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苏轼关于茶的趣事 沈冬梅,话说苏轼与茶

人气:217 ℃/2023-09-24 16:42: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绘画方面开创了湖州画派。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后,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多次遭贬,“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下狱几死,谪居黄州;暮年投荒,远贬惠州、儋州。苏轼性情放达,好交友、好美食、好品茗、好山林,在其荣辱相继坎坷颠沛的一生中,一直有茶相伴,茶既给苏轼带来清雅适意的日常生活,也给他的生命体验打开了一扇别致的窗口与境界。

日常在睡足后饮茶,一直是苏轼生活的重要内容,如其在诗中所写,《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等等。苏轼一生,或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悉心品尝:“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苏轼深谙饮茶之道。在《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中写道:“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饮茶最好的状态是:好茶配好景、好水,更要与“可人”之人一起喝,所用器具亲自打理。此外,“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饮完真茶好茶的状态是:“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在品尝之馀,苏轼写下众多的茶诗词文,既写下了他对饮茶一道的独得之秘,更记录了他的生命情感与人生感悟。特别是对茶性与茶叶品质的体悟与认同,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写好茶的禀性是天然赋与,品质俨然:“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 在《寄周安孺茶》一诗中,写好茶之性不可受丝毫污染,犹如廉洁君子之心难与污渎:“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而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中,更是将好茶与佳人作比,极其形象地描绘了好茶源于其内在的品质:

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代建安北苑茶,先蒸茶杀青,后研磨成粉末,再压制成团饼,烘焙成茶。虽然宋代上品茶“茶色贵白”,而为了保藏茶叶以及为了使茶饼表面色泽温润,曾经在茶饼表面刷涂膏油,“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蔡襄《茶录》)苏轼以佳人比佳茗,因为佳人之美在于其雪清玉洁的本质,而不可能靠膏油粉籹涂抺而成。此诗落笔诙谐、浪漫,末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为历代茶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后来有人将苏轼另一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之辑成一联,成为茶联中的名联。

苏轼对茶性与君子之性的认识,在他对茶与墨的论述中,有着更为深刻的体现。赵令畤《侯鲭录》记苏轼与司马光论茶、墨:

东坡与司马温公论茶墨。温公曰:“茶与墨政相反,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予曰:“二物之质诚然,然亦有同者。”温公曰:“谓何?”予曰:“奇茶妙墨皆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性同也。譬如贤人君子妍丑黔晰之不同,其德操韫藏实无以异。”

汉唐以来党争纷纷,宋代党争频繁激烈,庆历以后,党争双方势成水火,各各指责对方小人朋党。司马光是反对熙宁改革和主持元祐更化的主角,在政治主张和政治实践上与王安石尖锐对立,他对茶与墨物性截然相反黑白分明的认识与他的政治性格完全一致。所以司马光上台执政之后,将王安石熙宁改革的各项措施全部一一否定。苏轼则在茶与墨黑白尖锐对立的表象之外,看到了奇茶妙墨皆香这一在本质上的相同,表现苏轼对人性与社会更为深厚的洞察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什么既在熙宁时反对新法,又在元祐时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更在此后与王安石和解。苏轼看到茶与墨其德其性相同,可以说他看到了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与反变法在出发点上的一致。

苏轼还为茶写了一篇拟人化的记传作品《叶嘉传》,以“叶嘉”转称南方之嘉木所产之“嘉叶”茶为描摹对象,刻画了一个胸怀大志,资质刚劲,风味恬淡,厉志清白的君子形象。

自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随着人生境遇的极大改变,苏轼的思想、文风都发生了转变,豪放超逸的人生、政治豪情逐渐收敛,禅机佛理日渐融入自然人生,心境趋于豁然恬淡。而他的茶诗,也在在表现着他的这些转变。《汲江煎茶》写于黄州: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

坐听荒城长短更。

前六句描写作者自己月夜临江汲水烹茶的情景,水声用“松风忽作”来表现,隐约映射着作者感到世事无常的心理。“枯肠”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三碗搜枯肠”句中指枯竭的文思,这苏轼这里,同时还双关指着生理上的饥渴,最初在黄州的生活比较艰难困苦,说自己的身心都不能喝太多的茶,“坐听荒城长短更”,手持茶碗却不能多喝,坐在哪里倾听着偏僻荒凉小城中报时的更鼓之声。境遇悲苦,但却淡然无怨。与《寄周安孺茶》中的“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遥相呼应。

在黄州苏轼一家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带领全家在临皋亭的东坡开荒种地,以求衣食之温饱,勉力之馀,还种上了茶。在《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中,苏轼以略带自嘲的口气记叙了乞茶子种茶的事:“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

《试院煎茶》诗更是比较明确地写出了苏轼人生态度的变化:“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卢仝诗说,喝了三碗茶,就会有“文字五千卷”,而对于经过牢狱生死一线与监视居住,经历过饥寒困苦的生活,致君尧舜豪情被政客玩弄的苏轼来说,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的学问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从容的活着,睡到日高丈五,醒来时有茶喝。

苏轼还从茶具的遭遇上,看到人生的无常与处世的方法。《次韵黄夷仲茶磨》诗从茶臼最初被使用而在茶磨兴起后的弃用,看到事物的有起有落:“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伸屈”。《次韵周穜惠石铫》看到了自古以来,函牛巨鼎大多不能保全,像石铫这样无足的煮水器,倒是一般能够平安存在:“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苏轼看到自己的人生有似饮茶,甘苦相杂:“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安州老人食蜜歌赠僧仲殊》)

人生坎坷,苏轼更多地转向了佛教,转向了禅理。禅家“平常心是道”给苏轼以平和心灵的解脱之途,他从无奈的人生中渐至旷达之境,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耕生活,并且乐在其中。茶的清醇甘苦隽永之性,与苏轼的人生心境更为契合,在有茶介入的诗文创作中,茶理、禅机、诗境圆融一体,使他的文风与作品醇熟透彻、空灵隽永、朴质清淳,平淡而幽远。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龟山辩才师》:“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荣枯弹指内。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之四:“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腹摇鼻息庭花落,还尽平生未足心。”《赠僧思谊》:“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漫漫困披览,斋肠那得许悭顽。”直至在茶中闻到禅味,如《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颇有点茶禅一味的意思了。

在《和蒋夔寄茶》诗中,苏轼嗔责家人用姜盐煎煮建茶是不知爱惜好物:“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但接着就很豁达地想到“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化着意于物的物我相役为齐同物我的契合如如境界。正如在《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中所论:“达者寓物,以发其辩,则一物之变,可以尽南山之竹,学者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则何求而不得?”苏轼寓已于茶,在注重茶的感官享受与审美的同时,以之为格物致知、感悟生命、修证悟道的凭藉。所以苏轼对茶文化的体悟与创作,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作者沈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有:宋代社会历史文化,茶的历史文化与理论,已发表《宋代茶文化》,《茶经校注》,《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等学术专著。)

搜索更多有关“苏轼关于茶的趣事 沈冬梅,话说苏轼与茶”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