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给力的功效与作用、营养价值查询网,做您身边的健康专家!
家常菜谱|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健康功效网>综合资讯>图文>正文

石头床垫有哪些?环环相扣,情节曲幽83岁女作家阿特伍德石床垫

人气:393 ℃/2024-01-25 18:52:39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如果不是为了专门研究,大多只是看个热闹。比如说小时候看 《红楼梦》,什么社会意义、思想内涵之类是不会去考虑的。就爱那里面的黛玉、晴雯、探春、宝琴、妙玉、尤三姐……

如此众多的漂亮小姐姐,如百花园里怒放的花儿,不一样的形态,不一样的芬芳,可一朵朵都是鲜的、活的,而每一朵又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

再看宝玉说得何等精妙:女孩子是水做的!每每读到这一句,我就无端地觉得自己清高起来了,恨不得也像林黛玉那样 “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便是起初的阅读。

然而,当读阿特伍德的作品时,里面纠缠不清的男女关系,以及以女作家身份出现的诸多主角,都在强烈地向外界展示一个强的女性的形象。这对于阅读是一种障碍,建议,先对相关阿特伍德的评论文章入手。尝试读懂这么伟大的女性作家。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是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的创作以女性主义和神话主题闻名。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约三十个国家出版,其中诗集《圆圈游戏》和小说《使女的故事》先后获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盲刺客》获英国布克奖。

上世纪 80 年代初,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位“有才华的中年女作家”和她的主要作品就首次得到介绍(黄仲文《加拿大的英语文学》,《外国文学》1981年第10期)。其后,《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诗刊》、《当代外国文学》等杂志还陆续译介、刊发过她的短篇小说和诗作。

提到女性写作,这在文艺界一直是个讨论不休的话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写作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男女作家都一样,都在写革命、写斗争,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登陆后,女性写作中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女作家通过对自身、对爱情的描写,确立了女性的自然存在。

90年代,一部分女作家把“我”推向前台,“身体写作”、“美女作家”等概念层出不穷,使得女性写作备受争议,也在一定意义上遮掩了女性写作的文学价值。这方面,有大家熟悉的棉棉(《糖》),卫慧(《上海宝贝》)等等。

在国外,女性写作的成长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阿特伍德就像一位角斗士一样,一直冲锋在前。

外祖母家传统的女性意识对阿特伍德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为她后来的女性主义倾向奠定了基础;哈佛读书时遭遇的性别双重标准(如某图书馆不许女性进入、美国文学课程中女作家严重稀缺等)无疑也激发了她女性意识的发展;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女权主义思潮和运动与她朦胧的女性意识“一拍即合”。所以,她的作品,永远都在暗示和隐喻,短篇小说集《石床垫:阿特伍德暗黑九故事》中,她又通过9个奇诡暗黑的小故事,揭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复仇和救赎的渴望。

“文学就是人学”。命运多舛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写作往往是为了自愈。失恋、遗弃、虐待、背叛、欺骗……,只有深有体会,也许才能在作品中尽情地释放。但在阿特伍德的小说中,她的起点与“小女人”不同,她关心的则是极在内在的情绪。

说起她的创作习惯,不得不提她笔下影射出的“自我”形象。在《道德困境》这部短篇集里,《无头骑士》很有代表性,其中说到她和妹妹的童年。而在《治疗者》里,还有一段这样的陈述:“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透明气球里。”

阿特伍德接着讲:“我迷上了在黑暗中游荡的感觉,作为某种不可见的、未知却潜藏威胁的存在,虽然大多数时候被拘羁在另一个无害、世俗、有责任感的自我之下。”这在她以后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生命的思考,对灵魂的拷问。

在短篇小说《在别处》里,她也有同样的“烦恼”:“我不是孤儿,我告诉自己;我还不够格当一个孤儿。”这类语言表达古灵精怪。在阿特伍德眼里,父母的责骂都属于可控的痛苦,在制造它的时候她就知道能够战而胜之——无视它们。

以同样的逻辑来观察她关于独身和孤独的议论:“独身者——孤独者——是不可信赖的。怪异,扭曲,极有可能是精神病患者。”她清醒地知道,真正受困于独身的人,是无法展开想象的,尤其是写作这样奢侈的事情。阿特伍德的作品一贯注重表现文学和文学产生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环境。阅读阿特伍德,其实就是在寻找一个有趣的灵魂的答案。

《石床垫:阿特伍德暗黑九故事》中,九个故事可以单独阅读,也可以联系起来看做一部长篇,这丝毫不影响整体阅读的效果和质量。

第一则故事《阿尔芬地》,一打开就会深深地吸引你的阅读,或者让你精神高度紧张,深切同情里面的女主,即作家康斯坦丝的遭遇。女作家康斯坦丝的丈夫埃文离世后,她在暴风雪的袭击下独自生活,幻听和幻觉不时伴随她。而她的回忆里,还不时出现年轻时男友加文对自己的不忠。故事多致如此,但在取材或者极为私密的内心活动中,很难将其与阿特伍德的真实经历切割,生动真实的故事,往往来自现实的生活。

回归我们的生活,面对面生活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你敢肯定地说你了解对方、熟知一切?在这里,很多人都会打个大大的“?”号。

正如小说里,康斯坦丝沉迷于她的“阿尔芬地”(创作出来的理想国,如同世外桃源般),排演一个人的孤独,体验着孤独老去。在近乎忘我的创作中,她忽然意识到丈夫埃文有出轨的迹象,可埃文至死都没有承认,这种疼痛,是任何一位女人永远无法打开的死结。

身经老年丧偶之痛,身处无边的寂寞孤独,康斯坦丝依然坚强地活着,冰风暴开始的当日决定前往两个街区外的商店购买融雪材料和食物,此后靠她本人虚构的“阿尔芬地”支撑自己,用回忆温暖和活泛起当下的生活。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抛出一则悲伤,让你的情绪低落时,又突然燃放烟花,在美丽的瞬间,让你心情灿烂而忧伤。耄耋老人尚有这样积极、健康的生活向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又有什么借口不奋斗?

而第二则故事《幽灵》其实是对《阿尔芬地》中康斯坦丝与加文的故事的续写。那个花花公子诗人兼前男友加文年老体衰,雄风不在,晚景凄凉时又被昔日的文学功名所累,在妻子雷诺兹的“看护”下倍感忧伤。终于,康斯坦丝的怅然似乎有了隔空的平衡。其实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时常通过滤镜看他人的幸福,孰知人人都有隐藏的苦痛,隐秘的丑陋,真不必一味羡慕,妄自菲薄。

第三则故事《黑女人》是前两个故事的继续,只不过,女主是乔丽,是诱惑加文背叛康斯坦丝的女人,阿特伍德又以此人的视角将故事重新梳理了一遍。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同一件事情,不同视角,不同人叙述,故事的情节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就是阿特伍德叙述上的高超技艺:视点不同,故事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我们的生活具有一致性,正如同“谎言传过千遍就是真理”,肉眼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判断一件事情正解与否,往往还要借助其他手段。这是方法,更是经验。

当然,标题《石床垫》的故事继续讲述了个人对过往的纠结与惩罚。老年女性弗娜在邮轮旅行中遇到了当年玩弄和强奸自己、毁掉她一生的鲍勃,于是她精心策划了一起谋杀。

“石床垫”有两层意思,一是字面意思即本间。即距今已有19亿年历史的“叠层石”化石,因这个词来自希腊语“床垫”,与石头的词根组合起来叫做“石床垫”,就是化石垫子;二是性的暗示。小说中有个细节:午餐和弗娜同一桌的一个干瘪顽劣的男人咕哝着,说他希望大家能看点比岩石更令人激动的东西。他就是另一个鲍勃,弗娜默默评判,多一个鲍勃也许能派上用场。“我可一直盼着能看到它们,”她说,“石床垫。”她给“床垫”这个词一种极为细微的暗示,鲍勃立即眨眼回应。调情还真是从不会嫌老啊。

这说明,弗娜的策划已经成功,剩下的就是老色鬼将要领盒饭。后来,在第三道山脊后面,弗娜用尖锐的“石床垫”完成了使命。

”一片祥和,平安无事,正如她第三任丈夫在伟哥神效结束后常常烦人地感叹:一切激情归于平静。”谁会想到小说是这样结尾的,快意恩仇,一场惨烈地报复后,竟然用如此消遣的语调,戏耍般地说出。不得不佩服年迈的阿特伍德在文学创作中,依然有足够地力量,将世界一次次颠覆和重构。

有的人无法原谅,只能复仇到底。我们的期待,是不是也是如此?

结语:重要提醒,《石床垫》(河南文艺出版社)是140多项大奖得主、热播剧《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的高分暗黑之作!极具代表性的短篇集,目前已在全世界发行了50多个版本。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张琼的全新译本,里面有译后记 精美手绘图及《有关阿特伍德的35件趣事》精美折页。你入手后就会发现:

致命女人、断肢复活、恐怖告白、索命交易、虚拟世界、天生畸形……9个暗黑故事,讲述着每个人心中无法原谅的人。

搜索更多有关“石头床垫有哪些?环环相扣,情节曲幽83岁女作家阿特伍德石床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11-2024 健康功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