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课程 秦伯未,治寒五法

人气:207 ℃/2024-02-12 17:05:04

寒性阴冷,但一着人体,每易从阳化热。表为阳,寒中于表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项强,周身骨节疼痛,脉象浮紧;里为阴,寒中于里则身体强痉,口噤不语,四肢战掉,洒淅畏寒,肢冷无汗,洞泄不禁,脉象沉紧。

治寒当以温药,即《内经》“寒者热之”之常理。寒之中人,病位不同,温法有别。寒在表治以温解。寒在里者又可分:寒在脾,治以温运。寒在肾,治以温补。寒在肝,治以温降。表里俱寒者,则分而治之。

1、疏解表寒法

辨证:适用于外感寒邪初起。寒邪发病,四时均有,以冬季为多见。浅者伤表,见症形寒,身热,得汗则热可散。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常用药:淡豆豉 葱白头 香紫苏 川羌活 炙麻黄 川桂枝 苦桔梗

方解:阴寒性属阴,治用辛温。与风邪用辛平,风温用辛凉有别,其所受寒邪盛衰有异,用药有轻、中、重之别。轻者用豆豉、葱白,即葱豉汤。中者用紫苏、羌活。重者用麻黄、桂枝,即麻黄汤之意。

加减:若咳,加牛蒡子、苦杏仁、浙贝母。若痰多,用辛温化痰药,如橘红、半夏。

2、温运中宫法

辨证:适用于寒中脾胃,中焦虚寒。症见腹痛,自利,神疲,食少,四肢不温,最恶隙风,不渴,脉象沉微。

常用药:淡干姜 上党参 生白术 煨木香 大砂仁 广陈皮 仙半夏

方解:寒邪中里影响脾胃最多,郁遏阳气,治以温中逐寒。干姜温中,守而不走。党参、白术温补脾阳。木香、砂仁温运气机,醒脾调胃。

加减:若寒邪外侵所致,加紫苏,防风辛温散寒,温中化浊。若内伤生冷所致,加生姜。

3、温暖下焦法

辨证:适用于寒中少阴。症见身凉畏寒,四肢厥冷,腹痛喜按。肠鸣泄泻,脉沉。

常用药: 原附块 淡干姜 炙甘草 葱白头 肉桂子 胡芦巴 云茯苓

方解:寒邪深入,治宜辛热,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倘寒邪充斥,阳气欲绝,则逐寒兼通阳,附子、干姜外,再加葱白,即白通汤。附子温逐气分寒邪,肉桂温通血分寒邪。若影响肾阳,命火者,当胡芦巴,煨肉果之属温补下焦之火。白术,茯苓健脾温中,皆可选用。

4、温降厥阴法

辨证: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厥阴之脉夹胃属肝,肝胃虚寒,脘痛,腹痛,喜温喜按。胃失和降,浊阴之气上逆,则食谷欲呕,吞酸嘈杂,泛吐冷涎。寒邪干犯中土,清阳不升下利。阳气虚而不得布达于四肢则手足厥冷。阴寒犯厥阴之络,少腹寒冷,睾丸拘痛。

常用药: 吴茱萸 生姜片 炒川椒 小茴香 台乌药 肉桂心 延胡索

方解:吴茱萸辛热,入肝胃二经,下气降逆。呕恶反酸,乃因胃寒浊阴之气上逆,生姜气重于味,辛散温胃止呕。不用干姜,因其降逆力弱。不用炮姜,因其已乏提升之功,花椒,小茴香,乌药,肉桂,皆温暖肝胃,降逆平冲之品。延胡索、川楝、荔核、橘核止痛缓急,皆可用之。

5、温散表里法

辨证:适用于素体阳虚,寒邪侵于太阳少阴二经,既有阳虚之本,又有感寒之标,故见恶寒甚,发热轻,而脉沉。

常用药: 熟附块 川桂枝 淡干姜 炙麻黄 香紫苏 青防风 北细辛

方解:标本兼治,一是扶助阳气之虚,附子、桂枝、干姜或生姜。附子在里,振奋阳气,鼓邪外出,且可固卫,以防麻黄,桂枝发汗亡阳之虑。一是散在表之寒,麻黄、紫苏、防风。麻黄在外,发越阳气,开泄散寒,又用肾经表药细辛,通彻表里。

小结:

仲景《伤寒论》为后世治寒之圭臬 。伤寒六经中阳明为寒邪化热,少阳为往来寒热,俱非纯寒证。故寒证在表。唯太阳尔。重则麻桂,轻则荆防羌独。寒证在里,辨三阴经而论治。

来源:本文选自《秦伯未临证经验集粹》,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主编:王凤岐。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搜索更多有关“黄帝内经五运六气课程 秦伯未,治寒五法”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