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人气:255 ℃/2024-01-28 06:01:04

明招文化研究,其中一个侧重点就是对吕祖谦学术思想的研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伦理的,教育的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南宋发达的理学(道学)范畴,也是宋代新儒学的一个发展高峰。而理学又不等于宋学,是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在研究这段学术历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宋代新儒学的一些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人际、学术间的关系。梳理这些关系,搞清一些重要人物的生卒年,这对于研究宋学的形成、发展,仍至对于明招文化的研究都十分必要。

先秦诸子时代结束以后,儒学的发展有两次高潮,一是汉代,二是宋代。自汉经魏晋南北朝,历隋唐五代儒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到了宋代,儒学得到了飞跃发展,出现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代的儒学学界称之谓新儒学,即宋学。

自南北朝(自公元386—589年止)开始,儒道佛诸家思想开始融合,经唐代,至宋,三家思想的融合已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宋代出现了一大批新儒学的学者,他们以儒家为核心,出入释老,包容百家,开创了自己的新学体系。

钱穆在《宋明理学概述》一书中认为,宋代新儒学从学术渊源上看,“这可说是远从南北朝、隋唐以来,学术思想史上一大变动”,它深受韩愈的影响,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中唐的韩愈是“开启后代新儒学家治经之途径”的一个人物,他“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之基础”。

杨渭先生在《两宋文化史研究》(1998年12月版)一书中认为,宋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酝酿(或为准备)阶段,自真宗咸平二年(999),至仁宗天圣(1023—1032)以前。在儒学复兴和宋学开创之前,已有先驱者开始摸索创新。如:孙奭与邢 等奉诏主持《周礼》、《论语》等七经义疏的校定工作,已开始与汉儒之传注有所不同,应该看成是对旧儒学的一种改造的尝试,也应视为宋学酝酿阶段的开始。

二、开创阶段,自仁宗天圣(1023—1032),至庆历(1041—1048)之前。其代表人物为范仲淹、胡瑗、孙复、石介、欧阳修、李觏等。范仲淹为宋学的开创者。

三、发展(或为繁荣)阶段,自庆历新政(1043),至神宗熙丰年间(1068—1085)。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安石、司马光、张载、程颢、苏洵、苏轼、苏辙等。

四、演变阶段,自哲宗元祐(1086—1093),尤其是从高宗建炎(1127—1130),至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宋学走向沉寂,由宋学派生出来的理学(道学)趋于兴盛。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陆九洲、张栻、吕祖谦、陈亮、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陈亮等浙东事功学派与之对立。

宋学的开创始于兴学育才,要改变士风,陶铸人才,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关键在学校教育。

钱穆先生认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宋明理学概述》)。可追溯到中唐韩愈的《师说》,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传什么“道”?就是传上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而范仲淹是掀起宋学运动的先驱。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提出“精贡举”、“兴学校”的主张,把改革教育、科学与革新政治结合起来。钱穆认为:“宋学初兴,注重教育精神与师道尊严的风气,很快就转移到政治运动上。”范仲淹是兴学的倡导者,又是初期宋学中第一个把教育和革新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家。庆历兴学是宋代学校的启蒙,范仲淹是兴学的倡导者,也是宋代新儒学的创始人,追溯其本,是由他倡导兴学育才为开端的。

宋学一开始就是学校教育的产物。

宋学是新儒学,包括由宋学发展而来的道学,就是宋室南渡以后兴盛起来的理学。新儒学尊儒家为宗,吸收佛、道诸家思想的合理、有益成分,逐步形成新的学术体系,不管是内容,或是形式上都不同于前代,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宋学——新儒学研究的主题,一个共同点就是:

探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变化的法则,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自然比附人类社会,用以论证伦理纲常;

不讳言“天命”,但强调“人事”之重要,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

宋学开创时期,有两大主题:

一是要复兴儒学的独尊地位,力求突破汉儒以来寻章摘句的烦琐学风,向义理的纵深处进行探索,改造旧儒学,创造新儒学的新面孔、新风貌。

二是宋学不仅要在经学上树立与汉学相对立的义理之学,而且要从儒经中寻绎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和方案,力求经世致用。

自天圣(1023—1032)至庆历前(1041—1048),以范仲淹为首开创的宋学业已形成,汉学向宋学转变也告完成。

从范仲淹领导的改革“庆历新政”开始,至熙丰年间(1068—1085),宋学进入了发展、繁荣期,学派纷呈,出现了北宋百家争鸣的局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有下面这些:

一、王安石(1068—1085),字介甫,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所创立的学派称新学派,亦称荆公学派,或称王学。另有代表人物王雱、吕惠卿、陆佃、蔡卞等。

二、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他所创立的学派称朔学派,亦称温公学派。另有代表人物司马康、刘安世、范祖禹、晁说之等。

三、苏氏蜀学派。开创于苏洵(1009—1066)发展于其子: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另有代表人物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来、王巩等。苏轼是宋文之集大成者。

四、张载(1020—1078),字子厚,陕西凤翔 县人,因在 县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他创立的学派称关学派。

五、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二程为胞兄弟,亦称大程、小程,河南洛阳人。二人创立的学派称洛学派。洛学门人较多,代表人物有杨时、刘绚、谢良佐、游酢、吕大临、、胡安国等。

六、邵雍(1011—1077),字尧夫,世称康节先生。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游河南,遂为河南人。他所创立的学派称象数学派。

七、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 实,避宋学英宗旧讳改今名。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世称濂溪先生。他所创立的学派称濂学派。

关学、洛学、象数学、濂学应同属道学范畴,尤其是关、洛、濂三学可并为道学(理学)一派。因此,新儒学主要学派就是上述新、朔、蜀、道学四大派构成。道学(理学)的祖师当是张载和二程三人。

实际上,北宋初时的所谓“宋初三先生”——胡瑗、孙明复、石介应视为理学的先驱。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今江苏如皋)人。《宋元学案》把胡瑗的《安定学案》定为第一学案。欧阳修曾这样评价他:先生为人师,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励,而顽傲者革。帮鞭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遵。师道废久矣,自景祐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著为令。后十余年,先生始来居太学,学者自远而至,太学不能容,取旁官署以为学舍。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评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25《胡先生墓表》)

后来的“北宋五子”,即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是理学体系的创立者。

南宋高宗建炎(1127—1130)以来,至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宋学从义理之学趋向于性理之学方向发展。理学自熙丰(1068—1085)年间开始形成,至此大大兴盛起来,以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学术理论研究逐渐与现实生活相脱节,倾向于“内省”上用功夫,这种变化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变化背景的。

从北宋末到南宋初,土地兼并猛烈发展,大地主占有田地达到百分之五十,中下层地主占田地在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之间。南宋自建立之日到它灭亡,一直是大地主专政。这种社会经济的变动而带来相关的政治环境已不能向儒学家们,不论是理学派或事功学派,提供实现“内圣外王”(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这一最高理想的实践条件和机会,使得宋学向专讲道德性命之学蜕变。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二程的理学逐渐兴盛,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了继承二程之学(二程之学始于熙丰年间,元祐以后渐成学派)的两大学派。朱熹在实践中成了集理学之大成者,程朱理学在南宋学术思想界占了主导地位,元朝以后逐渐成为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与朱熹理学相对立的则有吕祖谦的婺学(金华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金华、永康、永嘉三学派又称浙东事功学派,或称浙东学派。

早在北宋时,浙东地区的学术思想已经开始活跃,主要代表有:宋庆历(1041—1048)之际的“明州杨杜五子”和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的“永嘉九先生”。

“杨杜五子”是活动在明州(今宁波)的五位儒者,他们是:

杨适,字安道,慈溪人,学者称大隐先生,曾试太学助教。

杜醇,慈溪人,出任学师,学者称石台先生。

王致,字君一,鄞县人。因他的讲堂名鄞江书院,故世称鄞江先生。

王说,字应求,鄞县人。曾教授乡里三十多年,学者称桃源先生。

楼郁,字子文,自奉化迁鄞县,卜居城南。曾掌教鄞县县庠,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多年。学者称西湖先生。

“杨杜五子”皆以教育为职业,这也是宋初学术是教育产物的一大特点。

“永嘉九先生”,稍后于“明州杨杜五子”,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活动于浙东温州地区,也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他们是:

周行己(1067—?),字恭叔,永嘉(今温州)人。因筑浮沚书院讲学,学者称浮沚先生。

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瑞安人。《宋元学案》称其:“伊川讲学,浙东之士从之者自先生始。”有《横塘集》,学者称横塘先生。

沈躬行,字彬者,号石经,永嘉人。学者称石经先生,对礼经丧葬颇有探究。

刘安节(1068—1116),字元承,永嘉人,师事程颐,游太学。

刘安上(1069—1128),字元礼,永嘉人,是刘安节之从弟,与兄同受业于伊川之门。许景衡说二刘“皆以文行知名太学”。

戴述,字明仲,永嘉人。他是刘安上的妹婿。元符三年(1100)进士,调婺州东阳县主簿,后为临江军军学教授。居母丧,得病而卒,年37岁。其弟戴迅,字几仲,私淑洛学于其兄,时称大小戴。

赵霄,字彦昭,瑞安人。曾入太学,与横塘诸公为洛学。曾任济州教授,时有“赵颜子”之称。

张辉,字子充,永嘉人,学者称草堂先生。

蒋元中,字元中,永嘉人,为洛学。

全祖望认为:“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人则私淑也。”清末孙诒让认为:“永嘉诸儒所谓九先生者”,“自蒋、赵、张三先生外,皆学于程门,得其传以归,教授乡里”(许景衡《横塘集》跋》)。

“明州杨杜五子”把“宋初三先生”,特别是胡瑗的思想传入浙东,而“永嘉九先生”则把洛学,特别是程颐的思想引入浙东。虽然他们的学术思想未形成体系,但对浙东学派后来的兴盛无疑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南宋时,新儒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上面讲的洛学、道学、理学,其实是一个学派,是宋学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学派。这就是南宋孝宗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得到空前充分发展起来的理学。实际上早在高宗朝(1127—1162)理学就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持续时间达36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对立或近似的流派。

除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张栻湖湘学派外,浙江学派也长足地发展起来,主要是吕祖谦的婺学派,陈亮的永康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永嘉学派,这些学派也是与理学学术思想对立或近似的流派。

现简述如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

朱熹历仕南宋四朝,近五十年。实际从政七年(一说十年,也有说十四年者,近有人说九年的),余皆从事讲学和著作。

朱熹是二程之学的嫡传。程颢、程颐传习孔孟学问,创洛学,其徒杨时传学于罗从彦,从彦传学于李侗,朱熹向李侗学习,终成理学之集大成者。

朱熹一生治学,学识渊博,经、史、文、教育、书法、乐律、宗教以至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内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81种。

朱熹的学生很多,陆游认为有千人。列入《宋元学案》的学生就有蔡光定、黄斡、魏了翁等数十人。美国有学者就其中378名学生在当时的地理分布上作过统计,福建占43%,浙江占20%,江西占21%,其他地方占15%。

现在流行的许多研究朱熹的著作,认为朱熹创建了“闽学”,把朱子学等同于闽学。但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与事实不符,提出了朱熹集闽学发展之大成,而并非朱熹开创了闽学的观点。

陆九渊(1139—1193)心学派,也称陆学派、象山学派。

陆九渊,字子静,字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其门人有杨简、袁燮、舒琪、沈炳等等。陆九渊创立的理论体系的哲学的根本命题是“心即理”,亦称“心学”,与朱熹的理论相对立,他们之间的学术观点的对立与争论几成南宋的一桩历史悬案。对朱、陆之争,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58《象山学案》点校本(三)第1885—1886页)中有非常中肯的评说。陆九渊的心学后来为明代的王阳明所发扬光大。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后迁湖南衡阳。南宋丞相、抗金名将张浚之子。张栻是南宋蜀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湖湘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湖湘学首创于胡安国。胡寅、胡宏、张栻三人是湖湘学的完成者。

南宋初年,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号为“东南三先生”。然张栻英年早逝,故全祖望说:

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北溪诸子必欲谓南轩从晦翁转手,是犹谓横渠之学于程氏者。欲尊其师,而反诬之,斯之谓矣。(《宋元学案》卷50《南轩学案序录》点校本(二)第1609页)

吕祖谦金华学派,亦称吕学、婺学。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祖籍寿州(今安徽凤台),其祖吕好问始迁婺州,为金华人。其五世祖吕公著自寿春迁开封,故有“中原文献之传”。自吕公著起,吕家七代有十七人列入《宗元学案》,从学术上讲,吕希哲、吕本中、吕祖谦最为重要。吕本中(紫微)称大东莱,紫微从孙吕祖谦称小东莱。吕学是南宋新儒学中重要的一个流派。

故全祖望认为:

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点校本(二)第1653页)

吕祖谦把家学传统与当时理学不同流派相结合,并兼取各家所长,使吕学成为宽容、开放、多元的一家学说,它既接近于朱熹理学,同情于陆九渊心学,但却注重实际、致用、不空谈,倾向于陈亮、陈傅良等人的的事功学派 的一些观点,使之融会于一。而且他特别重视史学,开辟了由经入史的途径。吕学在当时就是与人为善的温和派,得到其他各个学派的敬重与仰慕,全祖望所以这样讲:

小东莱之学,平心易气,不欲逞口舌以与诸公角,大约在陶铸同以渐化其偏,宰相之量也。(宋元学案》卷51《东莱学案序录》

点校本(二)第1652页)

婺学(金华学派)在广义上讲,除吕祖谦外,应包括唐仲友、陈亮等诸家学术。尤其是唐仲友的学术,不能因被朱熹所弹劾而一笔抹杀。

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号说斋,婺州金华人。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说斋学斋》中认为:

乾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以性命之学起,同甫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宋元学案》卷60《说斋学案》点校本(三)第1954页)

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就是据经传以明制度,阐扬三代治法以推行于当世,注重经世致用,讲究实效。他的观点与永康、永嘉的事功之学相近,又和吕祖谦的某些观点相似,构成了南宋时期婺学的一部分,这是不能否认的。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婺州永康人。陈亮所提出的一些政治改革主张和事功学派的学术观点,在两宋文化和思想史上具有很突出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历史学说亦是如此。

陈亮是南宋时期才气超迈、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又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家。陈亮的事功之学,与朱熹的理学一直针锋相对,不管在政治、哲学、经济、教育、史学、人才等思想方面,两人的观点一直对立,并书信往来展开激烈的争辩。虽然陈亮与朱熹展开学术争论,但陈亮对朱熹却是十分尊重的,朱熹每年的生日陈亮都寄他贺寿词。然而朱熹的肚量却没有这样大了,陈亮死后,其子与女婿要求朱熹写一篇墓志铭竟遭拒绝,只写了“有宋龙川先生陈君同父之墓”十二字了事。

薛季宣、陈傅良、叶适永嘉学派。

恭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永嘉人。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瑞安人。

叶适(1150—1223),字正则,永嘉人。因讲学水心村,学者称水心先生。

永嘉之学始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在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前文已述)。他们将洛学引入浙东,开永嘉理学先河。南宋后,永嘉之学趋于式微,后经郑伯熊兄弟继承。学术界认为“永嘉九先生”中的周行已将永嘉学倡于前,郑伯熊承于后,至薛季宣、陈傅良永嘉之学演变成事功之学,薛、陈起了转折作用,叶适则可谓中兴此学,集永嘉之学的大成者。

南宋浙江事功派主要由永嘉、永康、金华三派构成。而且南宋浙东学派是与朱学、陆学相鼎立的重要学术派别。

宋代新儒学至南宋演变为理学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陈亮、陈傅良、叶适等交相论辩把南宋的学术思想推向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尤其乾淳时期是一个特别活跃的时期。后经“庆元学案(1196—1208),朱熹理学被视为“伪学”,一大批理学家也受到了牵连,理学的发展也遭到了打击,虽然理学的影响还存在,但毕竟理学盛况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直到嘉定元年(1208),理宗赵昀上台(1225),朱熹理学及被牵连的学者们得到了平反,但大部分卓有成效的学者先后去世,理学也未能很快地重振起来。

此后,为理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是真德秀、魏了翁。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改字景希,建宁浦城(今福建安道)人,学者称西山先生。

魏了翁(1178-1237),字华仑,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学者称鹤山先生。

他们两人阐扬理学,以使理学继世是有功的。但以前的诸学并存,多姿多彩,充满生气的局面却没有了。

南宋末年,虽有黄震(1213-1280,字东发,浙江慈溪人,学者称于越先生)和王应麟(1223-1299,字伯原,原籍开封,其祖始迁浙江鄞县,学者称深宁先生)之崛起,但终未能挽救南末理学之颓势,更不能挽回南宋灭亡的命运。

从整个宋代看,范仲淹开创了宋学的先河,以后出现司马光的塑学,苏氏的蜀学,王安石的荆公学(亦称王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直到朱熹的理学(闽学),陆九渊的心学,以及浙东学派的永嘉学派、金华学派及永康学派。尤其是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张载(关学)、朱熹(闽学)等人纷纷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为了论述自己观点的正确,各家进行辩论,写文章、道学说,反映宋人善辩的一个特质。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儒生纷纷建立精舍、书院,授徒教书。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教育机构也出现了,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这些教育机构大都是私人创办,属民间性质,没有统一的学术观点,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派别的多样化。南宋初中期,官学衰落,书院在民间又大规模复兴,一些书院多可容纳上千人之众,不少知名学者都到书院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如: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陆九渊在应天山的精舍和象山书院讲学,吕祖谦在丽泽书院发表高论。他们彼此之间相互诘难、切磋,并行之于笔墨,形成一篇篇讲学鸣道的文章。这种现象激发了思想,活跃了学术,而且将宋学(新儒学)向理学转化推向了一个新的论辩风格。如朱熹与陆九渊的“天理”与“人心”之争,朱熹与张栻关于“中和”问题的争论,以及朱熹的“性命之学”与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的论争。

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与北宋的文人士大夫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身为文人,却偏偏爱谈兵论战,身为布衣,却喜为帝王之师。他们相信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能扶社稷于将倾,救黎民于水火,在他们的文章中往往流露相当大的气度与激情。象陈亮身为一介布衣在《又甲辰秋书》中流露出的情感一样:

研究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 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饮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南宋的文人言政论兵、讲学鸣道在乾淳时期十分繁荣,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最后谈一谈理学的讨论的命题。 关涉到: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知识论、修养论、政治观、历史观等多方面。如:无极、太极、理气、道器、性理、心性、性情、理欲、致知、穷理尽性、主敬、主静、良知、知与行、心与物、心与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王霸之辩、义利之辩等等。这些命题的本身又可引申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ynews.zjol.com.cn/

搜索更多有关“宋明理学特点及评价 宋学到理学的形成发展及其代表人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