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 学篆刻吴昌硕是个好榜样

人气:368 ℃/2024-02-15 05:25:41

我写过吴昌硕的文章,介绍一些生平故事,分享了他部分篆刻作品。吴昌硕算是清末民初人(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只是他卓有成就“立地成佛”的后半生多在民国度过的,因此我把他称为民国第一印人,他与齐白石一样算是长寿的艺术家,享年84岁。他的气质、人品、学识、才情、修养,都来源于他所处的独特的时代以及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他的诗书画印作品均皆真力弥满,不拘一格,古拙莽苍,雄健厚朴,他是近代书画篆刻艺术的领袖,他更是“吴派”篆刻的开派鼻祖、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吴昌硕像)

由于吴昌硕所生活的时代的特殊性,再加其家庭环境我的特殊性,篆刻界多把吴昌硕认为是不仅空间,而且“绝后”的艺术大师,那样的时代不会再有,那样的家世,亲友环境及艺术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性,这构成了吴昌硕的不可复制性,但作为后世的篆刻学习者,我们能从这位艺术大师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一、找到热爱,日拱一卒

不管是什么原因选择篆刻这门艺术来学习,爱好也罢,专业也罢,既然已经选择学习篆刻,就把它当成自己的热爱,对它付出应有的时间和精力,再也不要说“我就是玩玩”这样的话,因为即使玩玩,浪费的也是你自己足以宝贵的生命周期。

(吴昌硕写的石鼓文)

吴昌硕10多岁开始学习篆刻,他“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我们来想想,70余年,每天都与印章泡在一起,艺业不精进才是怪事。我们都知道吴昌硕刻印写篆书尤其以写《石鼓文》为擅长,他的这个“擅长”怎么来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予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每天都有所领悟,这实在是让人敬佩的事。我们羡慕吴昌硕的作品水平高,却不知他在篆刻上下的功夫是“日拱一卒”的寸进之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70余年,2万5千多个日夜下来,水滴石穿,铁杵磨针。

(吴昌硕刻“无须老人”)

二、师古不泥古

要说师法古人,现在学篆刻基本大都先从秦汉印入手,再临明清名家印,总之是向古人学习,吴昌硕当然也是学古人的,他早年受所在地区印风影响,最早开始学的是浙派,而且最喜陈鸿寿,可能是陈鸿印章的风格更对吴昌硕的脾气,但吴昌硕并没有困于陈鸿寿,而是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接着学邓石如的刚健婀娜,又学吴让之的“吴带当风”,即使是被吴让之认为“让头舒足”的徐三庚,他也学的有资有味,他更学赵之谦的疏密精巧,也学钱松的朴茂遒劲……就连丁敬十分看不起的《飞鸿堂印谱》,他也勤加摹刻……这是吴昌硕在明清名家上下的功夫。

(吴昌硕仿赵之谦刻“溧阳程云驹长寿日利”)

那么,吴昌硕是不是也在汉印上下足了功夫呢,据吴昌硕自己说:“于家退楼老人(吴云)见所藏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一奏刀,若与神会,自谓进于道”,“没有平斋,就没有我吴昌硕”,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吴云收藏的汉印,就没有吴昌硕的印,吴昌硕最终得出的关于汉印的结论是:“学印首先要学汉印,并须从平实一路入手”。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深沉宽博、苍莽厚拙的汉印风格是形成吴昌硕印风的主要组成部分。

(吴昌硕刻汉印风格“周作镕印”)

(吴昌硕刻汉印风格“吴家机印”)

吴昌硕的路子可能跟我们现在学印的顺序可能有所差别,我们是先远后近,由古至今,而吴昌硕则是先近后远,由今溯古,但学古人不遗余力是肯定的,尽管如此,吴昌硕在后来他的《刻印偶成》里已经明确提出:“赝古之病不可药,纷纷陈邓追遗踪。摩挲朝夕若有得,陈邓外古仍无功。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我性疏阔类野鹤,不受束缚雕镌中。”甚至明确地提问“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前谁所宗?”我们现在大谈临摹古印,古人的印又是临摹谁的呢?这其实跟齐白石对汉人的评价是相通的,“秦汉人刻印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我们学印一方面学古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想法。学古而不泥古是正确的方法,这跟赵之谦、邓石如、丁敬、吴昌硕这些大师是一脉相通的。

三、读书与交游

学习的方法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吴昌硕来说,他出身是书香门第,曾祖是国子监生,祖父是安吉吉桃书院院长,父亲也是举人,终身不仕,耕读终生,吴昌硕6岁由父亲启蒙识字读书,10岁进私塾,将近5年的私塾教育给吴昌硕打下了坚实的“小学”基础,随后太平军战乱之后,吴昌硕回到故里,家里藏书毁于战火之后,他为了借一部书他往往需要走数十里路,借来书后就废寝忘食日夜攻读……26岁之后,他又到杭州诂经精舍,跟从名儒俞樾学习辞章和训诂之学,此后,他为了求艺,他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在杭州、嘉兴、湖州三地游学,此间跟俞樾随钱铁梅,识颜文采,结交吴洪钧、吴大瀓,更识“湖州六才子”,中年时期,吴昌硕又到苏州,结识吴云,见识大量钟鼎彝器、秦汉玺印,再之后,他又在上海结识画家高邕之、任伯年……

吴昌硕终其一生都在求学、读书、交友,这是他一生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如果说赵之谦一生取得较大的成就的原因是他与魏锡曾、胡澍、沈树镛等人的结交与互相切磋,那显然,吴昌硕的交游面更加宽阔,结交的朋友更多,所受到的指教和帮助更多,一个篆刻学习者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要到名山大川之间去游历(比如浙派大师丁敬也是这样四处亲身游历,画家张大千也是四处游历以之开阔眼界),去同好间去交流实践经验,互相取长补短。

四、书印同参、书画同参

近代的篆刻名家大都是诗、书、画、印皆佳的文化大家,其篆刻艺业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学诗歌(其实也包括音律)、绘画、书法方面的造诣。吴昌硕生前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

(吴昌硕的画)

篆刻艺术是综合了书写与雕刻的综合艺术,书写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篆刻者书法水平的高低,绘画水平的高下,又是对印章空间调度、章法安排的有深刻的影响,比如落款黑字的长短,比如压角章的位置,比如画面中色彩的配重,这些章法元素,都被吴昌硕纯熟的应用到篆刻之中。

吴昌硕篆刻作品的章法多得益于他的绘画,我们经常看到吴昌硕的的一方篆刻作品如一幅画一样,比如:

(吴昌硕刻“传朴堂”)

(吴昌硕刻“书徵氏”)

(吴昌硕“破荷亭”)

(吴昌硕刻“明月前身”)

“传朴堂”有建筑学的空间纵深感,“书徵氏”章法上的疏密强烈对比,“破荷亭”一印中“亭”字的空间透视感,“明月前身”一印中似乎能看到吴昌硕原配章氏窈窕的身影。这些印固然有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审美趣味,没有较高的绘画修养是做不到的。

我们都知道,吴昌硕的字法多取法于《石鼓文》是继邓石如“书从印出”,赵之谦“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他一生的篆刻成就是在其杰出的书法成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领悟了“石鼓文”苍莽古朴“的文字字形特征,同时又从石鼓文特别的岁月剥蚀感中找到了”老丑精雄“的气势,并在石鼓材料与印石材料间类似中找到了印章特有的金石气息,这与他精深的石鼓文篆书书法水平是分不开的。

(吴昌硕刻”缶庐“)

苍桑古朴苍茂,章法上配重精巧,非悟透书法用笔用墨之道与金石之趣不可能做到。

学习吴昌硕在文学、绘画、书法方面的综合修炼,我们经常说”书印同参“,”书画同参“就是这样的道理,最终各种艺术修养会在我们的篆刻作品里交汇。

五、热爱生活,表达生活

吴昌硕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他出生前4年,******战争爆发,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他7岁那年,国内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此后逃难乡野,受尽饥寒,战乱之中,元配夫人也饿病而死,此后他基本辗转于市井,靠卖画刻印为生,但他跟赵之谦不一样,他不自怨自艾,也不怨天尤人,饱经忧患的吴昌硕随遇而安,自强不息,最终出掌西泠印社,成为中国篆刻界杰出的大宗师、大宗匠。

吴昌硕的篆刻作品多是反映他的真实生活与真实性情的,上述的”明月前身“怀念元配即是代表,此外诸如“园丁课兰”“石农”“园丁”“虚素”“人生只合驻湖州”“鲜鲜霜中菊”“淡如菊”“一月安东令”以上述所讲的“无须老人”等印,无一不是他以生活为滋养,以其雄浑的气魄为依托,熔铸出来的篆刻精品。

(吴昌硕刻“一月安东令”)

(吴昌硕刻“园丁课兰”)

(吴昌硕刻“园丁”)

(吴昌硕刻“鲜鲜霜中菊”)

(吴昌硕刻“淡如菊”)

(吴昌硕刻“人生只合驻湖州”)

(吴昌硕刻“虚素”)

(吴昌硕刻“石农”)

正是因为吴昌硕的篆刻作品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也正基于些,吴昌硕的作品才是真气弥满,气势雄浑,苍古奇肆的。我们要学习他对生活的热爱,用手中的刻刀,反映我们多彩多姿的生活。

(【老李刻堂】之155,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搜索更多有关“吴昌硕篆刻及其刀法 学篆刻吴昌硕是个好榜样”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