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宋金元时期难经代表作:第七章舜葬九疑与歌咏赞颂

人气:280 ℃/2024-02-06 07:01:57

往期链接:

三、宋元:咏舜作品的发展及特色(吕国康)

(一)在内容形式上,咏舜题材得到进一步开拓

宋代文教盛行,三百年的文化可以说是煌煌大观,诗文风格自有蹊径。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某些文化的“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活力。咏舜作品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有新的特点,留下不少佳作。

黄甲任过宁远县令,写了《玉琯岩》:“桥山往日葬衣冠,玉琯深藏在此山。料得当时十二牧,也随龙驾到其间。”玉琯岩是九疑山名胜,在舜源峰南2公里,独立于九疑洞中。作者借历史传说与游岩的感受,寄慨深沉,自有得处。他的《石城峰》:“岩峨第二石城峰,雉堞天然不费工。妙典飞升何处是,城头咫尺紫霞宫。”石城峰,九疑山九峰之一,距舜源峰北2.5公里,西湾村前。妙典指仙人鲁妙典。紫霞宫即紫霞岩,又名紫霞洞、紫虚洞、重华岩。作者在诗中将所见之景与古老的传说结合起来,称赞石城峰的巍峨壮美。诗有内外意,外意欲尽其象,内意欲尽其理。本诗象理融为一体,发人深省。咏舜意象从九疑山、舜庙扩展到玉琯岩、紫霞洞、重华岩、紫霞岩、石城峰、舜泉、舜洞、象岩等。玉琯岩、紫霞洞、重华岩、紫霞岩的引入,既是对咏舜实体意象的拓展,又是对咏舜实体意象的集中和深化。玉琯岩、紫霞洞等的由来与命名,均与舜帝密切相关联。《九疑山志》载:玉琯岩,“在故舜祠后,即何侯石室也。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奚璟得玉琯十二于此,献之朝,因以名岩。当时以为舜巡狩至九疑,十二州牧执之以觐者。而《风俗通》、《尚书大传》言,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琯。不知璟所得何属?岩实兀轩豁,不与群山相附。旁刻‘九疑山’三大字,每字大方丈,画深数寸,笔力遒劲,宋道州刺史方信孺所书。又有蔡中郎《九疑山铭》,宋道州刺史李袭之刻于崖间。”紫霞洞、重华岩、紫霞岩,实为一地三名之称。“紫霞峰作,在舜源峰左一里。初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科岩,宋知州军事张观改名紫虚洞。明嘉靖六年,郡守黄焯来游,更名重华岩。三十二年,大桥兵变,邑令何其贤驻兵于此,谓重华乃帝号,名岩近亵,复改紫霞,书刻岩石。”故郭风咏《玉琯岩》:“芒鞵踏遍九山青,厌浥濡裳秋露零。梧野竟幽虞舜冢,琯岩谁织蔡邕铭。”曾唯《题紫霞岩》:“我是凡人身,漫步仙人境……空怅古虞皇,不赋思归引。”

宋元文人采用多种形式歌咏舜帝。范仲淹《尧舜师天下以仁赋》全面赞颂舜帝的德政,称其为“五帝之最,百王之宗。”结尾写道:“大哉!光宅无私,文明由己。稽陶唐之道,法有虞之理。是则万彚熙熙,咸颂声而作矣。”周必大依“五絃者,有虞氏所作也”,“别制琴歌《南风》……上以写事亲之心而念长养之恩,下以宣爱民之情而解暑雨之愠”,歌颂舜“斯亦孝之至仁之尽矣”。于是“谨追美舜德而为铭”,写下《舜五絃琴铭》,叙赞舜帝的德政、功绩。朱熹任桂林郡太守时,创造了《虞帝庙迎送神乐歌词》,作为祭舜时演奏的乐章。南宋郭沔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曾流落湖湘,在潇、湘二水汇合处泛舟游观,创造了流芳百世的琴曲《潇湘水云》。第三段《天光云影》中有“潇湘云水也两清清,水浸遥天云弄影,闲引领,九疑何处岭”的句子。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际,作者每当远望九疑山为白云所蔽,见到潇湘云水奔腾的景象,便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无限感慨。孟程《九疑说》叙说九疑山的形成与得名,认为“九其义也,非数也”,自成一说。沈绅写有《无为洞铭》,乐雷发有《象岩铭》。

(二)长篇游记的发展

受唐代山水游记的影响,在宋元时期,有的作者用散文、辞赋的形式写作咏舜作品。郑舜卿,南宋道州司法参军。淳熙六年(1179)游九疑谒虞帝祠。次年,作《永福禅寺记》。文章开头称九疑山为“东南名山”,“神仙窟”。文中记叙谒虞帝祠,访仙迹,留宿永福寺齐云阁的见闻。廖廖数语,点染风景:“朝烟夕云,出没栏楯,望三麓床于缥缈之际。桂林、万寿诸峰,四顾如揖:岿然为一奇观。”接着详细记叙了与主僧意超的对话,作者称赞了意超修缮佛舍、装饰佛像的功德,明确表示了求仙不如信佛的态度。文章先扬后抑,显得波澜起伏,中心内容主要通过对话揭示,也是一大特点。方信孺曾任道州刺史,嘉定五年(1212)游九疑玉琯岩,留题“九疑山”三字,次年刻于石壁。虽经近千年风雨剥蚀,石刻依然清晰可辨,成为九疑山的一大景观。他写有《九疑环观阁记》,文章从自然和人文的方面,赞美了九疑与潇湘的壮美,述说了九疑环观阁的构建过程,及怀前贤、抒心臆的良苦用心。文章以浪漫主义手法,体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价值观,反衬了“忠不必用,贤不必以”的苦衷和高洁的志向。面对南宋王朝的衰败,既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不乏书酒解闷的哀愁。开头一段,清简爽朗,笔法大体得之于柳文真传,正所谓“韩文如海,柳文如泉”。文中“置诗境异石亡数,累然相负若邪,薛荔经纬其上。中有孤柏俨立,不知何年所植,正如蛟龙腾骧,奋迅于波涛汹涌间,径赴云汉。”骈散结合,化静为动,形象逼真。结尾以议论收绾,照应开头所言环观阁无记的“遗恨”,总括环观阁的诸多作用。“邦之人尽有登吾阁而入吾室,请商略是。”最后一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感到亲切,欢迎国人登阁观九疑风光,入室览古籍经典,并召来商量计谋大事。

九疑山赋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安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载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十年千百载之遐迹遗踪,三十六七十二之洞天福地,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

巫中黔中,属于楚之邦,吴之境;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汉之前。仙踪显天皇之始载,郡名标贞观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胜地;天南一角,而壶中有天。攀断龙髯,黄鹤莫留于仙驭;空遗虎鼎,白鸦犹养于元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楼石城,东西护送。有朱明,有华盖,而簇成萼绿一华,曰娥皇、曰女英,而笑对桃花一洞。下临玉琯,依稀玉琯之吹鸾;上有箫韶,仿佛箫韶之来凤。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溯潇浦,登疑岭而望苍梧。洒江西之泪兮,斑斑之纹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三麓床中,丹炼九转;万岁山上,声齐一呼。所以《尚书》已有陟方之语,至于《史记》广为考古之图。乾坤大而圣境亦宽,日月长而仙家不老。碧虚岩前,千怪万状;紫霞洞中,十洲三岛。六月无夏,惟木惟石;四时有春,非花非草。兹境为胜,异时可考。经藏石室,隐然六甲之护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开道。

客难之曰:“舜居蒲坂,本属乎冀之北;舜卒呜条,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无本不立,非文熟稽。有舜江则可浣可漱,有舜坛则可扳可跻。月披兮明月上,云阁兮白云齐。九溪源下之流派,万丈天边之石梯。鸟篆穹碑[1],刺史元公之笔;电文遒字[2],舍人李蟠之题。余应之曰:“百岂无于一二,十未丧其八九。紫霞高卧,前后十四辈;白日飞升,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赋也何为作焉? 以代门下抠衣而藉手。”

作者黄表卿,宁远县人,南宋举人,曾任广西宜州天河县令。与乐雷发是同乡挚友。“天下一景,湖南九疑”,“载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文中根据域地山势及历史沿革对九疑山诸峰做了考证,对舜帝南巡至九疑的遗迹做了介绍,澄清了一些是而非的观点。引人关注的是,赋中描述的“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说明九疑山有十二峰,传达了特殊人文地理信息。

十二峰是:1,(左)桂林;2,(右)杞林;3,(东)石楼;4,(西)石城;5,(左)朱明;6,(右)华盖;7,(左)娥皇;8,(右)女英;9,(下南)玉琯岩;10,(上北)箫韶;11,(北)紫霞岩;12,(南)碧虚岩。

“舜源峰”的“骈立二岭”,在宋代是算作“两个山峰”。“玉琯岩”的排序虽是“第九位”,却位于十二峰体系的“最南方”。宋代九疑山十二峰,实际上是以玉琯岩为首山,因为从西汉时代起,这里便是舜庙所在地。明代将舜庙搬到华盖峰前,并且将朱明、华盖二峰改称舜源峰,视之为九疑山“第一峰”。这就从总体上打乱了西汉以来的舜陵与舜庙的帝陵风水格局。“

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此“何为渺茫”之说,应源于宋人孟程《九疑说》:“予登其山,盖十二峰相连凑合,世之所传九疑山图,盖画九峰相似,其形难辩而疑,非也。九其义也,非数也。”这与唐代元结《九疑山图》所说“九峰殊其高大,远望皆可见也”显然不同。文中还肯定了舜帝南巡的史实:“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溯潇浦,登疑岭而望苍梧。”结尾批驳了“客难”之言,进一步肯定了舜帝的南巡壮举,并以古铜牌、古题刻等为证,使人信服。文章写景注重整体,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叙事从古到今,条理清晰。

文辞优美,大气磅礴,对仗工整,潇洒自如,充分展示了赋的特点。骈骊铺张,接近司马相如的“竟言争夸”的风格,有一种金戈铁马的铿锵气势。长篇游记的出现,是咏舜作品的新发展,其体式变化自如,长短句互相交错,铺叙见闻,有感而发,皆有可观之处。此外,本土作家的作品增多,可见舜葬九疑,其遗风故迹对九疑山地区的影响远甚于其他地区。

(三)涉舜诗文的风格

苏轼年轻时写过《竹枝歌并引》,“伤二妃而哀屈原,思怀王而怜项羽”,诗的开头写道“苍梧山高湘水深,中原北望度千岑。帝子南游飘不返,惟有苍苍枫桂林。”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辙也自筠州贬为化州别驾,雷州(今广东雷州半岛)安置。苏轼行至梧州时,听说苏辙已至藤州(今广西藤县),便立即追赶。途中,他写下《九疑吟》一诗:

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子意留要荒。

他年谁与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诗人笔力清健,饱蘸感情,既有对苏辙的安慰,又抒发了自己看似旷达实则深重的感情。这首诗写于梧州,梧州、九疑同属古苍梧国,故开头九疑、苍梧并提。更重要的是,九疑山是舜帝崩葬之地。“我行忽至舜所藏”,表明苏也是认同舜葬九疑这一历史事实的。他在另一首诗中也说“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之二》)。

北宋大臣李纲,力主抗金,历任湖广宣抚使等职。他写有《望九疑》:“洞庭渺漭芦苇秋,九疑联绵烟空浮。重瞳一去不复返,苍梧云物空疑愁。两阶干羽久寂寞,千古夷夏相仇雠。安得垂衣转琴轸,薰风为解吾民忧”。诗已不停留在颂舜的层面,而是联系社会现状有感而发,希望化干戈为玉帛,弹奏《南风歌》为民解忧,消除战争的灾祸。陆游的《舜庙怀古》:“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奈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道出了诗人那种超越时空的眼界和王室南渡、山河破碎的沉痛心情,从而成为千古名句。

郭祥正的《九疑山图》,描写雄奇山色,“九峰万丈排天扉”,“白云绵联芳草歇,拱木夭矫狂风吹。上有源源不绝之寒泉,下有沄沄不断之深溪。初疑青铜照碧落,忽见云汉飞虹霓。丹青画出尚如此,而况高步穷岖崎。”全诗长短句结合,三言、四言、七言、九言,并夹以议论。“尧非幽囚,舜非野死”,否定了关于尧为舜所囚,舜为禹逼野死的说法。马大同,淳熙癸卯(1183)游九疑,“谒舜祠下而祠宇圮甚。顾瞻慨叹,乃留钱百千,属邑尉邹安道为之缮葺。”并赋诗十二首,现仅存六首:

谒舜祠

(一)

平生梦想九疑高,原隰驰驱敢惮劳。

肃肃衣冠朝帝所,此行端不为游遨。

(二)

行尽平岗十里间,好山迎我翠相环。

九疑更在云深处,只恐天高不可攀。

(三)

宇宙才分便有山,兹山戢戢序成班。

重华远矣遗风在,拟似相从揖逊还。

(四)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

不封不树知休息,漫说零陵古到今。

(五)

二妃千古恨难刋,不谓南巡遂不还。

空使湘江江上竹,至今犹染泪痕斑。

(六)

何侯拔宅登仙去,虞帝因山作庙基。

人物由来相代谢,不知陵谷几迁移。

诗人对舜帝怀有深深的敬意,诗写得通俗易懂,叙议结合。写山,“好山近我翠相环”,“兹山戢戢序成班”,“山如羽卫自森森”,形象生动,各有特点。金元之际颇有声望的元好问,写有《九疑》(又名《湘夫人祠》):“木兰芙蓉满芳州,白云飞来北渚游。千秋万岁帝乡远,云来云去空悠悠。”“秋风秋月湘江渡,波上寒烟引轻素。九疑山高猿夜啼,竹枝无声坠残露。”木兰飘香,芙蓉花开,诗以秋天为背景。诗人亲临九疑,写景抒怀,表达对舜帝的缅怀之情,流露了对离乱时局的忧虑。

吕思诚的《舜洞秋风》,立足于桂林之舜洞,满目秋色秋景,“轻摇斑竹江头恨,远送苍梧天外愁。”结句“一旦薰风随律变,露华山色满南州”,寄托了诗人心中的希望。张养浩的《过舜祠》:“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疑空忆旧时山。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并不顽。”全诗叙议结合,措词恳切,感情真朴醇厚,体现了豪放清逸的风格。

宋元的二妃诗,数量不及唐五代,但这段时期的诗歌意象开始有所转化,并非把二妃作为独立的文学抒写对象,而是将二妃与舜帝同时提及,紧密相连。他们或从前人的诗词中提取,或是另辟新径,这便使得诗文的意象更为丰富、宽泛。但诗文内容不似唐代晓畅。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湘竹》:“劈竹两分开,情知无合理。织作湘纹簟,依然泪花紫。泪花虽复合,疑岫几千里。欲识舜娥心,无穷似湘水。”诗构思奇巧,角度新颖,以湘竹(斑竹)劈开做成席子为题材,抓住湘竹——湘纹簟——泪花——舜娥心——湘水这些意象的演变,使“湘竹”有泪与“无穷似湘水”的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歌颂了二妃与舜帝的凄美爱情。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舜娥”的使用,将舜与二妃融为一体。梅的《斑竹管笔》也颇具特色:“翠管江潭竹,斑斑红泪滋。束毫何劲直,在橐许操持。欲写湘灵怨,堪传虞舜辞。蔚然君子器,安用俗人知。”明写斑竹制成的毛笔,实颂二妃与舜帝之品德。柳开的《讽虞嫔诗并序》,也从泪竹下笔,但委婉表示二妃不应离开蒲坂来南方寻找舜帝的思想倾向,这是与众不同之处,诗句也较难理解。陶弼的《二妃庙》:“溪上龙蛇屋,萧条帝女祠。竹痕当日落,山色故人疑。故服霞流绮,新妆月献眉。楚民无水旱,箫鼓谢神禧。”画面跳跃象电影镜头,从祠的萧条来衬托二妃的美好形象,对比鲜明。最后从楚地祭祀的民俗来歌颂杰出人物,令人回味。“其诗绝似晚唐。”王安石咏二妃:“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相州古瓦砚二首之二》)朱熹《题尤溪宗室所藏二妃图》:“潇湘木落时,玉佩秋风起。日暮怅何之,寂寞寒江水。”(《湘夫人》)“夫君行不归,日夕空凝佇。目断九疑岑,回头泪如雨。”(《湘君》)宋白、李邦彦等人都以二妃庙为题写诗。

宋人作诗存在偏于说理、议论等倾向,这于咏舜诗中也有所表现。如马大同《赋九疑》:“洞有无为锁碧潭,漫郎曾赋白云篇。要须决尽岩前水,还与人间作洞天。”以及前面提前的黄甲的《玉琯岩》,对舜的吟咏由感慨历史转变为富有哲理性的议论。

(四)乐雷发的诗文创作

乐雷发,字声远,号雪矶,宁远县人。从小刻苦读书,精通经史,长于诗赋。淳祐十二年(1252),乐雷发考中进士,任为太学录。第二年,其门生姚勉考中状元,向理宗上疏,请求重用乐雷发,并愿以自己的状元第相让。理宗特别下旨召见乐雷发,当面考问其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对答如流,条对切直。理宗听后非常满意,即赐他特科进士第一。但是,理宗并没有真正接受他的“振兴民族”的政治主张,也没有给他授以实职,因而使他空有状元头衔。又因数议时政,不被采纳,使他对朝政感到彻底失望了。于是,在宋祐四年(1256),他怀着对南宋王朝彻底失望的痛苦心情离开杭州,称病回乡,归隐九疑山,自号雪矶先生。他的这种痛苦心情在《舂陵道中望九陵》中表露得淋漓尽致:

九歌悲咽九疑峰,万里孤臣怨莫从。

楚雨那归汾水曲,岭云别向洞天封。

祠宫秋老哀回雁,寝苑春寒晚夜松。

待向寒来携玉琯,月明吹彻几芙蓉。

他写过《象岩铭》,序中说“九疑之麓为丽山,有岩明通,厥石如象。予游而爱之”,故命名象岩,并写铭文,至今尚存。象岩,又名象石岩,位于九疑山舜源峰东北五公里处的丽山之麓。民间相传为舜弟象点化而成。“我爱斯岩,原象之美”,由石及人,由表及里,“钟奇日南,邈尔荒裔。服于帝车,惟天子使。相彼岩阿,济济多士。勖哉笃学,践履实地。任重致远,伊国之器。地以人彰,敢铭岩址。”叙说了象受教化后在南方的作为,从另一个侧面歌颂了舜的伟大。

九疑紫霞洞歌

猗欤[3]奇哉,紫霞之洞真天开!千变万状不可述,恍疑幻出壶中之蓬莱。湘滨两姝不敢到,怅望苍梧云缥缈。尔来三千三百年,班龙[4]空卧金光草,我采姹女[5]江华滨,是为三十六帝之外臣。右持绿玉杖,左携紫金经。长歌天上谣,一呼开仙扃。列炬昭深窈,悬心事幽讨。群仙喜我来,惊矢欲绝倒。何侯[6]抚我顶,伟远[7]拍我肩,绿华[8]赠我金条脱,安期[9]分我红景丹。借问此何地,指言太虚天[10]。翠霞紫云张宝幄,悬璃结绿盘璎珞。万迭苍苔荒石田,谁呼青龙耕紫烟[11]。虎岳铜墙未遍识,拟开宝藏翻云帙。嵯峨水际披蓑翁,应是钱铿[12]钓神龙。仙人仙人何多事,惊世骇俗变灵异。或跣距足乘天云。或印短趾流沙浔。或见姑射处子身[13],粉霞红绶藕丝裙。或示普陀大士形,或持簪柳乘宝璎,或插缕象管,或结火齐珍[14],或琢玄圃[15]玉,或布祗园金[16]。洞中之深不知几百里,但见萦纡屈折一里一涧水。人言有路通桂林,乘兴欲寻日华君。吾闻洞中大小洞天三十六,帝遣列真分治局。上界官府应更多,定知此洞今谁属。

猗欤奇哉!紫霞之洞真天开。我上会稽探禹穴[17],复浮沧海登天台[18]。岩谷岂无奇,视此何尘埃。摩娑崖石题恶句,记我杖屦敲云来。黄涪翁,元漫叟,目力一生空宇宙,澹岩阳华有何奇,枉费篇章刻石窦。

乐雷发将斜岩改名为紫霞岩,长诗着力刻画了九疑山紫霞洞的神奇壮美,极力渲染仙迹,使人如临其境,因而弥散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紫霞洞与浙江的禹穴、天台,永州的澹岩、江华的阳华进行比较,歌颂“紫霞之洞真天开”,寄托了对九疑山的无限热爱。《游紫霞岩赋》是晚年力作之一,写于至道元年(995)。赋篇幅长,开头“邑有山曰九疑,盖天下之名山也。山之岩洞最胜者曰斜岩,乃唐刺史薛伯高命名”,直接切题。先描写整体印象:“石磴层悬,古木修森。紫霞丹雾,蓊郁时蒙。而崆峒轩豁如磬斯俯焉。”接着介绍与道州知州张观、宁远县令黄甲“追旧游之芳踪”,俨然成为紫霞洞的主人。正文遂一介绍洞中的奇妙风光,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水平的导游。文中有叙说:“余与客挟琴携尊游而乐之,趣无竟兮逸思狂,神恍惚兮魂飞扬。”有刻画:“接衡岳之翠岫,隔紫陌之红尘。迩其圆翚高幡,虚门两辟,纳霄汉之昭回,任风云之出入。”有描写:“轻萝傍绣,甘露斜飞。雕虫篆画,炫彩呈奇。”“钟鼓铿铿乎立号,鹅管滴滴乎香乳。琼花来霄汉,琉璃宝盖垂。”有体验:“惊雷轰之隐隐,沐微雨之霏霏。挹清风以舒怀。”“嚣嚣乎,如隐于蓬莱阆苑之清虚,而有得于仙丹之调摄。”有景点:“醉杨梅以益兴,摛瑜扉而澡壁。呼青牛于田畔,钓神龙而忘机。”最后大发感慨,例举游观的种种益处,以期游者亲临。可以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也是生动形象的紫霞岩“导游解说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资料价值,以及人文景观开发价值,是指导当今九疑山紫霞岩景点开发的经典文献。

宁远县九疑山铭刻(宋代)

鸟瞰九嶷山舜帝陵景区

九嶷山舜帝陵

文来源:九疑山舜文化研究会

(作者:吕国康)

作者简介:

吕国康( 1948 — ),湖南零陵人,永州市教育局正处级督学,高级讲师,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理事,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南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柳学,潇湘文化。

欢迎阅读,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编辑:尹珺君

解释:


[1]鸟篆穹碑:相传在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顶上,有古人留下的铜碑,据说是舜帝南巡时亲笔题写,其字如鸟爪,模糊而无人能够辨识。

[2]电文遒字:指九疑山历代文人骚客的题词石刻,许多文字,写得龙飞凤舞,遒劲有力,如雷电留下来的印痕。

[3] 猗欤:是一个词组,为叹词。

[4] 班龙:即斑龙,传说为太上老君所牧之五色龙,见《抱朴子》。

[5] 姹女:指汞(水银),道教用以炼丹。

[6] 何侯:为尧时隐者,隐居九疑山中,求长生之术。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二十四。《列仙传》:“舜南巡狩止其家,夏禹时,舜帝以药一器与之使,投酒中,一家三百余几,饮不竭,余酒洒屋宇,拔宅上升,位为太极仙人”。

[7] 伟远:《古今图成·神异典》卷二百二十四作“高远”。传为尧时隐于九疑山的仙人。《列仙传》:“与何侯同里,因共炼药,亦得道仙去”。

[8] 绿华:绿华,传为秦代居于九疑山的女仙。《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三十七:“(萼绿华)赠金玉绦脱各一件。绦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好”。

[9] 安期:即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隐入东海蓬莱山。红景丹:传说中能延年益寿的丹药。

[10] 太虚天:极清虚之天地。《庄子·知北游》:“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

[11] 李贺《天上谣》:“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12] 铿:即彭祖,古代尧舜时的人物。据《神仙传》载,彭祖答采女问说,得道成仙者,可“驾龙乘云,上造天阶”。

[13]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14] 火齐珍:又名火齐珠,一种玫瑰色珠石。

[15] 玄圃:传说在昆仑山上,其地多玉。见《水经注》卷一及《文选·东京》李善注。

[16] 祗园金:传说古印度孤独长者须达为买祗陀太子的园林给如来建精舍,乃倾家布金遍地。

[17]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省中部,相传因夏禹在此大会诸侯,计功封爵而得名。禹穴:在今绍兴稽山门外,传为夏禹之陵。

[18] 天台:神话中的山名,相传即今浙江天台县北的天台山。

搜索更多有关“宋金元时期难经代表作:第七章舜葬九疑与歌咏赞颂”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